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方法大綱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方法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K 次

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是幼兒園爲完成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任務,所組織的教育活動中採取的方式和方法。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主要取決於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內容、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自身的素質本園的具體情況等。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蒐集和整理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方法

當前,適應幼兒園新的教學模式所採取的方法,大體可以分爲兩大類,即直接指導法和間接指導法。

(一)直接指導法

直接指導法就是用言語、動作、情感的表達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幼兒行爲的一種方法,它包括言語指導、動作指導和情感指導三種。具體方法有口述法、直觀法、觀察法、練習法、遊戲法和情感指導法。

1. 口述法

口述法也叫做言語指導法,它是用語言進行指導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講解,使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用最爲經常和最普遍的一種方法。 口述法的最大優點是,它不僅便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便於幼兒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系統、完整的知識。這種方法如果能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會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el)認爲:有意義的言語接受學習是學生學習系統科學知識的基本方式。因此,口授法只要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指導下運用,就是一種主要的和基本的教學方法。口述法包括講述、講解、談話、提示等多種形式。

講述是指用語言敘述教學內容、教材;講解是解釋和說明材料、規定、要求等;談話是指用提問、答問、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學。運用口述法應注意:

⑴教師的講述和講解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並且要簡明扼要、要突出重點,讓幼兒聽懂。講述和講解在教育活動中應用比較廣泛,無論學習哪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都離不開教師適當的講述和講解。向幼兒傳授知識需要講述,組織幼兒進行活動需要講解。講述和講解有利於幼兒理解和記憶。

⑵談話必須在幼兒已具備某一方面知識和印象時才能進行。談話的目的、要求和步驟必須明確。提什麼問題要事先設計好,要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步步深入的原則。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明確,富有啓發性,既要面向全體幼兒,又要照顧個別幼兒的水平。在幼兒回答問題時,應鼓勵幼兒大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談話結束時,要對談話的內容作出小結,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對幼兒在談話中的優缺點要進行評議,以鼓勵幼兒談話的積極性。例如,在“三八”節主題教育活動中,爲了使幼兒知道3月8日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引導幼兒瞭解媽媽、阿姨等婦女的辛勤勞動與貢獻,加強幼兒的情感教育,培養和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除了安排遊戲、歌舞表演,慶祝會等系列活動外,可以運用晨間談話方式,幫助幼兒瞭解有關“三八”節的知識,並組織幼兒積極參加慶祝“三八”節活動。

⑶教師組織討論時,要引導幼兒自由發表看法,要圍繞中心討論,結束時由教師小結。 口述法可以是教師利用教具單獨使用,也可以與直觀法、遊戲法、操作法等配合使用。

2. 直觀法

直觀法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配合講述、講解向幼兒顯示實物、教具或者作示範性實驗和表演,加以說明和印證所講授的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可以使幼兒直接獲得感性知識,形成清晰的深刻的表象,便於理解和記憶;同時,還有助於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

直觀法包括演示、示範、範例等形式。演示是指教師向幼兒出示各種實物、教具、模型或做實驗。示範就是通過教師自己的表演爲幼兒提供榜樣,示範本身也就是一種範例。範例是按教學要求提供給幼兒的一種可模仿的榜樣,它是形象的、具體的。運用此方法應注意: ⑴演示和示範等要求正確、清楚,動作不要太快,要讓全體幼兒都能看清楚。

⑵使用直觀教具必須與語言指導緊密配合,邊講邊做。這樣既可防止幼兒注意力分散,也可彌補直觀的某些不足。一般說,教師在使用演示前,先要加以必要的說明,指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在演示過程中,要及時提出問題,指引觀察方向;在演示後要做好小結,引導感性知識向理性知識的昇華。例如,教幼兒畫“菊花”時就可以採用此方法,並配以恰當的講解。教師可邊引導幼兒觀察實物“菊花”,邊用語言分析其特徵,讓幼兒明確菊花的形狀、大小、顏色等,爲幼兒作畫奠定基礎。

