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10篇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氣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10篇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1

老師、同學們:

這個星期的星期三(12月21日)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說起冬至,有些同學嘴饞了,因爲這一天,按照習俗,家家戶戶是要吃湯圓的。

冬至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過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來了,我們很快就要進去20xx年啦,最後祝同學們在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健康成長!

古有二十四個節氣,“奇峯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溼座氈”這一句即是描寫了立冬之景,立冬一般在十一月七日到八日,立冬的出現表示秋天將要結束,冬天即將來臨。

每當立冬到來,靠近北方的城市都已經迎來了那一場美好的初雪。人們會迫不及待地和雪合影,留下美好的回憶。

立冬來臨,在大街上,人們開始縮緊了脖子,雙手插在衣服或褲子口袋裏,去尋找暖和的地方。

立冬來臨,寒冷的北風吹走了樹葉,許多樹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幹了。昔日輝煌的銀杏樹和楓樹沒了葉子,就相當於沒有了靈魂,只剩下一個枝幹,不仔細看還看不出來呢。

立冬時節,夏夜裏歌聲響徹雲霄的昆蟲們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不論你怎麼仔細地去尋找,看到的,也可能只是一具殘缺的屍體而已。

“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立冬若是下雪,就可能預示着來年莊稼都會有個大豐收,我隱約看到了農民伯伯幸福的笑臉。

立冬表示冬天將要來臨,於是我們會看到大雁排着隊兒往南飛的情景:它們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成“一”字形,可講究了。

立冬雖然冷酷,但它走後,將會迎來萬物復甦的春天!

立春,軟襯三春草,柔鋪一縷香。

不是因爲太寂寞纔想起你,而是因爲想起你,才感到寂寞。我在茫茫書海中追尋你清香味道,縱使萬般艱難,也要找到你,易安。書真的很奇妙,我見到了一個溫婉的女子,淡定安靜。那心中,萬種風情。是"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豪邁,是"尋尋覓覓"艱辛。但無論是什麼,只是堅強的`易安。在這裏,我成爲易安的黃花,紛紛揚揚,陪伴她左右,她提着那盞堅強的燈,爲我照亮前行的路。

小暑,滿架薔薇爭豔節,三伏亦感清涼。

"你是誰,讀者?百年之後,讀着我的詩。"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出現在行行文字中,問我。他的眼角盪漾開來細碎的笑意,眼神中是讓人捉摸不定但能感到溫暖的東西。"如果森林中沒有歡樂的迴響,如果鬱金香的裙襬不在風中飛揚,如果葉尖的露珠不在時間的邊緣跳舞,那麼在琴絃上彈出暫無音調吧。因爲我想要爲你唱着歌的心,是不會離開的啊。"我低低吟誦着。親愛的泰戈爾,你常說:"我不能從繁花中摘一片綠葉給你,我也不能從遠方的金霞給你攜來一縷雲彩。"但你不知道,在這裏,在書中,你給了我穿越百年的幸福的聲音。

大寒,繁花落盡伊人清瘦,三九寒天可予我溫柔?

朵朵落紅如破碎的心扉,奏不盡一曲《離騷》水流,試問躲在汨羅深處的靈魂,能否把清江看透?"哀民生之多艱"這一段水流,恰似你的悲愁,綿延無盡。於是,在這裏,遇見你,屈原。看你的命運跌宕起伏,把我從雲端推落,卻讓我好好地看清整片天空。然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裏,你緊握我的手,給我希望與力量,所以我無所畏懼。

尾聲

在這裏,我一個人看書,孤單卻不悲傷;在這裏,聽見書中的腳步聲,乾淨卻不空寂;在這裏,在廣闊原野中舞蹈,開心卻不喧鬧。只因爲在這裏,有你們一路相伴!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2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勞動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能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耕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古代一年分爲十二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前者是節氣,後者是中氣。比如,立春是農曆正月初一,下雨是農曆正月中旬。後世將統稱太陽時,中氣爲太陽時。24個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蟄、春分、清明、穀雨、長夏、小滿、芒中、夏至、小夏、大夏、立秋、出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月20日至22日是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太陽直射赤道,整個地球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也叫‘晝夜分點’,民間有‘春分晝夜平分’的說法。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被視爲穀雨。此時天氣溫和,雨量明顯增多,與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有很大關係。適量的雨水有利於越冬作物的復壯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穀雨位於黃河中下游,這不僅表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表明了“春雨貴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達到黃經45度時,稱爲“長夏”。自古以來,中國就把漫長的'夏天作爲夏天的開始。漫長的夏天,萬物欣欣向榮。在“長夏”前後,只有福州以南到南嶺一帶真正進入了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纔剛剛進入春季。10月8日到9日是寒露。在古代,露水被用作天氣變冷的標誌。中秋白露節氣‘露凝成白色’,秋天冷的時候已經是‘露冷,會凝結’成霜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傳統。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3

