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畏首畏尾成語解釋及故事

畏首畏尾成語解釋及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語源】《左傳·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成語解釋及故事

【釋義】 形容人考慮太多,猶豫不決;有怕事的意思。

【例句】 這只不過是預賽而已,你就這樣“畏首畏尾”的,要是真到了決賽,那可怎麼辦?

【結構】 並列結構

【近義】 前怕虎後怕狼 瞻前顧後

【反義】 義無反顧 一往無前

  【故事】

春秋時候,晉、楚兩國都想要當諸侯的盟主,小國夾在其中很爲難。

有一次,晉靈公在扈地大會諸侯,可是卻不見鄭穆公來參加,因此便懷疑鄭國對晉國有二心。

這時,鄭公子歸生寫了一封信給晉國主政的趙宣子說:“我國君在這三年來,曾經三次朝見晉君,我國雖小,但了最大的力量和誠意,而你們還對敝國的表現不滿意,那麼鄭國實在已無能爲力,只有隨時準備亡國的命運降臨了。”

“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說:‘鹿死不?’,在鄭國的處境就是這樣,既怕楚國攻打,又懼晉國襲擊,真不知如何是好?一頭鹿在被獵人追趕的時候,根本無暇再去選擇能夠庇護它的地方。現在鄭國如果真被逼得無路可走時,做法也是一樣的。晉君的命令好像沒完沒了。鄭君也知道, 這樣下去國家將亡,只好將全國的力量集合起來,在邊境上等候晉國的大軍了…”

鄭公子信中所引的那句話是說:一個人既怕頭部遭襲,又怕下部被殘害,那麼這個人身上,還剩下多少地方不怕遭受打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