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大綱

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衆,演講人圍繞着主題講話的文稿。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

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1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從千里彝山走來的彝家女孩,很高興地站在這裏,與大家一起分享中央農廣校25週年校慶的喜悅,與大家一起傾心敘聊彝州“農廣人”的光榮與夢想。因爲,我和我的父親都是執着的“農廣人”。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沿着父親的足跡前行》。

我的父親徐芝楊,是一名農廣校的“老教師”,他已於19xx年退休。而我,是19xx年加入農廣校這支隊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貧窮,總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那被艱難和困苦的獄煉中、在那對富足與強盛的渴望裏,大山的子民們頂着星星出門、披着月光歸家,他們把勤奮的犁鏵深深地扎進泥土,但貧窮和落後仍如影隨形、揮之不去。面對如此狀況,作爲基層農科員的家父,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常常頂着烈日、淋着風雨,奔忙於田間地頭。辦農技培訓班,搞實用知識講座,把實用技術傳播到農民羣衆中間去,是他心裏多麼強烈的願望啊!

隨着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的開辦,在19xx年的一天,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父親牽頭在廣通鎮招收了52名農學專業中專班學員,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1984年,父親調到了縣裏,並被任命爲祿豐縣農廣校首任專職副校長。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帶領農廣校一幫人,爭取支持、協調關係、聯合辦學、鄉鎮辦班,那時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農廣校的情形比比皆是,那熱鬧勁,着實讓人感動。隨處可以聽到的是“農廣校的畢業學員×××用所學的知識,在自己的崗位上大顯了身手”;“農廣校的輔導教師太缺乏,要是多有幾個專職教師那該多好啊!”……

19xx年,我從師專畢業分到正規中學當老師。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親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祿豐縣農廣校的一名專職教師。從此,我踏着父親的足跡,同全州“農廣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獻,一干,10多年過去了。在父親及農廣校一幫人的艱苦努力下,祿豐縣農廣校創造了“招生連年不斷、畢業生人數佔全州1/4”的驕人業績。

爲了母親的微笑,爲了大地的豐收,彝州“農廣人”更是利用現代媒體之泵、開遠程教育之渠、引農業科技之水,在實施科教興農、促進彝州經濟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彝州農業職教中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滄海桑田,歲月如歌,歷經25個春秋,彝州農廣校培養了6402名中專生、515名助學大專生,培訓了13。5萬人的綠證學員,使37620位農民朋友獲得了《綠色證書》。涌現了“全國優秀村官”周開文、州人大代表張瓊芝等優秀學員,他們成爲了致富一方的“領頭羊”、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領導崗位。

在父親的感召下,在其他“農廣人”的關心、支持和無微不至的幫助下,我從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長爲農業經濟管理學士、從事農業教育的農藝師,社會給了我“全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學能手”的崇高榮譽,我爲成爲一名光榮的“農廣人”而驕傲和自豪。

爲了能讓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貧窮而浸泡在濃濃的酒精裏,爲了能讓彝家的“小表妹”綻放出馬櫻花般燦爛的笑容,爲了能在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心田播下綠色的希望,爲了能使彝家兒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禮、沐浴科技的陽光、注入現代文明的基因,爲了農廣事業,不知有多少向我這樣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樣的志氣男兒,爲之奮鬥卻終生無怨無悔。爲什麼?就因爲農廣校深受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民朋友的歡迎和信賴,就因爲農廣校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農廣校,已經是一所“全國育才興農示範校”、“全省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集體”、“全省綠色證書工程先進集體”和“楚雄州窗口行業文明班組”。教職工隊伍中有2位是“全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學能手”,有2位是被國家農業部和中央農廣校表彰的“全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9人具有大專及其以上學歷、6人有中級技術職稱。我爲身在這樣的先進集體、爲有那麼多優秀的同事而感到無比自豪。

爲了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將沿着父親的足跡,堅定地一直走下去!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來自何方,當你一踏上彝州這塊神奇的土地,在領略了臘瑪古猿、祿豐恐龍、元謀猿人的千古積澱之餘,你還能一邊品嚐彝家人爲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邊從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們火一樣的熱情。親愛的朋友!彝家寨歡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農廣校歡迎你!

