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關於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精選25篇)

關於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7K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藉助徵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徵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精選2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精選25篇)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

大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吧,作爲高級工程師的老爸會把“學習第一”作爲口頭禪,作爲教師的老孃會時常唸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聖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

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於是,不是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一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和哥哥則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於是博得了客人的誇獎:“你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衆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和哥哥會時不時“犯上”的。例如給睡覺的老爸別上一隻髮卡,再梳兩個標緻的小辮,於是老孃手執笤帚將我們統統趕到廁所或陽臺上,還能聽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雖說是90年代了,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父親總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來管制我們。但正是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賤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學習上總是名列前茅。每當夜晚;家中從無嘩啦啦的搓麻將聲,也無地動山搖的音響聲,只有我和哥哥寫作業的沙沙聲和父母翻書報的聲音。有時,全家人也會爲了一道數學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畢竟是封建的教育,於是出現了一切的封閉政策!收音機不讓聽,假日不許出去遊玩,似乎想讓我和哥哥成爲書呆子。不,連課外書也只能在廁所或被窩裏偷看。我真想對父親說:“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該改改了。”但怯於父親的威嚴,話到嘴邊總是又咽了回去。

這就是我的家風,有利有弊。但我堅信,隨着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家風會落腳於我家。我的家庭將變得更充實,更美好!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爲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着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爲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麼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

1、吃飯不要狼吞虎嚥,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

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爲有這些束縛着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着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週一至週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週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週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麼讚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麼誇獎是因爲她長期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於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纔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儘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3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麼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爲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裏傳爲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孃,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爲爸爸喜歡吃,以後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裏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爲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爲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儘可以由着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爲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爲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4

一戶人家,一條家訓;一戶人家,一種家風。家風、家訓,不管多麼簡單,它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爲它們經過多年的傳承,伴隨了一代代人,啓迪了一代代人,也影響了一代代人。

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出,要求“求真務實,說真話,辦真事”。這些話我太熟悉了,因爲“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從小就這樣教導我,他們不會因爲我是小孩,就撒謊騙我,不跟我講真話。由此我也知道了,在大是大非的層面上,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爸爸經常在家給我講大道理,首先就是“實事求是”的意思,有時我被爸爸講得啞口無言,但後來想一想,其實爸爸是對的。就應了上面那句話“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因爲等我到了社會,或者出門在外,沒人會讓違背原則、是非不分地讓着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了,才能在社會上爲自己贏取一塊立足之地,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走進奶奶家的大門,擡頭一眼就看到“安居樂業”四個金光閃閃的銅字,懸掛在影壁牆偏上位置的正中間——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了。安居樂業,四個字看上去普通,裏面卻包含着大道理。安居,指的絕不是要安於現狀,而是說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鬥,將自己的家庭盡力建設好、經營好,以家爲本,求得生活安定,家庭和睦。國家是一個大社會,更是一個大家庭,它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庭組成的。所以,只有每個人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每個小家庭都能安居了,社會才能安寧,國家才能安定。

論語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業”是最好境界了。樂業,便是愛崗敬業。我現在還只是個小學生,我的“業”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把我的學習搞好,在我的業餘時間儘可能地瞭解多專業、多領域的知識,以爲自己的未來做準備。所以現在的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分內職責當成了一種使命,一種樂趣,我們賴以生活的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強盛!

每年的清明時節和冬至、春節,我總是會和爸爸一起到先祖先輩們的墓前去掃墓、祭奠,緬懷他們、感謝他們傳承下來的樸實無華的治家格言,生活真理。先輩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用經歷和智慧總結出的家風與家訓,不僅利己,更是利人、利社會,使得我們這些王家的子孫都大大受益,並一代一代地不斷地去繼承和發揚!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5

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家裏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和一個兒子。祖父、祖母七、八十歲了,老了,走不動了,父親母親很討厭,覺得是一個包袱。兩人一商量,決定把祖父祖母丟進大山裏去。一天晚上,他們把祖父祖母裝進一個大竹籃裏,兩人把他們擡進大山。當他們正準備把祖父祖母扔下不管時,他們的兒子在旁邊說話了:“父親母親,你們把祖父祖母丟在大山裏,這個大籃子就不要丟了。”父親母親感到很奇怪,問兒子,爲什麼要把籃子帶回家。兒子回答:“等你們老的時候,我也要用這個大籃子擡你們進山,把你們丟進大山裏。”父親母親聽了,心裏慌了,趕緊把祖父祖母擡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我們知道:在學校,學生是老師的鏡子,教師要爲學生師表;在家庭,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長要爲孩子師表;

