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徵文吧,徵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開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那要怎麼寫好徵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1

耕讀傳家,行穩人生每一步

我從小跟着姥爺姥姥長大,從記事起,姥爺家就是現如今的模樣:黑漆大門的門楣上用瓷磚拼了四個大字——耕讀傳家。這四個字也伴隨着我的成長過程,在心裏形成深深的烙印。

姥爺的農活做得是極好的,從耕地、播種、除草到收割,整套流程都堪稱是村裏的典範,從小在他身邊長大的'我,自然耳濡目染接觸了不少。記憶中最深的一項農活就是給穀子間苗和除草,這是一項極其需要耐心又極其瑣碎的工作:全程需要蹲在地上,拿一把二三十公分長的鐵質小鋤,在一排穀子苗中挑選出長得茁壯的幾顆,按照一定間距留好,其餘全部拔掉,再拿小鋤翻鬆穀子苗旁邊的地,過程中不可把留好的穀子苗鋤掉,而且往往一個人要照顧三壟。通常才幹一會兒,腿就蹲得麻了,而且速度很慢。往往覺得自己幹了不少活兒,但一眼向後望去,發現其實沒有前進多少步,沮喪和失落感就會紛至而來。

每到此時,姥爺總會說:“幹這種精細活兒要有耐心和韌勁,腳踏實地,不必總擡頭,幹着幹着自然就向前去了。”當時聽的時候並沒在意,可是每次遇到事情,總是會想起他講的這句話,暗暗告訴自己每臨大事要有靜氣,沉穩耐心不焦躁。伺候莊稼是這樣,待人接物更是這樣。

除了幹農活,讀書就是這個家庭的另一件大事了。我媽是老大,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爲了讓兩個舅舅上學,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在村裏幹活領工分了。媽媽輟學的時候,姥姥和姥爺是有愧疚的,姥姥不止一次地說過,媽媽天資是不錯的,而且很要強,如果家裏條件好,完全可以讀出來。也正因爲此,兩個舅舅的求學之路比較順利。

當時村裏的普遍情況是,每個家庭都做兩手準備,如果學習好就讓上學,能考得上大學是造化,考不上就回來種地或找個工作;如果學習不好就完全看孩子,混個初中或高中文憑了事。大舅第一次高考失利了,是選擇復讀一年還是直接工作成爲他人生關口的一次抉擇。雖然姥爺姥姥極力支持他去復讀,可懂事的大舅一直也沒有提出要求,只是每天默不作聲地幹着活兒。

大舅最終放下了包袱,如願考上了大學。在大舅的榜樣引領下,二舅也一路讀書讀了出來,我們家成爲村裏爲數不多的“讀書之家”“上學之家”。這在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之處,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執着、堅韌地踐行着內心的“耕讀之道”。

去年春節,大家團聚在一起談起“家風”這個話題時,二舅深情地說:“我們家的家風,就是耕讀傳家。”耕讀傳家的第一層意思就是要教人向善,要引導人走向正途,幹活的人要認真工作、踏實上班,讀書的人要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第二層意思是每個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虛此生,不虛此行;第三層意思是要把良好的傳統傳承、發揚下去,每一代人都有新的進步、新的發展。

現在,我已走上工作崗位7年有餘,也已有了下一代,耕讀傳家這四個字,在我心中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現在早已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躬耕於黃土地上了,但是我們今天所處的境況何嘗不是另一種耕作:對待工作,保持耐心、細緻,富有韌性、腳踏實地,牢記忠誠、乾淨,不好高騖遠,認真走好每一步;對待家庭,切實擔起兒子、丈夫和父親責任,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全力維持家庭和睦,攜手向前;對待自己,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提升解決問題和幹事創業的水平。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2

我的爺爺有一口視爲寶貝的老式搖擺鍾,從我記事起,就在家裏牆上掛着。

鐘身是紅木色,上半部錶盤有兩個小孔,下半部掛着一個扁圓的搖擺,正面是刻印着漂亮花紋的玻璃門。每當擺鐘走時不準或者報時聲音不響亮了,爺爺就會從鍾肚裏拿出鑰匙給它上弦。我很好奇,爲什麼每次上完弦後古鐘又能準時響亮了呢?後來參加工作回家,爺爺讓我給擺鐘上弦,我用鑰匙一圈一圈地擰動發條,不覺感嘆爺爺年紀大了,連弦都上不了。這時爺爺提醒我:“做人就像這鐘一樣,要時常上緊鍾弦,校準指向。你工作也一樣,要嚴於律己、腳踏實地。”這時我才醒覺,我不在家的時候,擺鐘可從來沒停過。

