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大學勵志 > 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纔有意義大綱

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纔有意義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大學之爲大”,就在於首先它有一個廣闊的生存空間。有很多的選擇方式。小編整理了相關的內容,歡迎欣賞與借鑑。

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纔有意義

  一、大學時代:人生的盛夏

爲什麼說這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呢?根據我的經驗,十六歲到二十六歲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十六歲以前什麼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賴於父母和老師,十六歲以後就開始獨立了,二十六歲以後就開始考慮結婚啊、生孩子啊這麼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時間就不多了。而這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十年之間,大學四年又是最獨立,最自由的。

如何不虛度人生中這最自由的、最沒有負擔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四年的時間,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面前的問題。

大學之不同於中學,最根本的轉變在於:中學時你是未成年人,對你的要求很簡單,你只要聽老師的、聽父母的,按照他們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學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權利,但又不到盡公民義務的時候。中學生和大學生最大的區別是:大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中學生是被動地受教育,而大學生是主動地受教育。

中學老師不太好的話,會影響你的高考。但是在大學裏,關鍵在你自己,時間是屬於你的,空間是屬於你的,你自己來掌握自己,自己來學習。不必像中學那樣僅僅依賴老師,需要自己獨立自主,自我設計。

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大學是幹什麼的?你到大學來是爲了完成什麼任務?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個很基本的觀點:一個人的成長一切都順其自然。他說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小學和中學是人生的春天;大學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節;畢業後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

人生的季節跟自然的季節是一樣的,春天該做春天的事,夏天該做夏天的事。而現在的問題恰好是人生的季節顛倒了。

作爲青年人的大學生主要該幹什麼?這又讓我想起還是四十八年前我剛進北大一年級的時候,中文系給我們開了一個迎新晚會,當時的學生會主席,後來成爲著名作家的溫小玉師姐說過一句話:祝賀你們進入大學,進入大學就要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

愛情這東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爲愛情而愛情,拼命求也不行。現在好多年輕人趕時髦,爲時髦而求愛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萬不要放掉,這是我們過來人的教訓。知識、友誼和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是美的!友誼是美的!愛情是美的!

你們可能體會不到,我們都是過來人,現在我們大學同學喜歡聚會就是回憶當年那種純潔的、天真無邪的友誼。一生能夠有這樣的友誼是非常值得珍惜的。記得作家諶容有篇小說叫《減去十年》,如果我可以減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現在是當時的話,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氣壯地、大張旗鼓地去追求知識、友誼和愛情。因爲這是我們年輕人的權利!

  二、“立人”之本:打好兩個底子

我們還要問的是,在大學期間要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通常說大學是培養專家的。你在大學裏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使自己成爲合格的專業人才,以後一方面可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對個人和家庭來說也是謀生的手段。我想對謀生這類問題我們不必迴避。魯迅早說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我們求學有這種明確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識,成爲專家,以後可以謀生。

但是人不僅僅要有功利目的,他還要有更大、更高的一個目標,一個精神目標。我們所確定的上大學的目標,不能侷限在做一個專業技術人才、一個學者、一個專家,更要做一個健全發展的人,有人文關懷的人。

人文關懷是指人的精神問題。具體地說,你在大學時要考慮這樣兩個問題:一、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二、怎樣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怎樣在這幾者之間建立起合理的、健全的關係?思考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人文關懷。

大學的根本任務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而且是“立人”。所以大學期間要打好兩個底子。首先是專業基礎的底子、終生學習的底子。在現代社會知識的變化非常快,你將來工作需要應用的知識不是大學都能給你的。尤其是自然科學,你一年級學的某些東西到了四年級就有可能過時了,知識發展太快了。因此,大學的任務不是給你提供在工作中具體應用的知識,那是需要隨時更新的,大學是給你打基礎的,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

第二個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剛剛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這兩個底子打好了,就什麼都不怕了,走到哪裏你都能夠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我在這裏側重談一談該怎麼求知識,怎麼讀書的問題。關於讀書,魯迅說:“讀書如賭博。”

真正會打牌的人打牌不計輸贏,如果爲贏錢去打牌,在賭徒中被稱爲“下品”,賭徒中的高手是爲打牌而打牌,專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

讀書也一樣,要爲讀書而讀書,要超越功利,就是爲了好玩,去追求讀書的無窮趣味。

還有一個問題:讀什麼書?讀書的範圍,這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更現實的、更具體的問題。魯迅先生在這方面有非常精闢的見解:年輕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書,也就是課外的書。

這裏我想着重地談一談理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問題。恩格斯曾經高度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知識分子說:“這是一個產生巨人的時代。”所謂巨人都是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人。那時候的巨人像達芬奇這些人,不僅是會四、五種外語,而且在幾個專業上都同時發出燦爛的光輝。恩格斯說:“他們沒有成爲分工的奴隸,”這使他們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發展。

在“五四”時期也是這樣,“五四”開創的新文化的重要傳統就是文理交融。比如魯迅和郭沫若原本是學醫的,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還有好多著名的科學家最初都是寫小說、詩歌的,像著名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他的一篇小說就被魯迅收入新文學大系,有相當高的水平;還有著名的建築學家楊鍾健先生、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他們的小說創作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精神氣質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知識結構的不同,在於缺少文理交融的境界。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學理工的有沒有文學修養和學文學的有沒有自然科學的修養就會顯出高低了。知識結構的背後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的問題,而一個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境界。

因此所謂“如何讀書、讀什麼書”實際上是如何設計自我的知識結構的問題。大學期間自我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識結構的設計。周作人對知識結構的設計能給我們很大啓發,他說:我們的知識要圍繞一箇中心,就是認識人自己。

