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

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導語: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衆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下面是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歡迎欣賞。

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

  篇一: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

我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時常坐在溫靜的時光中,就那樣一直坐下去,任思緒飄飛,時光逆轉,回到童年那快樂明媚的歲月,就那樣回憶如涓涓河水流過千山萬水,流過美麗的家鄉,流過土地田野,流過家鄉的戲臺,流過那安詳的歲月。

我的家鄉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小村,村裏人雖不多,可每逢過節卻是極爲熱鬧。小村中最熱鬧的時節除了除夕前的置辦年貨,就數一年一度的家鄉廟會了。村裏的廟會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八這一天是正會,隨後連續七天都是極爲熱鬧的。至於爲什麼選在二月十八天,卻是不得而知,不過這些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年廟會,學校都放假七天,雖然老師不忘給我們佈置作業,但卻絲毫不影響放假的快樂心情,我們一羣小夥伴歡呼雀躍着奔向戲臺前的那片寬闊的場地。

二月十七那天已有幾個別的雜耍團來到那片場地上,安營紮寨等待着明天廟會的到來。每年廟會村裏都從外地請來唱大戲的戲班子、雜技團、歌舞團等各式各樣的雜耍來給廟會增添熱鬧的氣氛。二月十八終於在我們的巴望中如期而至,這一天村裏自編的秧歌隊,高蹺隊在一片喜慶的鑼鼓聲中從小村唯一的一條柏油馬路上出發扭着跳着來到戲臺前的那片場地上,此時,場地上有扭秧歌的、踩高蹺的、賣冰棍兒的、村裏的圍觀表演的老人小孩、男男女女,還有一些小攤販好不熱鬧,廟會就在這一片熱鬧聲中老開了帷幕。

遠遠的,風中飄來戲子咿咿呀呀的唱音,連空氣都變得婉轉曲折了,吸引我們這羣小孩子的卻並不是戲臺上的婉轉演繹,而是那些個由軍綠色厚重粗布搭建圍成的類似蒙古包形狀的雜技團,歌舞團的帳篷。想進去看錶表演當然是需要買票才能入場的,這對於我們這羣毫無收入的小孩子來說,口袋裏有個三五毛這已經是父母看在廟會的份兒上給的額外恩惠了,怎麼可能付得起三五元的門票!不過,憑票入內的規矩怎麼可能束縛住我們這羣調皮小孩的獵奇心,我們有我們小孩的特有妙招,一個字"鑽",帳篷搭建的與大地並不是緊密接觸的,有好多處都有很大的空間足夠我們通過,這些縫隙就是我們小孩子的"綠色通道",當然前提是不能被發現。終於成功通過"綠色通道"打入內部,至今我還記得雜技團內的驚奇場景,對於從沒怎麼看過真人雜技表演的我們來說,那次真是大大的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哇,怎麼會有那麼神奇的人!居然生吞玻璃碎片!他會不會死啊?","快看快看,那個人竟然雙足赤裸着凌空站在燈泡上,燈泡還是亮着的,居然沒有爆掉!他是不是會傳說中的氣功啊?","唉?美女!那女的好漂亮啊,歌聲真是太好聽了!",臺下誰家男子在扔小石子引起美女的注意,在一片鬨笑聲中這一場雜技表演結束了。出了雜技團的帳篷,遠遠的看見對面小胖妞家的冰櫃,一羣小夥伴集體奔去冰櫃前,一人拿着一根二毛的冰櫃開心的在這片場地中繼續遊蕩。游來蕩去終於來到在"鬼屋"入口處徘徊,你推我,我搡你,卻是無人敢向前。單單是門口的那張宣傳畫報就夠嚇人的,雖然想去但最終還是沒進去。一來,"鬼屋"的搭建比其他帳篷要嚴謹的多,二來嘛,怕鬼。最終好奇心被膽量給打敗了。