小時不識數,只能通過鐘聲來辨別時間,擺鐘半點會發出一聲響,整點幾點就發出幾聲響。每次“鐺、鐺、鐺”的鐘聲響起時,爺爺都會問我是幾點。這時我會仔細傾聽,掰着手指頭數着,等鐘聲響完後,大聲告訴爺爺幾點。每每這時,爺爺就會摸摸我的頭,“對囉,要記住時間寶貴,做什麼都要抓緊時間。”後來,求學工作離開家後,再也聽不到鐘聲。每當感到疲憊懈怠的時候,鐘聲總會在記憶中響起,像是催着我向前。爺爺的話時常在腦海中響起,光陰可貴,做事不能半途而廢。

爺爺經常給我講一個鐘錶小故事: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表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麼,它去問老鐘錶。一隻老鐘錶說:“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萬次。”小鐘表非常吃驚,表示辦不到。另一隻老鐘錶說:“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小鐘表將信將疑,嘗試着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初聽不知所然,後來恍然大悟。這就是勤奮積累的精神,工作要秉持勤勉的態度和持之以恆的毅力。樸實的爺爺教育總是這樣潤物無聲,卻又發人深省。

擺鐘“滴答滴答”不知疲倦地走着,我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在成長這條路上,我始終謹記爺爺的“鍾言”:繃緊嚴於律己的弦,堅持警鐘長鳴,做到勤勉履職。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3

“你我約定難過的往事不許提,也答應我永遠不要讓對方擔心……”“約定”一詞就是經過商量而確定好的事情。

我和妻子結婚29年了,如同《約定》這首歌中的歌詞一樣,自從xx年我從國企礦山轉崗離家到建築工地後,我和妻子之間不僅有一份安全約定,還多了一份廉潔約定:平平淡淡纔是真。每天打一個電話報一聲平安,在工地上守好安全的紅線,在工作上守好廉潔的底線。妻子不在乎我掙錢多少,只要我平平安安……

時間回到1993年。我和妻子經過自由戀愛,1993年2月結婚。記得那個年代,工資水平很低,雙方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好,我們幾乎就是裸婚。9月底,孩子出生。雖然日子不富裕,但那個時候的物價也不高,再說國企礦山的福利待遇還不錯,也算是衣食無憂的了。

在我們家中,父母早就立下了一個“三個絕不”的家風:絕不佔公家的便宜,絕不用“糖衣炮彈”去腐蝕別人,絕不接受別人“糖衣炮彈”的腐蝕。“三個絕不”的家風,就是時刻提醒我們要乾淨做事,清白做人。

妻子是廣東客家人,都說客家女賢惠,一點不假。“我們不要和別人比,只要做人清白,家庭幸福,就比什麼都重要。”日常生活中,妻子樸素低調,勤儉持家,本分爲人,我們的小家也是幸福的港灣。妻子在綠化隊工作,工作相對輕鬆點,家務活幾乎全包了。妻子在工作上支持、在事業上理解、在生活上關心、在廉潔上提醒。在國企礦山工作26年,我從事過球磨工、生產調度、機關辦公室主任、機關黨支部書記、黨羣主管等崗位,也先後榮獲了黃石市五一勞動獎章、黃石市優秀黨員、黃石市道德楷模等榮譽稱號。所有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妻子的支持和付出。

時間再回到xx年5月,爲了響應企業供給側改革減人增效的號召,45歲的我鼓足了勇氣,走出了大山,來到了二航工地上,從一名礦工成爲一名工程人。

老實說,當年我要走出礦山進工地的時候,妻子一百個不願意:“你做政工工作,又沒有工程專業技術,工地上不可能像家裏那麼安逸,再說都45歲了,就別再去折騰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在國企礦山工作了26年,做黨羣工作有15年。有人說,十年政工一場空。我想趁着還能折騰的時候,再挑戰自我:十年政工我不空。無奈之下,妻子只好支持我出去闖一闖,我們夫妻之間從此多了一份安全約定,也多了一份廉潔約定。

時光飛逝,一轉眼我在工地上工作快5年了。但是無論走到哪裏,我和妻子的廉潔約定一直銘記於心,“三個絕不”的家規不敢忘記。

記得xx年6月2日端午節前,我在貴陽項目工地的時候,收到了妻子從湖北黃石寄來的糉子。

“哪裏沒有糉子賣啊,各種味道的都有,你也不嫌麻煩啊……”

“這都是我親手包的,這不僅是平安糉,也是廉潔糉……”

