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狐裘尨茸成語解釋

狐裘尨茸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K 次

發音:hú qiú méng róng

狐裘尨茸成語解釋

簡拼:hqmr

類型:貶義成語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出處:《左傳·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解釋:尨茸:蓬亂的樣子。用以比喻國政混亂。同“狐裘蒙戎”。

示例:乘坐在駟馬高車中那個腆着大肚子,神態傲慢,懷中抱着個錦卷的人,竟是狐裘尨茸的金國官員。

《左傳·僖公五年》節選譯文

五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正月初一日,冬至。魯僖公在太廟聽政以後,就登上觀臺望雲物,加以記載,這是合於禮的。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必定要記載雲物,這是由於要爲災荒作準備的緣故。

晉獻公派遣使者來報告殺害太子申生的原因。

當初,晉獻公派士蔿爲兩位公子在蒲地和屈地築城,不小心,城牆裏放進了木柴。夷吾告訴晉獻公。晉獻公派人責備士蔿。士蔿叩頭回答說:“臣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必然跟着來到;沒有兵患而築城,國內的敵人必然據作守衛之用。’敵人既然可以佔據,哪裏用得着謹慎?擔任官職而不接受命令,這是不敬;鞏固敵人可以佔據的地方,這是不忠。沒有忠和敬,怎麼能奉事國君?《詩經》說:‘心存德行就是安寧,宗室子弟就是城池。’君王只要修養德行而使同宗子弟的地位鞏固,哪個城池能比得上?三年以後就要用兵,哪裏用得着謹慎?”退出去賦詩說:“狐皮袍子蓬蓬鬆鬆,一個國家有了三個主人翁,究竟是誰我該一心跟從?”等到發生禍難,晉獻公派遣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說:“國君和父親的命令不能違抗。”並通告說:“抵抗的就是我的敵人。”重耳越牆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最後他逃亡到翟國。

初,晉侯使士蒍爲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雲:『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龍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遂出奔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