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大學勵志 > 「好文推薦」剛大學畢業拿不到高工資是正常的大綱

「好文推薦」剛大學畢業拿不到高工資是正常的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最近十幾年,“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社會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場,在網絡上也經常沉滓泛起,興起網民大討論。“讀書無用論”的論據大底是沒讀書的人還當老闆賺大錢,苦逼讀書的給這些人打工、賺生活費,然後還配備各種圖片、段子,不得不讓人覺得讀書還真沒用。不贊成“讀書無用論”者屬少數派,兩派人還在打,誰也沒說服誰,該讀書的還在讀書,沒讀書的繼續不讀書。鑑於反對“讀書無用論”者的道理講得太抽象,太陽春白雪,讓人敬而遠之,我下面反其道而行之,就八股文式地羅列些下里巴人的東西,爭取少一點說教,多一點乾貨。

「好文推薦」剛大學畢業拿不到高工資是正常的

 1、拿不識字的老闆跟大學生相比不公平

不是對老闆不公平,是對大學生不公平。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盛傳一個叫做《這名單你認識多少?》的帖子。該貼列了兩排名單,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漸、王式丹、畢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別是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等9人。估計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認識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帖子最後揭曉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地秀才。結論是“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很明顯,這則帖子意指會考試的人並不一定在社會上混得好(書呆子嘛),而考試不行的人往往在社會上更吃得開,更容易成功。很明顯是在爲“讀書無用論”背書,而且它很迷惑性,讓人很難反駁。但是,其背後隱藏着成功比例的問題,卻沒有人去追問。

自隋唐開科舉至清末而廢,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歷史上個共產生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除了極個別外,這些狀元進士都在其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業績,且多數在文史上有較高造詣和成就,包括帖子列的9位狀元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可以說,只要進入了狀元進士行列的人,就有99%的機會獲得成功。也就是說,他們的成功具有必然性。而歷史上的落地秀才是不計其數的,其中能產生一些有成就的人而爲歷史所記住並不足爲奇,但起機率是多少呢?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是萬分之幾?總之概率不會很高,能夠像李漁、顧炎武、袁世凱他們這樣落地而逆襲成功的,純屬於偶然事件。那麼,在這樣一個成功概率面前,你是希望寒窗苦讀走必然成功的道路,還是等待偶然性的降臨?

同樣,沒有上個大學而自主創業獲得成功、賺取了大錢的人,在當下中國確實大有人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或許就有我們的親戚和朋友。中國沒有上個大學的至少超過十二億人吧,他們中有成爲富豪、老闆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嗎,但是他們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確實,上過大學而未能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是取得成功大學畢業生的也同樣大有人在,君不見各行各業凡是優質(資源多、權力大、關係硬的)崗位莫不是大學生在充任,成功者的比例佔多少呢。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我想,沒有讀過大學的成功者在所有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中的比例,肯定要小於讀過大學的成功者在所有讀過大學的人中的比例。簡而言之,上過大學的人要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當我們只盯着幾個沒上過大學而賺了錢的人的時候,卻不願意看到沒讀過大學亦沒賺到錢的人更多;當我們只盯着讀了大學也沒賺到錢的人的時候,卻沒有看到讀了大學且賺到錢了的人更多。根源就在於,我們把沒讀大學而成功的人看成了多數的代表,把讀了大學而沒成功的人也看成了多數的代表。所以,不識字的老闆是少數,才成了新聞,成了關注的對象;讀了大學而成功的人是多數,所以沒有新聞價值,大家都不關注它,拿不識字的老闆與大學生比較,自然對後者就不公平啦。

2、剛大學畢業拿不到高工資纔是正常的

多數大學生畢業後找到的頭份工作,工資不如洗車工、快遞員,甚至不如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乃至,許多碩士、博士畢業後拿到的工資待遇遠不如自己的初中畢業的同學。這樣一對比就使得我們的大學生們很沮喪,對讀書的前途感到絕望。

事實上,用不着沮喪,要把這事看得很正常。因爲,公司老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會看你的學歷和讀書的年限,但這些因素佔的分量不會很重。老闆主要是依據你給他創造的價值來給你定工資待遇的。現在是市場經濟,講究的是資源的稀缺性,你的價值越大,表現得越稀缺,老闆就越重視你,給你開的工資就高。而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創造多少價值,當然拿不到高工資,這很正常。之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能給老闆創造高價值,與大學教育的性質有關係。

