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通用8篇)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我堅信,新課下的生物教學。會給整個教學帶來一個新的面貌觀,讓老師心情舒暢的備課、教學。讓學生自由愉快的掌握新知識,自信的面對高考。快樂的體驗生物課在生活中的用途。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準備的: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通用8篇)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1

我有幸參加了本次高中生物新課培訓,使我認識了新思考教育網的魅力,在參加培訓的幾天裏,收穫頗多,感觸頗多。

一、對新課程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新的課程需要有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理念是教學活動的行動綱領作爲一線的生物學教師,我們必須要理解課程理念、擁有課程理念,把我們新的課程理念落到實處。通過對專題一的研修,我明確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四個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這些理念是新課程的標誌,也是新課程實施系列環節中的方向標。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落實,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力爭將新課程的理念運用到每一節課堂中,作一個新課程理念的推手。

二、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教學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通過對第二個專題——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教學的學習和研討。使我認識到在生物課堂教學當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教學十分重要。那麼,高中生物課程一共有三個必修模塊,有三個選修模塊,其中選修三爲高考內容。這樣的一個課程體系和原來的教學大綱相比,知識的覆蓋面減少了。但核心知識理解的深度比過去有所提高。培訓老師就如何體現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核心概念的教學有所提高的要求作了研討。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明確了核心概念教學的方向與基本方法,通過實踐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倡導成人教育的今天,教師的繼續已經顯得必要而緊迫,由於是對成人進行再教育,難以避免的使很多的培訓流於形式,而接受培訓者很難有收穫。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收穫頗多,我爲各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而肅然起敬,爲各位老師精彩的講解而喝彩,爲各位老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而折服。所學的知識,不管是理論性還是實用性,都對我們從事一線工作的教師有很大幫助,謝謝各位老師能讓我在這幾天的時間裏不但學到專業知識,更學到了很多爲人師者的風範。

四、作爲新時代教師的使命有了進一步增強。

伴隨國家計劃課程的革,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走進課堂,面對一雙雙充滿對知識渴求的眼睛,面對一個個充滿朝氣而富有思想的精靈,普通的說教已完全不能滿足。角色的特殊性不容我們有半點的馬虎或懈怠。通過本次培訓,我明白了作爲新時代的教師,要去學的,要去鑽研的還很多,而且刻不容緩!培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也給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我將重新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努力向前!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2

爲了提高學生的實質教育革提了多年,但由於舊的一套教育體制根深蒂固,加之學校錄取仍以高分來衡量,不少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仍較普遍地沿用“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的課堂教學模式,直接將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學生成了被動的、機械的知識“容器”,窒息了學生的創新性,使學生產生了厭惡感,嚴重影響課堂效率。 如何變這種局面,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探究的問題,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新課學習,使我深入地瞭解了這次課的內涵,確實感受到這次課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學習到新課程應該是探尋一種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 、確立新觀念、轉化角色

更新觀念、轉化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爲中心、以書本爲中心、以課堂講授爲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爲中心、以能力發展爲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爲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生物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啓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爲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三、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四、講授力求新穎

爲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應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藝術方法,調整認知策略,儘量讓學生參與,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課堂中去,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思想實際相吻合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願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爲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的預期效果才能達到。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生物教學活動。啓發式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路漫漫其修遠兮”,把新課程革推向深入,以適應教育教學體制的革,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願我們共同努力!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3

作爲一名生物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學生喜歡生物這門學科,可是在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教書好象就是在教學生做題目,並且題目越難越好,越是能把學生考倒的題目就越是好題,對於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學生來說能喜歡生物嗎?同時與生活的聯繫也不緊,理論性比較強。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們的學生是被教笨的,當然這笨並不是指學生的智商而是指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過這幾天學習過程,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應深入研究教材

爲適應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傳統的封閉性、定向性習題改成了探索性的“問題”。這些探索性問題的條件、結論、思路等大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沒有標準的答案,往往還聯繫廣泛的現實背景,這對教師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花大氣力鑽研教材,對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對教材涉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相關資料。要弄清所給的問題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較恰當地預測有關探索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精神等達到怎樣的效果。總之,只有教師對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纔有可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探索。

