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9K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心得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今年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爲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爲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爲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麼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說明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我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學生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懷揣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爲己任,提出了“熱愛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爲學生”的主張。他一貫重視學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認爲“對於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在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後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爲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讀之後深受啓發,現就此談談一點體會。

一、“活動”乃重中之重。

陳鶴琴先生認爲在教學活動中應強調學生的“做”,“做”即活動。在學校裏的一切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學生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爲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爲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好動”是學生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學生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爲學生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麼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爲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學生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學生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學生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學生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鍊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說:“學生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裏也有着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學生“做”,學生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學生做事,能夠鍛鍊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學生直接感性經驗成爲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學生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於發展學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學方法多樣化。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學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學生心理髮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學生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爲重要,因爲學生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學生走出學生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爲學生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於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象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學生的願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遊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遊戲,那麼學校的教學應該遊戲化,並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

三、突出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教師應當給學生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學生的世界是學生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纔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纔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學生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自我發現的學習,在學校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學生教學生”。我認爲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學生隨時都可能成爲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爲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精彩獨到的思想是指引我們在教育之路上前進的燈塔,讓我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並從中汲取了許多知識。我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堅持《活教育的教學原則》,逐漸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爲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爲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知識,剛開始會忘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對於有些稍難一點的知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識,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爲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爲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啓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爲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爲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爲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爲借鑑,

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爲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爲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並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有幸拜讀了由美國加里·d·鮑裏奇著,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感慨頗多,讀教育理論書的讀後感。本書共有13章,每一章談一個教學中的重大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或統計數據作爲根據,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主要闡述瞭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

本書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教學水平。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作爲教師,我們知道,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時空場所,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舞臺。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關涉到教師生命價值的展現,對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着重要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並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能夠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滿詩意,成爲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課堂。

作者在書中闡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我認爲書中的精髓就是要牢牢記住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爲:

1、清晰授課:指教師向全班呈現內容時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沒有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特殊習慣。

2、多樣化教學:是指多樣地或靈活地呈現課時內容。

3、任務導向:是指把多少課堂時間用於教授教學任務規定的學術性學科。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是指致力於增加學生學習學術性科目的時間。

5、確保學生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本書秉承課程改革目標要求爲宗旨,緊緊圍繞“有效課堂教學”這一主題,充分體現課堂教學要“優化課堂環節,活化教學資源,綻放師生智慧”的特點。書中滲透了教學實踐、部分課型實施流程、實施的關鍵等內容,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步驟和環節加以詳盡闡述,以求實現將現代教育理念融於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旨意,解決課堂教學瓶頸。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爲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如今,教師這職業還是深得社會人士的尊敬的。家長們將孩子送進學校,便將自己的期待也一起送了進來。對方賦予信任,校方便賦予責任。做爲教師,該怎樣面隊自己這種特殊而平凡的職業?通過學習了我從中學到了以下幾點:

一、樹立信心,與生同樂

“要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快樂,關鍵是要幫助教師樹立對教學的信心。”確實,作爲一名新教師。最害怕的就是管不住學生,上不好課。不是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怕對學生的把握不夠,我願意教,他們會願意學嗎?文章中提到“只有讓學生覺得學習的快樂,課堂的快樂,教師才能教的快樂……只有步入了上述的良性循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快樂……與學生快樂相處,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看來,只有樹立信心,才能自然發揮,與生同樂才能成功教學。

二、端正角色,循序漸進

“只有我們這些教師不再將教學看成工作或職業,而是積極成爲道德典範的時候,我們纔會認識到對職業生涯中一些小故事的持續性的反思是多麼重要。”學校總會佈置很多文章任務。很多教師覺得苦不勘言,每一篇論文如同難產。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自己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吧。但如果我能持續生活中的小反思。那麼我的論文也就迎刃而解了。真愛自己的職業,在學習上循序漸進,在教學中循循善誘,但若不聯繫實際,紙上談兵,那一切也只能是空話,痛苦的是自己。

三、“讓素質教育看的見”