設想一下:一對父母,如果事事認真,他們的孩子肯定事事認真;一對父母,如果事事馬虎,他們的孩子肯定事事馬虎。你遲到,他肯定遲到;你撒謊,他肯定撒謊;你愛發脾氣,他肯定愛發脾氣;你不認真填反饋表,他肯定不認真寫作業;你今天罵孩子,日後孩子肯定會罵你。今天你主動與孩子握手,明天他肯定會主動與你握手;今天你主動與孩子打招呼,明天他肯定會主動與你打招呼。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6

林肯在初次登上政治舞臺時,非常不自信,他甚至不敢在大庭廣衆之下開口。他第一次面對公衆演講的時候,臉色發白,膝蓋顫抖,彷彿隨時都有昏倒的可能。但他並沒有被這種恐懼壓倒。他似乎對自己的尷尬經歷看得很淡,因爲他知道自己不能僅僅靠緊咬牙關,就能講完一個長篇演講。聰明的他決定從逐步培養自信心入手。

他決定做第一次政治巡迴演講的時候,一開始只做一些簡短的演說。這樣,他就不至於太緊張,就能夠儘量輕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方法的確很管用。這些小小的成功積累起來便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到這次巡迴講演將近結束時,他已經可以連續講半小時也不覺得很吃力了。後來,公共演講成了林肯非常擅長的一種工作。

林肯的故事告訴我們,先從容易的事情做起,讓一次次的小成功增強自己的自信,由此,我們就會把自信養成一種成功的習慣。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7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家長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爲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談的是同一件事:小時侯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犯人這樣寫到:母親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弟弟搶先說想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母親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着自己。”我靈機一動,改口說:“母親,我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母親聽了,非常高興,在我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爲了得到想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那位著名人士這樣寫到:我和弟弟都爭着要大的。母親說:“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溫馨提示: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8

有個年輕人整天抱怨自己太窮,什麼財富都沒有。

一天,一個老木匠從他家門口路過,聽到了他的抱怨,就對他說:“你抱怨什麼呀?其實,你有最大的財富!”

年輕人驚訝地問:“我有什麼財富”老木匠說:“你有一雙眼睛,你只要獻出一隻,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年輕人說什麼也不獻。

老木匠叉說:“讓我砍掉你的一雙手吧,你可以得至許多黃金!”年輕人更是不能同意了。

老木匠說:“現在你明白了吧,人最大的財富是他的健康和精力,這是用多少餞都買不到的。”

這個故事講的是: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是人的最大財富。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9

猩猩撐着一把雨傘在樹中散步,路上它碰見了猿猴。猿猴非常熱情地同它打着招呼:“你好啊!猩猩!好些天沒見到你了,身體好吧?喲!這麼大晴的天兒怎麼打傘哪?”

猩猩回答說:“我挺好的。我是爲了防備下雨纔拿的傘,可現在我躲在傘下享受不到明媚的陽光。

猿猴告訴它:“你在傘上挖個洞,陽光不就照到身上了嗎?”猩猩果然照辦了,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好舒服啊。

可是不一會傾盆大雨就落了下來,舉着傘的佛佛和沒拿傘的猿猴頓時都被澆成了落湯雞。

這個故事講的是:別人向你提的建議,要想想是否適合自己,不要盲目聽取。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0

爲了掙錢養家,阿凡提到一個財主家去打短工。

這個財主吝嗇得出奇,每逢吃飯,財主只叫人給阿凡提拿一個窩窩頭,盛上半碗稀飯來、阿凡提又餓又氣。

一天,有一個人給財主送來一碗蜂蜜。財主剛剛吃過飯又有事要急着出去,就吩咐阿凡提說:“阿凡提,剛纔有人給我送來一碗毒藥,你可要看好,別碰翻了碗。”說完騎上馬走了。

財主走後,阿凡提不慌不忙,把蜂蜜端過來,又拿來財主吃的油糕,蘸着蜂蜜有滋有味地吃起來。把一碗蜂蜜吃個一乾二淨。然後,他把財主家的鍋碗瓢勺、盆盆罐罐砸了個稀巴爛。他躺在財主的軟綿綿的牀上,竟呼呼地睡過去了。