2 、要爲學生的探索創設有利的情境

爲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應努力爲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這些情境包括時間、器材、組織、心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好學具、教具、音像、課件等各方面的準備;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爲探

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是給學生留出探索的餘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索”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一方面,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努力蒐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與之結合,增強探索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據探索的內容,應合理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競賽與表演等方法,增強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 、應對學生的探索給予引導和幫助

所謂自主探索,含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動性,表明學生是主動地學習,即“我要學”;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獨立性,表明學生是獨立地學習,即“我能學”。但學生主動地、獨立地探索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的,要經歷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獨立的逐步轉化的過程。而這種轉化,主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積極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中心任務。

首先,對學生的探索要進行正確地導向。探索作爲一種學習活動,也有有意義和無意義之分。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引向有意義的探索,減少或避免無意義的探索。不宜信馬由繮,放任自流。對學生進行探索的問題,教師應適當提示探索的方向,並當在不宜繼續探索時相機予以提醒。

其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科學合理地予以評價。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光要評結果,還要評過程;不光要評顯性指標,還要評情感與精神等隱性指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繼續探索的信心;也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把引導探索和教師講授適當結合。當前,由於大力倡導“引導式”教學和相應的“探索性”學習,“講授式”教學及相應的“接受性”學習似乎成了“禍水”,人們避之不及。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課程改革的本質不是教學和學習形式上的改變,而是使學生進行有價值的學習。而任何有價值的學習都屬於“意義學習”。根據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意義學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具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即學生具有把新學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繫的傾向;二是學習的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意義,即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能夠跟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繫。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要能對上述兩個條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夠促成有意義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就是適宜的,值得肯定的。講授式教學、接受性學習可能造成“意義學習”,引導式教學、探索性學習也可能造成“機械學習”。總之,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並無定式,應由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情況而決定。新課程教學重視探索,但並不排斥講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講授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對那些約定性的、常規性的、公理性的知識,更應以講授爲主。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4

作爲一名生物教師,在當今的生物教學活動中如何有效地體現和貫徹《標準》呢,這是我們生物教師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習《標準》,結合《標準》實施兩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實施的體會與看法。

一、教師要熟練掌握併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據《標準》編寫的,是《標準》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教師應該做教材的主人,教材應該爲教師所用,教師應該根據諸如學生的情況等教學的實際需要來選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儘量將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索性的研究過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由於這種實驗或思維活動條條框框少,學生的思維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及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鑑定實驗,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嘗試”一詞,更注重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探究。顯然後者更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在實際教學中,我根據新教材的這些特點,首先讓學生討論:通過自學教材,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鑑定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記錄哪些數據?爲了能夠記錄好這些數據,我們需要設計表格,那麼,怎樣來設計這份表格呢?在相互討論的基礎之上,確定好實驗方案和操作步驟及相關表格之後,引導學生完成實驗,讓學生設計記錄表格的內容,要求學生填寫實驗預測結果和實測結果,然後進行比較,得出結論,這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確立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地位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做導向,是不會有紮實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師是課改實施的主體,要讓學生“換腦筋”,首先得自己“換腦筋”。因此,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顯得尤爲重要。在現代社會,教師作爲文化傳承的執行者的基本職能並沒有改變,但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講解者,也要成爲學生的同伴、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和幫助者等等,教師要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探索,因此教師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啓發者,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而是一張“網”和網魚的技術與技能。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工具庫。

因此,教師更應該明確自己在課堂中所處的地位。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的教育觀念。

(一)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

在教學活動中,正確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是最佳的課堂教學雙邊活動。例如,對必修3“穩態與環境”中“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節的教學,我根據教材所提供的資料,按照科學家發現生長素的歷史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假如你是當年的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在觀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後,會有哪些思考和推測?對這些思考和推測,你將採取何種來加以驗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作出實驗假設和預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的設計巧妙之處,還有哪些不足,怎樣修改實驗方案;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產生的結果,怎樣從實驗現象推導出科學結論。通過這種引導學生深入主動的探索,可以發展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二)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各項活動的發起者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課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課題,真正發揮其作用,讓學生逐步獲得探究知識的能力,教師應成爲學生研究性活動的積極倡導者,除了課本中規定的研究性課題,可以結合本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開發與生物學科相關的課題,如“陽澄湖地區生態調查”“學校學生膳食結構的調查”“太湖生態農業的調查”等,這些課題能極大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熱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是一個幫助者的角色,教師將爲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解釋閱讀材料中的問題,提出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要挑戰學生,鼓勵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正確的評價