清明節斷雪,穀雨斷霜。

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一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光抵達黃經30°時爲穀雨,源於古代人“雨生百穀”之說。另外也是栽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好季節。“清明節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明,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來臨代表着寒潮天氣基本上完畢,氣溫回升加速,大大的有益於穀物糧食作物的生長髮育。

可兩年卻不是這樣,穀雨前一天,還下冰雹和降雪。溫度反不升而降低了,好像又返回了冬季。

“三月中,自降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這時栽種,由上而下也。”這時候氣溫柔和,降水顯著增加,對穀類作物的`成長髮育關聯非常大。降水適當有益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栽種出苗,古時候說白了“雨生百穀”,體現了“穀雨”的現代化農業氣侯實際意義。但降水過多或比較嚴重旱災,則通常造成不良影響,危害中後期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但指出了它的農牧業實際意義,也表明了“春雨貴如油”。

古代中國將穀雨分成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爲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水量增加,浮萍逐漸生長髮育,然後布穀鳥便逐漸提示大家栽種了,隨後是桑樹上逐漸看到戴勝鳥。

“穀雨前,好種棉”,又云:“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從古至今,棉農把穀雨節做爲棉絮栽種指標值,編成俗語,世代相傳。

穀雨節的天氣諺語絕大多數緊緊圍繞有雨無雨這一管理中心,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雨天,四十五日無干土”這些。也有穀雨節氣如溫度較高,陰雨經常,會使三麥病害產生和時興。

期待穀雨之後氣溫慢慢變暖,不必勝似冬季。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光陰似箭,光陰似箭,又是冬至。

去年的冬至好像剛剛過去,又一個冬至不經意間來臨了。就像詩裏描述的:時光飛逝,輕輕一指。

冬至是中國農曆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漢書》說:“冬至太陽升起,君道長,所以恭喜。”可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如今,冬至在許多地方也是一個節日。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餛飩的習俗;這一天,南方地區從冬至開始就有吃餃子的習慣。

古人曾有一句詩說:“家家搗米包餃子,明知是明朝冬至”。有些地區有冬至祭神祭祖的習俗。

冬至,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外,這一天是陽氣開始萌芽的日子,冬天回到春天,所以它被稱爲“冬至”。唐朝詩人白居易吟詩《冬至》,說“我們一個人睡吧”。

冬至過後,白天會變長,夜晚會變短。雖然現在還是寒冷的`季節,但這意味着春天的腳步正在逼近。蕭瑟的天空中,不時有陣陣清風吹過,帶來了季節的問候。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當最後一絲秋風拂過,冬天的腳步悄然來臨。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冬天的第一個節氣。它來了,在人們心中,冬天也就來了。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彷彿是一夜之間,大地直接變成了雪白的世界。雪花像一朵朵紛紛揚揚的棉花,把溫暖灑滿了大地,給大地蓋上了厚厚的棉被。大地在棉被下,舒舒服服地睡上了一個好覺,做着豐收的美夢,在夢裏回味春種、夏長、秋收的漫長曆程,暢想着明年的新裝。

那一粒粒的雪花如同一顆顆細細小小的種子,把生命灑給泥土,預示着來年的希望與收穫。

紛飛的雪花撲面而來,又像一個個靈動的小精靈,把歡樂送到了孩童的心坎上。在潔淨的.白色天地裏,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出去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看,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盪漾着滿足的歡笑。

冬天帶來了漫漫白雪,還喚來了紅紅的梅花。踏着潔白的雪棉,望着那點點紅梅,不禁讓人想到了劉著的詩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沒有選擇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開放,而是選擇在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冬天開放,愈是風欺雪壓,梅花開得愈精神、愈美麗。梅花的品格,梅花的骨氣,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那幅嚴寒紅梅的景象,讓人很難以忘卻。

雪花紛飛,我的心也在飛。我要學習這潔白的雪花,無私地奉獻,爲大地和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紅梅點點,我的心在踏尋。我要不斷地學習梅花,學習它頂天立地、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品質。

那麼,就讓我們在立冬到來的時候,在片片雪花紛飛的時節,在愈發精神的紅梅映襯下,齊心協力,奮鬥吧,一起書寫我們美麗中國的新篇章!