大學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是綜合性、基礎性的教育,培養的是大學生的知識面、思維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爲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爲一種學習能力和創造潛力。它是綜合性的,不是專業性的。專業教育是對技術技能的培訓,可以在短時期內完成,比如你要學挖掘機,你到藍翔技校培訓個半年即可投入一線操作。

但是基礎教育不同,它所培養的人才不可能像技術人才那樣很快見效果,拿起來就可以用,它對實際操作一無所知。因此,它的基礎能力要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還必須有個重新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畢業生的學習能力與工作實際的專業領域、發展平臺與機會相結合的過程,即專業化過程,所花的時間不會太短,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三年當中,因爲是一切重新開始,重新學習,所以你的工作必然不會具有創造性,對老闆而言暫時沒多少價值,老闆當然不會給你高工資。而初中畢業便外出打工的你的同學,經過多年的歷練,早已適應了工作環境,成爲熟練工人,自然能夠創造較大的實際價值,工資較高也就不奇怪了。等到三年之後,你在工作崗位上的專業化業已完成,進入了專業化的工作狀態,你在大學時培養起來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潛力,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工作進入快速上升時期,工作的爆發力極強。那麼,你創造的價值就很快會遠遠超越你初中畢業的同學,你的工資也必然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說,畢業後的前三年時間,你工資的漲幅不會太大,而三年之後則會成倍增長。爲什麼是這樣?因爲專業化的學習和研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一個具有基礎能力的人進入某個專業領域,重新學習、探索和鑽研的時間一般以三年爲一個週期,在這三年之內對專業領域的既有知識、理論、技術以及思維方式進行系統的熟知,熟知之後方可有創造。這也就是爲什麼在學制設計中,碩士和博士階段都是三年。所以,給你的建議是,找到首份工作後,前三年不要嫌棄它工資低,平臺低,格局小,就隨意變換工作。這不利於自己的成長。前三年,要沉下來潛心鑽研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術知識,真正利用公司給你的平臺使自己專業化,武裝自己成爲具有創造性的專業人才,而不僅僅是熟練工人。三年之後,如果老闆沒看到你的價值,不給你加工資,或者你覺得現有的工作崗位或者公司平臺已經不能成長自己了,那麼就可以考慮更好的工作平臺了。這個時候,你到哪裏去都是人才,而你初中畢業的同學依然是熟練工人。

 3、畢業後要經營好大學同學關係

因大學同學是你一輩子的資源,沒上過大學的人就沒有這部分資源。有人會覺的大學同學不重要,畢業之後跟自己差不多,也是苦逼的很,買房子要借錢,也沒法向他借,什麼忙也幫不上;加上各自在爲自己的前程奔波,也無暇顧及同學之情。於是慢慢地關係就淡了。

但我要說的是,大學同學作爲關係資源,並不是大學畢業之後的若干年就可以提現出來的,而是要等十年到十五年之後,它纔會成爲你和你家庭成長的重要關係資源。這個時間之後,你的大學同學,包括你自己,都已經是各自單位的中層領導,佔據一些重要的`崗位——當然,大學的層次越高,這些崗位就越重要,其掌握的資源就越豐厚、越稀缺。而且,大學本科同學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就業面比較廣,雖然同一個專業畢業,但是卻分配到不同的行業、不同領域就業。這樣,每個同學所持有的資源稟賦就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資源的異質性較強,同學之間就可以形成“資源互補”,通過相互提攜、相互幫助、相互給予和利用對方的資源而使各自都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

相反,碩士同學,尤其是博士同學,雖然各自都掌握了較優質的社會關係資源,但是他們的就業面比較窄,一般都是在同一領域就業(如科研院所),因此資源的同質性較強,難以形成互補。譬如,你在這個高校做社會學研究,你同學在另一個高校搞社會學或政治學,你們所掌握的資源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很多資源你有的他有,你缺的,他同樣缺,不能形成較廣泛的互補和交換。所以,本科同學的資源互補是最具廣泛性的。

回到讀書這個問題上來。如果你沒有上過大學,大學同學這個“天然”的資源就不會有,也就是缺了後面事業、家庭和人生髮展的很重要的一塊資源。你說要不要上大學呢?