我們所從事的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一定會紅紅火火、永不熄滅。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無限的農廣情結!

謝謝大家!

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2

各位評委、老師們、同志們:

大家好!

很多人都認爲高尚和偉大離我們普通人太虛、太遠,其實不然,任何一種正當職業都是偉大和高尚的,關鍵是我們怎麼做。

記得我剛到文山州農廣校報到時,看到的是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僅有一名工作人員,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

一窮二白”了。那一瞬間,我深感茫然和沮喪。一連幾天我都在苦苦的思索——我這個剛上任的校長該怎麼辦?面對困難是畏懼不前還是知難而進?既然組織上信任我,同志們相信我,自己還有什麼權利和理由不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呢?!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路就在自己的腳下。

爲開墾我州農廣校這片處女地,這些年來我們吃過不少苦,受過不少累。記得6月間,我帶領一位50多歲的老教師到一些偏僻的村寨去做招生宣傳,由於沒有辦公用車,加上交通不便,我們只有翻山越嶺徒步行走。時逢6月,酷暑難捱,汗水溼透衣裳,臉上佈滿塵土,餓了就吃一口乾糧,渴了就喝一口溪水,夜晚就借宿在老鄉家擡頭就可以數星星的閣樓上,蚊蟲的叮咬讓人實在難捱,但爲了開創我州農廣校的一片藍天,一個來月的時間,我們硬是挺過來了。也就在這一時期,我86歲的老父親身患癌症到了晚期,家中幾次電話催我回家,幾次都因爲工作繁忙抽不開身而未能前去盡一點點做兒子的孝心。當我匆忙趕回到父親身邊時,他已經永遠的閉上了那一雙慈祥的眼睛。每當看到一批批學員走進農廣校課堂,我們感到自豪,因爲人們對農廣校的信任,就是對我們辛勞的最好回報,我也沒有辜負父親生前對我的諄諄教誨。

農廣校教師的職業平凡而又艱辛(來源:),因爲他的肩上除了要扛起學歷教育外,還要肩負許多社會工作。工作任務的繁重常常讓我們很少享受到雙休日與妻子兒女團聚的快樂。6月正值我的孩子要參加高考,當時我已經有一個多月忙在鄉下組織農業科技培訓,很少有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交流,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每次給我打電話,總是帶着抱怨的口氣說:“爸爸,你怎麼不關心一下我,能不能抽一點時間回來陪陪我和媽媽!”是啊,在孩子最需要父親的關愛和呵護的時候,我卻不能在他的身邊,我確實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職責,除了在電話裏給孩子幾句安慰我還能說什麼呢?工作任務在身,身不由己啊!我校的萬有蓮老師,已經50多歲了,脖子上長了一個囊腫,經醫院檢查要求住院治療,但是爲了工作,她一次次拒絕了,眼看囊腫一天天長大,在組織的再三勸說下才住進醫院做了切除手術,但沒有幾天,她又帶着尚未癒合的傷口,拖着虛弱的身體來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正是有了不少像萬老師這樣默默無聞、樂於奉獻的農廣人,纔開創了我州農廣教育的新局面。從原來沒有機構建制,到各縣農廣校的相繼成立;從辦公條件一無所有,到目前的逐步完善;從中專起步到多層次多形式辦學體系的形成,我州農廣校全體辦學人員傾注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也承受過不少的譏諷和嘲笑,但我們始終沒有半點沮喪和退卻,因爲我們做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卻是偉大的!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教師尤其是農廣校的教師,一方面他肩負着塑造人的心靈,用自己的愛心去培養學生的愛心,用言行去感召學生至善至美的靈魂;他要把農業希望的種子撒向廣袤的農村大地,讓廣大農民獲得豐收的喜悅,同時,在其中也昇華了我們自己!

