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小學五年級趣味語文小故事精選

小學五年級趣味語文小故事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導語:品小故事,不僅能讓我們領悟更多的道理,也能爲我們平時的寫作累積素材。下面是小學五年級趣味語文小故事,歡迎閱讀。

小學五年級趣味語文小故事精選

  1、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將《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出版社後,過了一段時間還不見此書出版。於是就給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內容只寫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內容也只有:“!——編輯室。”過了不久,轟動世界的《悲慘世界》便於讀者見面了。這封信,被稱爲“世界上最短的信。”

 2、“東道國”的由來

“東道國”是由“東道主”一詞演變而來的。春秋時期,秦晉圍鄭,鄭派燭之武勸秦退軍。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如果不滅掉鄭國,而叫它成爲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缺少的資材食用由鄭來供應,這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秦從其言撤軍。鄭在秦的東方,故稱東方道上的主人。後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請客的人,其方位的含義便不復存在了。

“東道國”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國國賓的國家,或在國際活動中處於聚會居停之所和主辦其事的國家。

 3、“馬虎”的來歷

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爲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燬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4、馬克·吐溫的妙答

美國現代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一次宴會上,與一位女士對坐,出於禮貌,說了一聲:“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領情,卻說:“可惜我無法同樣地讚美您!”馬克·吐溫說:“那沒關係,你可以像我一樣說一句謊話。”言辭委婉、平和,反其義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頭。

5、海外赤子”的由來

“海外赤子”,現已成爲我國旅居海外同胞的一個美稱。此詞語如何而來?

“赤子”本指嬰兒。《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義。”《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離婁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還引申爲子民百姓,最早見於《漢書?龔遂傳》中“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殿試射箭比賽。大臣們勸道:“人們張弓挾矢立在殿前,距離陛下如此之近,萬一有狂妄無知之徒暗中向您發射,您又沒有戒備,可大大傷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視四海爲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據此話,人們便從中引出“海內赤子”一語。而“海外赤子”,則是從“海內赤子”轉換演變而來。後來“海外赤子”被海外僑胞用以表達他們熱愛祖國、嚮往祖國的赤誠之心。

  6、數字詩

數字是抽象的,詩歌是要用形象思維的,然而這兩者結合,同樣有佳作產生:可以是豪放的,“黃河入天走東海,萬里寫入 胸懷間”;可以是細膩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可以是感傷的,“六朝如夢鳥空啼”;可以是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可以是誇張,“孤臣霜發三千丈”;可以是諷刺,“三千寵愛在一身”;也可以是歡快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不過,這些詩中的數字,僅是作“鑲嵌”之用,真正的數字詩,必須是以數字爲主體,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讀爲是一個長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個遠離家鄉,歸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點與心上人見面。——其實,路還長着呢。心理描寫非常準確。另一首“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個位基數詞全無遺漏,又描繪了一幅恬淡寧靜的田園風光,用之作爲蒙童讀物,真是一舉兩得。

電視臺曾播放過的《宰相劉羅鍋》,內中有一處情節: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鮮豔的紅花,將花瓣一片片地剝落拋撒,口中唸唸有詞,“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劉墉信口接了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衆人大笑。這齣戲編得並不好,紅花入草叢怎會都不見?明顯有疏漏之處。

故事的“原產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長。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見放鶴亭內一羣秀才正借酒賞梅,便進前求飲。秀才們不識泰山真面目,道是詩人聚會,不會寫詩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長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詠雪詩來,前三句尚未唸完,衆秀才已是笑罵成“一片”了,說道,你這俗子是否只認識得數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飛入梅花都不見”一出,秀才們頓時大驚失色。白雪飛入號稱“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當然是看不見了,這種深邃蒼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構思,纔是化腐朽爲神奇的“數字詩”。

 7、徐文長以奇獵客

明朝萬曆年間,紹興城裏新開了一家點心店,徐文長常常光顧。一次,店主央求他給寫一塊招牌,徐文長一揮而就,並囑咐店主不得改動。誰知招牌一掛出來,立刻門庭若市,原來大名鼎鼎的徐文長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點沒有寫,紹興城 的人都來看熱鬧,點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興隆。

可是名聲賣出去以後,店主就開始偷工減料,點心的質量每況愈下,生意也就漸漸不景氣了。一天,一個顧客對店主說:“‘心’缺一點還叫‘心’嗎?難怪生意不好!”店主於是用黑漆在“心”中間補了一點,可生意卻並未好轉,反而更加 蕭條了,店主摸不透箇中奧妙,來請教徐文長。

徐文長說:“‘心’無一點,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覺,來吃點心的人就多。加上一點,變成了個實心肚子,誰還要來吃?做生意不可過分貪心。現在你把‘心’上那個黑點改成紅的,生意還會興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辦了,果然靈驗。

 8、晏殊巧逢“燕歸來”

一次,宋代詞人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牆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於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於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

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後,發現晏殊善於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後,又一同到池邊遊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牆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

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一見如故。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後來,晏殊把這一對句用到《浣溪沙》詞和一首七律詩中,得到了人們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