還有一個問題,對現在正在填報志願的高中畢業生很重要的,就是到哪上大學的問題。上大學,當然是越是名牌的大學越好。

今年的高考狀元榜陸續揭曉。我想起,前面幾年有不少內地某些省份的高考狀元放棄國內高校,跑到香港的高校去大學。我當時就覺得這些人的選擇很蠢。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四年之後回到內地,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一個大學同學(誇張一點),他後面的人生歷程中就沒有大學同學這個人脈資源,所有的一切他要重新去搭建,要耗費比其他人更大的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成功。而如果他們選擇在內地上大學,上的一定是清華北大復旦這樣的國內名牌,他們畢業之後的大學同學資源就是國內最優質的。何怕前路不順暢呢。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那些認同“讀書無用論”的人,放眼長遠點,不要只盯着眼前那芝麻小利。你有大學同學嗎?趕快建個大學同學微信羣吧。

 4、進體制拿死工資未嘗不可

前兩年很多人都要往體制裏鑽,說就是死也要死在體制裏。大家笑得腰都酸了。還有報道說大學生畢業後去爭環衛工人的崗位,因爲這樣可以進體制。也遭來網絡痛扁。當然,最近聽說政府體制不好混了,因爲“八項規定”,油水少了,很多人開始退出這個體制。有人爲此叫好。無論叫好叫壞,我要說的是,進體制拿死工資未嘗不可。這個社會很俗氣,整天給大學畢業生算錢,下面我再俗氣一回,算着錢給大家看看。

中國以前是單位社會,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單位將職工從搖籃到墳墓的事情都包辦了。社會多元化發展之後,依然還存在許多體制性的單位,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現在,要進這些部門單位工作,必須有學歷,會考試,也就是要大學生。在外人看來,在這些單位工作,就是一張報紙一杯茶,清閒得很,但是工資待遇也不高。尤其是跟在體制外如外企、包工頭、經商做生意、出租門面、自由職業者等相比,拿到手上的錢確實少得可憐,每月都等的都是那筆死工資,不像人家那是活錢。我有一個親戚,跟我同齡,高中沒畢業,在一個省會城市的一家電腦城的小角落裏擺攤修手機,一年的收入在15萬至20萬元之間。本人博士畢業,在一所985高校做副教授,年薪也只夠得上他的一半,買房裝修還得找他們借錢。許多進入體制的大學生有跟我一樣的遭遇。不是說修手機不應該賺那麼多錢,而是自己掂量着錢袋的時候總很沮喪的,囊中羞澀還強裝歡顏。逼格倒是很高。於是,很多人就想着不如不讀書,更不要讀什麼博士,進什麼體制。

不過,沮喪歸沮喪。且不說讀書進體制有更高的逼格,單說讀書進體制還有很多體制外的人所不知道的、也享受不到的隱性資源。即便是在體制內的人,也很少去考慮這些隱性資源,不會把這些福利算作自己的收入。且慢,我要說的不是單位的福利房,也不是單位小金庫要發的東西,更不是腐敗。我要說的是小孩的教育問題。一般的體制性單位都有自己的幼兒園(公立的一般都不錯),如果是高校,還會有小學、初中或者高中。有小孩的人都知道,看過《虎媽貓爸》的人也知道,教育資源是稀缺的,特別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更稀缺。小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是所有家長擠破頭都要把小孩往裏擠的對象。這些資源更稀缺。非體制內的家長要爲小孩找所好的學校,要花費很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還不一定找得着。如果非要找,就得買學區房,《虎媽貓爸》裏的學區房是八九萬一平米,一般的城市達不到這個,那也得是平均價格的倍數吧,一般人何以承受。砸鍋賣鐵買了學區房,沒住滿兩年倩倩還是不能上重點小學,虎媽崩潰了。

但是,如果你是體制內的人,甚或是高校教師,那你輕鬆啦,小孩上幼兒園、小學的事情根本不用你操心,不用你東奔西跑,求爺爺告奶奶,請這個吃飯,請那個玩耍。這就爲你省下了很大比資源,包括現金。有北京的朋友算過,如果你是在體制內工作,那裏有較好的附屬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你的小孩可以一直在這裏就讀下去,你不用擔心他會被學校攆走。而如果你是在非體制單位,你要爲小孩找這些學校,勞心還費錢。費了錢也沒安全感。兩相比較,等你小孩高中畢業,在體制內工作的同志要比體制外的同志節省一兩百萬人民幣。這還沒算買學區房的費用及其他的機會成本。這些算不算錢呢?