教師的診斷與評價,對學生來講是極其重要的反饋信息,必然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對學生評價方式和評價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對學生獲得的知識進行評價,又要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同時也要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評價。因此,作爲教師,應該研究如何建立正確而有效的評價機制,通過多元化評價,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個性化健康發展。

三、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育,又要重視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新課程教材增設了研究性課題,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不同程度的指導和引導。例如,在“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實驗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人在發高燒時爲什麼不想吃東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內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腸內就失去作用,說明了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通過觀察、收集、記錄、分析數據,最終得出結論並解釋相關現象,撰寫實驗報告,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並促使學生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索、分析、研究來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

由於這種研究性課題的實驗或思維活動條條框框少,學生的思維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及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啓發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鑽研,與同學合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爲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體驗,體會科學發現的真諦。

四、提高自身師德修養,精化知識結構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新課程改變了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注重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滲透,關注社會生產、生活、發展的熱點問題,其內容的綜合化和彈性化,使教師不能再按傳統的“照本宣科”式教學,而要求教師在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掌握廣博的文化科技知識和教育科學理論,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對多門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和綜合,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提高應用能力,從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5

新課程改革從去年新學期開始到現在已將近一個學年,在教學工作中,我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過頭教高一,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這個大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通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一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爲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學運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通過降低臺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着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臺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圖文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爲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爲物理難學呢?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們作爲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爲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爲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

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爲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前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而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辯證思維還不發達,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考慮問題容易產生表面性,且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質。所以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的正確形成極爲不利,它排斥了科學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爲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持。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太陽曝曬下的木塊和金屬塊的溫度如何?學生最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認爲金屬塊溫度高,形成錯誤認識。所以只有通過實驗測定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感覺的錯誤,才能消除錯誤前概念,否則任何講授都是蒼白無力的。

由於學生思維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往往以物質外部的非本質的屬性作爲依據,形成錯誤認識。如學生認爲馬拉車前進是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所以教學中針對這種問題設計一個實驗:2個滑塊,2個輕質彈簧秤,使一個彈簧秤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滑塊上,用另一彈簧秤拉動連在一起的木塊,去演示使一物塊前進時,另一物塊同時前進,通過彈簧秤顯示兩物塊之間相互作用力,這樣就可以排除學生形成的錯誤認識,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體”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任何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從同一高度豎直落下時,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很難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強調“自由落體運動”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豎直下落運動,但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等阻力影響,結果當然不會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實驗也就是要重複“伽利略斜塔實驗”,使學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體在空氣中,從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幾乎一樣的事實,然後對自由落體運動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進行實物演示,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物理學習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徵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並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後,問題便簡潔多了。

這是我在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對以上三點的一點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與寫好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覈自己的教學行爲。通過這半年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在新課程下,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往開來,做好教學反思,寫好課後心得,促使自己成長爲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物理教師。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6

新課下的課程理念由四個方面:

一、提高科學素養。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核心任務和價值所在。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公民適應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情況,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

因此,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立足基礎,教會學生理解生物學基本現象、事實、規律,以及生物學原理在生物技術領域中的運用,科學地解釋發生在身邊地生物學現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爲;指導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

二、面向全體學生。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課程標準所遵循的教育價值觀。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衆的基礎教育。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將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爲生物課程的核心任務,爲各類學生選擇今後的學習方向和職業方向提供幫助。作爲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爲了每一位學生髮展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變學生苦學爲樂學,厭學爲好學,除了教材內容的因素外,教師應提倡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學、觀察中學、聽中學、玩中學、思考中學、做中學、合作中學,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從而獲得學習中的樂趣和全面和諧的發展。

因材施教,分層要求對學生髮展是至關重要的。同樣是學生,他們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行爲習慣、學習目標等都存在着較大的差異,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是不科學的,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層次的提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注重、肯定、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這種注重激勵和發展的學習評價,無疑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熱情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使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三、倡導探究式教學。

