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大綱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良好的行爲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不僅我們教師,還有我們家長,都要高度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爲習慣的培養。小編整理了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歡迎欣賞與借鑑。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一、樹立形象。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和家長了,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從模仿中學習. 然而,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教師與家長在學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師與家長的行爲習慣經常成爲學生的模仿對象,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表現出良好的習慣,而家長——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應如此,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爲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二、從小開始培養。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習慣早在胎兒時期就養成了,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習慣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因爲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充滿着信任和尊敬,願意按老師和家長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性與情,俱可塑。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在上面塗畫,你把他塗黑,他就變黑,你把他塗紅,他就變紅。因此,越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 反之,當小孩染上惡習後,要改變他,那就難了。舉個例子,有個孩子五個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點多鐘就要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時間,不帶她到幼兒園,她就又哭又鬧,無論你怎樣哄她,她都不買你的帳,但你把她帶到幼兒園,她就立即轉哭爲笑。顯而易見,小孩子的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爲習慣要從小落實。

三、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爲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如: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在課間,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舉止文明,不說髒話等等。教師要注重在這些細節上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爲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爲習慣,需要不斷地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內外相軌並行。

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外,還需要與家長密切聯繫,學生在家庭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爲,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爲習慣。在教師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與行爲習慣。

五、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就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要我學”,變爲“我要學”,自己成爲學習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覺性,學生就會心甘情願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裏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爲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着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一個道德情感貧乏,缺少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他人真誠合作的,也是無法適應社會的。可以說“學會負責”已成爲進入21世紀的通行證。爲此,我們學校把責任感培養放在重要地位,並把這項工作作爲追求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探索。

一、責任感培養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義務,以及與之相應的自覺態度,是個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的體現爲主要對象的一種自我感受、情境評價、移性共鳴和內在體驗。一個人在認識到了履行責任的重要性時,會在履行責任後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在沒有履行責任時,會引起羞愧、內疚和自責等情感體驗,從而會促使自己不斷去認識和完成新的職責。

責任感以認知爲前提。沒有是非標準,責任感就無從談起。同時,責任感有很強的價值取向。如果人的價值取向以奉獻爲樂,那麼他對人對事就會有很強的責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講索取,那麼他就會對事漠然置之。

責任感以情感爲基礎。一個孝順父母、熱愛子女的人,對家庭就會有強烈的`責任心;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深切情懷的人,當外族入侵、祖國受難之時,就會捨生取義、鞠躬盡瘁。但是一個對老人、子女冷漠,對祖國沒有感情的人,絕不能指望他對家庭負責、爲祖國奉獻。

責任感靠意志維持。盡責盡心是一個艱苦的意志過程並反映在人的行爲舉止上。只有堅強意志的支撐,才能在履行責任過程中抵制各種誘惑,恪守職責。

責任感通過責任行爲反映並得到加強。有責任感的人在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環境等出現的情況要作某種決定時,會將責任心化爲符合倫理的行爲,必要時甚至會犧牲個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責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參與集體和社會活動中,在人際交往的基礎上,在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在這個發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間還存在着廣泛聯繫並不斷遷移。影響孩子責任感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級、學校、社區裏,父母、師長、同學和友人的身教言傳以及大衆媒體所傳播的觀念上;主觀因素主要是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認知結構以及他們的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範圍。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一項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參與的、從責任認知、責任情感和責任行爲等諸方面齊抓共管的育人系統工程。

二、責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機制與過程不同於知識的傳授,不能用知識教育的方法代替責任感教育。在知識的傳授都在探索教育藝術的今天,對於責任感,這個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聖的領域,更需要我們運用倫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各種成果,探索培養學生責任感的策略。近年來,圍繞責任感培養,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長曾感慨,爲什麼愛心愈給愈多,而孝心愈來愈少?其中一個原因是,父母的愛心沒有在孩子內心產生深刻感受,離開感受,無從產生情感,即使反覆叮嚀、責怪也沒有用處。我校六年級有個學生在過年時得了200元的壓歲錢,家長讓孩子把錢交給父母作學費用,但孩子認爲這是自己的壓歲錢,應該屬於自己,不答應給家長。他根本不理解,收壓歲錢的人情還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強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後來找機會悄悄偷了媽媽的100元錢。在他把錢花去10多元時,被家長髮現了,回家遭到一頓暴打,並讓他“滾”。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自己錯在哪裏,放學後就故意不回家,到處玩。害得父母、親朋好友到處尋找,直到深夜,造成這種後果的責任在哪裏呢?我們應該做怎樣的反思?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爲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這個觀點使我們體會到責任感培養不能停留在學生單純的看,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聽,必須利用各種機會豐富學生感受能力,使學生對家庭、祖國的希望產生共鳴,使學生能關注周圍的人的需求。