霜降似乎纔剛剛過去,轉眼間,立冬就已悄悄到來。古人的二十四節氣向來是精準的,上午還殘留着幾絲暖意,下午氣溫就直線下降,天地間彷彿又冷了幾分。

冷風在街上橫衝直撞,冰冷和乾燥混合着,灌進了人們的衣領,袖口,讓人不停地打冷顫。街上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縮着脖子,雙手插在口袋裏,快步地行走,匆匆忙忙地想找一片暖和的地方。風幾乎捲走了所有的溫暖與生機,帶走了本就零散的鳥鳴,葉子早已經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幾片枯黃在風中搖搖欲墜。昔日金黃的銀杏和火紅的楓葉也漸漸沒了往日的燦爛,那些遲遲不肯落下的銀杏也陸續飄落,卻沒有那些早早落下的鮮豔,也沒有人爲它停留目光。

我走在街上,一片葉子輕輕落在我的頭頂,我拿下它,輕輕撫摸着上面清晰的葉脈,這是它曾經充滿生機的證明。“落葉歸根”,在經歷了幾個月的風吹雨打,這些葉子終於也回到了大樹的懷抱,但在外的遊子們又有幾個能按時回到那令人安心的家呢?

我看着手機上那些北方各地下大雪的消息,忍不住又懷着一份期待,擡頭望着有些灰暗的天空,希望能穿透雲層,看見那不久就會落下的白色精靈——雪。我們這並不是一個經常下雪的地方,這是一個溫暖的城市,於是,每年寒冬的一場雪成了我們在寒風中的期盼。我想象着世界被白色覆蓋的樣子,回憶着前年的那一場大雪,突然,回憶中閃過了一抹鮮紅。是梅花!現在這個時候,風吹蔫了菊花重重疊疊的花瓣,可還沒能吹開小小的卻又醒目的梅花。梅花似乎總要在最寒冷的時候開放。

啊!立冬!我期盼着深冬的那場雪,雪過後,就將是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又將是新的一年。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你們知道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嗎?“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歌》,想必大家一定還能脫口而出吧。在這二十四節氣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冬至。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迴歸傳統節,感受冬至日》。

冬至這天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迴歸線上,北半球開始進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老師們,同學們,下一週即將到來的12月21日,就是我國24節氣中的冬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已經測出冬至來了,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根據冬至的陰晴冷暖可以預示未來的天氣:冬至陰天,來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冬至過後,各地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自冬至後的第一天到開春,人們習慣數着"九"來衡量天氣的變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如今過了2500多年,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發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同學們,不知道以往每年的冬至日你們是怎麼過的呢?你們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們江南地區,吃湯圓、吃米團是過冬至的傳統習俗,冬至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更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既然冬至意味着難熬的嚴冬的到來,人們爲何又要大加慶祝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東西方在這個問題上有着驚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東方,老子說——物極必反,哀極必興,否極泰來。是啊,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只要我們牢記最可寶貴的希望,就如過了夜最長,晝最短的冬至,儘管氣溫日降,但畢竟晝漸長,夜漸短,終將春回大地。

但如今,不少同學只記得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中華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裏。當我們追韓劇、追日漫,萬聖節送糖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起活字印刷術,道德經,還有那汨羅江畔的身影?

