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通用7篇)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這是上天對她多年來努力的獎賞,鼓勵她繼續爲理想而不懈奮鬥,追逐 新的燦爛與輝煌。 把夢想的種子種在頭腦裏,而不僅僅種在心裏。小編帶來的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通用7篇)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1

愛默生是美國著名的散文作家、詩人。愛默生晚年時的一個夏天,一個年輕人來拜訪他。年輕人對愛默生說,他從小就喜歡寫詩,但由於他生活的地方偏遠落後,沒有大師指點,因此他來拜訪愛默生,希望愛默生能夠給予他一些指導。

愛默生以爲這個年輕人的談吐和對詩歌的認識都不錯,就決定提攜他。愛默生將他的詩稿推薦給了報社發表,還希望年輕人繼續給他寄作品。愛默生經常在自己的聚會中向朋友提起這位年輕人。在愛默生的大力提攜下,年輕人在文壇上漸漸有了名氣。

後來,年輕人變得驕傲起來,語氣也越來越傲慢,給愛默生的來信也越來越長,全是些異想天開的東西,但卻沒有詩稿。愛默生察覺到了年輕人的變化,於是,他邀請年輕人來參加一次文學聚會,藉機詢問他的想法。

年輕人再次來到愛默生的家裏,愛默生問他:“你爲什麼不給我寄詩稿了?”年輕人態度傲慢地說:“我認爲寫那些小詩成不了大詩人,要成爲大詩人就必須寫長篇史詩,我現在就在寫一部長篇史詩,很快就能發表了。”愛默生無奈地說:“希望能儘快讀到你的大作。”

在這次聚會上,年輕人出盡了風頭,還向很多人談論了他的大作。雖然很少有人讀過他的詩歌,但是由於愛默生的欣賞,所有人都認爲他必定會獲得成功。

後來,年輕人繼續給愛默生寫信,但是卻再也沒有提起過他的史詩。年輕人的創作沒了靈感,他越來越沮喪,信的內容也越來越短,他在最後一封信中告訴愛默生:“我說的那些史詩全是我的空想,由於驕傲自滿,我已經寫不出任何東西了,我浪費了自己的才華,愧對您的厚愛。希望您原諒我的愚昧無知……”從此,愛默生再也沒有收到年輕人的來信。

想要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就要從平凡的小事做起。我們不能只着眼於大處,而忽略了小處。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完成。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2

一位魔術大師在蘇丹面前表演魔術,他的精彩表演深使蘇丹大爲讚賞,蘇丹稱他爲天才。

可是一位大臣說:“陛下,大師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位大師的技藝,是他勤奮練習的結果。”

蘇丹被臣子反駁之後,感到大爲掃興,於是他輕蔑地對他大喊道:“你沒有任何天才,你到城堡裏去吧!在那裏你可以好好考慮我的話。爲了不讓你感到寂寞,送給你二隻小牛犢做伴。”

從到牢房的第一天起,這位大臣就練習抱着小牛犢,從下面的臺階一直走到塔樓。幾個月後,小牛犢長成了一頭很結實的公牛,大臣的力氣也大增。

一天,蘇丹突然想起他的大臣還在監牢裏,於是就去看他。當蘇丹看到他時,非常驚訝:“真主呀,這多麼神奇,多麼不可思議呀。”

這位大臣,用雙手捧着一頭大牛,對蘇丹說了從前說過的話:“陛下,大師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我的力量是我勤奮練習的結果。”

沒有苦,就沒有甜,不靠勤勞的雙手,靠別人的施捨,終究是個“奴僕”。

一滴汗水,一份收穫,世上沒有輕而易舉而得到的本領,天才來源於勤奮。如果我們不能用“勤”字來努力,如果我們吃不了勤中之苦,我們又怎麼能出人頭地呢?只有流勤勞的汗,長出的樹纔會茁壯;只有吃勤勞的飯,吃起來才更香甜。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3

16歲的波蘭姑娘瑪麗亞,即後來的居里夫人,到某貴族之家當家庭教師,她計劃掙一些錢出去上大學。兩年後,這家的長子卡西米爾與瑪麗亞相戀,瑪麗亞剛過19歲,他們計劃結婚。當然,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於門第不同,他們的婚姻遭到卡西米爾父母的堅決反對,意志薄弱的卡西米爾屈從了父母。瑪麗亞痛苦萬分,竟準備“同塵世告別”,但她終於憑着頑強的意志剋制住自己。於是,她把個人的不幸化爲獻身更大目標的動力,化爲教育培養當地貧苦孩子的善心以及隻身赴巴黎求學的勇氣

人們認爲,這是一次幸運的失戀。否則,她的歷史將會重寫,人類將失去一位迄今爲止最偉大的女科學家。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4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

哥哥們上課的時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爲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爲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爲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和詩人。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5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爲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6

在魚米之香的江蘇太湖西北,坐落着一個名叫金壇的小縣城。城裏有家只有一間門面的小雜貨鋪。這天,天空中飄着鵝毛大雪。櫃檯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正埋着頭寫個不停。一位顧客走進店門,一邊抖落身上的雪花,一邊問:“多少錢一支筆?”