倡導探索性學習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材偏向於灌輸給學生系統的知識,以學生的被動接受爲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強調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在生物教學中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腦和動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技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釋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習過程更富有個性化,有利於情感體驗,養成科學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生物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體,以及與之相關的環境因素。因此生物學的知識涉及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體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和保護等等無一不與生物學知識有着密切的關係,聯繫實際進行生物教學是生物教學一貫所遵循的教學原則,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有一定的脫節,表現出滯後性、教師不能及時的引導學生分析、解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生物學現象和生物學成就。

由於教師觀念陳舊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對發生在身邊的很多常見的、鮮活的生物學現象也很難聯繫和解釋到位。學生所學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新課標提出的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繫的課程觀念,強調了理論聯繫實際,尤其是聯繫現實生活實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物教學中,不僅教師要強化聯繫現實生活實際的意識,隨時注意觀察,研究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生物學新進展,並且要引導學生關心、關注、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指導學生運用生物學的原理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象,培養學生聯繫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堅信,新課下的生物教學。會給整個教學帶來一個新的面貌觀,讓老師心情舒暢的備課、教學。讓學生自由愉快的掌握新知識,自信的面對高考。快樂的體驗生物課在生活中的用途。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7

今天有幸參加了縣教研室在中學舉行的初中探究實驗教學研討會,聽了兩位教師的示範課,和一位教師的典型報告,收穫很多,也有很多震動。

感受一,做教師就要勤於動腦,善於創新,只要願意下功夫,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也可以有不平凡的成功,能把一件小事做好就是最好。耕耘就會有收穫,付出就會有回報。黨希修老師就給我作出了榜樣,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他的論文成功之處就是在勇於創新實踐並善於總結提升,把很多教材中看似無關的事情串並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同規律,分析研究,並大膽實踐,從而獲得突破。這也是教育賦予的使命,從平實、點滴做起吧。

感受二,一節成功的課,需要調動很多資源,授課教師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促進自己不斷成長,自身素質得到不斷完善和提升。首先教師要有敬業的態度,高度的重視,飽滿的精神,然後是仔細的準備: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過度與銜接,練習題的選擇,學生的活動,對教學的預設,解決的方法,應急的處理等等。儘管這樣,卻也常常會有不足和疏漏,這都沒有關係,因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想一件事只要去做了,去嘗試了,就是最大的成功。然後能結合別人的指點和自己的反省,就會有更新的收穫,磨練自己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隻腳邁步走上一個臺階,繼續走,就會踏上更高的臺階。這也是賦予教師的使命。努力的大膽的放心的去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吧。

感受三,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善於保護學生學習的情感。授課的兩位教師上的課中都有實驗,尤其是第二節課的探究實驗,難度更大。但他們卻做了,而且做的很好,值得我學習和反省。因爲他們是有責任心的老師,很好的保護了學生的探究體驗的情感。新課改的生物教材中的實驗材料雖然有時容易準備,但我們很多學校的很多老師卻都沒有做過。更多的時候是老師在講實驗,說實驗,因爲怕麻煩,怕課堂紀律亂,沒有效果,有些實驗考試還不考,不利於提高成績。其實孩子的探究體驗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對學生的技能和素養提高更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他體驗了這個過程,往往比結果更有收穫。我們的實驗做和不做,效果是不一樣的。要改變觀念,要負起孩子一生成長的責任,保護孩子的探究情感,去做我們應該做的。從點滴做起,用行動積極踐行教育的使命。

感受四,關愛心靈,關注生命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參看了中小的現場,覺得學校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是做到了這點。廊壁上懸掛的學生作品,主辦的板報,藝術課堂,都體現了教育的本真,就是讓孩子在動手繪製、剪貼、描摹中體驗、感受勞作付出之後成功的快樂。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更體現了教育、教師的人性美。覺得教育的責任更大了,關乎孩子一生的發展和成長。更需要我們從點滴做起,用平實的行動積極踐行教育的使命。

