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2017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演講稿

2017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職業倦怠是在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教書多年,每天單調的重複,似乎再也難以喚起當初的激情。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演講稿,歡迎大家閱讀!

2017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演講稿

  【2017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們: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競爭產生的壓力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職業倦怠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教育工作,影響到人才培養,影響到國家的四化建設。本文分析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危害及產生的原因,提出避免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方法與措施,以引起社會對於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的關注。

1. 背景

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給現代人造成了壓力。教師這個職業被全世界公認爲是一種高強度、高壓力的職業之一 ,職業倦怠在教師這個職業中普遍存在。調查研究表明,我國有超過五成的中小學教師認爲自己從事的職業有很大或極大的壓力。近年來,從各種新聞報道中,我們瞭解到有些學校的教師有體罰、辱罵學生的情況,各種新聞媒體在對這種現象進行報道的同時也只是討論了教師的素質問題,而對於案例後所隱含的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卻沒有涉及 ,這些現象反映出目前的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不容忽視。職業倦怠對於教師自己,對於學生、學校以及社會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對於教師來說,它會導致在情緒、認知、行爲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冷漠、消極、緊張等狀態;對於學生來說,會被體罰、心理虐待,從而影響到學習興趣,學業成績;對於學校來說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人心浮動,師德的喪失;對於國家與社會來說,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從而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到國家的四化建設。因此,分析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危害及產生的原因、掌握解決職業倦怠的策略已經成爲我們面臨的迫切任務與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教師職業倦怠的含義

1974 年,美國臨牀心理學家費登伯格(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了“職業倦怠”這一概念,專門用來說明個體在職業環境中,對於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係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的一系列心理與生理綜合症。隨後,各國的學者開始重視了對於它的研究。 1981年,心理學家馬勒斯等人通過深入研究確定了“職業倦怠”的的三個核心的成分:( 1)情緒衰竭,指個體情緒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 2)去個性化,指個體以消極、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到訪者;( 3)低個人成就感,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降低。 1974年,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將“職業倦怠”定義爲:服務於助人行業( helping professional)的人們由於每日工作時間太長、工作量過於大、工作強度過於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國內外的各種研究表明,職業倦怠現象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發生,這是因爲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員過分執着於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是又可能無法獲得期望的美好,從而產生疲勞與情感衰竭。教師職業是一種典型的助人職業,工作量大,工作任務繁重,社會責任大,教師本人及社會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期望值很高,這就往往導致教師不能順利處理工作中的許多壓力,從而損害了教師的工作熱情,產生了職業倦怠的心理。

因此,簡單的說來,教師職業倦怠就是指教師不能夠順利應付職業壓力而產生的各種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下而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爲等方面的衰竭狀態。

3. 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及危害

教師的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工作時間長。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專業知識,完成各種教學任務,面對越來越個性化的學生,還需要滿足國家及社會、家長、學生對於教師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適應國家教育的改革與變化,適應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變化。如果教師不能夠有效地適應變化,釋放心理壓力,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而且會造成教師的心理障礙,產生職業倦怠。具體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3.1 職業熱情、興趣消失,消極應付工作。教師一出現職業倦怠後,就會產生厭教心理,缺乏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對於教學工作得過且過,上課經常遲到早退,不認真備課,寫教案,不帶教案上課,不仔細鑽研業務,教學方法簡單、落後,教學內容單一;對待學生漠不關心,常用諷刺、挖苦、譏笑的語言對待成績較差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擰耳朵或者踢等方式體罰學生。這不但破壞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變得內向、孤僻、敏感、自卑,對學生的心靈造成終生不可磨滅的傷害。

3.2 職業興趣轉移。由於對於教學工作的倦怠,教師往往會將興趣轉移到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職業,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將,吃吃喝喝等,從中獲得滿足感,喪失職業自豪感。

3.3 對於教師身心造成影響。由於長期處於一種壓力與不和諧的工作環境中,教師會經常覺得空虛、鬱悶、挫折、憤怒、煩躁不安,失眠、緊張、食慾不振、全身疼痛,疲憊不堪等症狀,並且覺得工作沒有意義,枯燥無味,前途渺茫,沒有希望,情緒波動很大,產生壓抑感,嚴重者會產生自卑、絕望心理,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4.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由於工作中的各種壓力,在情緒上產生的一種低強度遞進的反映過程。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師本身的內部原因外,還有社會的、學校的、工作任務、教學對象的以及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的原因。