原來,這是妻子親手包的糉子。妻子是用寬大的糉葉包成的,餡也只是糯米,然後會加顆蜜棗,雖然不象市場裏用葦葉包的糉子那樣翠綠油亮,但味道依然香甜。之所以叫做廉潔糉,是因爲用團結和諧棗、勤奮務實米、廉潔高效葉包成的,讓我更明白了妻子以物傳情、借物寓意的良苦用心。

工程人四海爲家,過年過節回家團聚是最幸福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妻子還不忘嘮叨。“老公,我們都是年過半百的人了,我現在已經退休了,兒子也成家立業了,等你退休的時候,我們的退休金也足夠衣食無憂的了,我們也沒有什麼負擔,只等着抱孫子。”妻子還提醒我,一定要杜絕“50歲現象”,不能因爲“上不去、下不來”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上進心和積極性,也不能看不到“前程”就籌劃“錢程”,更要杜絕“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最後撈一把的現象。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三個絕不”的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兒子。我們經常和兒子交心:做事要對得起良心,要講誠信;做人要謙遜誠實,要心存感激。兒子並沒有因我們的嘮叨產生厭煩,他常說:“在父母的鼓勵和監督下,我今後的道路只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陽光。”

今年4月份,我收到了妻子親手寫的一封廉潔家書。妻子用最傳統的書信形式,一筆一劃鄭重寫下家庭助廉的體會,字字句句說出對我的廉潔提醒。工程建設項目存在很多廉潔風險,我作爲項目班子成員,會和勞務隊、材料供應商等有工作往來。我牢記妻子的叮囑: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不屬於你的東西堅決不要,不該拿的堅決不拿……

5年來,我始終記得離家時的諾言,堅守我和妻子的安全約定和廉潔約定,並把這份約定延伸到了我的工作中。我2次榮獲了建築公司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在中交投資、建築公司、二航局的安全演講比賽中3次均獲第一名,還榮獲了二航局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個人、對外報道先進個人、優秀記者(通訊員)、建築公司“平安衛士”等榮譽。

工地是我家,廉潔牽萬家。賢內助+廉內助,廉潔家風+廉潔糉子+廉潔家書,這就是我們夫妻清廉持家的祕訣。感謝妻子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付出,我也作出自己的承諾:金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平平淡淡纔是真。我將在工地上守好安全的紅線,在工作上守好廉潔的底線,用平平淡淡的付出,做一名對企業忠誠、對自己負責的二航人!廉潔一輩子,幸福一家人,這是我們夫妻彼此對幸福的約定,也是廉潔的約定。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4

母親今年76歲了,阿拉伯數字也不識一個,但特別有她的“信仰”。我很小的時候,她牽我的手走在路邊,指着地上一塊牛糞說:“你看,人家在周圍畫了一個圈,你就不能撿了,這就是規矩。”

1986年夏天,我初中畢業,進入高中的大門已經打開,但能不能進去,學費說了算。由於父親常年生病,家裏也沒有值錢的東西,當時,鄰居親戚又來勸母親說,孩子也大了,就別上學了。

母親看出我的不甘心,並堅持讓我繼續學業。告訴我說:“人都得逼自己,沒人能幫你,繼續上學,學費就靠你自己了!”在母親的張羅下,我還不到14歲,每天天還不亮,就騎車到20公里外的冰糕廠,批發冰糕去買。心裏有目標,幹活就特別賣力,一天下來,也能賺幾塊、甚至是十幾塊錢了。

有一次,由於冰糕廠停電,關門歇業,村裏同去冰糕廠的幾個人,都氣不打一處來,好像要把冰糕廠搬走才解恨。同村的大哥,見後門口有一鐵桶,一不做二不休,拿給我說:“你最需要錢,帶回去吧!”於是,塞進我的自行車後座的箱子裏,一溜煙的跑回家去。

母親知道後,把同村的大哥狠狠罵了一頓,讓他陪着我,一定要把這鐵通還回去。她的話,至今在耳畔迴響:“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老天爺的眼睛明亮着那,把你記在賬本上,你一輩子都還不起!”

