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通用8篇)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件。它與課程內容有着直接聯繫。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並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製作而成的課程軟件。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通用8篇)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1

【教學構想】

藉助本課兩首詩歌的學習,引導學生感悟幸福,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基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特點,本堂課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突破。

1.反覆朗讀。

詩歌音韻美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朗讀魅力。首先,我設置了教師的範讀。教師準確地把握好詩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讀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這是詩歌教學的魅力之源。

2.感悟形象。

在詩歌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對詩歌進行“補充”“轉換”“再創造”將詩歌的文字符號轉換爲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出來的話補充完整,從而融入詩歌的藝術世界中去。詩歌裏的形象是詩人精神境界與藝術境界的凝聚和昇華的藝術表現,鑑賞時把握詩歌的形象是體味詩歌意境的必由之路。

3.寫出自己心靈的詩篇。

我在教學最後設計了師生共同創作一首小詩。這一環節旨在鼓勵學生用這樣的文學樣式來表達自己,稚嫩不怕,應重在表達、宣泄。學生嘗試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筆觸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對問題的見解、對世界的看法,當心靈的詩篇寫就之後,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滿足感,這種成就感、滿足感會激勵學生產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瞭解兩首詩的構思及作者對幸福的深刻理解。

2.學習透過意象,體會詩歌意境,領會作者感情的賞析詩歌的方法。

3.反覆誦讀詩歌,品析其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透過意象,體會詩歌意境,領會作者感情的賞析詩歌的方法。

2.啓發學生調動個人體驗賞析詩歌,理解“幸福”的內涵。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上課前,我想做個調查,覺得自己生活很幸福的同學舉手。

隨機請兩名同學回答幸福或不幸的原因。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如何才能將幸福抓在手裏呢?今天我們聽聽我國當代詩人李瑛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課前的小調查可以快速導入“幸福”這一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入新課。)

二、教師範讀李瑛《幸福》,學生完成兩個任務

1.掃清字詞障礙。注意圈點出自己沒讀準的字,正音。

矚(zhǔ)望 蔦(niǎo)蘿 顫(chàn)動 眸(。móu)子 苦澀(sè) 林莽(mǎng)曠(kuàng)野

2.思考:本文副標題爲“告訴我們的孩子”,在聽讀中,你認爲作者要告訴你你們什麼?

明確:作者從“幸福在哪裏”的角度詮釋幸福的內涵。對於學生的回答不必苛求完整,能大致把握詩的內容即可。

(這一次的朗讀旨在落實基礎知識,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學生的回答應該能明確詩的寫作角度,對於主旨的理解不做要求,留待後面再做解答。)

三、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把握全詩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能讀準字音,力求能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初讀詩歌,在要求上給出能力層級,既讓學生明確朗讀目標,又不給學生帶來太大壓力。)

2.找出作者表現“幸福”的事物(勾畫出關鍵詞),嘗試爲前五節詩的內容各擬一個小標題。

第1節:寫收穫之後的勞作者。

第2節:寫靜立田間的果樹。

第3節:寫疾飛的歸鳥。

第4節:寫雨中的漿果。

第5節:寫勞作者團聚的溫馨。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清詩歌的內容,找出詩中的意象,爲下面的賞析做準備。對於學生擬的標題要給予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創意。)

四、分小組活動,再現詩中的畫面。

1.學生分小組承擔電視詩歌的導演任務。教師招標,每一個大組承接一個詩節的任務,有兩個有能力的小組將多承擔一個詩節的任務。

要求:(1)從備選音樂中,挑選適合本詩節詩意的曲目作爲背景音樂,也可自己推薦音樂。

(備選音樂:嗩吶《步步高》、小提琴曲《沉思》、克萊德曼的鋼琴曲、薩克斯《回家》、莫扎特《小夜曲》等。)

(2)細讀每一節詩的內容,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將詩的內容變成畫面。

2.小組討論。

3.集體展示小組對詩的理解與創意。

要求:每一個小組推薦兩名代表,一名朗讀這一一一詩節,一名代表描繪小組構思的畫面。一個小組發言後,其他小組可說出不同的創意,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補充自己的想法。