4.1 教師本身性格與工作態度、動機方面的原因

教師本人的性格方面有缺陷,內向、孤僻、暴躁、不和羣、缺乏自信心的教師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有壓力,易產生職業倦怠;有的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目標不明確,教書只是爲了掙大錢,圖社會地位,如果一旦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社會的尊重,地位不高,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將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報與社會其他行業的人員進行比較,發現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時,就會感到壓抑與疲勞、挫折與失敗,就容易產生不滿、消極、悲觀、失望等職業倦怠現象,喪失工作動機,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4.2 社會壓力的影響

全世界各國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也十分重視教師,但是對於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各級教師必須有教師資格證,而且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懂的教學規律,並且受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專業培訓,各級教師還必須達到相應的學歷要求。同時,由於我國的教育制度在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師的職稱評定、職務聘任、崗位的末位淘汰、按績取酬、在覈心刊物發表的論文篇數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師感受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另一方面,國家與社會都普遍認爲,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素質的提高,一旦出現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問題增多,人們就會將責任歸咎於教師,認爲是教師教育不當造成的。雖然一部分教師能夠迎難而上,化壓力爲動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師會感到壓力過大,產生失落感,不能夠適應新的要求而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從而出現職業倦怠心理。

4.3 學校環境對於教師的影響

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定位、學校的'制度規定、學校的領導風格、學校的學術氣氛、學校教師的角色規定等都會對教師產生影響。威爾遜認爲“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在衝突和不安全感”。學校對於教師的重視程度,學校對於教師的工作安排與評價,學校領導是民主型、放任型還是專制型的,幹羣關係的和諧程度等都將對於教師有不同的影響。再就是學校對於教師的工作安排與使用是否恰當,能否做到學以致用,人盡其材。保證調級、評優、晉升的客觀公正性。教師在這種學校環境中,由於要適應這些要求,就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教師、下屬、良師、益友、父母、心理諮詢師等等,角色太多就會使人感到力不從心。如果領導、朋友、同事、配偶沒有恰當地給予安慰、幫助的話,就會漸漸地產生職業倦怠。

4.4 工作任務方面的原因

很多人認爲教師工作清閒,收入穩定,假期多,每天就只上幾節課,而沒有看到教師爲了上好每一節課而在上課前所做的準備工作,比如;找資料、寫教案等。而且,許多教師長年累月站在講臺上,一隻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案,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單調的教學環境,比較容易使人產生倦怠。教師的工作還具有長期性、連續性與週期性。教師將學生一批又一批送走,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而自己就像一個船伕一樣回到起點,會感到單調寂寞,沒有鮮花與掌聲,學生留下的只有成績。所以教師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準備與心理承受能力。除了教學工作之外,教師們還面臨提升學歷、出科研成果、發表論文、職稱評定、年終考覈評優等一系列壓力,如果這些硬件指標你沒有達到的話,即使你上課上得再好也不會被提級評職稱,相應的經濟福利待遇就會受到影響,從而使教師產生焦慮感,引起職業倦怠。

4.5 教學對象的原因

現在許多教師都有一種同樣的感覺就是,學生越來越難教了 ,從而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這種不良的局面。由於近幾年來全國各級學校大量擴招,學生的質量明顯下降,對學生的管理難度加大;許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與熱情,不肯付出艱辛的勞動,耐不住長期的寂寞進行學習的付出,反而對立竿見影的東西趨之若鶩,因此我們對於許多學生爲什麼如此追捧“超級女聲”之類的選秀節目也就不難理解了。教師對於其教育的回報在某種程度上並不體現在教師的經濟回報上,而是體現在其精神上的回報,教師需要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是學生的行爲表現要符合教師的期望值。也許教師可以容忍沒有較好的經濟收入待遇,但是決不能容忍自己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而學生沒有一點進步,沒有一點反應。

4.6 人際關係方面的原因

人際關係是指師生在學校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種關係,如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教師間的關係、領導與學生的關係、領導與教師的關係等。這些人際關係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教學的人際環境,它可以通過影響人的情緒、認知和行爲而影響教與學活動的效果。對此,兩千多年前的《學記》就曾告訴我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中,尤其以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教師間的關係對於教與學活動的影響最直接、最具體,也構成了學校內部最主要的人際關係。有調查顯示,有 42%的被採訪教師認爲自己學校的人際關係複雜。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會影響到教師與領導、同事、學生、朋友以至家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學校中存在請客、送禮、吃吃喝喝,拉幫結派的不正之風,提拔重用、評優晉級都與之有關,而剛正不阿、腳踏實地、勤奮進取的人卻不受重視。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就會造成教師內心壓抑、鬱悶。研究表明,人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失調的情緒狀態下常常容易產生認知偏差,這時,個體傾向於對他人的意圖做出消極的判斷,從而相應地做出消極的反應。人際關係的不和諧,使得教師不能夠安心本職工作,對於領導、同事產生不信任感;對於學生表現出厭倦、不耐煩,常進行批評、指責以至於譏笑;與朋友交流時沉浸於傾訴自己的不滿、鬱悶,嘮嘮叨叨,不耐心聽從別人的建議,拒絕換位思考,缺少雙向交流;對於家人與家庭事務缺少關心、熱情,有的性格變得暴躁,常對家人發脾氣,打罵孩子;有的更加內向自我封閉,極易發展成抑鬱症。

