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在現代,對於孩子的教育,大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常見的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吧!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長輩教育觀點存在分歧

隨着多長輩、少後輩現象的凸顯,家庭教育中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由於家長個人經歷、生活年代、成長環境、所受教育、思想觀念、素養等等方面的差異,這些長輩們的意見首先出現了分歧,這種不一致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方面:即父母不一致、父母與祖輩不一致和祖輩們不一致。在這種時候,孩子是最高興的,他們往往會旁觀這一切,並暗自高興,最後傾向利於自己的一方。家長在對峙一教育失敗而告終,時間久了,孩子學會了把利於自己的一方作爲避難的港灣:

案例1、孫子想要買個變形金剛:

奶奶:“家裏玩具堆成山了,還買。”

媽媽:“這是現在最流行的,別人孩子都有,我兒子也得有。”

奶奶:“賺錢容易嗎?這樣亂花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怎麼辦?”

媽媽:“一家只有這麼一個孩子,六個人賺錢一個人花,總不至於過得象你們那麼辛苦。”

經過這次爭論,孩子記住了,媽媽是大方的,花錢的事只要找媽媽一定沒問題,哪怕偶爾媽媽不在,只要跟奶奶說:“六個人賺錢一個人花,總不至於過的向你們那麼辛苦。”奶奶一定無話可說。

案例2、孩子不喜歡煉琴:

爸爸:“就這一天不練,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我都沒學過,不一樣過的很好。”

媽媽:“不要總提你小時候,現在都什麼時代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這場爭論中,孩子不知道誰對誰錯,感覺爸爸更疼自己。

家庭教育中長輩們的不一致,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往往還會適得其反,所以統一教育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妨試試如下方法:

1、長輩們應該共同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聽一些家教講座,讓專家指出正確的教育方法。

2、定期召開一些家庭會議,民主、和平的解決意見上的分歧。

3、做長輩的不要在幼兒面前相互指責,暫時求同存異。

  二、忽視孩子的特點,用成人的要求衡量孩子

長期以來,家長們都信奉:“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這句俗話,以爲自己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瞭如指掌,在實施教育時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家長給予孩子們的都是他們需要的嗎?爲什麼孩子總是不高興、鬧情緒?這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們習慣了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當成自己的某種精神寄託,期望他們按照自己給他們設計的軌道發展。三歲學英語、五歲練樂器、6歲學奧數……孩子沒上學就已經整天奔波於各種特長班,久而久之孩子厭煩這種學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採取消極的做法——去上課卻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家長會因爲自己的良苦用心被孩子辜負而極度失望。殊不知,其實孩子已經被這種痛苦折磨了很久,才做出了反抗。

蒙臺梭利教育提倡尊重兒童,把幼兒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看待,鼓勵他們的自主和獨立。同時《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幼兒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就是說要尊重幼兒獨立的個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念、自己的創造性、自己的想象力。他們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纔會用心去做。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孩子的需要,因此家長可以嘗試一下3個措施:

1、瞭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喜好。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爲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祕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後,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

2、給孩子留有30%的自我空間。家長不可以主宰孩子的一切,至少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尊重他們的,他們有權利決定去做一些事情——自己喜歡的事情。

3、結合幼兒園的教育計劃。幼兒園的各種教學活動都是有教育專家制定的,其科學性、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當家長不懂得如何做衣服時,不妨作個會挑選衣服的人,科隆幼兒園的一些活動,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家園共育。

  三、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我們的孩子唱的是《勞動最光榮》的歌,卻從沒有機會體驗勞動的樂趣。在成人的意識裏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太小,不應該受這種苦。幼兒園曾對大班77名幼兒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想要自己動手撥煮雞蛋的幼兒是62人,知道怎樣撥煮雞蛋的幼兒有57人,而真正自己撥過煮雞蛋的幼兒只有11人。不僅如此,我們在對家長的調查中也發現397人中僅僅四、五十人回答“希望孩子能主動幫家長做家務”。多數還是認爲“家務活兒父母做就行了”。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成員,應該盡一份義務。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這需要一步一步培養能力,不斷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務活兒正是達到這個目標的重要途徑。早在北齊,文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就提出了“人生幼小當早教”的觀點。誇美紐斯也曾說過:一個人的整個生活既全以兒童時期所受的教導爲轉移,所以,除非每個人的心在小時候得到培養,能去應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則任何機會都會錯過。如果孩子不能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長大了就會“眼裏沒活”“不會心疼人”“不懂事”。如果不想讓孩子一輩子不愛勞動家長不妨嘗試有計劃的引導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內容:

1、如從小養成孩子自己整理日常用品,玩具玩過後,放回原處,並定期整理自己的玩具架。讓幼兒逐步學會照顧自己。

2、有計劃的讓幼兒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雙休日全家人一同進行大掃除活動,讓幼兒去做一些輕鬆、但可形成其秩序性的勞動,如圖書分類等。

3、讓幼兒照顧家裏的動植物:如給花澆水、給小魚餵食等。這些勞動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珍惜他人勞動。

  四、只重言傳,忽視身教和環境影響

家長往往會覺得,只有說透了,講通了,孩子纔會懂,懂了纔會理解。所以家長習慣了把“說”作爲教育的唯一方式,感覺這是最便捷、最奏效的教育方式,這種說教中表揚太少、批評太多,甚至有些家長會說:“看看某某小朋友,比你強多了”,漸漸的孩子卻越來越厭煩家長的嘮叨,輕者充而不聞,甚者將耳朵掩起,家長生氣卻束手無策。在這種時候,家長不妨採取三教結合的方法:

1、言傳。教育過程中考慮孩子的感受,以表揚、鼓勵爲主,即使批評也要採取正面的,如:“老師說你上課時注意力很集中,要是你能積極舉手發言就更好了。”在家長說的同時要給孩子說的機會,教育過程中做到有理、有例、有力、有節。

2、身教。古語有云“言傳不如身教”,可見這種教育形式的重要。家長積極向上、勤奮刻苦、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樂觀的行爲,孩子往往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並真實的再現出來。大家常說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就是這個道理。

3、環境。古時有孟母三遷擇鄰的佳話,足見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這個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包括家庭文化、心理氛圍等,讓孩子生活在輕鬆、祥和的氛圍中。物質環境應力求質樸、大方,不要過於奢華。從而養成孩子樸素的良好習慣。

  五、忽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用硫酸潑傷黑熊事件鬧得滿城風雨;西寧市18歲的魏某因不堪忍受家長要其在高考中考取本科院校的壓力,竟連砸帶掐,將生母殺害……讓全中國人震驚,都說當今社會需要人才,這個人才一個重要的前提首先是有健全人格的,所以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1、家長要不斷學習心理教育知識,用敏銳的洞察力瞭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縮小了的成人,孩子有孩子的心理世界。他們的感知覺和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天下雨時,大人總是往屋裏走,孩子卻喜愛往雨裏飽,淋個痛快;聽見別的小朋友說到北京去了,沒去過北京的孩子也會說自己去過,還看到了天安門……,做父母的常常責怪孩子“不聽話”,也會以爲自己的孩子愛說謊,實際上,諸如此類的事情,家長難以理解往往是因爲家長不瞭解孩子的心理,一味用成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來要求孩子所造成的。因此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要使家庭和諧、幸幅,家長必須瞭解和研究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

2、應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映並及時與他溝通。有一次壯壯家長跟老師說:“我的兒子這幾天總說如果芯子退託就好了,誰是芯子,他們有衝突嗎?”老師一調查才知道,幼兒園的故事比賽,只要一個小朋友,結果在班級裏選拔時壯壯不如芯子,失去的參賽資格。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和孩子談了一次話,告訴孩子別人比自己優秀時應該多努力向人家學習,而且人是各有所常的,你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很多優勢。這樣有效解決了孩子剛剛萌生的嫉妒心理。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基礎奠定於兒童時期,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其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着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方向。正如英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洛克主張:“孩子的德育必須從搖籃開始。”“及早形成的兒童精神,可以影響到他日後一生一世的生活。”“小勝在智,大勝在德” 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六、過分保護,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發展

這是隨着80後進駐家長行列出現的一個新的家教問題。現在很多的年輕父母已經是獨生子女,到了獨生子女的子女這一代,六個家長圍着一個孩子轉,家長怕自己的寶貝吃虧,所以經常灌輸 “自我知識”,習慣讓孩子牽着自己的手慢慢長大。日積月累孩子們覺得外面危險很多,需要家長保護的思想逐步升級。另外也有一些家長爲了蔽護孩子的某些缺點(口吃、個子小、動作發育遲緩等)而不願讓孩子與人交往。漸漸形成孤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