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示例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1

【成語】: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

天經地義

拼音】:

[tiān jīng dì yì]

【解釋】:

經指規範,原則。義指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問題。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舉例造句】:

爲人子女者照顧年老的雙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成語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爲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爲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2

成語名稱:天經地義

成語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指絕對正確。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經:規範;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

成語來源: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成語造句:浩然《豔陽天》第95回:“不勞動不得食,這是新社會的章程,也是天經地義的道路。”

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爲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爲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天字開頭的成語

天涯海角 天翻地覆 天羅地網 天花亂墜 天真爛漫 天女散花 天衣無縫 天經地義 天下無雙 天之驕子

包含有天字的成語

無敵於天 挾天子以 以天下爲 暗無天日 感戴二天 雞犬升天 別有天地 囊血射天 貪天之功 天低吳楚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3

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518年夏、鄭、晉、宋、衛、曹、邾、騰等諸侯國的大夫在黃文聚會。這些大夫們在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會議期間,大夫們又互相拜訪,請教。

一天,鄭國的子大叔去會見晉國的趙簡子。趙簡子就向子大叔請教什麼叫“禮”的問題。子大叔就介紹了先大夫子產的學說。子產早就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天地的準則,百姓行動的依據。”子大叔說:“我認爲禮,是上下的綱紀、天地的準則,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據。”趙簡子極爲讚賞他的見解。

許多諸侯國的大夫都來請教子大叔了。子大叔對大夫們又說:“先五都推崇‘禮’,所以我們要終生記住,一輩子奉行。”

成語“天經地義”從“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化而來,是指不可改變的真理或理所當然的意思。

【成語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指絕對正確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4

【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成語故事】周敬王被太子朝趕出京城,晉頃公認爲太子朝大逆不道,就聯合宋國、衛國、鄭國幫助周敬王打敗太子朝重新掌政。晉國趙鞅問鄭國大臣大叔吉什麼是禮,大叔吉引用子彥的話說:“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民從行動的依據。”

【出處】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釋義】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指絕對正確

【相近詞】理所當然、千真萬確

【相反詞】天理難容、豈有此理

【其它使用】

◎ 你爲人們做了點什麼,人們纔會感激你、懷念你,這是一條天經地義的法則。

◎ 該工作時拚命幹、該休息時盡情享受,是天經地義的、人人接受的觀念。

◎ 王老兵滿不在乎地:"肉爛在肉鍋裏,天經地義!"說着,已背起套着棉套的行軍鍋。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5

1 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爲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爲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部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123 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講的是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2 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tiān jīng dì yì

【解釋】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理;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理所當然 不移至理

3 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點評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現在天經地義表示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問題。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6

過去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認爲:“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它的意思就是說:禮就是全下下人的常道,是人間社會的正理,也是老百姓的行爲規範。孔子是最開始提倡發揚禮的人,孔子三十五歲的時侯,大夫季氏在家裏排演了一次舞蹈,這個舞蹈雖然在家裏,但是卻動用了六十四個人。孔子知道了以後很生氣。根據周禮的規定,跳舞的時侯八個人算一佾,而只有天子纔可以動用八佾,即六十四個人的舞蹈隊;諸侯可以動用六佾。季氏是個大夫,他只可以動用四佾的舞蹈隊。可是他卻動用了天子纔可以用的規格來搞演出,真是大逆不道啊!孔子非常生氣的說:“季氏怎麼可以做這種越禮的事情來呢,他這樣子還有什麼更出格的事情做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