2.情境體驗。藝術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動人心絃。它們抨擊黑暗、鞭撻邪惡、歌頌正義、弘揚道德,借用藝術力量震撼人心。爲了實現教育撥動學生心靈之弦的目的,我們也完全可以從藝術規律中悟出責任感教育策略,這就是創設責任情境,讓學生經歷感情的加工、深化、擴展和昇華的過程。

3.走出依賴。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爲孩子做好所有的選擇,這就使學生處於很少有責任可揹負的情境。包辦產生依賴,依賴導致推卸責任。培育學生責任感,必須使學生走出依賴,自尊自立。讓學生走出依賴就是創設自己負責的情境。

4.工作設計。責任感培養靠懲罰、靠獎勵,從情感激勵機制來說是淺層次的。現代情感理論認爲工作設計是形成高層次情感的激勵機制,它是創設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情境。學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爲工作設計的內容。我校是全縣花園單位,校園保潔工作非常重要。學校堅持安排學生值日,打掃教室、校園的制度,每週一次全校衛生掃除的制度。勞動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工作崗位,通過勞動爲花園般的校園盡責,誰都會讚美我們的校園,每一個學生自己也體驗到爲校園灑過汗水的喜悅,會對破壞花草、亂拐廢紙的現象產生厭惡感。不能說每一個學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有關集體榮譽、學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責任。當他們走上社會,必將形成對環境的責任意識。

在責任感培養方面我們向家長提出如下策略:

(l)要給孩子盡責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的過程是創設責任環境,並促使孩子反覆學習、反覆實踐負責行爲的過程,也是其親身體驗、感受自己行爲及其結果所帶來的喜怒哀樂的體驗過程。我看到報上的一則小故事:年輕的媽媽手裏拿着兩個蘋果,問五歲的孩子:“你吃哪個?”兒子毫不猶豫地說:“每個都咬一口。”媽媽愕然,又不甘心:“爲什麼?”兒子仰起蘋果般的笑臉,說:“我要把甜一點的那個給媽媽呀!”孩子的行爲開始使母親不解,接着爲之感動,一個五歲的孩子能做出這種讓人意外之舉,不能排除家人平時行爲的影響。所以,有句話說:“孩子是大人的鏡子。”現在許多家長已意識到應將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給孩子,從大處着眼,從小處入手,設計工作崗位,創造責任情境,激發責任願望,促進責任行爲的發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爲和交往中學習和掌握社會道德的評價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體驗留在記憶之中,成爲情感經驗,並逐漸使孩子形成較穩定的情感經驗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責任情境時,喚起他的責任情感。

(2)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在人際交往中觀察、模仿他人責任行爲的一個學習過程。父母是孩子經常接觸、觀察、模仿的對象。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深,父母的責任感會通過生活小事點點滴滴傳送給學生。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一則廣告:媽媽端來一盆水給奶奶洗腳,孩子也學着端來一盆水給媽媽洗腳。這則廣告足也說明家長的行爲對孩子的影響之大,現在許多家長開始體會到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與社會的接觸中吸取有價值的、寶貴的營養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

(3)要注意激發孩子的責任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經驗是可以記憶儲存、加工整理、提取、遷移內化的。在對孩子的情感教育過程中,有部分家長已注意運用心理學的原理進行家庭教育,他們開始積極利用親子活動所激起的情感傳遞情緒,感染、影響孩子在感情上對責任觀念的認同,引發他處於情動感受狀態,並使其在原來責任情境中積累的責任感經驗遷移內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學校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視。我們的目標是在理論上努力攀登,實踐上積極探索,爲使學生在未來有高尚的情操,應該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實效上,把今天學生形成的責任感,遷移到明天的報效祖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