一個暑假,我賺的錢已經足夠高中一年的學費了,母親的.一舉一動,都告訴我,成功是用辛勞換來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有歪心思,更不能走歪路。現在,面對困難,我還想起母親的話——人都得逼自己!不能等、靠、要,更不能私自佔有。

從這以後,母親常常給我講地主和高利貸的故事。她說,人這一輩子,是不能借貸的,不能爲了解決了一時的困難,借的越來越多,搞得一輩子都爬不起來。

母親因爲自己不識字,卻格外重視讀書,重視榮譽和名聲。讀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我大都要去田裏割草,給家裏的牛羊吃。但也有例外,就是哪天老師佈置了作業,我就可以待在家裏,或者到同學家去做作業,這比割草要優先多了。

有一次,別的孩子都放學回家了,我卻遲遲沒有到家,母親憂心忡忡,她跑去問鄰居的孩子,我怎麼沒回來,是不是犯了什麼錯誤了。當聽說學校開表彰會,我在等着領獎狀的消息,母親的臉上,自豪就油然而生。多幹點活,對母親來說,是再小不過的事了,每看着家裏牆上貼着的獎狀,勝過萬貫家財,這是她的希望,這些更能讓她精神抖擻,幹活從不感到累。

母親大道理不會說,但心裏懂,有信仰。她常說:“跟好人學好人”“多替別人想想”“別讓人家生氣”“要靠自己”等等。這些散發着泥土清香的三言兩語,看似不“高大上”,卻一樣樸素感人,既聚正氣,還接地氣。直到現在,母親在電話裏,還常常嘮叨這些話。

後來我上大學,有了工作,讀書一直陪伴着我,特別是名人自傳,家訓家書之類。期間,我閱讀了《誡子書》《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有關家風的書,字字箴言,這些優秀的家庭文化多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母親的言行,豈不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寫照嗎。

前幾年,母親被推爲村裏寺廟的領頭人,她每逢什麼節日,都要去燒香拜佛,祈福平安,之前常常嘮叨的話,也慢慢成了她“信仰”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她聊天,她說:“你們共產黨人有信仰,羣衆也應該有個信仰,我信我的,你也要信你的!”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5

自達中學組織五、六、七、八年級共約三百名學生參與了“展校訓曬家風樹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系列教育實踐活動之西安市第四屆中小學微作文大賽,經過評選共上交作品235份。

由於本次徵文的形式是微作文,主題具有較強的時代感,體裁不限,可供選擇的題目靈活且貼近生活,所以學生們都積極踊躍的參加。

五年級的作文題目學生都有選擇,關於《手》的作文,學生有寫《清潔工的手》、《媽媽的手》、《奶奶的手》;在《路上見聞》中,有拾金不昧的,有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有在公交車上讓座的;還有因爲看到父母的`辛苦勞作而有所感觸的《我愛我家》。六年級的學生因爲即將小學畢業,則更多的選擇了《長大》和《我的成長宣言》這兩個題目,表達自己在小學生活中的感受和即將步入初中生活的成長宣言。

對於七、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次的微作文則是對他們平時語文學習水平的一次考驗,如何做到用最少的字數、用最精煉的語言描述場景、事物,表述觀點、抒發情感,進而達到“我筆寫我心”,是對我們學生在創意、思想、語言的錘鍊、修辭的運用等方面的一次考驗。

這次活動,不但是對我校學生作文能力、作文水平的一次檢驗,也是對我校語文組如何進行作文教學情況的一次檢閱。

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不僅使學生們在活動中能得到鍛鍊,多一次參加比賽的經歷,也能更有效的促使我校的語文教學研究活動持久紮實、有效地開展下去,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6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丫,擁有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雖然不算高,但也算很努力的生活着。如今他倆早已“解甲歸田”,過上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有次與父親談起家風,父親說:“家風並不是種具體的可以描述的東西,它就像是我們所在的城市一樣,於無形中陶染着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家族的價值觀、人生觀。”提到“家風”二字,我時常會想到父親,他爲人正直、善良、節儉,而他的'廉潔自律最讓我信服。

父親作爲知青下放黃梅,經過努力考進航校,後進入二航局工作,這一干就是40年。印象最深的還是我上初一時,父親由於工作調動關係,去了一個新成立的公司,作爲人事部經理,自然很多“親戚”聯繫了過來。印象中,父親每次都是很客氣的接待客人,認真而又嚴肅的將招錄要求進行一一講解,紅着臉拒絕所有“開後門”請求。

記得有一次,家中一親戚帶了一份並不算貴重的禮盒,由於父母加班未歸,我手癢拆開後發現是一盒進口點心,平時家庭節儉,自然是趁着父母不在拆開品嚐,結果可想而知,父親很少發脾氣,而那次卻狠狠的教訓了我。隨後帶着我買了同樣的禮盒送還回去。歸途中,坐在父親自行車後座,父親向我說了很多,有原則、有制度,十二歲的我自然是聽不太明白,但父親說的“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這兩句中華俗語,一直深深的影響着我。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的我也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奮鬥拼搏着。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響,“做人一定要自律,自律才能成就自己”的話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根植於我的內心。