(詩歌的賞讀離不開誦讀,同時更離不開對詩歌意象的把握。這一環節用導演電視詩歌的方式,就是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鼓勵他們找出詩中的意象,大膽聯想、想象,領會詩歌的意境,感受到學習詩歌獨有的快樂。教師特意加入選取背景音樂一任務,一方面使用音樂營造氣氛,更好地帶學生入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4.詩歌前幾節的最後一句都是“我想到幸福”,大家在導演的過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幸福?你認爲那是怎樣的一種幸福? 引導學生意識到幸福無處不在。

參考要點:收穫的滿足、奉獻者的期待、歸家的急切、成長的快樂、親情的溫馨 。

(在學生充分聯想的基礎上,啓發學生思考幸福的原因,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涵。)

五、品讀詩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1.大家的任務都較完美的完成了,同學們對於每一詩節的策劃既有共鳴之處,也有各自獨特的見解。你們創意的靈感源自哪裏?

(啓發學生落實到對詩中字詞的理解把握)

2.請小組代表再次談談抓住了哪些詞展開聯想,這些詞用得好在哪裏?

學生回答時首先要讀出所品味的詩句,在美讀中賞析,在賞析中品味。

例如:“豐收的鐮刀”形象地點出勞動者的身份,豐收讓人自然聯想到豐收的喜悅。“

喘息”表明它完成了豐收過程中的艱苦勞動。擬人化的寫法,把鐮刀人格化,賦予其生命。

“矚望”形象地寫出摘淨果子的樹靜默在田野那樣一種無言的期待,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

“一閃而過”突出鳥兒飛翔的快捷,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對家的依戀。

又如“淅淅瀝瀝的小雨”、“蔦蘿綠色的卷鬚輕輕顫動”營造了恬靜而充滿生機的氛圍,“紅色”意味着成熟,“微笑”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出成長的快樂,對世界的憧憬嚮往盡在其中。

(這首詩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語言清新優美,有很多值得品析之處,這一環節的賞析是前一環節的延伸,有了前面學生的盡情想象,感悟詩意的基礎,學生回到詩中品讀語言就更容易了。他們自然會選擇感悟最深的詞句。教師要引導欣賞詩中準確、形象、富於生命力的語言,用朗讀體會詩歌的情感。)

六、學習最後一節詩,領會詩歌的主旨

1.齊讀最後一節詩。

2.自由提出自己不懂的詩句請求幫助或是自己暢談對某一句的理解,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說說對某一句的感悟。

參考要點:幸福和痛苦是分不開的,它們相伴相生共同構築人生。歷經痛苦折磨後得到的幸福更值得細細品嚐、咀嚼。

(這一環節的內容較前幾節略有難度,因此教師採取這種靈活的方式,學生間合作交流,讓理解能力強的感到幫助別人的快樂,鼓勵稍差的同學養成求教的習憤。)

七、配樂,學生朗讀全詩

(在音樂中,沉澱學生對全詩的理解,用美的朗讀展現詩歌的魅力。)

八、總結學習詩歌的有關方法 賞析意象體會意境品讀語言

(教師的歸納應聯繫本堂課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的補充要簡潔明瞭。此一環節爲下堂課學生的自主閱讀作準備。)

九、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

2.思考題:“我的幸福觀”。

第二課時

一、學生自主學習羅洛的《幸福》

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小詩。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嘗試從一個方面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1.設計本詩的朗讀,用有感情的朗讀感染人。

2.調動想像力,將詩歌的內容演化爲生動的畫面吸引人。

3.品味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以精彩的分析打動人。

(這首小詩線索清楚,主題明晰。因此,我設計將這首詩的學習交給學生,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落實詩的主旨和語言技巧。讓各個小組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