⑶教師的示範是幼兒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示範又分爲完整示範和分解示範兩種。在向幼兒傳授兒歌、歌曲、舞蹈、繪畫等內容時,教師應做完整的示範,使幼兒對要掌握的知識、動作、技巧有正確的完整的印象,便於幼兒理解和掌握。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發現幼兒有缺點、錯誤和難點時,教師可再作分解示範,以幫助幼兒糾正錯誤和解決困難。示範可由教師示範,有時也可以讓幼兒示範。示範對幼兒特別有效,它貫穿於幼兒日常生活活動當中,使用十分普遍。

3. 觀察法

觀察是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幼兒的觀察是幼兒認識自然和社會、取得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幼兒園的各項活動都離不開觀察。觀察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感知客觀事物的一種方法。它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基本方法。 ⑴引導幼兒觀察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六種:

①順序觀察法,是讓幼兒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從左到右,從頭到尾按步就班地觀察某一物體的外形特徵。這種有順序的觀察方法能使幼兒全面地、細緻地觀察物體的每一部分,不會有遺漏的地方。一般在觀察動物時,適宜採用此法。比如觀察熊貓,先觀察頭的形狀及頭上各器官,接着觀察身體,四肢、尾巴,最後觀察熊貓的習性,使幼兒得到對熊貓的完整印象。

②典型特徵觀察法。先引導幼兒觀察最明顯的特徵,再過渡到一般的特徵。這種方法能很快地激起幼兒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如讓幼兒觀察蝴蝶,幼兒首先注意的只是蝴蝶的翅膀和顏色,於是我們可以從這些典型的特徵入手,首先觀察蝴蝶的翅膀和顏色,再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頭,觸鬚、胸、腹和足。使幼兒從開始無意性的觀察轉向有意性的觀察,從而對蝴蝶的總體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③分解觀察法,即將比較複雜的物體分成幾個部分,對各部分進行仔細觀察,然後綜合起來,瞭解全貌。這能培養幼兒對複雜事物的`綜合觀察能力。如讓幼兒觀察客輪,可先看一下客輪的外形,然後將客輪分成船首、船身、船尾、客艙幾個部分觀察,搞清楚每個部分有些什麼,起什麼作用,再將所觀察清楚的各部分綜合起來,就能很好地瞭解客輪的全貌。

④比較觀察法,即讓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比較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培養幼兒辨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區別鴨和鵝的不同點,同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又如種下兩顆花籽,一顆在墒土好的盆裏,另一顆在土壤乾燥的盆裏比較哪顆種子先發芽。幼苗長

出後,一株肥水適宜,另一株缺少養料和水分,比較哪株長得健壯。諸如此類。使幼兒善於抓住事物特徵的細小差別。

⑤追蹤觀察法,即讓幼兒在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如,爲了弄清楚青蛙和蝌蚪的關係,可以養些小蝌蚪,讓幼兒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中的變化。在追蹤觀察過程中,幼兒搞清了:蝌蚪是先長後腿還是先長前腿?什麼時候尾巴不見了?黑色的蝌蚪什麼時候變成了一跳一跳的小青蛙?等問題。

⑥探索觀察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繫、轉化、原因、結果的方法;是引導幼兒走向科學的門戶。如,探索觀察水的三態變化。流動的水加熱後變成水蒸氣上升,在蓋子上又結成水滴,水放入冰箱,又會結成冰,冰加熱後再融化成水。讓幼兒探索水的三態之間的關係和各態的特徵以及它們如何轉化,需要什麼條件,從探究原因開始,直到導出正確的結論。

以上幾種觀察方法並不是孤立運用的,在指導幼兒觀察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將它們配合運用,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⑵引導幼兒觀察時,應注意:

①觀察前要做好準備工作。首先,要確定觀察的內容,提出觀察要求,擬定觀察計劃;其次,要熟悉觀察對象,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創造觀察的條件,提供觀察的對象。

②觀察開始時,教師要向幼兒提出觀察的目的,引起幼兒觀察興趣,引導幼兒自始至終有目的地進行觀察。

③觀察過程中,教師應用語言與手勢進行指導,教幼兒按順序地觀察和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同時要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有意識地在觀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 ④觀察結束時,要總結幼兒觀察的印象,讓幼兒將觀察到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條理化。同時還應組織幼兒作觀察記錄,記下他們的感受、體驗、發現與認識。記錄的方式可採用筆錄、磁帶、繪畫等多種方式進行。

