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推薦】端午節週記模板彙總五篇

【推薦】端午節週記模板彙總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週又過去了,我們既增長了見識,也鍛鍊自身,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週記吧。可是怎樣寫週記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週記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端午節週記模板彙總五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糉子的陷主要用糯米、大棗,有的還用肉陷、花生等等,用柴葉或江葉包紮成三角形,放入鍋中再放上鴨蛋、雞蛋或鵝蛋一同煮熟,掀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鼻而來。

過端午的時候,許多家庭還喜歡用艾草煮泡,給幼童洗澡,艾草能防蚊蟲叮咬,還能止癢。

相傳端午是我國人民爲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敬仰和熱愛。

端午節週記 篇2

“初一吃糕;初二吃糉子;初三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唱着這首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今年的端午節。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屈原和糉子了。屈原是在五月初五跳下汨羅江的,人們爲了防止水中的'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往汨羅江投糉子。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其實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週記 篇3

今天是個快樂的端午,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我們的目的'地是去大福源,我們先來到買吃的地方,媽媽和奶奶買了許多我愛吃的東西:桃子、香蕉、果凍、蝦條、沙琪瑪、各種口味的糉子、魚頭、雞腿等等,我可高興了!

然後,媽媽和奶奶帶我去世宇娛樂城裏玩遊戲機,我玩了賽車、和田咚的打鼓、幸運機等,我們還得了許多票。玩完以後,媽媽和奶奶帶我去吃飯。我吃了一些小菜、雞腿、米飯、木瓜生魚湯,我吃得很飽,還喝了一些蔬菜汁和橙子汁,就更飽了。最後,媽媽、奶奶和我就依依不捨地回家了。

我覺得:今天可真是個特別開心又非常難忘的端午啊!

端午節週記 篇4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今天,咱們就說說家鄉端午節的糉子。

我們年年都過端午節,可你們知道麼,端午節還有一個歷史故事呢。說有那麼一天,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跳河自殺。他死後,人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吃掉屈原,於是就創造了‘糉子’讓魚吃。只有把魚餵飽了,纔不會吃掉屈原。水下漆黑,把糉子餵給魚,魚纔會給屈原指明方向。

糉子,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晉代時,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元、明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每當端午節,奶奶和媽媽就要開始着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我看着她們忙碌的身影,我也加入了進去。期待着糉子的出鍋。過了幾小時,糉子熟了。我慌忙的抽出一個糉子,好甜呀!大米入口即化,真是好吃!

端午節吃糉子,就像春節吃餃子一樣天經地義。吃糉子的習俗,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端午節週記 篇5

又是一年的五月,又是一個端午,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米裝入竹筒中投入江中,再後來就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熟自已家人吃。我們把它稱作糉子。糉子是端午節必須要有的食品。賽龍舟是必須有的活動。其次就是洗艾草、喝雄黃酒、扣絨線、掛香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