歷年來,多少農廣校職工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着,他們沒有義薄雲天的壯舉,也沒有豪邁的誓言,更沒有顯赫的功績,他們只有作爲一名普通的農廣校教育工作者的愛崗敬業,默默奉獻。在日復一日,普通而又平凡的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一名普通的農廣職工對平凡的超越,他們猶如一盞明燈時刻照亮在我的`心裏,有時我們也感到苦和累,卻從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常常把微笑印在臉上,將陰鬱埋在心底,因爲從選擇農廣校教師職業那天起,我就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使命,如果把這些精神和品質凝結成一個閃光點,那就是愛和奉獻精神。在上述具有這種精神的農廣人中,有你,有我,其實就是我們大家!

同志們,農廣校的職工就是這樣辛勤地耕耘在農職業教育這塊多情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奉獻着自己的青春和才華,形成了農廣校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這就是愛崗敬業和奉獻的最好證明,這是高尚情操自然的自我流露,這是一種於細微和平凡之處見精神的師者風範!

偉大、高尚和奉獻,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對工作的激情、投入和竭盡全力的行動。每當想起農廣校職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那麼忘我,那麼真誠,我常常動情。我感慨,多少職工在兩袖清風的氛圍中守住了心靈的一片寧靜,儘管歲月已無情地將蹣跚添在我們腳步裏,往年驕傲的黑髮已染上秋霜,但我們同時也收穫了幸福,這幸福來自農廣校學員斐然的成績、來自廣大農村豐收的喜悅、來自廣大農民化去愁眉展開的笑臉、來自工作的辛苦變成付出後的欣慰、來自自己一次次心靈的超越,在浮躁世界裏尋找到精神的家園!走進農廣校教職工的精神世界,不難發現:言行平凡樸素,但浸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物質生活雖然簡樸,但飽含着精神的富有和高尚!

同志們,讓我們幹好身邊的每一件事,爲農廣校跨越付諸行動吧!如果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以自己是普通人、小人物爲藉口,把自己該做的事都期待着道德英雄和精神典範來做,那麼農廣校的建設和發展也不過是秋夜裏一個遙遠的童話罷了。一個人在他所從事的職業中能將最平凡的本職工作認真踏實並持續做好,這就是一種職業美德,那他不論做什麼都至少不會偏離人生的航向。二十多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深深感悟到:原來的一切偉大和高尚只源於它的最平凡,只有把對農廣校那份深深的情懷裝在心中,纔會有幹好農職業教育的力量源泉。

同志們,面對農廣校的工作,讓我們一次選擇一生鍾愛,在平凡工作中顯出亮色,昇華自己的情操,完美自己的人生!

謝謝大家。

農業廣播電視大學演講稿3

山,這是最突出的特點!

是山,造就了千巖重疊;萬壑爭流的奇特自然景觀;是山,造就了人民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偉大精神!

也是山,導致了複雜的氣候,使十里不同天,無災不成年;也是山,導致交通閉塞,文化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緩慢。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這是過去山區貧窮落後的生動寫照。千百年來,一些偏僻落後的山區,使用原始的生產工具,落後的生產技術,一根奪撬,一把鐮刀,一塊圍腰,刀耕火種,種一山坡,打一籮籮。長此以往,山區人民何日才能脫貧?何日才能致富?何日才能走上小康之路?山區人民盼望科技,如嚴寒之望春風,如大旱之望甘霖。

20xx年,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應運而生了!