⑤運用觀察法時,應強化感官訓練,讓幼兒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對年齡越小的幼兒越應是這樣。

4. 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在教師的幫助、帶領下,通過多次重複使幼兒熟練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方法。它是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和習慣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應用比較廣泛。幼兒通過反覆練習,可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提高。此外,在練習活動中,幼兒自然而然地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因此,這一方法能有助於發揮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練習法應當注意:

⑴要有目的地反覆練習,每次練習教師都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幼兒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及時糾幼兒的錯誤,不要讓錯誤的東西重複,以免多次重複形成錯誤的習慣難以改正。

⑵練習的方式要多種多樣,以保持幼兒對學習的興趣,除了在各科教學中有練習外,可以組織專門的練習課,但重要的還是堅持在平時的各項活動中都進行,尤其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更需要在遊戲,勞動,日常生活中,在教師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練習,從而趕上全班的發展水平。

5. 遊戲法

遊戲法是指通過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規則的遊戲活動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是深受幼兒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應用遊戲法進行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遊戲活動中,幼兒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容易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遊戲作爲一種特殊的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在運用遊戲法時應注意:

⑴根據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選擇和創編不同形式的遊戲,以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例如,在對幼兒進行常識教育時,可利用圖片開展“配對遊戲”,使幼兒通過遊戲活動認識

水果、蔬菜、交通工具、服裝等;又如,在小

班進行基本動作訓練時,可組織幼兒玩“小貓玩球”、“趕小雞”等遊戲,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⑶教師應重點指導幼兒遵守遊戲的規則,完成既定的教學要求。

⑷在組織遊戲活動時,由於遊戲的內容和形式不同,教師在指導方法上也應有所變化。例如,組織幼兒進行創造性遊戲時,教師應事先爲幼兒選擇好適合開展創造性活動的場所,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設備。在幼兒進行探索性活動時,要善於不加干涉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允許幼兒主動自由地探索。組織幼兒進行教學性遊戲如由語言遊戲、計算遊戲、智力遊戲、娛樂遊戲、體育遊戲等時,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選擇遊戲的形式,並確定遊戲的主題、動作和遊戲的規則等。在遊戲開始時,就向幼兒交代遊戲的規則和要求,並以對遊戲的極大興趣,激發幼兒參加遊戲的願望。遊戲中要注意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督促幼兒遵守遊戲的規則,發現錯誤應及時糾正,加強對個別幼兒的指導。遊戲結束時,教師要進行小結,對積極參與遊戲的幼兒和有進步的幼兒進行表揚,並對遊戲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要提醒幼兒在下次遊戲中改正。組織教學性遊戲時,教師應進行適當的講解和示範。

6. 情感指導方法

情感指導是教師通過微笑、點頭、贊成、反對、表揚、肯定、否定等情感的表達,與幼兒公開地交流情感,使幼兒的自我感覺良好,使他們能夠自我肯定,心情愉快;即使是幼兒出現了不良行爲,教師也可以採取情感指導的方法,如可以採用故意忽視,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間接指導法

間接指導法是指教師通過創設室內外環境;一日活動的組織安排;與家長的聯繫等方式給孩子以指導的一種方法,包含着教師高度的教育藝術。好的間接指導能給人以舒適的感覺,似乎每個幼兒都在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間接指導對個別幼兒和小組活動特別有效。

1. 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

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是指教師爲幼兒準備的,能滿足幼兒需要的,有利於幼兒體智德美育各方面發展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環境。創設這樣的教育環境,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環境

選擇環境是要從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出發,在環境中收集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加工,選擇適合對幼兒進行教育的環境要素與環境條件。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環境因素都是適宜用來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例如,不健康的、消極的、恐怖的教育意義不太大的環境因素不宜提供給幼兒;也不是任何環境因素,在任何條件下都適合於任何幼兒的。由於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個性特點不同,不同的幼兒對環境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創設環境時教師首先要對環境因素進行選擇。

