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01K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徵文打過交道吧,寫徵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徵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故鄉的中秋節徵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1

翻過八月的日曆就快到中秋節了。日曆上那三個紅色小字在一瞬間就抵達了身體裏最柔軟的部分讓人感覺溫暖卻又有微微的刺痛。

想起在故鄉想起在父親母親身旁兒時的我繞着他們的膝聽他們講一些關於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纏綿悱惻的愛情傳說對於一個七、八歲孩子的誘惑力遠不如一塊小小的月餅。所以往往只聽到一半我便吵嚷着要吃月餅。母親便會從衣櫥裏變戲法兒似地取出月餅來。多半是在村裏的雜貨鋪裏買的廉價的月餅一兩角錢一個。現在怕是連一塊餅屑兒也買不到了於那時卻是非常奢侈的享受。

記得那時的月餅好像並沒有餡兒的有的也只是裏面夾裹了一兩塊渾濁不堪的冰糖。那鄉村簡陋的雜貨鋪以及父母親口袋裏拽了又拽的零碎的角票兒都只能承受那樣的月餅了。一次買上七八個分給我和幾位姐姐。看着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父親母親便會在一旁幸福地相視而笑了。

我遞過去一塊說:“媽媽您也吃啊!”母親就搖搖手“我們老了牙齒不靈光了你們吃吧!”那時我還天真地以爲父親母親真的不想吃便只顧自己解饞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後還胡攪蠻纏地去說服姐姐們讓給我一些。而到現在我才發現在時光流轉了二十多個春夏秋冬之後母親“變得”那樣愛吃月餅她的牙齒出奇地好。

看我們吃完月餅母親便到廚房張羅起夜宵。竈前竈後黑滾滾的濃煙將母親的面容燻黑了不少也薰出了她的皺紋和花發。荷包蛋、鹹鴨蛋、皮蛋母親挖空心思實在無法做出更多的食物。但還有什麼比那更豐盛呢?還有什麼比母親精心地做完這一切後對着自己的孩子們露出一個舒心、得意的又略帶些許歉疚和羞澀的笑容更重要呢?

屋後的葡萄架下皓月當空月光把一串串葡萄裝飾得晶瑩剔透。晚風輕拂光影浮動一切都那麼生動美好。父親自斟了滿滿的一杯白酒母親和我們則端起麥飯石(一種飲料)“來乾杯。團團圓圓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父親不擅言辭也沒有什麼言語會比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方桌上團圓更具意義。我們一飲而盡。

如今我們已舉家遷離故鄉十餘載而我與父親母親也相隔百里見面的次數不多一年難得幾回。母親有時會打來電話問及一些我的近況我知道她是想我了她也該知道兒也想他們。

母親是不是又站在路口眺望我回家的身影呢?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2

唐代詩人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的是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葉月露,倍增思鄉憶弟之情。如今,臨近中秋,雖然早已聽不到蒼涼的戍鼓聲聲和悲愴的孤雁哀鳴,只單單看一眼高掛在空中的明月,便陡增思鄉之情。

記憶中的五仁月餅

對中秋節最鮮明的記憶就是五仁月餅了。北方有這樣的習俗,說是孃家人思女心切,每年都會給出嫁的女兒送去月餅。因此,每到中秋,舅舅會帶上一提五仁月餅來看望媽媽,卻着實讓我們姊妹幾個解了饞。

印象中的五仁月餅是用油蠟紙包起來的,外面再繫上細細的麻繩,一提五、六個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掰開一個,細長的青紅絲、飽滿的瓜子和花生、油亮的黑芝麻、大塊的冰糖……拈一小塊放嘴裏咂吧,盡是青紅絲的橘味兒、花生瓜子的.清香和冰糖的甜蜜。一個月餅我們姊妹幾個分着吃,別提有多美味了!

如今,月餅種類越來越多,豆沙的、蛋黃的、棗泥的……但每到中秋節買月餅,還是會選上幾塊五仁味兒的,雖然沒有和弟弟妹妹分着吃,但仍然心懷小時候品嚐五仁月餅的那份純粹,好像只有吃上一口五仁月餅,才能使我這個異鄉人一解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在節日裏體現得淋漓盡致。提到中秋,怎能少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農曆八月,北方早已入秋,不同於南方的多雨,這個時候的北方氣候最是宜人。中秋節前後,月朗星稀的晚上,我們幾個孩子便會搬着小板凳,圍着奶奶團團坐下,嚷嚷着要聽奶奶講故事。當然,嫦娥奔月是奶奶的“必備曲目”,講到動情之處,奶奶指着月亮說“你們瞧瞧,月亮上是不是有黑影呀?那就是嫦娥娘娘和她的玉兔嘞!”我們幾個小鬼趕緊揚起腦袋,煞有介事盯着月亮看,好像真的看見了嫦娥玉兔似的。這個時候,媽媽會在旁邊咯咯地笑:你們幾個傻娃娃……

如今,媽媽有了孫輩兒,她也走上了奶奶的老路,也會抱着小侄女兒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會告訴她月亮上住着嫦娥和玉兔。我想,嫦娥奔月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吧。