漫步校園,讓我們靜靜地感受這即將到來的冬至的氣息吧!我們醉心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熱切地盼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過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來了,我們很快就要進入20xx年啦,最後祝全校老師和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7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望窗外,只見一片片泛黃的樹葉飄落,投向大地的懷抱。空留孤獨的樹枝,在凜冽的寒風中斜舞。

不知何時,每早出門,都要畏縮在衣服中,也不知從何時起,早晨總喜歡躺在牀上。翻看日曆,才知已是立冬。

這個世界因立冬而變得冰冷了。街上的行人無一不套上厚厚的冬裝,雙手都揣在懷裏、口袋裏,頭都縮在衣領裏,只能看見一雙眼睛。人們步履緩慢,彷彿被冰霜凍住腳那般舉步艱難。連窗外悅耳的.鳥聲都減少了,只有風吹動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

冬天就這樣悄然蒞臨,它不曾與我們打招呼。金色的稻田被農民們收割完畢,空曠蕭條,與初秋飽滿的田野形成鮮明的對比。看上去空蕩蕩的,偶爾有幾株狗尾草在風中搖擺。天空,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個”字、“一”字,它們急揮着翅膀匆匆南飛,投向南姑娘溫暖親切的懷抱。偶爾有落單的鳥兒一邊悲鳴着,一邊又奮力往前飛,彷彿在責怪同伴,但有在哀嘆現實的殘酷。

立冬是季節的一個片段,季節又是人生的一個畫面。我們得鼓足勇氣,奮力前行,把所有的優愁煩惱任憑風吹走。因爲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秋姑娘踏着輕快的步子帶着果實的芳香走了,冬爺爺拄着柺杖,步履蹣跚地走來了。他帶來了遠方的那一層薄霧。早晨,拉開窗簾,總能看見若隱若現的那一層薄霧,行人們在薄露中緩慢行走。霧,你是否能給我力量,帶走我的優愁,讓我披荊斬棘往前走呢?

“立冬”,意味着一個新的開始,讓我們鼓足勁,步履堅定地往前走吧!

這幾天,我們通過網課學習了“二十四節氣”,老師逐一講解了每一個節氣的由來、特點和習俗,以及有關的古詩詞,讓我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在日常勞作中通過觀察生產與天氣變化的關係,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且,這裏面的每一個節氣都有很鮮明的特點,所以,我把它們想象成了性格各異的人。比如驚蟄,讓我想到了身材魁梧的大漢,他身披厚重的黃金戰甲,手執一對巨大的銅錘,驚蟄那天,他就會敲響戰鼓,天空中就會響起隆隆的雷聲,“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於是萬物復甦,冬眠已久的動物都會從蟄伏的洞穴中探出頭來。

大暑則讓我想到了一個憨厚可愛的胖子,他披着一件長外衣,腆着大肚子,手裏還拿着一個紅葫蘆。到了大暑,他拔開葫蘆的塞子,裏面就會噴出熊熊的火焰,“赫日炎威豈易摧,火雲壓屋正崔嵬”,於是一年當中最熱的節氣開始了。

到了秋分時節,我又把它想象成一位仙女,她披着霓虹做的衣衫,手裏拿着團扇,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所到之處,天高雲淡,涼風習習,秋雨陣陣,讓人倍感清爽。但一年之中我最喜歡的節氣還是大雪,它就像是童話裏的雪娃娃,有着棉花糖一樣的身體,淘氣地跑來跑去,當他把手中的雪杖揮向天空,鵝毛般的雪花便紛紛揚揚從天而落,爲大地裹上了一層銀裝。這也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每個人彷彿都變成了雪孩子,將歡聲笑語撒滿了大地。

“春雨驚春清谷天……”每當我背誦這首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歌”時,我的腦海中彷彿出現了二十四個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人,他們手牽着手,輕歌細語,帶來了一年的幸福吉祥!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關於它的由來,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下面就挑一個來講講:“春秋時代,晉國國君的兒子重耳爲躲避追殺,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東西吃,此時的重耳還心繫百姓,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做了國君。他給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他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道介子推早就帶着老母親躲到綿山裏去了,重耳帶人搜山,也沒能找到他們。有人提議放火燒山,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非常後悔,把他們葬在柳樹下,爲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百姓每個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爲“寒食節”。第二年,重耳領羣臣去綿山祭奠,發現柳樹復活了,就把這棵柳樹命名爲“清明柳”,把“寒食節”禁火,在“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

我們知道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爲共和國大廈奠基,先烈們的豐功佳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兒童更不忘記他們!