二、學生自由談談更喜歡哪一首詩

(這一環節將兩首詩進行比較閱讀,以加深對兩首詩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回答時言之有物,可提示他們從某一角度如詩歌的內涵與情感、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具體來談。)

三、出示畫面,喚起學生對幸福的嚮往,加深對幸福內涵的理解

1.利用多媒體出示一組照片,照片主題爲幸福瞬間。

(出示照片的目的是在兩首詩學習的基礎上,以直觀的形象衝擊學生的視覺,引發學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思考幸福的內涵。)

2.最令你感動的是哪一幅,請嘗試用簡潔而優美的語言表達你的想法。

(在學生自由的表達中,幸福是什麼將會有更精彩的詮釋,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喚起學生的個人體驗,師生嘗試共同創作一首關於幸福的小詩

師:我們總是抱怨生活的壓力太大,學習、工作、家庭,本來該是生活的快樂所在,卻變成了背上的枷鎖。有時我們甚至忘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幸福。其實,幸福很簡單,如果你有愛的目光,如果你有足夠的寬容,幸福真的離我們很近。當我們的教學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希望和大家共同創作一首屬於我們自己的詩歌,.題目爲《平凡人的幸福》。

師:當手輕劃過你熟睡的稚嫩的臉龐/恬靜中/幸福在心中跳躍。

當筆在試卷上勾畫出絢爛的紅色/深夜裏/幸福在心中歌唱。

如若學生覺得有困難,不妨由學生開頭,甚至允許有的學生另起爐竈,形式不定,關鍵是讓學生嘗試用詩的形式表達對生活的獨特體驗,並在其中獲得快樂。

(會感受幸福,纔是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共創的一首小詩,並不苛求它多麼的完美,重要的是爲了喚起學生學詩的熱情和信心,爲的是讓課堂定格在師生情感碰撞的幸福一刻。)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兩首詩。

2.練筆本上,以“幸福”爲話題寫一篇隨感。

【教學後記】

讓詩歌教學充滿詩意美

詩歌教學向來被老師們視爲畏途,然而在這樣一堂詩歌教學後,我感覺整堂課的氣氛輕鬆和諧,學生的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所以我想我們的學生不是不喜歡詩歌,,而是不喜歡學習讓他們以背誦爲唯一目的的詩歌。成功的詩歌教學能給學生激情,能讓學生在審美感知中獲得美,獲得知識,在美的薰陶中發展語文能力。,我們的詩歌教學也要具備詩美。

所謂教學的詩美,是指作爲詩歌教學本身也應具有教學美學形態,其實欣賞的過程也應是美的,而往往美的欣賞形式更能吸引欣賞者去探求美。那麼如何使詩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意願呢?

1.讓詩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引導學生欣賞詩歌時,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詩外知識”,描繪自己頭腦中的景象。整堂課氣氛極爲活躍,學生熱情地描摹着自己的創意,並不斷從別人的發言中獲取新的靈感。

2.喚起學生的個性體驗,寫出自己的心靈詩篇。

第二節課在評述幸福的瞬間時,學生對照片的描述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他們沉浸在對幸福的回憶與感悟中。原本被他們忽略的點點滴滴此刻都變成了幸福的印記。尤其是自己做詩的環節,學生的創造實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爲教師我們需要的是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傳統詩歌教學基礎上,我們更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審美意願,從靜態的文字走進詩人動態的內心。我們的目的不只是教會學生學詩、賞詩,更在於讓他們由此瞭解豐富的社會和複雜的人性,進而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生活,創造人生的美。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2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徵,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徵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爲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爲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

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爲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爲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

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

爲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爲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

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

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爲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爲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

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爲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

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瞭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

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3

教材分析

《陋室銘》是一篇語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間住的簡易的房子,作者爲它作銘,託物言志,主要是爲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志向和情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全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理解“銘”這種文體,學習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學習,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問題導入法

2、誦讀教學法

3、合作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課間音樂欣賞——古琴曲《陋室銘》

一、導入新課,引出陋室

1、展示ppt圖片: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裏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學生回答:選擇B,因爲……)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偉大的詩人一樣,他被譽爲“詩豪”。他就是唐代劉禹錫。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吧。