鮑寅初的講話中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藝術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頭戲。作爲音樂教師也是責任重大。自從提倡素質教育後本來人人可以搶,不被家長學生重視的藝術課就一下明朗起來。但還是存在偏見的,我個人認爲偏見的本身還是在於藝術課的本身。“加強素質教育”口號是喊出來了,但總要看到效果吧。沒有效果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也就永遠只能停留在口號、分析、推想的表面工作上。怎樣能效果?要靠教研領導班子和一線教師還有學生的配合,最好是全社會的配合。“理解萬歲”,我希望家長們能真正的理解素質教育,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出效果給他們看見。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在教育戰線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時,更感到了壓力。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次“360”師訓把“現代教育理論”作爲必修課程之一,在自己認真研讀以後,真的感到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的確如前言所說,選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國教育理論專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華,既有超前意識的思考,也有從現實出發的呼喚。

作爲一名教師確實應該全面掌握本專業知識及發展動向,同時還必須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師德修養。否則就很難適應新世紀的教學需求。教師、教書育人,被譽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創造性、複雜性、長期性和示範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教師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與心理素質等。諸項素質缺一不可,實際工作讓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質的力量,這一力量常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當你對學生付出真誠、付出了愛,學生總有被感動的時候,一旦他們從心底裏產生震撼、自發的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時再加以引導,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德”,實踐證明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去精心的培養學生,只有情誼厚,才能認真耐心、細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熱愛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所以在愛的教育中要注重藝術,掌握方法,把握時機。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如何開啓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不斷思考並努力探索的問題,讀了《教師培訓讀本》,使我大受啓發。裏面所提到的,正是我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的財富。

首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應該是作爲一個老師的充要條件。

老師上課的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樂於接受,關鍵看這堂課是不是一堂好課。嚴謹的治學態度,風趣幽默的話語,新穎的授課方式,化繁瑣爲簡單、死板爲生動的能力,必將使學生聽起來輕鬆而易掌握。這是大多老師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

其次,“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能簡單理解爲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而是除此之外,更應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

傳道授業解惑的問題是作爲一個老師的根本,不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當然不應該走上講臺的。關心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充分條件。按理說現在的學生在家裏是小皇帝,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與其父母相比,我們再去關心他們的生活豈非多餘,如果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生活在學校裏的學生當然希望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愛護。時常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會讓學生感覺到長輩的關懷,集體的溫暖。不關心學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

第三、老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個心理有問題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學生。近年來的大量調查資料表明有相當多的老師有心理疾病。資料表明,老師把學生打成殘廢有之,讓學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罰學生抄作業幾十遍者有之,要學生吃糞者有之,等等,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現。老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爲,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爲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老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老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的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該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去上課,儘管我們在課前受了委屈,我們也應該把這些拋在腦後。不應該把絲毫對他人或領導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因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調整自己的心理,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從而保持自身良好狀態的心理健康去影響學生。

作爲新世紀的一名老師,不僅要上好一堂課,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更應提高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就是我從本次培訓中得到的一點體會。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7

陶行知教育理論蘊涵着深刻的哲理,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這是陶行知在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纔不是假教育。

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爲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作爲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當我給孩子們出示課件時,卻見孩子們一臉漠然,沒有興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覺太好,太誇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識的源泉、正義的化身”,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們面前透着一臉的“霸氣”,一直處於“主宰”課堂的地位。

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當剛拿過張洪亮老師的《現代教育理論導讀》這本書來讀時,一點也沒有興趣,因爲我本身就不是好讀書的人,但當我翻開目錄時,我覺得看過以後我肯定不會後悔。書中說目錄說到了好多的國內外大家的教育思想,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杜威的道德教育、還有一些我國當代中小學教育名家。我讀這本書並不快,也並不急,但每次捧起它,總會得到許許多多新的啓迪,總會忍不住玩味再三,當然,用書裏面好多的教育思想來看今天教育中的種種弊端,也會感覺很多很多的遺憾與無奈;用書裏的大教育家來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會感覺更多的不安與後悔!

