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中小學書法教育問題

中小學書法教育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要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相關師資隊伍建設。書法教育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高度關注。書法教育如何進入中小學課堂、書法教師隊伍現狀如何等問題,成爲書法教育界熱議的話題。

中小學書法教育問題

“一般認爲,漢字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原始的刻畫符號。距今3000年的商周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美觀,是今天書法學習的對象。漢末,草書趨於規範,如草聖張芝成爲人們競相追隨的楷模,這一時期書法作爲藝術開始覺醒。經過魏晉鍾繇、王羲之等經典書法家的創造性努力,書法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一個高峯。”甘肅省書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國俊說。

美學家宗白華曾經說過,能貫穿西方藝術史的是西方的建築,而在中國藝術中能起此作用的唯有中國書法。中國書協會員、西北師範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逸峯教授非常贊同這一說法。他說,書法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包含了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澱,它塑造了很多優美的字形和字體,對於人的審美意識的提升和心靈的薰陶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美,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和藝術表現力,這對於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力、民族自豪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書法對於學生的專注能力、觀察能力、耐力以及意志力都有很大的幫助。”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李恆濱教授說,“這是素質教育很好的手段,也是對傳統文化及書法藝術的弘揚和傳承。書法本身就是世界公認的藝術,它的核心是文化”。

書法水平缺乏衡量標準

李恆濱認爲,書法和詩歌、繪畫、音樂具有同等地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最能集中體現中華文化的藝術形式就是書法,因爲其載體是漢字,漢字承載了華夏文明。但是,由於書寫工具的變化和電腦的廣泛使用,目前大中小學生的書寫能力明顯弱化;又由於應試教育的衝擊,我們的中小學多年來書法教學日益弱化。

談及當前書法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李逸峯說:“目前,書法教育總體來說存在四個問題。一是師資嚴重匱乏,師資培訓處於斷層狀態,高等教育沒有跟上,社會書法家又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二是中小學書法教材體系建設不完整,教材良莠不齊,有的甚至會給學生造成誤導;三是書法教學法的研究不夠深入,關注度不高;四是書法課程標準尚未建立,缺乏衡量標準。”

李逸峯認爲,學生的書法學習成績最好能在中、高考中有所體現。馬國俊認爲,書法作爲一門藝術,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審美觀念也不同,很難以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書法教育強調的是全體性,而書法藝術強調的是個體性。“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寫好漢字的意識,而不是培養書法家,可以採取卷面分的形式來衡量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當然也不否認對書法家、藝術家的培養和發掘,但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教師匱乏是突出問題

“教育部在2013年印發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給中小學開設書法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1—3年級的學生開始接觸硬筆書法,做到規範、端正地書寫漢字;對於4—6年級的學生則陸續接觸毛筆,按照書法規範進行楷書書寫;到了初中階段,則讓學生開始臨摹名家名作,這就不僅僅是停留在寫好字的階段了,更應該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挖掘他們的書法潛能;在高中階段,可以通過深入學習,發展特長,嘗試書法作品的創作。”李逸峯說。

要開設書法課需要專業的書法教師,而書法教師匱乏是目前各學校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書法課兼有藝術性和文學性雙重特點,需要具有專業功底的人員進行授課,但就目前的學校書法師資來看,一是沒有相對合格的書法教師,二是縱使有書法教師,如果沒有針對書法教師的編制,也不能提高書法教師的積極性,導致對書法教育不重視。如果採取外聘專家的方法,一是費用昂貴學校負擔重,二是專家不能專職,教學時間也得不到保證。

對此,李逸峯建議,要從根本上解決書法課的師資問題,首先就是要解決書法教師的編制,給書法教師一個“名分”,在各種教育考覈中,按照在編教師對待,而不應該邊緣化,只有配備專門的書法教師才能讓高等教育中的書法教育良性發展。

馬國俊也建議:“在師範類高校,加強中文專業學生書法課教學,使他們成爲‘能教書法課的語文老師’,而不是‘只能教語文的老師’。在中小學,尤其應該重視教師層面的教育,提高各科老師的書寫水平,以書法課爲統領,語文課爲主導,其他科目來推進,形成完整的書法教學體系,從而推動書法教育的發展。”

