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耐得住命運的挑撥大綱

耐得住命運的挑撥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穿越旋渦,耐得住命運的挑撥。誰在拍岸驚濤中走過,潮流淘不盡當初的你我。耐得住命運的挑撥,回首重逢更堅強的你我。希望大家會喜歡這篇勵志美文!

耐得住命運的挑撥

  01

與大神們一路碾壓衆人不同,進入高中,我深切體會到的是差距與碾壓感——這種差距更大程度上不是來自智商,而是起點。

被碾壓讓我一度感到迷茫,與其說在穿越旋渦的過程中碰壁連連,倒不如說站在旋渦口邊猶猶豫豫不知該不該拋下曾經的榮譽下水。有勁不知往何處使,整日渾渾噩噩,甚至連一直擅長的語文,我也因爲從不關心成語和字音形等基礎問題而得分排在中下。我生活在沿海小城裏,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固然宜居,卻也磨損着我的野心。

當時甚至想過,在本地隨便上個大學,不也挺好的嗎?把我招進自己班的班主任是物理奧賽教練,第一學期期末後,他找到我說了這樣一句話:“看你這麼多次考試都上不來,你是不是不行啊?”

或許是他的激將法奏了效,或許是當時我仍執着於“好鬥”而非“好學”,我低着頭沒作聲,回到班裏回憶着這半年的迷茫揮霍,突然感到自慚與驚訝。很怕遇到曾經的朋友,很怕聽他們說“你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

而最感到失望的,恐怕還該是我自己吧。我在作文裏冠冕堂皇地寫着責任、信仰和努力,而當我面對挑戰,有功利和進取之心,卻並無膽量迎接它。

那個週末,我買下了厚厚的語文和歷史複習用書,還有數學的相關資料。寒假裏,我每天上午冒着風雪去上學校的奧數課,下午在家拿起積累本,一點點積累那些曾經被我輕視的基礎知識,適應排序題裏那高考特有的所謂“邏輯思維”。

用了一罐鋼筆水,寫了無數的筆記錯題,在奧數課上繼續感受着被碾壓的痛苦,聽着似懂非懂的幾何和數論……

臨近開學考試的時候我退出了奧數,曾經的它對我來講只是一個拓展思維的途徑,我自知短暫的時間和不高的天賦遠不足以讓我把奧賽當成獲獎保送的橋樑。那個曾經隨遇而安懵懂茫然的我,開始學會利益最大化地綜合考慮,學會揚長避短的校園生存攻略。

我轉而投入艱難的“裸考”道路,決心拋棄加分與政策,像個絕地逢生的勇士,執着地踏上高考的獨木橋,企圖在陽春三月打一場漂亮的仗。

  02

開學考試,我的名次從五十多跌到了百名開外。我自知還有太多東西等我彌補。但奇蹟般地,第一次月考,我意外戰勝班裏的衆多高手——我常常在晚自習寫不完作業時抄他們的物理大作業——進入了年級前10名。期中考試,令我自己都驚奇,我居然搖搖晃晃撞進了前5名。

期末考試,再進一步,我拿到了年級第3名。那時我跳着做完了語文那本複習用書,積累本、錯題和筆記也變成了厚厚一大摞。也不知道用了多少鋼筆水,終於感覺自己有了點應試思維,做題有了玄虛的“手感”,不復曾經的自由散漫野馬奔騰。

那年高考學校迎來一場慘敗,常年霸佔年段第一的.學長意外“落 馬”,連自主招生的降分政策都救不回來,只能去了南開。得知這個消息,我心裏全是驚愕和惋惜。在我看來,南開已經是很好的學校,可對他這樣的學神來講呢?對這樣的結局,只怕是不情不願吧。

跟學神同學的媽媽聊天,她說他文科特別好,當初本想學文,卻被重理輕文觀念根深蒂固的師長們勸下來改投理科,末了還頗爲感慨地說“他要是學了文科,一定不會是現在這個結果”。聽到這句話,想想失利的中考,我不禁覺得理科高考風險巨大,還是轉投文科,和熟悉的文字打交道比較保險。

況且被理科衆大神碾壓太久,也許在文科還有喘息一下的可能。這想法現在看來有些幼稚,可在當時卻成了我天真地審慎權衡的最終結果。

交了志願書,我寫着假期的數理化作業,來到文科班報到。一樓的教室,窗外是一片迎春花,不知是不是臨近人煙密集區的緣故,“歌臺暖響,春光融融”,它開得格外早,也格外美,當然落下的時候也就意味着值日生痛苦時光的來臨。萬事萬物都是雙面的,這話果然不假。

高一的班主任又找到我,只問了我一句話:“你想不想進北大?”那個名詞對我來講太過遙遠,學校近20年來文科只出了兩個北大生,誰能保證那光環會掉到我的頭上?對北大的印象像一個飄忽渺茫的夢,青澀卻又芬芳誘人。說不清爲什麼,我回答說:“想!”

