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暮雨朝雲的意思及故事

暮雨朝雲的意思及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成語】:

暮雨朝雲的意思及故事

暮雨朝雲

【拼音】:

[mù yǔ zhāo yún]

【解釋】:

朝,早晨;暮,傍晚。早上是雲,晚上是雨。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比喻男女的情愛與歡會。

【出處】:

《昭明文選》卷十九〈賦癸·情·高唐賦〉

【舉例造句】:

暮雨迎,朝雲送,暮雨朝雲去無蹤。

【成語典故】:

巴東氣候的最大特點是空氣溼度大,陰天多。重慶平均每年陰天日數多達219.6天,這個數字可謂驚人;尤其冬半年,重慶的12月幾乎每三天就有兩天半是陰天 。 既如此,巴東一帶天空中之常年多雲可想而知。與此相應的另一個氣候特點是多雨,尤其多夜雨,以致“巴山夜雨”已成爲該地氣候最顯著的特徵。形成這些氣候特點的因素主要有地面結構和大氣環流兩個方面,其間機制在此不擬作詳細闡述,因爲有關的知識過於專門,而這些知識在氣候學上又近乎常識。筆者在此須強調的 是,宋玉爲神女安排的“朝雲暮雨”兩個化身實在是對巫山氣候景觀的高度總結,非熟諗該地氣候特徵者不能道。

很多人從巫山經過都可以注意到該地天氣的多雲。陸游曾在《入蜀記》中載有他的親身經歷:

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峯上有白雲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這是一次偶然的觀察。比他稍晚經過此地的范成大則在《吳船錄》中描述:

巫峽山最嘉處,不問陰晴,常多雲氣,映帶飄拂,不可繪畫。餘兩過其下,所見皆然。豈餘經過時偶如此,抑其地固然,行雲之語,亦有據依耶?

神女窺視三峽去/踏着祥雲下凡來

神女窺視三峽去/踏着祥雲下凡來

雖然造語仍比較謹慎,但已帶有一種探討概率的意味了。儘管作者只是“兩過”,但每次都是隨機的,而且“不問陰晴常多雲氣”,再加上別人隨機觀察的結果,應該講,得出“行雲之語亦有據依”的結論是不算太難的。

相比之下,要發現“暮爲行雨”一語“亦有據依”就要難得多。因爲一般人從那裏經過,暮夜留宿的相對較少。暮夜留宿的,又不見得一定碰上“行雨”;即令碰上“ 行雨”,這偶然的一次遭遇也不足爲奇,難以說明常年的情形。因此要發現該地多“夜雨”的氣候特點,非對該地的自然環境有較深入的瞭解不可。職是之故,一般 人在就“神女”、“雲雨”的意象敷衍成賦詠時,很少有將“暮雨”當作巴山一帶真實存在的氣候特點的。存世極多的以《巫山高》爲題的擬樂府詩篇便大多如此,如南朝齊人劉繪所作:

高唐與巫山,參差鬱相望;灼爍在雲間,氛氳出霞上。散雨收夕臺,行雲卷晨障;出沒不易期,嬋娟以惆悵。

又唐初沈佺期所作: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臺館曉蒼蒼。

很難認定這些詩篇中的“雲雨”意象與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環境有什麼聯繫。

當然也有一些篇什注意到了巫山多夜雨的氣候特點。最著名的是李商隱那首耳熟能詳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勿庸贅言,這首詩的寫作是有作者實際的生活經歷爲基礎的。由此不難推知,宋玉將神女的化身定爲“朝雲”和“暮雨”,實在是對巫山的氣候特徵有着真切瞭解的結果。試想他設定的神女化身如果不是“朝雲暮雨”,——且不說風、霜、雷、電,哪怕是“暮雲朝雨”或不分朝暮的雲雨——這一文學形象勢必減色不少。那樣雖然 在美感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別,但因違背巫山自然環境的運行規律,在現實生活中便很難找到神女顯靈的跡象。“旦朝視之”既不能輕而易舉地“如言”,很難設想那樣的文學意象還有多少生命力。

值得指出的是,“夜雨”並不是巴東獨有的氣候特徵。這一現象在四川盆地和廣大的西南山地非常普遍,很多地方的夜雨率甚至超過巴東。 但就以江漢爲中心的楚國而言,其附近的夜雨現象則以巴東一帶較爲突出。應該說,地面結構加氣候特徵,是宋玉將神女所居之地定位於巫山的主要原因。要不然,如果在“雲夢”的範圍內就有這麼一處合適的地方,可以肯定宋玉不會舍近而求遠的。儘管這個遠還沒有遠到不可企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