以上不是說要大家非進體制不可,而是說讀了大學進了體制也不是壞事,不要整天盯着體制外那些人怎麼賺大錢,被他們給左右着,你其實也不差錢。

5、一定要有“學歷就是能力”的概念

網絡上的專家都在談“學歷不等於能力,更不等於成功”。我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訴大家,“學歷就是能力”“有了學歷就等於成功了一半”。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樹立“學歷就是能力”“應試就是最大素質”的概念。

一個人在社會上混,除耕種承包地外,無非幹兩種職業,一種是自己當老闆,做自由職業者或創業經商,另一種是給“老闆”打工,在人家的手下幹活,吃人家的飯、聽人家的指揮。這兩種職業無所謂優劣,你都可以把它們當做事業並獲得成功。前一種職業,除了個人意志和能力之外,還需要有廣泛、優質的人脈關係,人脈關係越廣、質量越高,你成功的機率就越高。在這裏,個人的成功與社會關係資源的多少、質量高低成正比。當年比爾•蓋茨之所以敢從哈佛大學輟學去創業並獲得成功,除其稟賦之外,還有他父母的人脈關係,他母親是IBM的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生意。

後一種職業,除了個人的意志和能力之外,還需要的是你的老闆給你搭建的平臺,平臺越大,你施展的舞臺就越大,你成功的機率就越高。在這裏,個人的成功與單位的平臺大小成正比。“打工皇帝”唐駿,是中國著名的職業經理人,他的成功除了跟蓋茨有一樣的個人素質之外,與微軟公司給他提供的平臺有關。同樣,許多博士生畢業之後選擇高校就業,也要看高校的科研平臺,如果平臺不高,待遇再好也不會選擇,因爲這樣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那麼,關係資源是怎麼來的?有人說人脈資源是自己開發和營造的,這自然是不錯的。當然,還有像蓋茨那樣父母就已經給他把關係網絡建構好了。不過,在中國是還不完全拼爹的時代,許多交往關係和社會圈子確實還得自己去搭建。但是,有一條道理必須記住,當你在選擇人家作爲建立關係的對象時,人家也在選你,那麼憑什麼你會被人家選中,或者說人家會接受你的選擇?關係網絡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層的,也就是說不同資源稟賦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層次,只有相同層次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和社會關係。圈子不一樣,關係網絡的質量(資源與權力)就不一樣,圈子的檔次越高,你可資利用的權力和資源就越大越多。但不是你想進哪個圈子就可以進哪個圈子的。譬如,在高校,教授之間更容易建立緊密的關係,而教授跟講師因爲職稱、資源差別太大,而無法建立緊密的社會關係,教授有教授的圈子,講師有講師的圈子。同樣,院士的圈子,普通教授也難以進入,後者就很難利用前者的資源囉。

作爲一個年輕人,還是一無所有的時候,如何能夠進入一個擁有優質資源的圈子?你沒有任何東西給人家交換的,人家當然不會跟你進行交往,把他的資源給你用。你說你有能力,但是人家沒法相信你,你只能用時間來證明,但是人家說最後證明你沒能力呢。所以,在資源不對等、不能進行交換的時候,人家是不會跟你建立關係的。但是,如果你有學歷就不一樣。“學歷”是對未來你將擁有資源的國家證明。你畢業的學校越好,你的學歷越高,證明你在未來將擁有更多的資源。人家當然願意跟你交往。你未來的資源即可以與人家現在的資源進行交換,與你建立關係,後者就會成爲你未來發展的人脈資源。說得俗氣一點就是,你有學歷之後,你的檔次就提高了,就可以在高層次上搭建關係網絡。高層次、高質量的關係網絡是不是對你的成功更有利呢。

同樣,老闆的平臺爲什麼會成爲你的平臺?同樣是一無所有的年輕人,老闆爲什麼把平臺給你,而不給其他人。就因爲你個人能力突出?不是。他在給你平臺之前看不出你有能力,如果他要細緻地考察你是否有能力,他的信息搜尋成本太高,他不會那麼做。而唯一能讓他很快相信你有能力,而又不耗費他過多成本的就是你的學歷文憑。高學歷給高平臺,低學歷給地平臺;好學校學歷給高平臺,差學校學歷給低平臺,這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老闆最優的做法。