每逢佳節倍思親。轉眼又是中秋,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故鄉,再嘗一嘗記憶中的五仁月餅的味道,再找一找住在月亮上的嫦娥和月兔……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3

秋天,嫩嫩的季節,樹葉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濃濃的月份,桂花香飄中有着歡樂的氣氛。八月中秋,點綴着整個漫長而無生機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樹下,泡一壺好茶,在歡樂的氣氛裏和親朋好友一起肆無忌憚得聊天,這就是故鄉八月中秋最美的時候了。

一年的中秋總在國慶節前後,這可樂壞了我們這些小孩,因爲學校通常會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後來一個特長假,那樣我們就可以盡情地玩了。大人們也很高興,因爲可以跟家人好好團聚一下。所以,氣氛在不知不覺中融洽起來。中秋前,人們就開始忙了,爲小孩買衣服,爲祭祀祖宗而準備,爲賞月買月餅、鞭炮,等等,都有。在故鄉,人們不會去買精裝的月餅,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麪包店裏買自己鄉人做的月餅,沒有裝飾得很漂亮,卻實惠,2元一塊,裏面還有雞蛋。但儘管很便宜,在故鄉那片窮土地上,這算是奢侈的了。小時侯最喜歡吃這種月餅了,金黃色的誘惑,常常使我向媽媽懇求切給我吃。結果第二天喉嚨嘶啞,於是就不能吃了。但經常會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聲喊,以欺騙爸媽喉嚨不痛了,後來在一次談話中得知媽媽那時是知道我喉嚨還痛的,但還是給我吃了。現在想來,覺得很好笑。在吃的時候,還經常爲雞蛋的大小而和姐姐爭吵,最後通常被爸媽打,不歡而散。吃月餅好時,沒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沒有如同紳士般慢吞細嚼,這樣的吃法在村裏會被人當另類——這小子給我裝起斯文了!通常我們都是狼吞虎嚥的,管他什麼風度不風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風光。最後,嚥着了,用手捂着喉嚨嚇轉,這時媽媽會給我端來茶水,讓我慢慢解渴,還拍着我的後背說:急什麼啊!家裏有沒有讓你給吃窮了。現在想來,大概是那時對月餅的渴望吧!畢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現在搬進了城裏,扮起了斯文,覺得對不住老鄉,後來回老家看時,發覺大家一樣,都被時代的文明所影響,也就不會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鄉在前幾天所積蓄的熱鬧才爆發出來。在早,小孩就穿着新衣服滿大街亂跑,早餐也沒有吃多少,因爲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着肚子去吃大餐。其實對與我們現在來說也不是什麼大餐,但對於那些孩子們就不一樣了,父母在這天不會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東西吃,這就很不錯了,在平時是沒有這麼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後就將祖宗爐搬掉,然後開始吃祭祀的東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現出對祖宗的尊敬。吃完後,大人們還在收拾碗筷時,小孩已經在牀上睡了,因爲晚上還要熬夜賞月,可見賞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們在收拾碗筷就會去準備晚上拜月亮和賞月的事情,最後才和孩子們要一起睡覺,等待美麗的夜晚。大約在晚上七點半的時候,人們就在街道上擺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後把月餅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開始拜月亮。整個街道很熱鬧,大人小孩都很高興。這時,我們會到村裏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們的村子很大,約有一萬多人,我們幾個夥伴會趁這個時候把全村逛一遍,隨便去放鞭炮。路上遇到了有人惡作劇向我們扔鞭炮,我們就會反扔他們。但這很少,我們通常去村後面的一個土堆上,看青年男女在擁抱時,就在旁邊放一顆鞭炮,啪的一聲,女的嚇着了,往男孩身上撲過去,羞澀地依偎着,然後回頭小聲地說:臭小子!我們就會偷偷地笑。但也不是總能當媒婆,有時我們會在人擁抱的時候嚇一嚇他們,結果被追着跑,但還是覺得很好玩。在逛的時候,看到別人家的月餅在外面的桌子上,覺得很好吃,不禁指指點點,這時在同村的姐姐們就回叫我們這些小的別丟人顯眼,想來,一定被別人笑掉了很多大牙。在逛完回來的時候,正好拜完了,就開始大吃特吃,水果啊,月餅啊,飲料啊,胡亂地吃,瘋狂地吃,反正沒有人怪我們。在院子裏,大人們把茶具拿出來,開始泡工夫茶,並且在桌子上擺着月餅,和孩子們一起享受。孩子們吃着月餅,在院子裏快樂地奔跑着,遊戲着,累了就喝茶,吃月餅。大人們就談天說地,聊家常,氣氛十分好。天晚了,有的孩子已經在母親的懷裏睡着了,沒睡的孩子就有幸吃到美味的麪條……

最後,在老燈的熄滅中漸漸靜了下來,鄉村被中秋點綴得煥發光彩……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4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年年中秋,年年月圓。今年的中秋來臨之際,忽然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句話——舊曆的新年畢竟最像新年,套用過來,就是“家鄉的中秋才更像中秋”吧。