孩子頭也不擡,脫口而出:“853729!”

“多少錢?”

“853729!”

顧客詫異地問道:“一支筆怎麼值這麼多錢?”

坐在櫃檯後面的孩子的父親聽見了,趕忙走出來招呼客人。可是,那位顧客一氣之下竟扭頭走了。原來,孩子回答的是他正在演算的一道數學題的答案,而不是顧客問的價錢。父親火冒三丈,從兒子手裏奪過書,大聲訓斥道:“不好好招呼顧客,整天看書有啥用?”孩子睜大了眼睛,惶恐地看着父親。

“你還要吃飯嗎?把這些‘天書’都燒了!”說着,父親就要燒數學書。

“讓孩子學吧,也許能學出點名堂來呢!”母親出來阻攔。

事實可不是“也許能學出點名堂”,以後他果真學出了大名堂。這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是後來成爲我國數學大師的華羅庚。

幼年的華羅庚活潑好動,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心,尤其愛“呆頭呆腦”地琢磨數學題。初中畢業不久,由於家庭經濟困難,華羅庚失學了,但他不屈從命運的安排,開始自學生涯。

通常,等賣完貨的顧客一走,他就埋頭看書和演算。沒有紙,他就用包棉花的廢紙寫字、算題。入迷時,鼻涕流下來,他也不知道,還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寫。夜幕降臨了,他給小店上了門板,胡亂吃幾口飯,就趕忙點起小油燈,繼續攻讀起數學來。寒冬臘月,他仍然看書寫字到深夜,手腳凍得冰冷發僵都全然不顧;酷暑季節,屋子裏熱得像蒸籠,他依舊揮汗如雨地讀書,不停地演算。失學後,他一年四季每天堅持自學10個小時以上,有時候,一天只睡4個小時。

就這樣,他一邊在小店裏幹活,一邊刻苦地、頑強地向命運挑戰。他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的全部數學課程,爲未來獨立研究數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學是艱難的,華羅庚卻以頑強的毅力沿着這條崎嶇小路向山頂攀登。有一次,他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蘇家駒教授的一篇論文,題目是《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決》,發現這位教授的解法是不對的。他隨即寫了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論文,郵寄給《科學》雜誌,並在雜誌上發表了。這年,他才19歲。

這篇着名論文,好比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突然閃現於中國數學界。它的出現,標誌着華羅庚這顆光芒四射的巨星,就要在中國和世界的數學天空升騰起來了。

高尚的理想要靠小事的支撐勤奮務實勵志故事 篇7

1648年,在荷蘭的一座小鎮,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他找到的差事就是爲鎮政府守大門。

看門工作比較輕鬆,時間充裕,能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那裏得知有一種放大鏡,可以把微小的東西放大,使觀察者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他很想買一架,可又買不起。

由於出身手工藝人家庭,他的手工活做得不錯,他決定自己磨製放大鏡。他仔細觀察了眼鏡店磨製鏡片的過程,默記在心,回去便耐心磨起了鏡片。

他業餘時間一不下棋打牌,二不去泡酒館聊天,一有空閒便打磨鏡片。雖然又費時又費工,可他卻樂此不疲、興趣濃厚。

他後來從事了許多工作,當過酒類化驗員、政府小職員、財產保管員等,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打磨鏡片。就這樣不停地磨呀磨,一直磨了60年。其中的艱辛、枯燥和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沒有決心和毅力,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由於他的專注細緻和鍥而不捨,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超過了當地的專業技師。憑藉自己研磨的鏡片,他研製出了顯微鏡,終於揭開了當時人們尚未知曉的微生物世界的“面紗”。

他一生製造了491架顯微鏡,這使他名聲大振,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英國女王訪問荷蘭時,還專程到小鎮拜訪過他。

創造這個奇蹟的“小人物”是誰呢?讀者也許會猜到,他就是後來成爲著名科學家的列文虎克。他一直活到了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