20xx年來,農廣校爲山區培養了大專學員人,中專學員人,一年制綠色證書培訓人,農村短期實用技術培訓萬人次,外出務工農民培訓人。

這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數據,這是我們農廣校通過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成果,這是我們撒播到多個小山村推廣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火種。

山村處處學科技,不信小康喚不來。

農廣校的學員成爲了山村學科技,用科技,推廣科技、科技致富的帶頭人。芒部鎮關口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年深秋,級綠色證培訓班結束,來自大山深處的李法德要求我們學校派出技術員去他的家鄉考察,幫助山村確定發展項目。李法德家住在離縣城幾十裏外的關口村,爲了幫助山民脫貧,我們順着崎嶇的山路,翻山越嶺,第一次來到關口村。

關口村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小山村,一眼看去,四面是一座座荒涼的大山,山間是一塊塊貧瘠的黃土地,村裏是一間間破舊的土牆茅草房,茅屋裏住着一個個鶉衣百結的山民。看着幾個光着屁股、挺着肚子、目光呆滯的小孩在山風中瑟瑟發抖,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淚。李法德熱情地招呼我們到他家休息,我們走進他家那破舊矮小而又陰暗潮溼的茅屋,過了好一會纔看清屋子裏簡陋的陳設。

當天,我們走遍了小山村的每一戶人家,沒有看到一件價值元錢的傢俱。這個小山村人均年收入僅元,每人每天的收入只等於一包低檔香菸,兩塊雪糕,三顆香口膠,四根棒棒糖,這是什麼?這是貧窮!

靠山吃山,李法德原來在房屋四周種植了不少的果樹,此時,他決心在大山深處興建果園,闖出科技致富的路子。

爲了在小山村樹立科技致富的榜樣,消除山民們對科技致富的疑慮,農廣校領導聽了我們的彙報後果斷做出決定,免費爲李法德提供幾畝地的樹苗;農廣校的教職工聽了我們的介紹後慷慨解囊,爲他捐資二千多元作爲生產墊本。次年春,李法德在山坡上建起了畝果園。在農廣校科技人員的指導下,通過科學的栽培、修枝、整形、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果園裏花香鳥語,生意盎然。

年秋,我第二次來到小山村。李法德家變了,低矮陰暗的破茅草房變成了四立三間兩層的磚混結構房。見到我們到來,他十分高興,帶我們去看山坡上的果園,果樹飄香,碩果累累。他笑得合不攏嘴。他粗略地算了一下,今年單果園的收入就在萬元以上。他向我們介紹說,當年春又在山坡上種了水冬瓜株,桃樹株,梨樹株,過兩年果園年收入就可以達到兩萬元以上。由於參加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他不但種植有方,還成了養殖能手。建起果園後,又買來電平恆溫箱孵化家禽,就近銷售到附近的八個鄉鎮。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法德通過科技勞動致富,讓山裏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爭先恐後地向我們索取農村實用技術資料,向我們諮詢有關的作物栽培知識。一花獨放不是春,看着山民們渴求科技知識的心情,我們與李法德商量後,在這個小山村辦起了培訓班,讓他擔任鄉里的科技輔導員,把自己學到的科技知識、積累的經驗傳授給鄉親。

年秋,我又來到小山村。此時,整個小山村也變了。

山,還是那些山,但往昔荒涼的山坡上建起了一片片核桃園、板栗園、梨子園、花椒園、木漆園往昔光禿禿的山頭上種植了一片片杉木林、花楸林、泡桐林

村,還是那個村,但往昔破舊的茅草房變成了一幢幢新建的水泥屋面房。

人,還是那些人,但,補巴衣服不見了,光屁股小孩也不見了,一個個小孩的臉上,綻放出了天真活潑的笑容。

看到我們的到來,山民們也象當年的李法德那樣笑得合不攏嘴。他們說,在農村科技實用技術培訓班中,李法德和農廣校的老師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傳授科技知識,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見效。由於普及了農村實用技術,增加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了多種經營,小山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人均純收入達到元左右,山

民開始富起來了。

山裏人笑了,我們也笑了。

李法德過上了小康生活,我笑着問他何時才向城市進軍。他想了想對我說:大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大山裏,山裏的人民需要我

在我們對農廣校學員的跟蹤調查中,像李法德這樣的帶頭人還很多,他們將自己學得的科技知識、積累的經驗傳授給鄉親,與鄉親一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向大山宣戰,向大山討寶,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將大山的劣勢不斷轉化爲優勢,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