財主回來一看,家裏鬧得亂六八糟,特別當他發現放蜂蜜的碗變得空空的,氣得渾身直打哆味。“阿凡提!”財主惡狠狠地叫喊,“‘你怎麼鬧的?那碗毒藥呢?阿凡提慢吞吞地從牀上坐起來,象是真的病倒了。

他戰戰兢兢他說:“我今天闖了大禍了,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鍋砸盆罐。我知道您回來一定會斥責我,讓我賠償,我是個窮光蛋,連太太孩子都養不起,哪有錢賠呢?左思右想,還是自己死了好,就把別人送來的那碗毒藥喝下去了。我的頭有些發暈,就躺在您的牀上。可能等一會兒,藥性一發作,我就會死的。”

阿凡提邊往外走邊說:“我得趕快離開這個地方,我別死了連累了您,那是萬萬要不得的,因爲你對我太好了,阿凡提離開了又狠毒又吝嗇的財主家。財主氣得有苦難言,差點昏死過去。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1

在同一座山上,有兩塊相同的石頭。三年後,一塊石頭被雕成佛像,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塊卻當做墊路石,被人踩來踩去。墊路石對佛像說:“老兄呀,三年前,我們曾經同爲一座山上的石頭,今天卻發生了這麼大變化,我的心裏特別難受。”佛像答道:“老弟,還記得嗎?三年前來了一個雕塑家,你不願意改變面貌,更害怕疼痛,而雕刻家在我身上卻錘子砸,鋼鋸鋸,刻刀刻,砂布磨……所以纔有了這樣的結果。”墊路石聽了這席話,無話可說。

點評: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每一個人都要積極地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做自己命運的雕刻家。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2

一位國王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處去找一個感覺幸福的人,然後將他的襯衫帶回來。尋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問:“你幸福嗎?”得到的回答總是說:“不幸福,我沒有錢;不幸福,我沒親人;不幸福,我得不到愛情……”就在他們不再抱任何希望時,從對面被陽光照着的山崗上傳來悠揚的歌聲,歌聲中充滿了快樂。他們隨着歌聲找到了那個“幸福人”,只見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陽下。“你感到幸福嗎?”“是的,我感到很幸福。”“你的所有願望都能實現?你從不爲明天發愁嗎?”“是的。你看,陽光溫暖,風兒和煦,我肚子又不餓,口又不渴,天是這麼藍,地是這麼闊,我躺在這裏,除了你們,沒有人來打攪我,我有什麼不幸福的呢?”“你真是個幸福的人。請將你的襯衫送給我們的國王,國王會重賞你的。”“襯衫是什麼東西,我從來沒有穿過也沒有見過。”那人說。

點評: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詮釋各有不同。幸福是一種自我感覺,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這種感覺。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3

井裏的青蛙嚮往大海,請求海龜帶它去看海,海龜欣然同意。一龜一蛙離開了井,慢慢前行,來到海邊。青蛙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驚歎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進大海的懷抱,卻被一個浪頭打回沙灘,措手不及喝了幾口鹹水,還被摔得暈頭轉向。海龜見狀,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帶着它遊海。一蛙一龜漂浮在海面上,樂趣無窮,青蛙也逐漸適應了海水,能自己遊一會兒了。就這樣,它倆兒玩得很開心。過了一陣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鹹的海水。它也有些餓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一隻它可以吃的蟲子。青蛙想了想,對大海龜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條件,不能適應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這裏沒有我能吃的食物。看來,我還是要回到我的井裏去,那裏纔是我的樂土。”於是,青蛙告別了海龜,回到井中,平靜地生活着。

點評:我們不論做什麼,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不可好高騖遠,也不可挑挑揀揀。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4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家也有着嚴格的家風家訓,你想知道嗎?現在就和你介紹小時候在我身上發生的一件事吧!