我自是沒有能力來整體地評價《現代教育理論導讀》,但我努力地思索,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印象最深刻,尤其是他的一篇“讓每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何以能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衆多教育管理理念中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裏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這就讓我想起了現代教育過程中,尤其是在中國,不讀不引起很多的.忙碌而無爲的教師低首沉思,教了十年、二十年、幾十年的書,逐漸會對教育產生了厭倦,對孩子產生了厭倦,自然而然的就會對學習後進的學生關注的就少,在上學期間,在實習期間,總能聽到身邊老師在抱怨:某某學生怎麼怎麼苯,怎麼怎麼成績差,每個班裏總有幾個問題學生,面對這種學生,總是很無奈,跟本無從下手,只能放棄,我也是這樣,總是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很討厭那些問題學生,曾幻想要是班裏沒有那樣的學生有多好。

自從讀《現代教育理論導讀》這本書裏的“讓每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後,我的思想改變了:正象實際上書中所說的世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是呀,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只不過成功的道路不同而已,老師就是帶領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領路人。通過這個思想我就意識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學會賞識,用賞識教育學生,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是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賞識是溝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間交往的橋樑;“賞識教育”也是每位家長和教師都使用過,無意中又遺忘的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撿回寶藏,迴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心態的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方法,是使孩子舒展心靈,盡展潛能的教育。

“賞識教育”更是讓家長和教師走進孩子心靈、走出教育誤區的教育;是家長和教師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歡樂中學的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孩子生命和諧、兩代人成爲朋友共同成長的教育。但是目前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認爲好學生是“誇”出來,賞識存在着過度的傾向。的確,相對於我們過去的“挑錯”教育來說,賞識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和創新思維有着重要的意義。不過,現實的賞識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認識“誤區”,比如,在數學方面,一個學生計算8加5的算術題,卻解得12,教師倘若不是指出學生的錯誤,反而這樣表揚他:“你的答案很接近正確答案。”或像有的教師那樣,對做錯題的學生表揚說:“你錯得很有價值,你給我們提供一個話題,謝謝你!”這種“只要表揚,不要批評”的賞識教育,不管出於何種理由,其結果恐怕只能與表揚者的初衷相反,影響着賞識教育積極作用的發揮。只有走出這些“誤區”,才能更好地利用賞識、讚美,以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對於賞識說了這麼多,也無非是對於學習後進的學生多關注,多鼓勵,多賞識,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讓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相信自己,能夠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平等的教育,在學習上達到“平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挺直腰板,擡頭走好自己今後的人生。

這本書還有很多的東西需要學習,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讓孩子保持孩子天賦,快樂的生活與學習,輕鬆愉快的完成任務。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9

《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術教學理論教材,全書分三編。第一編美術教學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美術教學的前提、理論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的演變及中國學校美術教學的歷史。第二編美術教學方法,主要論述了美術教學設計、內容及方法、評價和研究;第三編美術教學研究,主要闡述了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教學研究及美術教師專業化成長等。

該書的第二編第七章美術教育評價中,主要描述了美術教育評價是教育評價的組成部分。教育評價的目的在於改善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並促進美術課程不斷髮展。課程與評價之間的界限並未刻意劃分,評價存在並貫穿於課程與每天的教學之中。鑑於美術學科的獨特性,在美術教學中提倡採用多樣化評價模式、表現性評價模式、檔案袋性評價模式。其中檔案袋評價最具有實用性。檔案袋評價的功能在於真實描繪出學生美術學習的完整圖像,並促進學習者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此外它還可以把家庭也帶入美術教學評價中,讓學校和家庭共同爲學生建立起成長的橋樑。通過本章節的閱讀使我思考了很多。作爲一個美術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所教的學科,所教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有一個科學的、有效的評價。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作業的評價是每一節都要做到的,時刻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認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歡誇獎,做老師的更有理由去誇讚他們。上美術課的時候,有的同學會邊畫邊問我:“老師,你看我畫的漂亮嗎”“我畫的好看嗎”,針對這種情況我從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還可以”“畫得像什麼,亂七八糟的!”這類詞我從來不用。或許這位同學畫得的確不好,但作爲老師,我都要充滿讚賞地對他對豎起大拇指,用鼓勵的語氣告訴他:“畫得不錯,你比起以前有了進步”,並且告訴他該如何改進,耐心的給他提建議,或者給他作個師範,告訴他如果你稍稍地認真改動一下,顏色塗勻一些就會好看得多。在進行作業展評的時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說同學們的作業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學的,總是針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細緻、具體的評價,評到優秀的作品時,我這樣說:老師特別喜歡你這次畫的人物,很生動活潑顏色塗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畫得更好。不那麼令人滿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揚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勵的聲音說:你看你這根線畫得多好啊,這塊顏色塗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這樣畫,老師就會更喜歡。同時,在學生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時,我也要求他們多采用鼓勵的語言去進行評價。