每次我從家裏出發到項目去,父親都會找各種理由送我出小區,這一段路不算長,卻飽含着“千叮嚀、萬囑咐”。出院子後,我也會目送父親回家,看到父親穿着我“淘汰”的衣物和略有駝背的樣子,腦海中想起的不是朱自清的《背影》,而是從小到大我父親教導我的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好似“春雨潤物”般沁潤進了我的生命,無需過多的言語,卻也深深印刻在腦海裏。它鞭策着我,激勵着我,也改變着我,變得更加自律、更加堅定。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7

在今年的廉潔家風建設活動期間,四公司紀委向全體黨員幹部家屬寄送了廉潔家書,動員家屬們常吹“廉潔風”、爭當“廉內助”。近幾日,我也陸續收到了部分家屬向四公司紀委反饋的家書感言。當我閱讀着一份份黨員幹部家屬的廉潔親情寄語時,不由得想到了母親的那句“是咱的,咱們可以拿,不是咱的,一點都不要動”。

我出生在農村,那時家裏條件不好,妹妹剛出生那會,家裏又剛蓋了房子,窗戶玻璃是賒來的',唯一一張父母結婚時的雙人牀也因爲還債被別人拉走了。母親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是個要強的人,硬是跟着父親一起種地、打零工、做小生意,還清了所有債務,還供着我和妹妹上學讀書。

我記得小時候一到別人家,就喜歡翻抽屜,總覺得抽屜裏藏着許多我沒有見過的東西。有一次,母親帶我去串門,蠢蠢欲動的我又悄悄打開了鄰居家的抽屜,發現一隻按動的圓珠筆,一按就能寫字,覺得特別高級,順手就揣進了袖子裏。

回到家後,母親看我在拿着筆寫寫畫畫,一把奪過,正以爲要捱揍的時候,她卻對我說“是咱的,咱們可以拿,不是咱的,一點都不要動”,然後讓我自己去還了回去,到了鄰居家,我紅着臉放下筆撒腿就跑。自此以後,我再也沒有翻過別人家的抽屜。

xx年7月畢業後,我開始在京雄鐵路項目部綜合辦公室工作,隻身在外工作難免想家,空閒時都會給母親打個電話,聊聊工作、生活,母親瞭解我的工作內容後,還是會多次提醒道“雖然咱只是個小職員,但是還是會經手一些錢和物,是咱的,咱們可以拿,不是咱的,一點都不要動”。在項目部的工作中,我也是這麼嚴格要求自己的,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不多報每一分錢、不少算每一筆賬。

xx年10月,我被調回到四公司監督部工作。隨着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發現母親的那句話樸素,但依然是我堅持的準則。因爲:執紀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己,必須做到打鐵自身硬,工作起來才能更有底氣、更加硬氣。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8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父母也從小這樣教育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條小道扔小石頭。雖然小道很偏僻,爸爸看見了,連忙上前阻止了我,並教導我說:“怎麼能這樣子呢?”我不理解的回答:“怎麼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氣,但又委屈地說。爸爸說:“你這樣可能會讓騎車的人摔倒,這等於是在害別人!”,我在一旁默默地聽着,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我好像意識到了錯誤,爸爸的口氣平和下來了,繼續說:“兒子,你應該還記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騎車摔倒比那樣還痛!”我下意識地捂了捂左手,那道傷,令我難忘。這時,爸爸變得和往日那般慈祥,說:“快把那些小石子撿起來吧。”我回答:“好!”

一個教訓,讓我知道,我應該小心地做每一個細節,我生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傷害到他人。

當人,做人還要守時,雖然媽媽沒有給我講這個道理,但卻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每次,和別人約定出行時間時,媽媽總是要提早幾分鐘到達。她說,這樣,纔不會讓別人等我們。有一次,我還戲謔道“寧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着媽媽,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它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這樣的家風值得宣揚!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9

“校有校規,家規家規”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你家的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會傻眼了。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爲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纔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爲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兒,都會忘記爸爸或媽媽規定的時間回家,玩兒的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很着急,於是媽媽就對我很認真地說:“我們是怎麼規定的時間,爲什麼每次都不遵守規定,這麼晚纔回來。現在我們就規定,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嗎?”我點了點頭,並向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規定,按時回家。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兒,媽媽告訴我最晚六點半回家,不要影響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兒得非常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的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電話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爲已經超過七點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並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負擔。暗下決心,絕不再犯。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家風、家訓、家教”是什麼。“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的思想品德也會跟着壞,這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如果沒有“家訓”,那麼就會把後代寵壞,只有讓他(她)知錯就改,然後再慢慢教育(她)。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家教”吧!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10