2、作者及背景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他和柳宗元支持王叔文等人進行政治改革,反對宦官勢力,變革失敗後,他幾經貶謫,後來被貶到安徽的和州做一名小官,按規定,他應得到三間三廂的房子。 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故意刁難,讓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沒有怨言,便寫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又把劉禹錫從城南門遷到城北門,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劉禹錫仍不計較,又在門上即興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再次把他調到縣城中的一間房子中,這間屋子僅能放下一張牀,一張桌。劉禹錫又提筆寫了一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面對這位勢利的縣令,劉禹錫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憤然提筆寫了一篇文章,後來被刻在石頭上。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千古名篇《陋室銘》。

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

3、解題

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是歌功頌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中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二、感知課文,感受陋室

1、朗讀課文

(1)、學生自讀,標出難讀的字詞。

(2)、學生齊讀,注意字音和節奏。

(3)、教師範讀,讀出感情。

2、

疏通文意

(1)同桌合作,翻譯全文。

(2)教師點撥重點字詞:

名:動詞,出名

靈:靈驗,神奇。

斯:指示代詞,此:這。惟:只。

馨:這裏指品德高尚。

上:長到,蔓到。

鴻儒:知識淵博的大學者。鴻:通“洪”,大。

白丁:平民,這裏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絲竹:這裏指奏樂的聲音。

案牘:官府的公文。

勞: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三、品析課文,欣賞陋室

1、提問:作者心裏的陋室如何?(陋室不陋)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組合作探究:作者怎樣來描寫陋室?用“我從文中

可以看出陋室不陋,因爲它寫了

,表現了陋室

的特點。”格式作答。

(1)陋室的環境

回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在我們的眼中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很久沒有人住過,補修過,極爲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

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簡陋呢?(不是)

賞析句子

回答:對偶、擬人。

教師講解:“上、入”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這樣,我們就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一種生機盎然、春意正濃的幽雅的環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居室環境——清幽雅緻(板書)

(2)過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麼人交往呢?

回答:“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個陋室裏.常與學識淵博、才華出衆,高談闊論的人交往。

適時提問:爲什麼要寫這些人?

教師講解:因爲通過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麼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爲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交往人物——賢良儒雅(板書)

問:你怎麼看待作者的交友之道的?

正反兩方面作答均可。

(3)過渡:當他朋友走了之後,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裏,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閒適、安貧樂道。

日常生活——高雅脫俗(板書)

(4)作者明明在讚頌自己的陋室不陋,爲什麼又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麼?

教師講解:諸葛廬、子云亭都是最簡陋的屋子。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西漢的文學家。雖然他們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房屋聞名天下。作者用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證明我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從政治上,文學上幹一番事業被後人所敬仰。已隱含着自己遠大的志向。

人生抱負、志向遠大(板書)

類比手法的使用。

3、賞析文章開頭的作用

運用類比的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揭示文章的主旨,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4、賞析文章結尾的作用

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安貧樂道。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強調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總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正因爲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四、深入探究,感悟陋室

1、情景再現——縣令駕到

想象知縣到了和劉禹錫的對話。

2、裝扮陋室

我準備了一些簡單的物件,供你選擇,看看哪些適合擺在劉禹錫的陋室之中?選擇之後,請說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寶

(2)虎皮太師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經

(5)不加裝飾的琴

(6)錦衣玉食

(7)先秦諸子散文

(8)金碧輝煌的牌匾

小結:在劉禹錫看來:金銀於我若糞土,名利於我若浮雲;斗室一間,簡陋異常,但是有青苔碧草、知音相伴,如此愜意之境,正是我劉禹錫的鐘愛啊!

3、本文表現作者怎樣的情感?