(2)提供環境

提供環境,就是要有意識地設計實現教育目標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不是簡單地提供一種具體的學習環境,而是要從幼兒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爲他們提供信息的來源、活動的機會、材料、情景和目標等。在爲幼兒提供物質環境時,應注意安全性、趣味性、多樣性和多功能性。爲幼兒提供精神環境時,則應儘量創設一些自由、平等、寬鬆、活潑、少限制的心理環境。 爲幼兒提供的環境不應是零散的、隨意的、無系統的。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注意: ①要對教育目標有清醒的認識。因爲創設環境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教育的目標是什麼,這裏不光指《規程》中的終極目標,而是要把這個目標落實到每月、每週,甚至每個具體的教育活動的具體計劃之中,以這個爲根據來設計和佈置環境,使之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 ②要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有透徹的瞭解,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需要設計和佈置環境。 ③對具體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有準確的把握。因爲同是一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個體差異很大,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對每個孩子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經驗、

水平、身體狀況等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創設出適合每個孩子的環境,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

④要對環境中可以利用的人和物的教育價值有充分的認識。也即是,教師在創設環境的時候,要注意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條件,這裏包括人也包括物。在幼兒園中的教師、幼兒以及幼兒園的其他工作人員都是環境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教師的以身作則,人與人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園風等都應有充分的認識;對於物質條件具有什麼作用,應有深入的瞭解,這樣佈置的環境才能真正有效果。

(3)控制環境

提供環境指只是爲幼兒提供了一種可以介入環境的條件和行動方案,而方案有效地實施,則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合理地組織和安排,這也就是教師控制環境的作用。教師控制環境主要是通過控制手段的轉換和角色的轉換來實現的。

①控制手段有下列兩種:

A.直接控制手段 直接控制手段表現爲直接地、明確地傳遞教育意圖。如教師要向幼兒規定必要的行動注意事項,傳授關於健康、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識,交代一些必要的規範、某些技能技巧,比如工具物品使用的方法和交代紀律和行爲規範的要領等,都可以使用直接控制手段,由教師直接地把要領教給幼兒。直接控制手段的長處在於它很清楚、明確、易於引起幼兒的注意,且使幼兒易於掌握要領,節省時間,效率又高。不足之處在於它易使幼兒產生一種受控制的感覺。由於幼兒的年齡特徵,老師講的時間稍長,幼兒聽着就會感到不自在。所以用直接控制手段時,教師的態度要親切、自然、語言要生動形象。直接控制手段要儘可能多地和間接控制手段配合起來使用。一般直接控制手段常在班集體、小組中使用。

B.間接控制手段 間接控制手段是教育意圖的迂迴傳遞。即教師的意圖不是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一定的媒介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以物質環境爲媒介。表現爲二種情況:一種是在準備物質環境的時候,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意圖貫穿到準備的材料當中去,按照教育目標來選擇和確定材料、活動的場地、器具等,佈置一個適合教育目標的物質環境;另一種就是推動環境的活動氣氛去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也即是教師要使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創造一個活動的氣氛,引導幼兒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環境活動中,去探索、去發現、去充分利用他自己過去的經驗和環境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環境真正的價值。

第二,以幼兒羣體爲媒介。幼兒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爲,他們間互相模仿,在羣體生活中渴望與小夥伴們交往,並希望被他們承認和接納。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把幼兒羣體作爲媒介,通過控制幼兒羣體,間接地控制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這個羣體被利用得好,可以培養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基本品質。

第三,以教師自身爲媒介。教師是幼兒園環境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他們自身一貫良好的行爲舉止,諸如言語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是幼兒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模仿的對象。幼兒通過觀察、學習被潛移默化,而能按照教師的榜樣(或示範),學會限制、調節自己的行爲。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的修養,能成爲一種間接控制孩子的有力手段。

以上幾種間接控制的手段,不是截然分開,他們經常是統一地起作用,當然也可以有所側重。

②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角色的轉換在教師的控制環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在幼兒活動中,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經驗水平和按照活動的種類、內容,變換教師的角色,隨時改變自己指導的方法。幼兒的學習大體可以分爲三類。

操作學習 就是要用動作與玩具材料作用,通過自己擺弄物體獲得關於物體性質的知識並逐步地形成數理、邏輯知識,發展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另外,又通過自己的體驗,學習某些社會知識,也屬於此類。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首先是物質材料的準備者、提供者,使幼兒可以進