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先烈們的無限懷念;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展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不管我們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我們祖國的兒女,肩負着先烈們沒有完成的事業,肩負着建設經濟發達、文明富強、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偉大祖國的歷史重任,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呼喚文明春風,告慰烈士忠魂!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9

民俗廣爲流傳着“穀雨過三天,園裏看牡丹花”和“芍藥打頭,牡丹花修腳”的叫法,也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瓣隨開無停滯不前”的俗語,描述這一節氣百花盛開的世間春色。民諺當中,擁有一個悽婉的傳說故事:傳說故事在唐朝高宗年裏,有一位叫穀雨的年青人,水溶性非常好,有一次他的故鄉曹州發大水,他憑着這一本事解救了羣衆,還冒着生命威脅解救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老師傅好好栽養。

兩年後,穀雨的媽媽得了重病,穀雨一邊要照料媽媽,一邊要辦事,很是艱辛,這時候有一位漂亮的女人發生在他的家中,並每日都來照顧他的媽媽,穀雨與這名女人日久生情,就在穀雨想明確提出與這名女孩成親的情況下,卻獲知這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恰好是兩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花。牡丹花小仙女承諾“待到20xx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

之後,牡丹花仙的仇敵禿鷹得了重病,迫使牡丹花姊妹爲其釀製花蕊丹酒醫病。牡丹花姊妹不肯取自身的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食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經艱險,在自身生日那一天,總算闖進魔洞擊敗禿鷹,解救了衆花仙。當大夥兒提前準備回家了時,並未嚥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

牡丹花修女氣憤十分,拿出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迴轉過身來,抱起穀雨的遺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身的生命救了這種花瓣們的性命。此後,在穀雨死的那一天,天上便會下起雨,全部的牡丹花都是會對外開放,爲此來留念穀雨。

穀雨節的天氣諺語絕大多數緊緊圍繞有雨無雨這一管理中心,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雨天,四十五日無干土”這些。也有穀雨節氣如溫度較高,陰雨經常,會使三麥病害產生和時興。衆多鄉村要依據天氣變化,做好三麥害蟲防治。

我國古代將穀雨節氣分成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嗚鳩拂其羽;第三候爲戴任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水量增加,浮萍逐漸生長髮育,然後布穀鳥便逐漸提示大家栽種了,隨後是桑樹上逐漸看到戴勝鳥。

穀雨節氣,東亞高處西風急流會再一次產生顯著變弱和北移,華南地區暖溼氣團較爲活躍性,西風帶自西向東環流起伏較爲經常,低氣壓和江淮氣旋主題活動慢慢增加。受其危害,江淮地區會發生持續陰雨或風大大暴雨。

二十四節氣演講稿10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我是初三3班的xx。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我看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態度。

立春剛過不久,世間萬物便已開始迎着春風向陽生長。立春是一個時間節點,它是我們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曾是古人農作、生活指導的二十四節氣而今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人們已經淡忘它了。有人認爲,二十四節氣對現代人的生活已無指導意義。但也還有人認爲,二十四節氣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應把它發揚光大,且全盤落實到生活中。

我認爲,這兩種說法都有些片面。一方面,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爲了讓農作與生活的行動有依據,通過觀察氣象、動植物的變化而制定的“日曆”。古人用簡陋的工具甚至只是肉眼,觀察世間萬物的作息,觀測星象,編制出了這套系統,這是古人的經驗與知識的結晶,令人佩服。它對古代農業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對當代科學研究、農耕業的研究也有參考價值。它是古人對未知事物探索的創新成果,它所蘊含的創新內涵也激勵今人探索與創新。

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還十分有“人文氣息”。老輩人常對孩子們說:“立冬暢飲麒麟閣,秀襦小雪詠詩篇。”、“秋分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古代的詩詞畫作中,描繪二十四節氣的作品真是多不勝數。人們在“五月端陽吃餃子”、“十月天寒穿襖子”中度過一年又一年。二十四節氣以詩歌諺語等形式滲透到我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現代科技手段極其發達,人類對自然的研究比過去有天壤之別。我們現在使用的日曆要比二十節氣精準得多。科學的發展不僅使日期更精準,也使時間精確到微秒、納秒、皮秒、飛秒。由此看來,如果我們還是堅持認爲二十四節氣多麼好,我們必須堅持使用它,就有些抱殘守缺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這是歷史事實。作爲歷史,我們需要保護,讓後人瞭解。作爲具有人文氣息的農曆,我們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繼承發揚都是很自然的事。但要是從科學的角度講,有人還要固執地去把它全盤落實到生活中,那就有些食古不化,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了。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