作者借讚美陋室,表達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4、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五、拓展延伸,仿寫陋室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課堂小結:作者先運用起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並論,陋室才見其不陋。

這種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麼?(託物言志)

2、模仿課文寫作銘文。

六、總結提高,再誦陋室

學習了本文,我相信:劉禹錫的陋室情結,劉禹錫的高潔傲岸、安貧樂道,劉禹錫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蓮花一般的純潔,都將深深感染着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也將隨着《陋室銘》的代代傳誦,而繼續感染着後世,成爲永不凋謝的奇葩!

七、作業佈置,記住陋室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學習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表現出來。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4

學習目標

1.能夠正確朗讀課文並達到熟讀。

2.明確重點詞語的意思,能夠正確譯講課文。

候 課

教師要求學生準備好學習用書,端正坐姿,準備上課。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第21課《與朱元思書》(板題),學習目標是(投影出示)。

二、完成學習目標1。(12分鐘)

1.指導自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學指導”自學。

投影出示:

自學指導:放聲讀課文,讀出節奏,讀準字音。如有不認識的字詞,請看註釋或查工具書將讀音批註在該字詞上。(5分鐘後比誰能正確朗讀課文。)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5分鐘)

3.檢查自學效果。(7分鐘)

①指名學困生板演,其他同學在本上完成。(若板演有錯,中生、優生更正。)

投影出示:

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水皆縹碧( ) 急湍甚箭( ) 軒邈( )( ) 泠泠( ) 好鳥( )

千轉( ) 鳶飛戾天者( )( ) 窺谷忘反( ) 橫柯上蔽( )

②指名幾個學困生輪流朗讀課文。(若讀音或節奏出錯,教師即示意暫停,其他學生更正;若還有錯,教師更正並適當板書或範讀。)

③全體學生齊讀兩遍課文。(教師口頭提示: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三、完成學習目標2。(20分鐘)

1.指導自學。

師:好!同學們能正確朗讀課文了,下面請大家根據“自學指導”試着譯講課文。

投影出示:

自學指導:一邊小聲讀課文,一邊參照註釋譯講課文。若還有疑難字詞可查工具書。(10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譯講。)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10分鐘)

3.檢查自學效果。(10分鐘)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下列的譯講方法開始譯講課文。

①投影出示:

譯講方法:每人譯講一句。先讀原句,再解釋重點詞,最後譯講整句。

②指名學困生和中等生逐句譯講。(若出錯,教師示意暫停,其他學生更正;若還有錯,教師更正,並適當板書或講解。)

附:學生譯講可能有困難的地方:

任意東西:(隨着)順着心意向東向西 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達到極點。

皆生寒樹:透着寒意的樹 負勢競上:(山巒)憑藉(高峻的)地勢,爭着向上。

爭高直指:爭着往高處伸展,筆直地向上。

③學生識記詞句的意思,若還有疑難可質疑。

四、當堂訓練。(13分鐘)

(學生完成下列練習,教師巡視、批閱、評價。)

投影出示:請同學們在作業本上完成下列練習題。

1.解釋畫線的詞語並翻譯句子。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C.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D.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抄寫課文並試背。

3.將生字註上拼音寫一遍。

板書設計(教師適時板書學生學習中的疑難)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5

1、山中訪友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激發學生類似體驗,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學習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來抒發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課8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摘錄好詞好句。

教學重、難點:

感受作者對山裏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天,我們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

(2)讀後交流,瞭解大意。

三、讀通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讀,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2)誰能把自己讀得最流暢的一段讀給大家聽?

師隨機糾正,重點點撥。(相機理解第一自然段)

(3)結合課件學習課後生字,比較形近字。

四、拜訪古橋,朗讀體驗

(1)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第3自然段。

(2)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默讀畫句,讀後交流。)

(3)交流感受。

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你們是從哪裏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

老橋當做人來寫,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五、作業:抄寫生字,並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並引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誰來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引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訪友。

二、讀文感悟,體驗情感

(1)默讀課文第4—7自然段,用橫線劃出,訪問了哪些朋友?