此外,馬國俊還表示,應該改變長期以來把書法僅僅當作藝術來對待的觀念,不能忽視了它的人文關懷功能。在中小學書法教材的選定和書法課程標準的確定方面,應當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做好調研,充分論證其可行性後再實施,避免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羣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媛媛)

部分農村中小學生源銳減 老師“無人可教”——寧夏兩位農村學校校長的擔憂

記者在寧夏西海固地區採訪時發現,隨着當地農村中小學生逐漸向城市集中,一些農村中小學出現生源銳減的情況,有的學校甚至出現老師無人可教的尷尬。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紅羊鄉建國村莊灣小學雖屬於完全小學,前幾年學生最多時有160人,如今,空蕩蕩的校園中僅剩一年級的3名學生和12名學前班的孩子。

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頭營中學副校長陳維平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劃片招生中該校本應招收254名新生,但最後招到的學生不足200名,其餘學生都去了城市中學。

莊灣小學校長楊天才在這所小學工作了20年,他告訴記者,莊灣小學還不是人數最少的,鄉里另一所硬件更好的小學因爲沒有生源,兩名教師已無學生可教。

生源銳減給學校帶來巨大沖擊。莊灣小學的教學質量在2005-2010年一直是紅羊鄉的“領頭羊”,但2010年後生源逐漸減少,該校再沒進過全鄉前列。

“城裏的學校像抽水機一樣,把好學生全都抽走了。”楊天才感嘆,“學習本來就是個比學趕超的過程,現在好學生都進城了,留下的學生缺少動力。”從教23年的陳維平感慨,“學生少了,課就難教了。”

記者在莊灣小學觀察到,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不高,原本互動性強的課堂成了“教師”的獨角戲。“課堂上互動不強,我們有挫折感。”莊灣小學一位教師說。

一面是即將“消失”的農村學校,一面卻是被孩子擠破頭的城市學校。固原市教育局紀檢組長xx告訴記者:“城區中學按規定每班只能有50人,而現在達到70人,一些小學每班學生達到100人。”

陳維平、楊天才認爲,農村學校學生流失與大量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市集中密切相關。“進城”體現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但是,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的農村學校也不能廢棄。他們希望有關部門“救救農村學校”,探索“名校加分校”的模式,將農村中小學作爲城市重點中小學的分校,通過管理人員和教師對調交流,以破解農村教育發展之困。(記者何晨陽 許晟)

四川中江一載有學生中巴翻車

事故造成3人重傷18人輕傷

本報成都5月5日訊(記者 劉磊)5月5日13時30分,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南華鎮境內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載有21人(學生19人、教師1人、司機1人)的中巴車發生翻車,造成3人重傷、18人輕傷。目前,傷員正在救治中。

記者從德陽市中江縣人民政府新聞辦瞭解到,5月5日13時30分,這輛中巴車在行駛到縣城西二環經老高橋至集鳳鎮道路公家婆處時發生翻車。13時50分,中江縣交警部門、120救護車趕到現場,對車內被困人員進行救護。14時30分左右,受傷人員全部送往中江縣人民醫院救治。據悉,此次事故造成重傷3人、輕傷17人,微輕傷1人。

據一名受輕傷的學生介紹,19名學生均來自中江縣職業中專學校,他們於今天上午乘車前往當地芍藥谷景區爲一部戲充當羣衆演員。拍攝完成之後,學生們集體乘車返回。事發時,他們乘坐的車輛剛好處於道路下坡的一個彎道,對面突然衝出一輛轎車,中巴車駕駛員避讓不及,衝下了10米斜坡。

事故發生後,德陽市、中江縣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救治工作。當地立即啓動事故處置應急預案,第一時間成立應急領導小組,下設救援、醫療、善後等工作小組,迅速組織強有力的醫療救治力量,採取一對一的救治方案。目前,傷員正在救治之中。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