我的母親xx,退休前是一名普通的二航職工,從事基層項目後勤工作二十八載,從未貪佔公家一分一毫,她自己總是開玩笑說:“我把最好的年華都獻給了二航”。

她評價自己並沒有那麼偉大,二十多年四海爲家的闖蕩與堅守,在體味其中艱辛時也曾怨過悔過。對於她的工作,甚至我的祖母常責怪她“迂”,說她不懂變通,拘泥保守。

母親參加工作時才芳齡十八,那時她隻身一人來到了二航局武漢十九碼頭項目。6年後便生下了我,我還未滿週歲,她就回到了海南項目上。祖母每當望着嗷嗷待哺的我,就想起獨自照顧我的父親的不容易,夜裏常常會偷偷落淚。有一次春節假期剛過完,看着大包小包下面黑瘦背影着急要走的母親,祖母氣不打一處來:“一年到頭工作在外,家裏老公孩子顧不上,賺不了幾個錢還把自己瘦成這樣!”

一場尷尬的“團圓飯”

祖母向來心直口快,然而她的“怨”是有原因的。在我沒出生時她曾隨父親去工地探望過母親,90年代初的工地條件並不好,甚至簡陋,廁所都是在河邊用木頭“搭”起來的。剛到工地的那天晚上項目食堂有接待,作爲後勤負責人的母親則一直忙碌到九點才能坐下陪家人吃上飯。這時祖母望着接待餐桌上還有一瓶已開封且僅剩不多的白酒,便讓母親拿來讓父親喝上一口解乏。誰知母親想都沒想便一口拒絕:“媽,沒喝完的公家的酒我們都會儲存到倉庫,待逢年過節時拿出來給無法回家團聚的職工聚餐喝的。”剛說完,祖母當即面露不悅,正要發火時,被父親攔了下來並寬慰了許久,而一場好不容易盼來的“團圓飯”也在尷尬的氣氛中草草結束。

自此祖母便常說母親“迂”。舊社會的思想讓祖母覺得只要不偷不搶,佔點公家的小便宜是正常的,所以很不理解母親的這種“死腦筋”。她總偏執的認爲母親但凡變通點,也不至於會讓家人和自己受委屈。

“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我也見識過母親的“迂”。xx年小學暑假期間,正值江蘇淮安大橋項目收尾,我被父親帶到工地上陪伴母親。當時項目上的同事們基本已調離,交通也沒有現在便利,所以項目決定就地處置辦公傢俱和空調等。因數量較大,如果倒賣的話,利潤很豐厚。當時,這批傢俱電器很快就被當地的小販盯上,並託關係聯繫上了母親。對方開出的條件是:只要母親降低售價,當即會派人將這大批傢俱收走,並會將利潤分給母親一點,如此一來省時省力,互利互惠。

可誰知道,在母親這裏,“這一套”是行不通的.。母親果斷拒絕了對方,並在酷暑炎夏拉着父親和我把辦公傢俱用拖車拖到鎮上進行比價售賣,附近的居民價高者得,母親的行爲被對方也戲稱“不可思議與不識擡舉”。我還記得她夫妻倆頭戴遮陽草帽討價還價的熱烈場景,自己則在一旁吃着冰棍兒把收來的錢緊緊攥在手心。儘管父親心裏清楚,嘴上卻也打趣說母親“傻”,母親則全然不顧,直到她把收來的款一分不少的交給了項目部財務時,一顆正直、廉潔的種子也種在了我的心裏。

對於母親的“迂”,她僅剩不多的好友紛紛勸她:一個女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利用自己崗位多掙點錢,早點回家相夫教子。而不懂事的我,也曾在少年的叛逆期牴觸過、抗議過,面對不理解,母親仍鏗鏘有力地堅持着她的“迂”,用來守護自己內心的淨土。她常說人窮志不能短,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纔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庭、對得起企業。

“明天你趕緊給我還回去”

真正理解並認可母親的“迂”,應該是我參加工作以後了。xx年底,我調至xx西海項目公司負責辦公室工作,因需採購食堂的菜品,便與項目所處地村裏的超市打起了交道。一來二去合作後,彼此也漸漸熟稔了起來。爲進一步拉近關係,一次超市老闆在給公司送菜時順手送了我一個玻璃茶杯,同時強調杯子是別人送他的,他不喝茶便用不上。我被精美的玻璃杯深深吸引,迷了心智認爲僅僅是個小物件,就默認成了正常的“人情往來”。當晚同母親視頻通話時,我竟還順手拿起來作了一番炫耀,誰知電話那頭的母親瞬時炸鍋了一般。

“我跟你說了多少次,物雖小又不值錢,但拿了就失了底線。明天你趕緊給我還回去!”