行最廣泛的實驗;其次是要成爲幼兒學習的指導者和創作者,向幼兒傳授必要的知識。例如,物體的名稱,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幼兒一旦進入操作,教師的角色又要轉換爲一個觀察者,當幼兒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老師幫助和指導時,老師又馬上轉換爲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習告一段落時,教師的角色則可以轉向評價者,可見在這樣一個操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在不斷變化着的。但從開始作爲一個材料的提供者、準備者,然後轉換成爲一個觀察者,也可以轉換爲一個指導者,也可以轉化爲幼兒的合作者和夥伴。教師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角色轉換來幫助幼兒學習。

通過模仿和記憶學習 很多生活常識、社會知識、行爲的規範,還有幼兒的自我保護知識、健康知識,都需要通過教師的傳授,幼兒憑藉自己的記憶和模仿老師的動作進行學習,對於這一類的學習教師主要起指導作用。

概念學習 主要是通過幼兒思維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爲指導者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先爲幼兒提供豐富的感性環境,使幼兒在這個環境中充分積累感性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形成概念,先形成初步的概念,再逐步上升爲比較高級的概念。在這種學習中,幼兒能否成爲主動的學習者,主要與教師的靈活指導,教師轉換角色有很大關係。

由此可見,在這三類的學習中,教師擔負着各種不同的角色,決不能固守於一種角色;在幼兒遊戲當中,教師的角色轉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4)調整環境

環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抽象模式,是處在動態變化中。也即是,隨着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和教育目的、要求,以及客觀條件等而不斷髮生着變化。所以教師要經常調整環境,使之保持適於幼兒發展的最佳狀態。調整環境的重點是調整管理當中的各種關係。環境中最重要的關係是教師、幼兒、物質環境之間的關係,三者的關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的關係。好的環境是三者間保持平衡,而維持平衡的中心是教師。

2. 一日活動的組織安排

精心設計和科學合理地組織幼兒的一日活動,可以使幼兒每天都能生活得有條不紊,富於節奏,每天給幼兒開闢一定的天地、一定的時間,使他們在戶外陽光下和清新的空氣中活動,有利於健康;多種教育手段的運用,能使幼兒在勞動、參觀、散步中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將幼兒置於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富於情趣的活動之中,易於形成良好的心境,不斷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一日活動,促使人際交往,可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可見,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活動,對實施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總目標有着極其重要意義和作用。教師應重視對每日活動的組織和安排。爲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力求使一日活動安排有周密的計劃,實施保教目標的具體要求應融匯到各項具體活動中去。

(2)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一日活動中一個活動向另一個活動的過渡,充分發揮一日活動的整體效益。

(3)要爲幼兒自選活動、自由活動、遊戲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教師要對幼兒的一日活動給予正確指導,讓幼兒獨立自主、心情愉快地多參加一些自由活動,把幼兒從單一的活動形式中解放出來,使幼兒的各種感官都隨意地進行活動,促進幼兒逐步地向高一層次發展。

(4)要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吸取教育內容,使生活內容具有地方特色。

3. 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係

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的關係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關係,他們共同擔負着培養教育幼兒的任務。因爲幼兒進入幼兒園以後,一方面接受幼兒園的教育,另一方面還繼續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爲了使幼兒在幼兒園、家庭都能生活愉快,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園和幼兒家庭必須密切配合。根據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幼兒教師面對的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由於他們各有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文化素養,因此,對幼兒的影響

也各不相同。幼兒教師應理解家長,瞭解他們的不同的態度,並以平等的親密夥伴的關係,實事求是地具體地給家長以幫助。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主動地與家長取得聯繫,堅持做到:

(1)主動進行家訪,經常與家長聯繫,對幼兒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併爲每一個幼兒建立個人的檔案。

(2)主動向家長提出創設和利用家庭環境教育幼兒的建議。家庭環境是由人和物兩大因素構成的,具體的物的環境創設、安排及使用,又受人的因素制約和控制。在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時這兩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視。建議包括的內容有:①建議幼兒的父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②建議幼兒家長創設和諧輕鬆的家庭氣氛,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③建議幼兒家長爲幼兒安排好活動的天地。④建議幼兒家長佈置整潔有序、美觀、樸實的家庭環境,吸引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