記憶中,似乎自離家讀大學開始,每逢中秋佳節,便只能在遙遠的他鄉與家人千里共嬋娟。對此,母親諒解中亦有微責。她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你便是每年使家中八月十五的月亮不夠圓滿的那一份不變的缺憾。我無言以答,心中有歉疚,也有無法言說的惆悵。大學時代,與同學們在一起,每個中秋都是內容豐富、歡快熱烈的。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悲歡離合的體會與感悟不斷增加,更何況人在天涯,於是,望向空中的明月,便總能在皎潔中領略一份清冷,引發幾許感傷。也常想象那月中美麗的嫦娥,在遠離故鄉的浩渺的宇宙,會有怎樣的寂寞?

然而,不管我們對中秋懷有怎樣複雜的情感,它一樣踩着亙古不變的步伐靜靜地向我們走來。看着周圍忙碌的人羣,臉上沒有特別的興奮抑或喜悅,似乎沒有注意到中秋漸行漸近的腳步,這不禁令我懷念起在故鄉與家人一起度過的中秋。

許是那時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還很簡單,所以便對古老的節日懷有很大的敬意與熱情。孩子們自不必說,過了端午便一天天數着日子盼望中秋的來臨。而隨着商店裏花花綠綠的商品日漸增多,獨特的月餅香、混合的水果香日漸濃郁,人們臉上的笑意也逐漸加深,中秋節終於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來臨了。

節日裏最令人激動與興奮的活動是賞月。豐盛的晚餐之後,家家戶戶都把餐桌擡到窗前月光最先照到的地方,擺上水果、月餅。水果一定是圓形的,象徵團圓與圓滿。於是,紅的蘋果、黃的橘子、紫的葡萄、綠的西瓜,加上香香圓圓的月餅便整整齊齊擺滿了桌子。然後便耐心等待十五的月亮慢慢升起、爬上枝頭,等待皎潔的月光透過窗子灑向餐桌。當桌上所有的食物都沐浴在月光的祝福中後,全家人便快樂地圍坐在桌邊,品嚐生活的幸福與甜蜜。這桌上的食物是一定要吃一些的,母親說受過十五的月亮祝福的食物會給我們以後的人生帶來圓滿與幸福。我們都很相信,所以那月餅與水果吃起來就格外香甜。至今想起,仍有久違的餘香從記憶深處飄來。

然而現在,儘管商家挖空心思,月餅的香氣卻不再如從前誘人,空氣裏也少了從前濃郁的節日氣氛。也許是人們在走向現代文明時更注重與國際接軌,但這是否要以忽略我們的古老節日和傳統文化爲代價呢?

望向空中年年相似的明月,總感覺它已不再如兒時般圓了。真是遺憾!

故鄉的中秋節徵文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間總是流逝飛快,不知不覺中已進入了農曆八月,十五那天逐漸走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

然而,在南方的大地上,在家鄉這片熱土上,卻仍未感受到這種喜慶的氣氛。夏天似乎未過,殊不知中秋已將至。

曾幾何時,我曾和一堆小夥伴,一起拿着紙紮的燈籠,在這個月圓之夜裏,一起嬉戲、玩耍,無視黑暗的恐懼,在皎潔的月光陪伴下,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夜晚。玩累了,回到家中,雞鴨鵝什麼的,一桌子都是豐盛的菜餚,還有吃家鄉當季出產的農作物,如菱角、芋頭,早已是家鄉的特有風俗。都說中秋節是最容易吃胖的,這不,才吃了一會兒,就感到飽了。

這些小小的幸福,都只不過是記憶罷了。

隨着城市的發展,”石屎森林“早已不是新鮮詞,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然而,家鄉的中秋,卻早已變味。大量的耕地被徵用,想吃到家鄉這些特色食品幾乎是不可能;猜燈謎幾乎是淪爲了商家推銷自己的商業行爲;小孩子在晚上一起玩燈籠又被大人們”理智“的心態而不被允許;公司送員工月餅以表祝福,卻被告知月餅也要收稅;串門送禮人之常情,又有多少人是真誠地祝福他人……城市的發展,我們得到許多物質生活上的提高,而諸如中秋節文化這類東西卻經不起時間和人爲的銷蝕,日漸失去了她的風采。

月是故鄉明。在民風民俗都在流逝的家鄉,中秋的月亮無疑是一道最獨特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親朋好友拿着凳子,同坐在一道屋檐下賞月,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秋的月亮未必是最大最圓的,但親友的團聚爲我們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對於團聚的人來說,與親友賞月是生活中的一次小小幸福;對於離散的人們、遊子來說,與親友賞月只是遙不可及的奢望罷了。家鄉的中秋,它也是一道不可磨滅的印記。

最可惜的是家鄉的中秋,最美的也是家鄉的中秋。在被人嘆爲”冷漠城市“的家鄉,願中秋等節日再次讓人們體會到濃濃的人情味,讓人們懂得珍惜生活中的點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