要圍繞着認識人自己來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周作人提出要從五個方面來讀書:第一,要了解作爲個體的人,因此應學習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知識;第二、要認識人類就應該學習生物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歷史;第三、要認識人和自然的關係,就要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知識。第四、“關於科學基本”,要學習數學與哲學;第五、“關於藝術”要學習神話學、童話學、文學、藝術及藝術史。他說的這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門,同時又是一個雜家,周作人提出的這一點並不是做不到的。

那麼在大學期間我們如何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呢?怎樣打基礎呢?我有這樣一個看法,提供給大家參考。我覺得大學期間的學習,應該從三個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學生,作爲一個現代知識分子,都必須學好幾門最基礎的課程。一個是語言,包括中文和外語,這是所有現代知識分子的基礎。順便說一下,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外語的學習,你們的外語水平都比我強多了,我非常羨慕。但是卻忽略了對中文的學習,包括許多學中文的學生甚至到了博士階段還有文章寫不通,經常出現文字、標點的錯誤。

第二方面,必須打好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底子。我認爲在專業學習上要注意兩個要點。一個是要讀經典著作。二是掌握專業學習的方法。通過具體學科、具體課程的學習,掌握專業學習的方法。這樣在專業方面,你既打了基礎,有經典著作做底子,同時又掌握了方法,那麼以後你就可以去不斷深造了。

第三方面,要博覽羣書。要學陶淵明的經驗——“好讀書不求甚解”,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隨便翻翻”,開卷有益,不求甚解。

  三、沉潛十年:最誠懇的希望

我還要講一個問題,讀書、學習是要有獻身精神的。講通俗點,天下好事不能一個人佔了。現在很多年輕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佔全,樣樣都不肯損失。

我認爲落實到個人物質首先是第一的,所以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他說得很清楚,生存、溫飽是物質方面的,發展是精神方面的。在物質生活沒有基本保證之前是談不上精神的發展。

但是你基本的物質權利得到保證了,那就應該考慮如何設計、安排自己今後的一生,併爲此做好準備。如果你一門心思去追求物質也可以,但你就不要想精神方面要怎麼樣。將物質要求作爲人生的主要追求,那你精神方面一定有損失,這是肯定的。

我對自己也有設計:第一,我的物質生活水平要在中等,最好要在中上水平。但具備了這樣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以後,就不能有過高的物質要求,因爲我要求我的精神生活是第一流的。有所得必有所失,這不是阿Q精神。

另外在學習上,必須要潛下來,我一再跟學生說:“要沉潛下來”。“沉”就是沉靜下來,“潛”就是潛入進去,潛到最深處,潛入生命的最深處,歷史的最深處,學術的最深處。要沉潛,而且要十年,就是說要從長遠的發展着眼,不要被一時一地的東西誘惑。

我覺得很多大學生都面臨很多誘惑,還有就是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剛入學的時候非常興奮,充滿種種幻想。一年級的時候混混沌沌的,到了二三年級就覺得自己失去目標了,沒意思了。看看周圍同學不斷有人去經商,去賺錢,羨慕得不得了。再看到有人玩得非常痛快,也羨慕得不得了,所以受環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懶惰。

現在大學生的致命弱點就是懶惰。有的人非常熱心地做社會工作,我不反對做社會工作,但有人目的性極強,過早地把精力分散了,就無法沉下來,缺少長遠的眼光,追求一時一地的成功。同學們要記住你現在是人生的準備階段,還不是參與現實,還不是賺錢的時候。當然你做勤工儉學是必要的,也是應該提倡的,但是你不能在大學期間只忙於賺錢,要不然以後你會後悔的。

因爲你一生之中只有這四年是獨立自由的,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的,賺錢以後有的時間賺。這四年你不抓緊時間,不好好讀書,受種種誘惑,圖一時之利,放棄了長遠的追求,底子打不好,以後是要吃大虧的,會悔之莫及。

今後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社會,是一個發展極其迅速的社會。在這種發展迅速、變化極快、知識更新極快的社會,你要不斷地變動自己的工作,這就靠你們的真本事。這樣,你纔會適應這個迅疾萬變的社會。

“沉潛十年”就是這個意思。現在不要急着去表現自己,急忙去參與各種事。沉下來,十年後你再聽我說話,這纔是好漢!因此,你必須有定力,不管周圍怎麼樣,不管同寢室的人怎麼樣,人各有志,不管別人怎麼做生意,不管別人在幹什麼,你自己心裏有數——我就是要紮紮實實地把底子打好。

要着眼於自己的長遠發展,着眼於自己的、也是國際、民族的長遠利益,紮紮實實,不爲周圍環境所動,埋頭讀書,思考人生、中國以及世界的根本問題,就這樣沉潛十年。從整個國家來說,也需要這樣一代人。沉潛十年,這是我對大家最大、最誠懇的希望。

在沉潛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讀書特別是讀經典著作的時候,會面臨兩個難關:第一,面對經典你進不進得去。所謂進不進得去是講兩個障礙,第一就是文字關。現在中文系許多學生古文都讀不通了,標點都不會點了,那你還談什麼進去,這就是文字關。

還有更難的,中國的文化是講感悟、講緣分的。你讀得滾瓜爛熟卻不一定悟得到,找不到它的底蘊,體會不到它的神韻,也就無緣。進去以後更難的就是出來的問題,因爲東西方傳統文化都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博大精深。在你沒讀懂的時候你可以對它指指點點,你讀得越懂就越佩服它,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樣,你就被他俘虜了,跳不出來了;這樣,你就失去了自我,還不如不進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