5. 避免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方法與措施。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幫助教師找出克服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具體措施如下:

5.1 、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獲得社會支持,提高教師職業社會地位。

政府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教育事業,制訂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從“八五”規劃以來,對於教育的投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從 1995年至 2005年這十年間教育經費年均增長率爲 30.6%。但是,要真正貫徹落實教育方針,使教師職業成爲一種使人羨慕的職業,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還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參與完成,使全社會形成尊重教師,支持教師的傾向與心理氛圍。社會在對於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的同時也應該關心教師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政府在制定有關教育政策時 ,應該注意政策傾斜,切實保障教師的經濟地位與職業聲譽,因爲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由它的經濟地位與職業聲譽所決定,會對教師的工作情緒產生重大的影響。政府不僅要制訂政策與法律來保障教師的各種權利,而且還要抓落實,使全社會都形成一種尊重教師的氣氛。例如,提高教師的工資收入,使教師的工資在社會各職業中處於較高水平,並且要按時發放,從不拖欠;建立健全新的人事制度,爲教師的晉級、晉職提供便利;在住房、子女讀書就業、配偶工作等生活方面要多關心照顧教師等等。這樣教師才更加安心工作,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5.2 、建立一重種民主、開放、和諧的工作環境。

不同的工作環境對於教師有不同的影響。民主、開放、和諧的工作環境將對教師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學校應該建立一種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勵機制的制度,如教學管理制度、經濟效益制度等,使教師在競爭上崗、晉升職務、評審職稱、進修深造、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夠獲得公正的對待,大家一視同人。學校的領導人應具有一種民主的領導風格,關心尊重教師,給予教師更多的教學自主權,提供更多的參與管理學校的機會,增強責任感。運用科學的方法管理學校,努力建立一套現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適當使用經濟獎勵、榮譽獎勵、感情投資、榜樣作用等手段,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激發教師的內驅力,產生團隊意識,形成集體歸屬感。當教師圓滿完成工作目標,取得成績時,應該按照獎勵制度不打折扣地給予經濟獎勵,並且授予榮譽,肯定成績,產生激勵與示範作用。當教師工作、經濟、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難時,應該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師無後顧之憂,能夠安心工作。經常性地舉行一些活動,如文體活動、參觀研討活動、學術交流活動等等,都能夠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增加歸屬感,並且形成一種和諧的環境。

5.3 、加強自我修養,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這一點非常重要。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點:

5.3.1 要保持樂觀主義精神。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教師也不例外。教師遭受挫折時不要失去信心,應該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難,實事求是,一分爲二地看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格,對於身心與工作都有益處。

5.3.2 進行體育鍛煉,增強信心與勇氣。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釋放壓力,保持開朗愉快的心境。

5.3.3 增強社交適應能力,發展人際關係。卡耐基說過,人際關係在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中佔 85%,這充分說明人際關係相當重要。教師應該積極地進行社會交往,參加學校以及社會的集體活動,與學生、同事、領導、家長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會交往 ,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來滿足彼此之間的心理需要。以寬容之心待人,以誠信待人,才能受人歡迎。通過與人的交往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5.3.4 培養更多的愛好與興趣,品味生活。一個人工作壓力越大就更應該培養更多的愛好與興趣,比如聽音樂、收集郵票、郊遊、游泳、看電影等等,通過欣賞藝術,擁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鬱心情變得“豁然開朗”。

總之,職業倦怠在教師中普遍存在,爲了廣大教師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都應該關注、研究這個現象,找出解決的策略,促進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2017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演講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

優秀教師,之所以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充滿希望,感到幸福,就是因爲他們都具有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美德和思想境界。他們把關愛學生作爲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自己主要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從工作中獲得樂而忘憂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做教師要克服職業倦怠感,獲得幸福感,就要學會關愛自己的學生,使自己在關愛學生中,在學生的成長中獲得快樂與幸福。

然而,大部分教師在兩年或三年後,開始感覺不再“新”的時候,自覺該遇到的“事”都遇到過了,該學會的東西也都學會了, 便出現了教書的倦怠。教育教學過程不再有新鮮感,整日裏重複着“備課,上課,批作業,訂正,輔導”之中。當一個人感覺在機械重複做事時,倦怠就不可避免.這時,繼續工作惟一的支撐點就是爲了生活。

