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反義詞 > 趾高氣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大綱

趾高氣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趾高:走路時腳擡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擡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傲視別人。得意忘形的樣子。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趾高氣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趾高氣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詞語辨析

【近義詞】趾高氣昂、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頤指氣使。

【反義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妄自菲薄。

【燈謎】樹頂奏嗩吶

歇後語】大雁飛東南;孔夫子上樹

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出使楚國,楚王送他珍貴的象牀,負責送象牀的登徒去遊說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希望能勸止這項差使。公孫戍說動孟嘗君不接受這件寶物。孟嘗君見他出門時趾高氣揚的樣子覺得奇怪,原來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寶劍。[2]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是個專門重視外貌,不學無術的人,只要稍有點成就,就很驕傲、自滿。有一次,他打敗了驃悍的絞國,凱旋,從此驕傲自得,從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羅國,有一個叫做鬥伯比的將軍前往送行。當鬥伯比回來時,悄悄的對車伕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爲我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步一昂一翹的,便知道他的心並沒有真正的用在作戰上,而是去嚇唬敵人的,這樣子怎麼能打勝仗呢?”鬥伯比說完,沉思了一下,就進宮去見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楚王不相信,回到後宮將這件事告訴了寵妃鄧曼,鄧曼認爲鬥伯比的見解很對,應該派兵救援。楚王聽了,立即派大軍前去,希望能夠挽回局勢。但是,戰事已經發生,屈瑕因爲輕敵而不設防,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攻,而一敗塗地,只好自殺謝罪。

從此以後,這件事情就被後人流傳着,而屈瑕走路的姿態,也被引申成“趾高氣揚”這句話,比喻一個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3]

出處

“趾高氣揚”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甚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偃列傳》也載:“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此成語用來形容自高自大、得意忘形。

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應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軍作戰。由於對方盟國衆多,氣勢盛大,屈瑕盛爲恐慌。於是,他準備請求楚王增派軍隊。將軍鬥廉反對這樣做,鬥廉認爲,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鬥志不堅,只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採納了鬥廉的建議,猛攻蒲騷,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蒲騷之戰”。

但是,屈瑕並無自知之明,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驕傲起來,自以爲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都不放在眼裏。

過了兩年,楚王又派屈瑕率軍去攻羅國。出師那天,屈瑕全身披掛,向送行的官員告別,然後登上華美的戰車,威風凜凜地揚長而去。

送行的大夫鬥伯比返回時對御手說:“莫敖這次出征要吃敗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氣揚的樣子,還能冷靜地、正確地指揮作戰嗎。”

鬥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駕車到王宮,求見楚王。他建議楚王給屈瑕增加軍隊,但楚王沒答應。

屈瑕到了前線,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軍中“敢諫者處於極刑”。武斷專橫到了極點。

楚軍來到羅國都城時,對方早就整軍待戰。屈瑕毫不在意。但部隊隨地駐紮,一點也不做戒備。

羅軍聯合盧襦(今襄樊市西南)的軍隊猛烈攻擊。楚軍馬上潰散,死傷慘重。屈瑕乘着一輛戰車,狼狽而逃。出征時那種趾高氣揚的樣子早已不見了。

屈瑕逃到楚國境內一個叫荒谷的地方,發現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傷,自縊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