咦,那邊攤上聚集了好多人,去看看是幹什麼的,一個小板凳樣式的架構上架着一塊傾斜的帶框面板,面板上被幾塊短小板隔開三四個區域,每個區域裏分別寫着五元、十元、二十元、零元不等的數字,最邊上的隔間裏一個黃色乒乓球放置其中,此隔間外側有個可擊打乒乓球的拉手,一拉一鬆間,乒乓球從該隔間擊出滑落入其他隔間。規則很簡單,玩者只需五元即可玩一局,一局二次,乒乓球擊出落入哪個隔間就給相應隔間的錢數,如果是零元或還是落回最初的隔間則不給錢也不退還錢。但我們看攤主彈指間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小球一次又一次的擊入寫有錢幣的的隔間後,我們震驚了,大夥心中蠢蠢欲動,不乏有幾個小青年出頭去嘗試的,卻都是不幸落入零元或最邊的隔間裏,攤主笑着長嘆:運氣不佳呀運氣不佳。還有不信邪的,一連試了好幾局,最後連一毛錢都沒撈回反而還搭進去幾十塊。大夥心裏漸漸明白了:哦,原來此物大有玄機,此乃騙子一個。人羣也就逐漸散去,獨留攤主自個兒在那兒擊打着乒乓球解悶兒,夕陽西下,攤主那兒光影好不蕭瑟啊。

  篇二: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人們歷來賞花燈,逛廟會,觀焰火,看秦腔的好日子。這也是天水古郡伏羲城歷來的規定。民間有“朝人宗,祭伏羲”這樣的說法。從正月十五一大早開始,天水人便有萬人朝宗(伏羲)的傳統。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燒香祭祀以求取平安吉祥。

早聞天水古郡伏羲城的廟會獨具色彩,又聽聞今年請了十位“梅花獎”著名秦腔演員,便興趣大濃,決定去伏羲城逛一逛這萬人朝宗的廟會。早早坐上六路公交車,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愉悅,直覺告訴我這將是與一座古城最親切的接觸;我將會推開塗有油墨色的大門,聞見古色古香的樓蘭,觸摸那雕滿花鳥的窗子;甚至,我能聽見它的心跳。在它的面前,我像是得到了什麼優勢,竟成爲它最可愛的孩子。

終於來到了天水古郡,兩岸粗大奇特的古老柏樹展現在我的眼前,人們在上面掛滿了紅燦燦的大燈籠,遠處看猶如紅於晚秋的柿子。小路兩旁擺着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端正和氣的財神爺,有火紅髮亮的大花燈,有滿身金黃的火鳳凰,有六棱六角的小樓閣。但讓我最喜歡的,就是彌勒佛花燈了。花燈是照着彌勒佛的樣子做的,挺着胖胖的大肚子,笑眯眯的,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實在使人心胸開闊。花燈旁還有位捏泥人的老先生,戴着一副黑眼眶的老花鏡,一手拿着熬好的糖汁,一手拿着長條竹籤,神情專注地往面板上滴着糖汁,等凝固後,拿着刀片在底下一滑,這便就是一條龍的形狀,買賣之人接連不至。

等過了榆陽街,便遠遠看見一座高大威猛的三寰城門,上面用正楷大大地寫着“羲皇故里”四個金光大字。下面走動着密密麻麻的人羣,在周圍的旁邊,擺滿着各種各樣的小吃食,這便就是有名的伏羲城,廟會就在這裏舉行。走進伏羲城,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氛便瞬間而來,這是我夢境中所未看到的。兩邊是古時候遺傳下來的房子,漆黑的木門散發出古老的純香,窗子上雕有花鳥的圖樣,正屋子中間掛着一副孔子像的中堂。但大多數的屋子都擺滿了古玩,書法和雕刻這種玩意兒。還有的變成了人們享樂的茶館,要是到這時,能夠大大方方走進去,大聲叫道;“老闆,喝一壺上好的龍井,”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人越來越多,越來越擠,以致我不得不放慢腳步。伏羲廟的前方就是戲臺,秦腔還沒有開始,底下便坐滿了老的,少的一大羣人。——聽說一會兒是李小峯主演的《周人回府》,很多癡迷秦腔的人都遠道而來。咚咚恰恰的鑼鼓聲從前面傳了出來,我好奇疑惑地走了過去,只見是兩條舞龍從那面張牙舞爪地走了起來,後面幾個高大威猛的男子擡着一個雕塑的神仙像,再後面緊接着便來了兩頭舞獅;幾十個道士在那裏拿着牛皮鼓邊跳便唱。前面的道士則左手拿着一把斧頭,右手拉着一把小刀,上面都用紅布纏着,口中念着我們聽不懂的咒語,一會朝這邊畫下,一會從那邊劈下;最後問了周圍的一位老人,才懂得這就是以前最古老的祭祀——開山攢神。

