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高三勵志 > 【熱門】高三勵志作文4篇

【熱門】高三勵志作文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勵志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高三勵志作文4篇

高三勵志作文 篇1

人生總是充滿了等待。等待長大,等待成熟,等着沿着各種軌跡通向成功,等待當初預想的目標一點點實現。人生也需要等待。沒有枯燥和漫長的等待,我們就以體會抵達終點的欣喜,朋友相聚的快樂,還有成功的來之不易。關於友誼的名句

然而,很多人往往厭惡等待,恐懼等待,甚至逃避等待。總希望剛剛出發便能抵達,剛剛行動便能成功,剛剛分離便能隨時相聚。這樣的感覺看上去固然很美,但是,你真的能從中找到當初預想的幸福嗎?

如果幸福的獲得太過輕而易舉,那便不再是幸福,至少不是值得珍惜的幸福。因爲我們往往有這樣一個毛病,無論任何東西,凡是能夠輕易得到的,總免不了會輕易丟掉。

試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等待,就等於我們無法感知時間的長度,無法感知感情的熱度,更無法感受成功的厚度,因爲這些都是靠等待來體驗,來衡量,來醞釀和延續,而當我們失去這些感知,一切轉瞬即來,又轉瞬即逝,我們的生命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一切會那樣單薄和浮淺,彷彿浮生一夢。夢醒以後,一切不過依舊是虛空。

所以,我們需要切當的等待,需要等待來成就每一個故事最後的結局。結局是必須要發生的,而等待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沒有等待對這個過程的提升,任何結局都不會發出奪目的光輝。

所以,如果你正處於困境之中,如果你對未來產生了疑惑,如果你突然無法感知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那麼就不妨靜下心來,靜靜地等待吧,總有一天,你會看見雲層背後的光亮,你會發現,那種叫做希望的東西,從來不曾消失。而你內心之中此刻的黯淡,其實只是黎明前短暫的黑暗,你必須要經歷這種黑暗,才能在第一縷陽光出現的時候,留下彌足珍貴的淚水。而這一行眼淚,已遠遠超出那些曾經等待的分量。青春勵志

高三勵志作文 篇2

明智的人早就說過:“人要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生活,實際上就是要人們有追求,有目標,也即過一種爬坡的生活。

人生在世,基本上有着兩種生活狀態,一是爬坡,一是下坡。表面上看來,爬坡很困難,很辛苦;下坡很容易,很輕鬆。但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上坡的人生,有着無限的期待,因爲心中想着“無限風景在頂峯”。因此,在整個向上爬的過程中,當事者勢必充滿着激情,充滿着希望。即使遇到挫折,也會努力去化解它。再多的疲憊,再多的辛勞,只要有理想支撐,也是甜而有味的。

而在下坡的人生中,當事者無所期待,無所追求,認爲“日光之下也無新事”,勢必對事情沒有興趣。這樣,反而會讓他頓感生活很累,缺乏趣味。難以想像,一個人在下坡的人生中前行,在單調乏味的世界裏生存,那會是什麼樣子?肯定是十分厭倦和痛苦的。

高三勵志作文 篇3

當沉思已成爲一種習慣,像光在水中旅行,當孤獨彷徨不再出現,像秋晨的紅葉一樣的自然,當夢想越過了現實,心靈遠離了徘徊,當追求與執著親密無間,那時,我們便到了高三。

時光匆匆,人變得容易敏感,容易輕易地被撩起心中的情愫,於是,我們學會了輕易地感慨,學會了輕易地感動,也學會了輕易地受傷,有時,莫名其妙地一絲絲煩惱冷不防地爬上了心頭,迅速佔領了本來明亮的心,一個眼神,一聲話語,都會使灰色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傾盆的大雨,更不用說一場失敗的考試,心情淋淋瀝瀝的,心情變潮溼,我想在這個時候,該給自己的心情吹吹風了。