我嘴上應允,心裏又數落起母親的“迂”來。但我一向拗不過母親,第二天還是登門將杯子還了回去。最後事實證明母親是對的。因後來我不經意間瞭解到公司附近單位的人員在收受了超市老闆的“好意”後,便也只能默默接受了菜品的提價,企業的成本管理也就此失守。如今我現在回想起來仍會後怕,畢竟一步走錯,步步深淵,廉潔底線一旦失守,後果將不堪設想。

現在看來,母親的“迂”實則是處世的大智慧,社會紛雜中的誘惑林林總總,容易使人迷失,學會“迂”一點,未來腳下的路才能走的更直更長。我心中謹記母親的“迂”,堅信唯有正直清廉才能坦蕩走在人世間,追尋屬於自己的光。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11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着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憶往昔,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給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矛盾的現象。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部隊的生活特別艱苦,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高人一等。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吧!我想。

看今朝,我已經步入高中,成爲一名高中生,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而如今,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爲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展未來,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12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爺爺已經離開我們有十餘載。但他的音容笑貌和諄諄教誨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裏。良好的家風家訓是家庭和睦的基礎,從小到大,爺爺從很多方面影響着我,讓我一生收益。

爺爺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自小吃苦。雖然家裏貧苦,但他從不會吝嗇對子女的教育。爲了供養三個子女讀書,他做過許多工作,給人搬磚做瓦工、在工廠當搬運工等,這些都是日曬雨淋、最重最累的活。他夏頂三伏烈日,一身黝黑;冬披三九酷寒,嚴重凍傷,任何困難都沒有把爺爺難倒,只要子女想讀書,他都會全力以赴爲他們提供機會。因爲爺爺一直強調,只有讀書纔是農村人的出路,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這也是爺爺一直對我們的教誨。

爺爺待人善良,且從不圖回報。我從小在爺爺身邊長大,爺爺一有時間就會牽着我的小手帶我去街頭逛逛,一路耐心跟我講着關於這條街的變遷,並感嘆着時代的發展之快。每次走到街尾的轉角處,看見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蜷縮在角落裏,爺爺就先停下腳步,從上衣的口袋裏摸索出一張五角錢的紙幣,然後遞給我說:“你餓了嗎?要不要去旁邊的包子店買包子吃啊?”我興高采烈地買來兩個包子,遞給爺爺一個。但是爺爺沒吃,他牽着我徑直向角落走去,輕輕地放下包子,沒說一句話就牽着我繼續向前走。後來,我問爺爺:“爲什麼每次都要放下一個包子,那個老爺爺也沒有跟你說謝謝啊?”爺爺只是笑笑說:“那個老爺爺年紀大,更需要這個包子。”爺爺的教育讓我對每一個遭遇不幸的人都心懷善良。

小時候,爺爺總是帶我一起去空曠草地上放風箏。他喜歡自己做風箏,一張報紙、幾隻竹籤、自制的漿糊,在爺爺的手裏幾下就變成簡易的風箏,而不懂事的我那時候還老是嫌爺爺做的風箏沒有其他小朋友買來的好看。爺爺邊跑邊有節奏地拉扯着,風箏迎着風慢慢越飛越高,我也一路跟在爺爺身後小跑着歡呼雀躍。待風箏在天上稍微穩定後,爺爺就把線軸交給我,讓我掌控着風箏。記得有一次,由於風速有點快,風把線軸的線迅速拉出去了。我爲了風箏能飛得更高,加速放線,卻沒想到線在空中打結拉斷了,風箏帶着斷了的`線緩緩飄遠。幸虧爺爺眼疾手快,縱身一躍,一把將線頭緊緊抓住,纔沒讓風箏飛走。後來細想爺爺可真是老當益壯啊。爺爺在回去的路上跟我說:“要掌握線,才能控制風箏。我們做人,要像放風箏一樣,懂得觀察風向,把風箏的中線立正立穩,才能使風箏飛得高遠和穩當。”

爺爺帶給我的不僅是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照顧,他留給我的教誨更是我一生的“傳家寶”。

我的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13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校有校規,家有家風”,良好家風是人生開始幸福生活的“第一站”。”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熟悉的短句常常影響了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百善孝爲先,勤儉不能丟