進伏羲廟得有門票,但是不貴,人人都可付得起。我花五元買了一張去往伏羲廟的門票,走進伏羲院內,門口的兩棵大柏樹顯得最爲顯眼。那是一顆長了百年的老樹,樹幹的有的部位都枯了,但頭上部卻顯得富有生機,人們認爲它是有靈性的,便把廟中求得的紅菱綁到老樹上面,就會一年中都平平安安,財源廣進等。等過完第二道門,便就走進了大殿,也就能看到伏羲的雕像。只見他盤腿而坐,手中護着八卦羅盤,身披一件黃色的長袍,雙目和諧的直視着眼前的兒女。

院中顯得特別古幽,四周都是高大奇特的古柏。特別有一棵,傾斜着已經倒在了殿房上,卻能夠堅強地活着,這是我對自然的一種敬畏。有很多的風俗是我未所見我的,也是不認同的。比如,很多人都拿着把紅紙剪成的小人放在樹上,然後用香燭點燃幹了的艾草,(你只在小紙人上把你疼痛的地方點一點,)那身體的部位便就會好了。或者有的人認爲轉動燒香的鈴鐺就會消災減禍等。我認爲,傳承的文化是好的,我們應該呵護我們老祖宗遺留下的產物,這樣,我們的生活纔會變得更加精彩。但是一貫的把全部的生命都給了虛無的世界,而自己又不好好的努力,那就是過於迷信。

舞臺下圍滿着各種各樣的人,有的小孩子騎在父親的頭上,有的乾脆站在凳子上,有的個子矮又擠不前去叫罵的,有的擠前去但擠的不舒服抱怨的。吵鬧的叫嚷聲在秦腔的鑼鼓下顯得惟妙惟肖。現在上演的正是李小峯主演的《周人回府》,他熟嫺的演技在舞臺上表現的活靈活現,那淳厚的嗓音像帶有磁性的一樣,渾厚有力,他吐字清楚,圓滑,使人聽起來顯得特別的震撼和舒適。底下不時響起一陣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幾位老人都讚歎不絕地直誇唱的好。我雖對秦腔並沒有什麼經驗,但李小峯主演的《周人回府》,我實在是完完全全的看完了。

戲結束了,人多的猶如洪水般的退去。早在來的時候就打聽到天水的涼粉最爲有名,便打算在這裏吃上一碗,再慢慢的回去。做涼粉的老媽媽表現的很是客氣,她勤快而麻利地端上來滿滿的一碗涼皮,白白的涼粉在辣椒的襯托下,顯得白裏透紅,用筷子小心翼翼的夾上一片,它便會像游魚般彈來彈去,等放進口裏,一股又涼有辣的涼粉條子便就滑入了我的口中,那是怎樣難以形容的一種味啊!不免想起也給父母也帶上幾分,讓他們也嘗一嘗這天水有名的涼粉。

  篇三:2017年逛廟會的文章

聲聲炮竹打破清晨的靜謐,第一縷陽光灑在大雄寶殿飛翹的屋檐上,古寺迎來雞年第一天,2017年奉國寺廟會拉開序幕。

無法說清義縣奉國寺廟會始於何年,《義縣誌》(民事志第十一冊中卷九)記載:“是日,城內大佛寺(奉國寺)廟會,花炮雜陳,食品玩具羅列成市,工商放假,遊人塞途,男女往來,極一時香火之盛,勒金吾馳禁。”

志書上這段文字,描繪了清代奉國寺廟會盛況,形象地用“勒金吾馳禁”來形容,意思是遊人之多,巡城官們(金吾)不得不趕快跑來維持秩序。

2017奉國寺廟會,再現了這種場面,縣城東街被車輛“擠爆”,坐落在東街路北的奉國寺遊人接踵擦肩。這屆以“非遺”展示展演爲主題的廟會,着實讓民俗文化風光無限,參觀遊覽人數突破30萬。