職業倦怠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且不同的因素具有不同影響力,因此緩解倦怠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社會各界、各階層的廣泛關注,還必須在學生和教師個人層面上採取有效措施,改善學校辦學和管理現狀,爲教師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緩解其倦怠的心態,可分別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三方面提如下對策。

1、對社會的建議:

(1)切實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促進教育公平、學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證。經濟收入多少是社會地位高低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教師的勞動也需要經濟、物質手段來調節,保障教師不低於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應落到實處,只有使其收入居於其他行業的前位,才能真正使這份職業成爲人人仰慕的職業,從根本上緩解中小學教師內心的衝突。

(2)建立合理的期望,全社會、家庭要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職責和使命。

(3)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教師不是全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要多尊重教師創造性勞動,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對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2、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的建議。

(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師,培養教師敬業、樂業的精神,熱愛教育事業,勇於面對各種困難,在挫折面前有頑強的意志,有樂觀進取的精神。

(2)應充分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要儘可能地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更多地瞭解每一位教師的實際狀況、以人爲本、全方位考慮問題、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儘可能地發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運用物質和精神的方法給予激勵,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

(3)給教師“減負”,即儘可能地減輕教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改變以學習成績好壞、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教師並且與各種福利待遇掛鉤的做法,建立教師發展性的評價機制。

(4)減少檢查、評比次數,儘量以教育、教學工作爲中心,取消無意義的檢查、各種材料編寫,加大教育投入、感情投入,使事業發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溫暖人。

(5)建立面對教師的心理諮詢機構,帶薪培訓療養制度,建立教師活動俱樂部,組織教工業餘文體活動。與高校聯姻,組織教師進行有關培養心理素質內容的學習,讓教師瞭解有關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諮詢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知識,進行自信方面的訓練,切實培養出具有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緒意志品質和能競爭、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師。

(6)爲中青年教師搭建專業化平臺,關注這個羣體的發展,提高能力,增進修養。

(7)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的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教師生活情趣。

(8)建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以教師爲本,加強教師對組織、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對教師的建議

(1)正確對待壓力,及時調整認知心態,心理負荷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身心上的反映。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自我的心理負荷和情緒體驗有三層含義。一是教師對自身能力、水平認識不足,過高估計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實際,經常導致活動失敗而引發心理負擔、焦慮不安。二是教師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壓力。三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確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因此,作爲個體的教師,正確對待工作壓力和境遇,及時調節認知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人是獨立而特殊的個體。只有對自己認識越深刻,越能幫助自己有效地調適、工作、生活、內心中困境。

(2)豐富生活,學會放鬆自己。放鬆是指身體或精神由緊張狀態轉向鬆弛狀態的過程,當感到壓力不斷時,持續數分鐘的放鬆,往往比一小時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游泳、散步、做操、聽音樂,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換個髮型,或給肌膚補充一些水份等鬆弛方法外(還可以學習放鬆訓練技術來應付壓力),在一旦出現焦慮性的心理障礙或抑鬱性心理障礙時,不妨想辦法休假幾天,外出旅遊,親近自然。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鳥蟲的鳴叫,將把心頭的陰翌一掃而光。

(3)磨練意志,增強個人抗壓性。外界刺激到底給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壓力,實際上是由每個人自身的抗壓性所決定的。對於相同的刺激,抗壓性較強底人感受到的心理壓力較小的,反之較大。人的抗壓性是靠後天煉就的。教師們要加強人格方面的修養,加強意志獨立性、果斷性、自制性等品質的培養,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壓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學會自覺、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不良情緒的干擾。

(4)學會交往。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學家早就提出,人類的心理適應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個人性格開朗,對挫折的承受力強,實踐證明: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於和學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於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教師應從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5)堅持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以幫助教師明顯地減輕壓力和倦怠,一方面因爲體育鍛煉使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應付能力增強;另一方面,用於鍛鍊的時間減少了籠罩於壓力情境的時間,某些鍛鍊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難得的“空閒”機會,可以對問題加以反思,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體育鍛煉要有規律和持之以恆,以適量和娛樂性爲原則。

(6)積極進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隨着社會的變遷,教師只有瞭解自己所處的角色情境,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適應能力,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具備先進教育理念,努力鑽研教法,探究學法的教師,才能放鬆自如地揮灑教壇,減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質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僅涉及教師個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更維繫着學生的健康成長,維繫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問題。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源不僅僅是教師個體人格因素,更大層面涉及到社會問題和職業問題等深層次領域,因此教師職業倦怠已成爲不可忽視的問題,社會各界都應該以務實的態度來關心教育,關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