感受五,一個教師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大環境,需要學校的支持,上級的領導。黃山中學的老師就是幸運的,他們的學校領導很支持很配合,上一級也是給予很好的指導和重視。因爲他們都是有責任心的,關注教師就是關注學生,就是關注教育,就是履行教育賦予的使命。他們心存着,並踐行着。

感受六,做教師就要像做一棵樹,默默的吸納,默默的付出,靜默無聲中履行自己的使命。樹是有靈性的,面對一棵千年古樹,我感覺自己生命的短暫,自己胸襟的窄小。應該像樹一樣,榮辱不驚,把根扎深,把葉舒展,積極努力向上。

高中生物課心得體會 篇8

20XX年11月10日至11日,我有幸到xx城市第一中學觀摩了xx省高中生物優質課比賽,領略了名師的教學風采。此次活動由xx省第一賽區共18位教師參賽,活動分兩組同時進行,我有幸觀摩了其中9節課,因爲各位參賽教師精心挑選和準備,每一堂公開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整個教學觀摩活動下來,我主要有以下體會和感悟:

一、觀摩體會

1、重視課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多教師在正式上課前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諸如瞭解講課學校的文化、學生的習慣以及學生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等,這明顯體現在上課過程中師生互動上,使教師能夠更好的駕馭課堂教學。

2、博學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相當出彩。有人說生物學科是理科內容,只要老師能給學生講解專業的生物學知識就可以了,但是從這次活動中看某些博學的老師相當受學生的歡迎,並在互動環節中學生也願意積極配合老師。

3、優秀的導入新課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優秀的教師利用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導入新課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這樣也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積極配合教師的思路。

4、優秀的“導演”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高效生本課堂中提出,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教學中要充分表現出教師的“導”和學生的“演”,關鍵是看這個“導演”的作用,好的“導演”會使一堂課環環相扣、高潮迭起。在“導演”不斷的指導中,“演員”才能不斷的獲取知識和理念。

5、及時正確的點評是指導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探究和結論,教師的及時點評和正確的引導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收穫更多的方法。

6、優秀的教學設計必然包含課堂的探究活動。相同的課題,若設計理念、模型準備和實際操作的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7、三維目標在課堂中的體現。陳教授在中間點評環節中多次提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的形成問題,三維目標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的給學生灌輸思想和理念的一種體現。

8、課堂小結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小結是要將一節課的內容組成串的過程,或者是將整章、整冊、整個學段知識組成串的過程,而不是幾個簡單的題目就可以結束的。

二、啓發

1、一堂好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作爲省優質課是一個地區經過多次遴選,講課老師多次試講和更正的過程,這其中摻雜了太多的老師的辛苦與努力。從最基礎的研究教材和大綱,到與其他老師的集體備課,再到多次試講,伴隨着太多的修正和刪減,大的方面要考慮到對課堂整體的把握,小的方面要考慮到例如時間運用、提問難度等細節的把握。這樣看如果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能認真對待備課和上課,那麼我們每節課都會變成優質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更促使老師有很大的發展。

2、教與學的關係。教有教法,教無定法,貴在有法。優秀的教師就是一個優秀的“導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出色的完成讓學生做“演員”的作用;這個“導演”要選擇好的方法不僅面向全體學生,更要體現學生的個別差異,這確實要求這個“導演”內功、外功都要出色才行;教師的教態和舉止也是影響學生課堂發揮的很關鍵的一環。

3、關於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問題。關於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導入新課時,激趣式提問,有助於創設愉快的課堂氣氛;新授過程中的提問,促使知識深化,運算簡化,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創設問題情境,啓發學生思維;鼓勵質疑,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緊湊的安排教學環節提高學生注意力。

三、以後在教學中應當改進的地方

1、增進同學科老師之間的集體備課,真正形成教學合力,不再各自爲戰。

2、認真備學生,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杜絕同層次班級一個教案的教學思路。

3、教學中需要教師能機智的面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有效的增加師生之間合作。

4、教學中準確把握教材難度,有拓展但是不要無目的的隨意拓展,從學生實際出發思考問題。

5、教學中引用多種能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如使用多媒體課件、增加課上探究實驗的趣味性等,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6、對於學生課前的預習和課下練習,教師必須及時給予督導和檢查,定期的檢測和問題抽查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