要說我們家的家風,我覺得首先第一條就是孝順長輩,我的姐姐就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姐姐在嫁給我姐夫之前,一直在北京工作做都市麗人,身邊不乏追求,但姐姐看中了姐夫的踏實與勤奮,放棄了自己事業做了一名家庭主婦。姐姐的婆婆是一名盲人加之患有頑疾的結核病已臥牀多年,姐夫工作繁忙,這麼多年都是姐姐在牀前照顧,端茶倒水、餵飯、擦身、洗澡。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何況還是隔了座山的兒媳婦,而我的姐姐一直堅持了十多年,在親戚鄰里間傳爲佳話。

我的母親是一名典型的中國農村式母親,一生溫良恭儉。我和我姐七、八歲開始就要做洗碗、掃地、收疊衣服之類的家務活,記得小學五年級我就得自己掙零花錢了。怎麼掙呢?一是挑水,挑一桶2角錢,一桶5角錢;還有就是農忙的時候背玉米、背紅薯,一躺5角錢。以至於我長大後老拿這個事和母親說笑:“我長不高,都是因爲你老讓我幹農活”。母親的勤儉總是體現在日常的細節裏,家的水有“三次定律”,第一遍洗臉,第二遍洗腳,第三遍衝馬桶。淘米的水洗菜,洗菜的水澆花,這些習慣我都至今保留着。

黃金條子出好人

我的父親今年71歲了,他是一名有着54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從小我就非常怕父親,因爲他對我的管教特別嚴厲,他的教育理念很樸素也很傳統——“黃金條子出好人”。父親在退休之前幹過三份職業軍人、村官、城管員。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他始終兢兢業業,在鄉里、同事們間口碑高,也受人尊重。

父親小時候學業一直很好,他以全鄉第二名考上了縣裏最好的中學。14歲那年家裏生了變故,奶奶突然病逝,爲了給家裏減輕負擔,填飽自己肚子他選擇去參軍。在部隊分配到了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戰功的“白雲山團”,在條件艱苦的西藏林芝當了7年兵,歷任班長、排長,後來部隊改編他轉業回了農村。

母親常說:“嫁給你爸的時候,就兩間茅草屋,房子內部用報紙塗裝了一遍,一張桌子,兩把凳,你爸當兵剛回來,乾乾淨淨特別有精神”。我的老家在重慶市雲陽縣,那裏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很多地方路不通,電不通的,落後的不只是經濟還有文化。作爲村裏爲數不多的“文化人”,父親帶領村民一起搞土改,一起種果樹,一起建農渠。在父親當村裏支部書記的'十幾年裏,村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裏有了第一條公路,家家戶戶都通了電,村有了電話搭上了與外界的聯繫,農民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父親總是說:“那時候還沒改革開放,環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閉塞的,農村出去打工也少,年富力強的年輕人多,大家幹起事來特別團結。”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時常會翻閱些老家的往事,回憶那些“苦日子”,父親總是說他身邊的同事的好,不提自己有多牛。

記得畢業後我拿到了單位的錄用合同,高興的給父親打去電話,電話那頭父親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到:“有了工作了是該高興,以後在單位裏一定要認認真真做事,不要偷奸耍滑,不要混沌度日,要對得起這份工資。”參加工作這麼多年,逐漸發現工作中還是有一些不好的風氣,在企業裏吃着“大鍋飯”,難免有些當甩手掌櫃的人,但我時刻謹記父母的教誨,不管我生處何方、何等位置,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保持對工作的熱愛,我都一直保持着並將永遠保持着。

能幫一點算一點

父親會幫忙處理鄰里之間關係、在村裏的紅白喜事裏也是“指客師”,在我們一起移民到上海的老鄉里德高望重。母親也是一個熱心人,看到誰家困難,總是能幫一把是一把。我家xx年移民到上海後,一些在打工的老鄉會常租下週邊的房子,父母會幫他們燒水,照看孩子,讓他們安心上班。這段時間上海有了疫情,進行了封閉管理,父母會把自己種的蔬菜免費提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父親說:“咱們是佔了國家的政策好來了上海,在外頭求生活不容易,能幫一點算一點,將心比心”。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只要不做虧心事,站着躺着都放心”……這是家給我留下的精神烙印。父母的溫柔、慈悲、不抱怨,無形中浸透到我的生活中,在我最叛逆深陷泥潭的時候,總有一個精神力量在約束着我,不讓我往下滑落。如今我的孩子快4歲了,我也常常把父母和家裏的故事講給她聽,雖然她還不怎麼懂,現在爲了人父,才懂得父母的不易,希望讓她一輩子都能陽光自信的活着吧。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我家的故事都是點點滴滴的小故事,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樣滋養了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