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奶奶帶着我到鄰居家阿姨去玩,阿姨家有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我一到阿姨家就被那些可愛的玩具吸引住啦。一個非常精緻的芭比娃就像真的小孩一樣:小巧玲瓏的小臉上,嵌着一雙圓溜溜的黑眼睛,一頭金黃的頭髮捲曲,可愛極啦。我愛不釋手,一會兒轉轉她的頭,一會兒伸伸他的胳膊,玩得專心致志。奶奶幾次用大大的眼睛盯着我,我彷彿都沒有看見似的,繼續開心的玩着。奶奶終於忍不住啦,跑過來準備拉下芭比娃,我用力一奪,芭比娃的頭被我拉下來啦。這時阿姨家的小孩回來啦,看見他心愛的玩具頭都掉啦,就大聲地哭啦起來。他邊哭邊說:“還我芭比娃,還我芭比娃!”他氣勢洶洶的跑來,邊推邊打,我站在那裏就像木頭人似的,忍不住也大哭起來。奶奶二話沒說,狠狠地抽啦我幾下,就去安慰阿姨家的小孩啦,並對她說,下次買個新的給他。

回到家裏,奶奶罰我站啦一個多小時。然後嚴厲地對我說:“損壞別人的東西要照價賠償,這兩個星期不許再吃零食啦,把省下的錢給阿姨買個新的芭比娃去。”奶奶說話算話,那兩個星期裏奶奶真的沒有給我一分錢。看着別的孩子吃好吃的零食,奶奶就要再教育一次。

“不經主人的允許,絕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損壞別人的東西要照價賠償!”這就是奶奶對我的教育,也是我家的家風家訓的一部分吧。我的家風家訓伴隨着我慢慢長大,讓我學會啦怎樣做人。我爲我家有這樣的家風家訓而感到自豪。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5

鞠萍的兒子翼遙上小學後,因爲他的母親是個知名人物,而且平時他祖父祖母的寵愛,所以進入學習後自然有了小公子的脾氣,只要是老師說他什麼不對的地方,他就撇嘴,一臉不服氣,一副和老師叫板的樣子。

鞠萍後來聽老師說起了這個事,心裏很生氣,本想狠狠地教訓一番,但後來又想,孩子這個年齡正是反叛心理很強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冒然地批評他,如果有什麼失當的地方,恐怕他會變得更加調皮了,所以她決定換個方式教育孩子

有一天放學後,鞠萍帶着兒子去逛了商場,並有意地讓兒子挑選了他平時很喜歡的變形金剛,那是他一直都想要的。這時候,鞠萍開始了她的讚美教育,她首先問翼遙:“這裏有很多玩具,你爲什麼不選其它的呢?”,兒子回答說:“因爲我們都很喜歡這個玩具。”鞠萍笑了:“對呀,大家都喜歡這個金剛,它很勇敢,還很聰明,有正義感,從來不惹人生氣,你說對嗎?”,兒子不知道母親要說什麼,但也還是點了點頭。

鞠萍這時候對兒子說:“那你覺得你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呢?我知道你是最聰明最可愛的孩子,可是既然如此,你爲什麼還會讓老師生氣呢?”,兒子聽了這句話後,臉一下子就紅了,表情也開始不自然了,因爲他明白自己的錯誤了。

所以,我們家長有時候面對如何教育孩子,不妨試着那個讚美教育法吧,這纔會讓孩子能真正地接受批評,明白自己的錯誤。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6

最近,學校組織了評選優秀家長的活動,所有的學生家長都可以參加這一次的活動。值得高興的是,媽媽獲得了“優秀家長”的'稱號,我替媽媽感到很高興。

或許你會覺得媽媽是怎麼拿到這個獎的呢?我就來說一說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相信聽完這個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以前出去玩時老愛打架。有一次,在我家樓下,兩個大小孩欺負我的朋友,我很生氣,我想保護他,所以他沒有動手我卻先動手了,老惹一身事。最後媽媽說:“以後出去玩時跟別人發生爭執,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不要打架,請大人幫忙。打傷了自己或別人誰都不好受。和朋友玩時要多體諒對方,互相忍讓。”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媽媽是這樣教育我的,我要感謝親愛的媽媽。

這就是我的家教小故事,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的爸爸媽媽平時是怎麼教育你們的呢?一起來分享吧!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7

記得小時候,每到節日,特別是春節,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吃年夜飯,我父親就開始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爺爺)是一個大家庭20多人,吃飯的時候,我爺爺先給我太爺盛飯,太爺動筷了,他們纔敢吃飯,我太爺就把好吃的給我爸吃一口,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每到節日,農閒時節,村裏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賭博,父親就告誡我禁止參與賭博,賭博能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準吸菸:煙有百害,無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傷身,我就養成了不吸菸不賭博,少飲酒的習慣。母親每天都講: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麼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成懂禮貌的好孩子;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惹事和同學打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她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爲貴、孝爲先、勤爲寶、儉爲德”“知足常樂,待人以善”……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訓”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8