(2)再讀課文,找一找,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3)交流感受,隨機教學。

師:作者不僅把林中的一切當作自己的朋友,當他進入樹林,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樹,生根長枝。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的句子,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點點撥對樹的有關句子的體驗。

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人樹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體會寫法。

②第5自然段:通過朗讀,感受與山中朋友的親熱。

朗讀,讀得親切、熱情,像是在對老朋友打招呼。

體會寫法:排比的句式、擬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難點是體驗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輪迴、世事的變遷。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樣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場突如其來的雨,給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真是變幻莫測,令人陶醉。

三、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麼?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後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訪友”爲題目的原因了。

這種類似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五、背誦積累,提升感悟

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板書設計:

1山中訪友

古橋物老朋友

樹林我知己

相朋友

融(情)

《山雨》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帶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領略大自然的美。

3.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出示畫面)師:我們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變幻莫測,多彩多姿,有時,讓我們沐浴着燦爛的陽光,有時也讓我們欣賞皚皚的白雪,當然,有時也讓我們享受着濛濛的細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經這樣描寫雨,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語段)“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師:這個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寧的雨。而有一個地方的雨卻是優美動聽的,孩子們,想親自去感受感受嗎?

3、咱們今天就跟着作者趙麗宏一起走進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麗。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1、請同學們先自由地、放聲地讀讀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並將好詞佳句用橫線劃下來,多讀幾遍,並將課文讀通讀順。

2、交流同學們自主發現的好詞,集體品讀。

3、課件出示,全班讀。

溼潤的山風輕盈的雲霧無字的歌謠飄飄灑灑的雨絲

輕捷柔軟的手指優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綠清新的綠色

4、剛纔你們透過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遊覽了雨中的山林。你願意用讀的方式帶着老師到山林中走一走嗎?(指名讀課文)

5、這篇文章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教師板書:雨起、雨中、雨後)

(三)朗讀賞析,深入感悟

1、默讀課文,思考:(1)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觀察山雨的?(2)你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作者豐富的想象?你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觀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樂美。

(1)指名讀寫山雨聲音的句子.。

(2)你從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到什麼?(3)學生彙報,老師給予指導。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a、這裏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象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b體會“由遠而近,由遠而近??”的意味:這裏連用兩個“由遠而近”,後面還用了省略號,體會這樣表達的妙處。帶着體會朗讀。

②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樹葉、綠草比作_____________;將飄飄灑灑的雨絲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聲比作_____________。

b、你從這些描寫中感受到什麼?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讀讀這些寫雨色彩的句子。

(2)你從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到什麼?(3)帶着遐想朗讀。

(四)、總結全文,拓展閱讀。

1、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

2、拓展閱讀。《雨》(馮劍華)

3、作業:(任選一項)

(1)選擇課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寫一小段話;

(2)自己試着寫一寫我們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馮劍華)

雨,應該是一個陰性名詞,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華。

她文靜、溫柔、清新、羞澀。於人不覺間,她輕輕悄悄地走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如紗如霧,如情似夢,沾衣不溼,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飄過處,天地萬物從沉沉昏睡中甦醒過來,種子發出嫩芽,竹林長出春筍,楊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靈也伸伸懶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贈給大地。

春雨,又是一個愛美的姑娘,一個極擅丹青的畫師。她手執神奇的畫筆,揮灑出一個美麗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帶雨”,何等脫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樓一夜聽風雨,深

巷明朝賣杏花”,又是怎樣的清幽。這全是春雨的手筆啊。

春雨,遍體芬芳的少女,愛美寫美的畫師。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個急性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個利索乾淨還帶着幾分潑辣的中年婦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幾分溫柔和文靜,可你知道,她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親。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補充營養,以豐腴自己的身軀。被太陽烤得口乾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潤。田野上的莊稼禾苗,山坡上的樹木果林,像一羣羣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復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餵飽了結實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莢,喂足了圓滾滾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纔有果實,纔有收穫,纔有萬種生物的生生不息。夏日的雨,能幹的大嫂,慷慨的母親。