心情疲倦,我喜歡沐浴在夕陽的餘輝中,感受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落寞,橘紅色雲彩簇擁着金黃的太陽慢慢的沉落,青春的活力被柔和在夕陽的餘溫之中,夕陽滲透着經歷滄桑的成熟韻味,於是,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是心情的渲泄,還是對夕陽的禮讚,我自己也不知道,大地萬物都似乎沉醉在這片餘熱之中,是一種飄逸的感覺,夕陽似乎在告訴我們:受傷纔是成就自我的過程。

當我們走過歲月,踏過千山萬水,被苦水浸過,被烈火燒過,在我們心中總會留下許許多多的愛,信念和感悟。父母頭上一絲絲的白髮,突然發現,他們都老了,辛苦了一輩子,我想,夠了,好久沒有仔細端詳他們的面龐,清瘦了也蒼白了,無情的歲月裏,我知道,我對他們最能彌補的只是一張大學的通知書,於是,在每個寂寞的晚上我用心苦讀,爲了補償心中那一份永遠的遺憾。

臨近高考,越來越明白,匆匆人生,總是充滿着荊棘和坎坷,漫漫長途裏,我告訴自己,給自己信心,給自己希望,給自己拼搏的勇氣,給自己一盞明燈,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的痛苦,總會有煙消雲散,一切該來,一切不該來的人,也應該順其自然,在銷煙瀰漫的高三裏,高考纔是我的一切。

不知道可不可以?

高三勵志作文 篇4

作爲中國的學子,我們的學習方式由幾千年前“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演變成現在的“陪太子讀書”,不能不說其變化之大,畢竟它們代表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學子形象。但變了的結果呢?只不過是把一個個“范進”,變成了一個個高分低能,求理論而不求實際的“尖子生”罷了。如今我們不能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是爲了應試而學習,爲了滿足一個個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數字,爲了所謂的“光明前途”,“幸福生活”而在分數苦海里苦苦掙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教育是在扼殺着我們的自由,我們的學習自由。

在已經出過70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劍橋大學裏,老師全憑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動手。在這種一切靠自己、老師一般不會限制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方向的自由學風下,學生可自由地異想天開,去創作、研究。曾經,有一位劍橋的博士傾力證明,300多年前啓發牛頓的蘋果樹並未被風雨摧殘,仍在三一學院原地成長,生根發芽。研究論文甚至還發表在權威刊物上呢。“無用”的思考訓練產生的成果,成就了許多“有用”之才。很多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就在這樣的環境裏誕生。

似乎在中國人的理念裏,往往只有對的存在,而忽視了錯誤的作用。在國外的一個大公司中,有一位年過五旬的應聘者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我雖然已經失去了青春,但我有30年的工作經驗,我曾在7間現已倒閉的公司工作過╠╠雖談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本領,但我可以避免貴公司在經營上的許多錯誤。”結果他被聘用了。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果我們在小時候不經過一些社會上挫折的磨練,在未來哪能解決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風雨起伏呢?

現在某某學生自殺、跳樓等行爲已經屢見不鮮,難道人們就不知道是什麼在迫使一個又一個寶貴的青春去盲目愚蠢地尋求無意義的解脫嗎?

爲什麼我們要在苦海里徘徊不前?爲什麼我們要走別人畫給我們的路?爲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明天?!

此刻,我仍有一個夢想,一個深深紮根於每一位學生的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我們能覺得,原來學習是很美妙的事情,它能使我們有能力去滿足自己的所有的幻想;我們能覺得,學習不是在課堂上,而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貼近着我們的生活實際,無論休息、遊戲、工作……

我夢想有一天,兒童少年長大後,能真正擁有一份愉快的、散發着淡淡童趣的、令人回味的兒時記憶,而不是那遙不可及的分數和滿臉愁容的灰色童年。

讓不應當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鎖鏈斷開,讓不應當苦惱的學習變得重新快樂,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充滿挑戰樂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