想起以前在自己家裏吃飯的時候,無疑這些菜都是我的了,事後給爸爸講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道理,我聽後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過年,因爲開飯的時間有點晚,我的那些表哥表姐都覺得餓了,看到飯桌上擺着做好的幾道菜就想大快朵頤,被我攔住了,“讓爺爺先吃”邊說邊跑到爺爺的身邊說:“爺爺你就先吃一口吧,我們都餓了,您先吃一口我們幾個就可以吃了”,大人們聽了都笑着稱讚說:“這孩子真懂事!”爸爸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通過一件件小事將家規家訓無形地滲透給我們,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理解並遵守家規,成爲一個敬老孝親、愛國奮進的好學生、好青年。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19

媽媽經常給我講一些尊老愛幼如“孔融讓梨”之類的小故事;爸爸教我背古詩《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的人生經歷,告誡我“現在能勤勞節儉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你要從小學會勤勞節儉,否則長大了幹不成什麼大事的”;

小時候,奶奶經常送我去上幼兒園,還買包子給我吃,奶奶這時會抱着我說:“劉航宇,你到了幼兒園先把作業交給老師再去玩,千萬注意安全,別玩太危險的遊戲,別和小朋友們發生衝突,不然你會被傷着的,回家會挨媽媽罵的”經過奶奶的長篇大論教育後,我現在與同學團結友愛,從沒與同學發生衝突。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0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就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爲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1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另外,四兒子樑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樑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啓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爲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啓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啓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就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樑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去”。

同時,梁啓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樑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2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樑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就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樑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着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樑培寬、樑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接受採訪時,樑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就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樑濟的影響有關,樑濟對他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樑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樑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着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樑培寬說,他後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3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羣、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羣、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纔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就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祕書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4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爲童年就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爲“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裏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就是不自然的、病的、僞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家風家訓家教的小故事 篇25

如果說家庭是田園,我是小苗兒,那麼家風便是陽光,而家訓便是雨水。要想茁壯成長,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訓很簡單:“善小而爲,久之成大德”。小時候對掛着牆上的“善小而爲 久之成大德”這九個字並不能理解。但我卻依稀記得上幼兒園時的那次家庭故事會。大概情節已經忘卻,但是其中的道理卻記憶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動物,它們的善行也絕不會白費。做人也是一樣,“積小善可成大德”。從那時開始,我心裏埋下了“善”這顆種子。

小時候,我經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鎖在家裏,通過見方的窗戶只能看到窄小的藍天和細小的風景,這樣,家風家訓對我們的成長就更是至關重要。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優良氣質很大部分取決於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認識到這點的,所以他們總是盡力以身作則。不苟言笑的父親更是以此爲準則,細微地影響着我們。

小的時候,爸爸經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學。有一次,他嘴上說着得趕緊回家加班趕一份材料,可車的速度絲毫未有半點逾越。就在我們要過的時候,黃燈卻剛好亮了起來,爸爸穩穩地剎了車……還有30秒,我看四周沒警察,試探性地問了一句:“周圍都沒人,過去吧?”“那紅燈還是亮着的啊!”預料之中的的回答。““善小而爲,久之成大德”他認真地答道,眉宇間滿是莊重與神聖。當然,類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爺爺是村裏有名的義務廚師,村裏家家戶戶辦喜事大事找他當廚,他總是積極幫忙;叔伯姑嬸也個個是勤勞樸實、自力更生的模範……

一路上,我仔細回味着爸爸的話語,我的心恍如被洗滌一遍了。的確,大與小是相對。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細小的事,最終只能成爲“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社會公德心、自身的道德底線……良好家風的保持,長輩做好表率,後輩定能更好地傳承。“入幽蘭之室,久而不問其香……”自呀呀學語開始,爺爺奶奶照顧我的朝夕中,教會我明辨美醜是非善惡。儘管有些事對於別人來說無關緊要,可對於我來說卻會自覺慎重地做出選擇。因此我越來越自律,能自覺將美德融成了自己的習慣。

正是由於良好的家風家訓的牽引、源於家庭的薰陶,我已從一株初見藍天的小苗兒逐漸長成了一棵婀娜多姿的小樹。我相信我一定會記住家訓,好好傳承良好家風,成爲一棵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