即便如此,也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比如,有的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喜歡做作業,不喜歡畫畫,如果是這樣的學生應用檔案袋評價,我想會有比較顯著的效果。因爲檔案袋評價可以彌補在一般性作業評價中的不足,更有利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可以把家庭也參與進來。它的作用相當於學生成長袋,在檔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創作過程和入選說明寫進去,包括自己對作品的分析與評價。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也可以收錄進去其它同學對作品的評價,以及家長對作品的看法與建議,檔案袋裏的作品定期進行公開展示,小學生都喜歡別人的誇讚,都希望自己的作業得到好評,這種評價方法本身對他就是一種促進的方式,檔案袋評價還有一個更爲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對作品進行保存。這真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評價方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有選擇地利用。

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豐富知識,更是打開了一扇啓迪智慧的大門。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這段時間,我讀了《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這本新理念的教學用書,鄭莉教授在書中說到:多年來我國的“雙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走入了誤區,嚴重者甚至泯滅個性,缺乏情感,使孩子的內心世界變成迷茫乃至蠻荒地帶。而在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中,我們應該擺脫此現狀,倡導“以人爲本”的教育,就是以針對人的生存環境、人的生長過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個性潛能、人的創造智慧與人的合作交往能力爲基本內容的教育。而綜觀中外教育書籍,凡是大教育家,無不提倡“以人爲本”的思想。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人的明智就在於認識作爲個體的自我和作爲羣體的人類。那麼,創造了音樂藝術的人類必然想要知道:音樂,到底是什麼?音樂與人生究竟有什麼關係?人的成長和發展爲什麼需要同音樂聯繫在一起?沿着這個思路探求下去,我們就會進一步聯想到:音樂教育又是什麼?以及它們對於人和人生具有何種意義等這樣一系列重要的問題。我認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本着“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中傾注人文關懷,讓音樂教育迴歸人本,使音樂教育貼進生活。

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爲,小學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繫,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讓他們在體驗中產生感情的共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都得到昇華。課堂上,教師眼笑眉開,學生就會燕舞鶯歌;教師柔情似水,學生就會情深似海。有了情感的碰撞,就會有共同品共享音樂的愉悅,就會有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就會有放飛靈性的生命歡歌。人文關懷如新鮮空氣一樣滋養着孩子們的心扉。

再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最後,“音樂與人”的問題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音樂教育的奧祕。因爲人與音樂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經驗表明,無論哪一社會,哪一正常個人都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在客觀上是人們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說人類有對音樂的需求。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樂一定是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聲音。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完全在於對生命的那種真誠和執着。音樂就是這樣與人和人生緊密聯繫着,以人的生存意識爲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格。

基礎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真正把美育作爲目標,體現以審美爲核心。音樂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過美育的方式實現的,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應貫穿着所有的審美因素,並應以美感的發生爲根本內容。這樣,在長期的、多次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教育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了人格發展。對於音樂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髮現美感。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並不在於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啓迪、激勵、喚醒、感染和淨化等效應上。所以給書的最後觀點認爲說,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們的音樂教學決不是培養幾個音樂家,而是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來探解音樂教育的真正含義,會給我們增添許多有益的啓示。據此,該書認爲: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繫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

我希望傾注了人文關懷的音樂教學能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讓音樂屬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的清純之田萌發出嫩綠的音樂之苗。

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許多精闢的教育思想,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對於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幾點啓示:

一、教育要來源於生活,更要回歸於生活。要與生活緊密結合。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爲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我們也更應該明白我們所要教育出來的學生不是隻會背書只會知識的學生,而應該是會學習,會思考,會生活的學生。這纔是真正的教育,纔是教育的本質。

二、教育方式多樣化,要有新穎性和創新性,多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求知慾

陶行知先生作爲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學方法論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律、學的規律來決定。

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而改“知行”之名爲“行知”。在教育方法論上,他特別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了長期糾纏於中國教育史的“勞心”和“勞力”的問題。他說:“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並由此得出學習方法的論斷:運用知識,“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這件事和別事相互影響。”柳斌同志說:“只有讓學生主動發展,人才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子。”提倡的是個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稱爲“裹頭巾”,提出“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繼續創造。”號召人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具體教學中,“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質教育講的也是個性、創造,一切陳腐的、機械的、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是錯誤的、有害的,必須堅決抵制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纔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陶行知認爲,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又說“治學以興趣爲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