所以,對以下普遍現象你不要詫異:在一企業工作上十年的初中畢業生,月工資一萬多,但他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企業老總;而某本科或碩士畢業生剛去企業只給他開了4000元的月工資,但頭一天報道老總就陪他一起吃飯,他辦公地點就在老闆辦公室對面。你說,這兩個同樣有能力的人,誰的發展前景更大?當然後者的情景更大,他擁有更高的平臺,天天接觸企業高層,更容易引起高層關注,機會自然更多。而前者沒有這些機會,縱然他有百般能力和抱負,一輩子也只能做個普通的技術工人或基層管理者。

讀至此,你說“學歷是不是能力”,至少是實現你能力發展的基礎。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你要獲得“學歷”,你就得層層應試,被層層選拔。你突破的層次越高,獲得的學歷就越高。所以,應試的能力很重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試能力就是最大的素質。你只有通過了應試這一關,才能在新的層次、新的平臺上提高自己的素質。沒有通過應試,也就無所謂素質。

  6、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創業時代即將過去

廣州深圳一帶城中村的“包租婆”經常是這樣教育他們的小孩,“你整天想着讀書這些沒用的東西,再這樣下去,將來就像租我們房子的大學生一樣”。社會習慣於將“讀了書的小職員”與“沒讀書的大老闆”相比較,來論證“讀書無用論”。

“沒讀書的大老闆”在當下中國無法是以下幾類人,一是城鄉經商者,包括做商業流通、開商店飯店、做小生意,二是在城鄉辦廠者,包括企業和家庭作坊,三是包工頭,四是包租婆和拆二代,五是鄉村混混和黑社會,等等。這些人有靠能力賺錢的,也有靠拳頭吃飯的,還有靠土地增值進項的,但就是沒有靠技術成功像樣的。即便是像靠辦企業、經商這樣創業發家致富的,包括江浙沿海大量的五金加工企業、紡織行業等,技術含量都不高。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主要的特點是市場門檻低,一般人都能進入這個行業,如五金加工,不需要多少資金,不需要請工,不需要高深技術,只要有個空間便辦成家庭作坊。這樣誰都能夠進入這個行業,就容易造成這個行業的高度競爭性,使其利潤較低,也使這個行業容易飽和。只要率先進入這個行業、並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最終會生存下去,並壟斷這個行業,形成對其他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的機會排斥。也就是說,哪個行業的技術性很低,開始發展的時候門檻就很低,競爭性則強,但最終的發展結果是壟斷性就越高,排斥性就越強,後來者越難進入這個領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很多技術性較弱、市場門口很低的行業造就了一大批“沒讀書的大老闆”,這些大老闆壟斷着這些行業的資源與市場,排斥其他人的進入。逐漸地,其他人進入這些行業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便進來了要賺錢也越來越難。也就是說,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創業時代即將成爲過去,“沒有讀書”的人要想再創業成功,已近癡人說夢。

舉一個例子,浙江店口鎮在全國百強鎮中排名很靠前,現有上萬家大大小小的工業企業。該鎮的發家靠的是改革開放後當地興起的小五金加工,該行業在八九十年代很快佔據全國市場,在當地也涌現出許多農民企業家、億萬富翁。對於這些沒讀過書的農民企業家來說,發展的瓶頸首先是技術。只有少數企業突破技術瓶頸使自己的產品升級換代,高端產品已做到空調的核心部件。而沒有升級的五金加工企業則繼續做着低端產品,但是他們較早進入該行業,擁有較豐厚的資金,因此能夠聯合起來壟斷該鎮的五金市場。其結果是,如果當地農民在2005年之前沒有通過創業發家致富,之後就不可能再有機會成爲一個新的富翁了。

同樣,在其他如建築、飯店、服裝、商場等低技術行業,也業已形成了壟斷,市場機會不再對外開放,在這些領域再難有零起點創業成功者。也就是說,中國以後的發展,很難再出現新的“沒讀書的大老闆”。除非你是積祖上陰德、萬中挑一的的“拆二代”。