秋日的雨,是閱盡滄桑的老婦人。

她見過了許多,經過了許多,也做過了許多。她曾經年輕過,輝煌過。如今,桃花梨花謝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該做的要做的都已做過,便顯得有幾分落寞。更有那喜歡悲秋的寫出“冷雨敲窗”的詩句,發出“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抱怨。可她是寬容的,豁達的。她知道,人們不會忘記她的過去,不會忘記她做過的一切。

她並不落寞,她正在描畫“紅於二月花”的霜葉,繪製出層林盡染、色彩絢麗的秋之圖。更何況,不久之後,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姍姍而來。

思考:你從文章哪些描寫中感受到作者豐富的想象?

3、草蟲的村落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靜謐、小巷、音韻、勤勉、龐然大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語句。

3.與大自然爲友,感悟自然中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的生命與靈性,與大自然進行“心靈對話”。

4.體會作者怎樣用心觀察大自然,怎樣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靈的那一片愛戀之情。

2.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並如何運用豐富的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去觀察過蟲子嗎?那你看到過“草蟲的村落”嗎?“草蟲的村落”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新課文。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思考:“草蟲的村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信息交流;練讀課文;識寫生字;整體感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感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方法:

導析法

教學過程:

一、展示資料,交流信息

1.分小組展閱和簡介收集到的有關湘西小城鳳凰的資料與信息,並確定在全班交流小組最感興趣的內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種方式交流與展示。對學生收集到的資料和信息,教師應予以充分肯定,對來源可作適當的追問。對已

經去過鳳凰小城的學生,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遊覽經歷和印象。

3.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座頗具魅力的湘西小城。

(板書課題:小城鳳凰)

二、感知課文,識寫生字

1.初讀課文,掌握生字、詞。把課文讀通讀順。

2.想一想:小城鳳凰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學生練讀課文。自主理解生字詞。

三、交流初讀收穫

1.指名6個學生分段輪讀課文。教師隨機正音。

2.認讀生宇詞:(課件出示)

鳳凰驕傲繡左側擂袖油炸粗粗

3.交流質疑,理解生詞。

4.談談:小城鳳凰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鼓勵學生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大膽發言。

(2)交流。(暢所欲言)

(小、精緻、結實、美、值得驕傲)

四、練讀課文:重點在讀正確、流利、熟練上下工夫。

1、反覆自讀,細心琢磨,初步讀出語言的生動、準確、樸實感;同桌互讀,相互指點,初步讀出語言的靈動感。

2、自由展讀,共同欣賞,互評提高,在難讀處教師作適當點撥,同時要關注讀書能力差的學生,多給他們機會,展示自己的進步。

3、邊讀邊想象邊思考:小城鳳凰美在哪裏?

4.在讀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以備質疑。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7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全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瞭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一、揭示課題,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欣賞短片,看完短片後告訴老師,短片爲我們所呈現的是哪一個季節?看完之後你又怎樣的感受?或者談一談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樣的?(你想到了哪些關於秋天的詞語)

2、秋天是個非常美麗的季節,秋高氣爽,秋水長天,讓人們感覺非常的舒服;同時,她也是個豐收的季節,秋實累累,秋桂飄香,讓人們體味到收穫後的喜慶。有一位山東作家,他叫王宜振,他也非常喜歡秋天,下面我們將要走進課本,看看在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到底是怎樣的。

二、整理感知,理清脈絡

1、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詞語請教一下字典老師,並且想一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介紹了秋天的迷人景象和豐收景象)

2、出示生字。

A、更紅更嬌更甜更好(這兩個詞語分別是描寫什麼內容的?)

B、腳印兒稻穗兒蟬聲兒牛兒羊兒紅着臉兒(指導讀好兒化音)

C、明麗釀造煩惱羊腸小路照耀珍藏柔韌井井有條(理解“羊腸小路”“柔韌”“井井有條”的意思)

3、請同學們帶着這些詞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走進詩歌中,想一想劃一劃,這首詩主要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田野裏、小路旁、果園裏)

4、(指名讀詩歌)解決剛剛提出的問題。

5、秋天,在田野裏、小路旁、果園裏,你能看到什麼?那麼作者又看到些什麼?