而文科班的戰役遠比想象的艱難。

本以爲讀過不少書,愛跟歷史打交道,有了點語數外的底子,就能在這兒過上嚮往已久的自由生活。可是矇蔽我雙眼的短暫優越過去之後,迎接我的是文綜的慘烈—歷史明明背了書還考70多分,地理也多次月考在及格線上徘徊。

雖說語數外總能把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但危機感已經愈發迫近。看着文綜大神悉心整理的筆記,體系清楚,字體漂亮,突然明白了自己差在哪裏。

這世上本沒有絕對的自由,或者說,獲得自由的選擇權,意味着你之前必將付出足夠的代價。學文不是自由的通行證,亦非終南捷徑。追求由“自由”轉爲“自然”。

所謂自然,說來倒有幾分像孔夫子的“知天命”,林夕曾這樣解讀:“知天命是懂得接受,而並非投降妥協認命。”

或許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應試教育,但爲了它能帶給我們的其他東西,總要去適應它——它的考題,它的方法,它的思維。即使不太情願,也要順應無力改變的“自然”,相信應試的相對公平,然後轉身投入厚厚的課本和提綱,在浮躁了許久的土壤裏紮下深沉的厚實的根脈,學做一隻南瓜,默默成長。

  03

想想高三上學期的自己,更多的是自我感動吧,在書山題海里過得那麼執着——執着地用無謂的方式守候渺茫的夢,執着地在高考的獨木橋上奮力奔跑,執着地把苦澀與眼淚埋在心裏。

記憶最清晰的是刷數學的38套卷(其實似乎是60多套),整理一遍錯題,篩出100多道,然後挖掘裏面的數學思想思路方法,進行二度加工,於是又多出了一個本子。浩大的工程們,大都延續到高考前一天都沒結束。

在這樣的消耗下,成績固然有了點提高,可總覺得像在比試一場自己並不擅長的衝刺跑。大量的輸入輸出弄得自己喘不過氣來,頭腦已經變成純粹的應試教育思維,長久不讀文學書籍,思想已經有點僵硬。

我分明走得很遠,卻真的忘了當初的自己究竟爲何出發。這不是“自然”,而是應付高考不擇手段的“自虐”。

最後的寒假,我沒去上學校組織的自習,而是待在家裏,想了很多。順應“自然”對此時的我而言,固然有順應應試教育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順應天性,保持自我——習慣做耐力跑習慣細水長流的我,不必跟隨大流去瘋狂衝刺。而生活的意義,本不在於自我感動。

和好朋友聊天,給了“優秀”一個別樣的定義。所謂“優秀”,會不會是指要把優能“秀”出來,才能獲得世俗一個“優秀”的讚譽呢?

我們免不了試圖迎合世俗評價的標準,來“秀”出自己,但切莫爲了迎合取悅而喪失了昔日澄明的心境。穿越旋渦卻不被同化吞噬,也是一番修行啊。

剩下的一學期,學習,高考,查分,拿錄取通知,一切都過得非常平靜。我努力地去踐行生命中每個階段的自然之道,穿越那湍急翻滾的旋渦。

何爲自然之道?無論有沒有良師的那一語刺激,我都會果斷挽起褲腳拋掉曾經渺小的成績與榮耀,直面旋渦的浪潮洶涌。即使不喜歡應試教育的考法和模式,我都會暫時收起我喜愛的文風拿出本子抄錄幾篇滿分作文,尋覓其中的模式套路。

但是,我不會因爲身邊人快速的奔馳而放棄我細水長流的信條,不會因爲學校生活的忙碌而忽略對家人朋友的感恩,不會因爲利益最大化的權衡而忘記心靈深處武俠帶給我的心懷天下的俠義理想。

高考只是一站地,人生還長。旁觀者看到的往往是穿越旋渦後的成果,而我們,只要在過程中有所收穫,無怨無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