未來中國更多地是造就“讀了書的大老闆”,他們出現在科技含量較高的領域。在該領域,市場門檻高,能夠進來的人較少,飽和程度較低,且技術突破性和創新性強,領域的拓展性強,壟斷性不高。即,新進來者可以率先成爲“大老闆”,後進來者則可以通過領域拓展和技術創新同樣成爲“大老闆”。

所以,如果你現在不讀書,未來就不可能通過創業成爲“大老闆”。

 7、“讀書無用論”源於中國各領域還有機會

照一般常理,讀書“無力感”、“無用論”的出現,理應是在社會流動停滯、社會嚴重固化、階級階層矛盾深重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拼爹”是普遍的真理,個人的出生決定了他的未來,出生上層的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實現“精英的自我循環”。而處在底層的個人和家庭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其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因而會普遍感受“無力”與“無用”,產生對該社會的“失望”和“認命”情緒。對於這樣的個人和家庭,知識自然是無力的,讀書自然是無用的,夢想也就是奢侈的。

然而,當前中國社會的“讀書無用論”,卻實實在在地出現在社會蓬勃發展,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社會流動相對有序展開,上層社會的大門還沒有完全關閉,各個階層的個人和家庭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拼搏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時代。那麼,在這樣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有夢想的時代,爲什麼會出現“讀書無用論”?原因很多,我的想法卻很簡單,這便是中國各個領域都還有機會。這便是說,在當前中國社會,個體及家庭要獲得成功,要實現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躍升,除了“讀書”一條路之外,還有許多道路可以選擇,條件是隻要你不認命,能夠抓住機會,肯下功夫、有恆心。且事實上,“讀書”之外的走向成功的道路更可能是捷徑。“讀書”是基本能力的訓練,不是短平快的技能培訓,它要發揮社會效益需要的是時間。如果你要功利地看待“讀書”的話,較之其他捷徑,讀書當然是無力的,也是無用的。

 8、“讀書無用論”是底層自我固化的開始

有一點很重要,必須澄清,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認可“讀書無用論”。

讀者諸君什麼時候聽到過知識分子、官宦、資本家等大談特談“讀書無用論”,什麼時候看到過這些家庭不送自己的子女讀書而讓他們更早地賺錢?你看到的更可能是,這些家庭會創造一切機會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筆者在浙江農村調查時,發現當地成功的農民企業家無不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內國外名牌大學深造,再不濟也要送到國外野雞大學混一圈,而不是過早地子承父業。

“讀書無用論”在中國的市場,主要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和城市中下層家庭,也就是常說的底層社會。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乘着中國發展的東風先富了起來,而更多的人也通過打工、經商賺了錢,他們示範的是“不讀書也能賺錢”的效應,也就使得底層社會越來越功利地看待讀書,越來越不讀書。這些家庭的子女過早地輟學,過早地感受到賺錢的快意,於是嘲笑起還在讀書的、讀了更多書的同伴來。

但是他們不知道,上層社會從來不會功利地看待讀書。在他們那裏,讀書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長、自我認同、自我歸類的過程,是精英自我複製、自我循環的一種機制——通過讀書、接受教育,上層社會的人永遠留在上層社會。所以,上層社會的家庭會讓他們的子女多讀書、讀好書。

也就是說,中國上層社會沒有“讀書無用論”,而底層社會卻盛行“讀書無用論”。有了這個認識,讀者諸君就清楚了:“讀書無用論”具有極其濃厚的階級階層的隱喻。階級階層地位從來不獨由經濟決定的,它是權力、文化和經濟的有機統一體,且三者會相互轉化。“讀書無用論”的出現,既是中國底層社會嚐到了中國發展、自己賺錢的甜頭後的幻象,也使得他們停止了向上流動的腳步,走向了自我邊緣、自甘底層化。

無疑,“讀書無用論”是底層社會自我固化的一劑毒藥。若不及時去除這種思想,中國底層社會便無希望。中國在未來如果還有當前的發展速度,社會繼續充滿活力,底層社會尚可繼續做着“不讀書也能賺錢”的夢想;如果中國未來不再有當前的發展速度,社會也快速固化,那麼目前處在底層社會的家庭將何去何從?我想唯一的出路是,丟掉“讀書無用論”,趁着還有機會賺錢,將賺來的錢讓子女讀更多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