三、語言對比,初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1、看到這麼美麗的秋景,老師也詩性大發,想在這裏吟誦幾句。

秋天到了,在田野裏、小路旁、果園裏,我們看到金黃的稻穗……

你們覺得老師創作的怎樣?

2、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詩歌,談談你的感受。

3、小結:課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還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語言優美生動,富有情趣,飽含深情,我們就是通過這麼美麗的語言理會到的文章的美,秋天的美。

四、學習第一小節

1、指名朗讀

2、我們知道一首好的詩歌它的語言是富有生命的。我們來看看在這一段中,你認爲哪個字使得整段內容充滿生命力。

3、秋天到了,紅紅的蘋果,紫紅的葡萄,舉着紅纓的玉米,紅着臉兒的高高粱------這些能讓不讓太陽更紅更嬌嗎?桂花、菊花盛開,空氣中到處瀰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話說“桂子花香,十里飄香”,這一切能不讓空氣更甜嗎?因此這兩個字就概括了秋天的與衆不同。

五、學習生字詞,描紅

初二語文上冊第四課課件 篇8

一、課內交流段落提綱:

回家奔喪一喪事畢,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雖忙,不放心,親自送行

南京送別看行李,揀座位,再三叮嚀

穿鐵道,見背影,幾度落淚

北京思父——持父信,見背影,淚光晶瑩

二、討論

1、本文人物描寫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樣描寫父親?

3、這些描寫各安排在什麼場景?

4、爲什麼要這樣穿插安排?

三、反覆朗讀,體味作者真摯、深切的感情。

例二(見《教學月刊》1987年第8期張兆龍文)。

一、將第六段作爲講析的切口

板書:

外貌——落泊潦倒

動作——一片深情兩次

背影分離時:走幾步、回頭、說:落淚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親送行的地方、動作、言談

板書:

終於自己送——愛子心切我自責

看講揀囑——無微不至內疚

三、當時的家境、原因。

板書:

祖母死,父親差使交卸——禍不單行

還虧空,辦喪事,賦閒——家境慘淡

四、讀首段,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讀末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例三(見《語文教學通訊》1992提第3期徐紹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語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對動詞的重複使用(如兩次使用“躊躇”)同義動詞(如“囑咐”、“囑”、“囑託”)、動詞同其它動詞或助詞的聯合使用(如“看了看”、“須穿過”、“須跳下去”、“爬上去”)、動詞的照應使用(後邊的“走過去同前邊的”“穿過”、後邊的“探身下去”同前邊的“跳下去”、後邊的:“爬上”同前邊的“爬上去”)等則是非常具體的說明。通過對這些動詞的分析,就可體會到父親真誠樸素的情感。抓住了這些特點來教學,就會大提高課堂教學的精度,就必然節省許多時間。

[評析]

《背影》的教例豐富多彩,可謂智者見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從教學思路看,

例一爲“順向思路”,教學是從篇首計至篇末;

例二爲選逆向思路,教者從重點段落講起,一步步地回溯;

例三爲:“點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動詞”的使用規律和表達作用進行咀嚼。

從教學的着眼點看,

例一重在篇的理解,

例二重在段的講析,

例三則重在線務的聚集。

教學的“切口”越來越細小,計析和品評越來越細膩。

從講授的主要內容看,

例一呈“並列式”,人物分析、場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幾個板塊;

例二呈“回扣式”,教師先突出中心段,以後每講析一個層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

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內容都從不同角度指向“動詞”這個中心。

從板書設計看,

例一可形成篇式整體性板書,

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層板書,

例三則可形成筆記式條文板書。

若細心咀嚼,以上三個教例還可以啓迪我們:

1、如何就些設計再加以改進;

2、如何就這些設計加以組合;

3、我們還能設計出哪一種別緻的思路?

細細地體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創造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