廟會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展示展演內容分爲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競技和遊藝、曲藝、傳統手工藝和地方小吃等六大類。幾乎每天都有獨具本地特色的傳統項目,內容之豐富爲歷年之最。

從初三到初五,大榆樹堡鎮岔路溝村“契丹竹馬、旱船歌舞團”,連續三天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義縣社火”中的竹馬舞和旱船舞,觀衆場場爆滿。竹馬舞和旱船舞是我國北方契丹民族留下的、有舞有唱的民間歌舞形式,岔路溝是原生地。兩個舞蹈的內容《蕭太后出獵》、《南北和》,都反映的是歷史上宋、遼“檀淵之盟”後民族和解的故事,無論是舞蹈動作還是唱詞內容、曲調,都保留了原汁原味,具有濃濃的地方特色。

東北人最喜歡東北大秧歌。從初四到初八,有十八支秧歌隊在奉國寺院內匯演。這是一次參加表演人數最多、活動時間最長,最受羣衆歡迎的文化盛會,有地秧歌、高蹺、老漢推車、跑馬、跑驢、三打白骨精、小老媽開店等傳統民俗內容。國家級非遺項目“錦州三屯秧歌”也前來助陣,引來觀衆喝彩聲不斷,把匯演推向高潮。

在奉國寺院內,還搭建了“2017年奉國寺廟會祈福大舞臺”,邀請義縣戲迷協會、二人轉班子、老幹部演出隊、文化館歌舞團、民間鼓吹樂藝人、雜耍藝人等登臺表演傳承評劇、二人轉、曲藝,演奏傳統鼓樂曲牌、魔術等。在大舞臺上,民間藝人各施其技,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拿手絕活。其中高家街的獅舞、東南街的“打花棍”等節目突出反映了義縣本土的民間傳統文化風格。特別吸引遊人的眼球。

大型仿遼祭祀表演“太后禮佛儀式”是廟會每年都必不可少的文化大戲,再現了遼代皇家佛儀的恢弘場面。表演從初七到十五,上午10:00準時上演。隨着“太后”的聖諭“起駕”,八音齊鳴,古樂悠揚,傘蓋旗幡交相輝映,“太后”帶領200多人的表演隊伍從三門浩浩蕩蕩走向大雄寶殿。

奉國寺“義縣民俗實物展”同樣吸引了大批遊客,這裏展示了從民間蒐集的獨具特色的民間民俗用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1000多件。這些古老的民俗實物,讓你感受到了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滄桑鉅變。展品大多爲從清朝到建國初期人們衣、食、住、行、生活、生產的必需物品,有大到上百斤的碾盤、石磨、織布機、繡牀、八仙桌,小到輕巧的菸嘴、梭子、耳環、酒盅、釦子。正廳的展廳內,還模擬清朝晚期家庭佈局,陳設了當時客廳、住室、廚房的一切生活用品,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原貌,生動地記錄了義縣的歷史痕跡和發展脈絡。令遊人感慨萬千,留連忘返。

廟會期間,縣圖書館到現場開展了圖書展銷和謎語競猜活動,趣味互動貫穿活動始終。圖書館組織了多達5000條燈謎,設置了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猜燈謎”和由民間藝人手工創意製作的獎品。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不時有觀衆摘下猜得的燈謎字條。大家歡呼雀躍的同時,也不忘現前往工作人員處兌換獎品。

在體育遊藝活動區,不同年齡段的遊客興致勃勃地參與套圈、踢毽子、打陀螺等久違了的童年遊戲,參加遼代風情的射箭遊藝;在體驗互動中回憶過往的時光和歡樂。

在風味小吃攤鋪,也圍攏着許多觀衆,品嚐“舌尖上的文化”。清真燒餅、全羊湯、黍米乾飯水豆腐、艾艾糕、清真元宵……地方特色傳統小吃,玲琅滿目,色香味誘人,吃在嘴裏甜在心裏,歡笑聲此起彼伏。

隨着時代的進步,奉國寺廟也融進了一些現代因素,但無論怎樣,都不能改變它的傳統文化基因,不能改變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