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通用11篇)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了!但是讀書心得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通用11篇)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1

教師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從數學學習中找到興趣,發現意外,自主提問就是我們一線教師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煥發課堂生命力時應該努力去實現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極有可能變得有生命力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好奇心和讓學生參與提問等方式來實現。

關於如何提出開放性的有生命力的問題,書中介紹了三種方式。

方式一:“中心線索”法,就主題通常由問題的形式出現,學習者對此進行探究,現在我們的課堂中也經常會有這樣的形式,針對一個知識點,設計了一些探究問題,然後學生可以分小組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分析,交流討論,甚至提問質疑。

方式二:要素式問題,就是教師要圍繞大概念而非答案來組織教學。

方式三:增殖性問題,是指最初由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經驗後,也提出相應的問題,理想的增殖性問題是開放的,破舊立新的,豐富的。這樣的問題其實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會有,教師通過關鍵環節或關鍵問題的追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然後由自己新的'疑問,從而得到這樣的增殖性問題,引領大家繼續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就是教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可以追問:爲什麼對?爲什麼錯?假如不是呢?發生了什麼?我們看到了什麼才能這樣說呢?這樣的一個個追問的問題包拋下去就能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擴展理解的外延,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問。學習者受到問題的驅使,主動探尋答案,這樣的過程和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會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其實,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無論理解得多充分,關鍵更在於學習提問和尋找答案的藝術和技巧上,這樣的一種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學習纔是我們學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上,我也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命力,慢慢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還有儘量保有學生的好奇心,最終學會學習,讓學生能爲未來而學。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2

上個月拜讀了戴維.鉑金斯的《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這本書,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人深思的問題:什麼纔是有價值的學習?作爲一名小學老師,我不由得想到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什麼纔是有價值的教學?

戴維.鉑金斯提出:爲未知而教不是知難而退,相反,它支持積極的學習,進而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啓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它支持我們廣泛的、有遠見的追尋有意義的學習。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啓發。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好像傳授知識佔大部分,對於人的好奇心、人的智慧、學生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卻牽扯的極少。我的學生他們現在纔是七八歲,這些知識在未來的生活中用到的機率有多少?記得有位數學家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什麼時候見到過農民把雞和兔子放在一起?雞兔同籠的問題只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非常多的知識是我們以後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的。這就給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回到開頭,到底什麼纔是有價值的教學?值得深思。

到底什麼纔是有價值的教學?結合實際的教學,我認爲有價值的教學應該是必須是培養人的好奇心、啓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以前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教學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現代的社會,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老師也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教學也要隨着社會的發展不停的變化。

讀了《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這本書,我希望我能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多啓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更智慧地應對未來的人生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3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這是朱永新推薦的一本書,在美國相當有名。作者戴維?珀金斯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教育,讓孩子學習對未來有生活價值的知識,灌輸式的學習是無效的。

在全書的第一章裏,作者首先剖析了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過分重視考試分數,過於關注“瞭解性知識”,過於強求專業知識。接下來兩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有關和有用的知識,有助於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作爲一名教育者,應該像作者所說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複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啓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教育思考的角度從切入生活的`實際入手,促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教育者在過程中又不斷提出武裝自己的全局性理解,一口氣往下走,思考的範圍不斷在擴大,當然最後我們還是應該回歸到行動和改變上來。可以想象,一個世界,人們在接受基礎教育之後,對基本的政治活動、個人健康護理、經濟行爲、生態責任、人際社會交往,以及其它許多概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並以此爲發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衆生都能夠靈活而敏捷地處理問題,那麼,我們的社會該多麼不一樣!

讀完整本書,作爲一名教育者,我懂得了基礎教育所教授的知識要符合生活化纔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我們應該經常審視自己,審視我們的教育,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4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讀了《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這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戴維·珀金斯所作的一部心理學教育書籍。

他在書中指出,傳統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着什麼;第二個是過於關注“瞭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的把握;第三個問題是過於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

本書主要圍繞“什麼纔是有價值的學習?”這個問題,從“未來智慧”的培養目標出發,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視角,探討“教什麼、怎麼教纔是有生活價值”,重構課程體系,利用全局性理解和開放性問題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爲迎接未來複雜多變生活的挑戰做好準備。

作者以數學中的“二次方程”爲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學校學過“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會用到二次方程嗎?很少,少到幾乎沒有人。可能你會說,二次方程雖然在生活中沒有太大用處,但它是數學學科金字塔非常重要的基石。沒錯,日後終身從事數學學科專業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他們更需要的'是能持久有效拓展豐富他們生活的知識。

爲了更好的生活,並且對社會有所貢獻,孩子們必須學習些什麼?這就是書中所談的“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作者通過一個關於看待法國大革命的例子來說明“知識如何成爲具有生活價值的內容。”書中提到一個學生的回答:“通過法國大革命,我理解了各個世界戰爭的普遍規律,例如,缺少自由、貧窮、賦稅過重、經濟疲軟、宗教與世俗政權鬥爭或社會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爲戰爭導火索的。”可以看出,這位學生所闡述的不僅是一堆繁雜的事實,更將歷史經驗轉換爲提供了看待事物的透鏡。學以致用,就是要理解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透徹的思考這個主題,並且考慮主題相關的內容,利用主題進行發散性思維。

書中的案例,讓我深受啓發。作爲一名教師,雖然我們離不開考試,但教學不能太功利化,我們更應該多從學生的思維着想,多爲學生的未來考慮。

要爲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斷的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學生成長,日復一日,永無止境。雖然我不是教育教學的專家,但我要像專家一樣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去,讓學習成爲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加強自身職業修養,不斷提高自我的成長意識和個人師德素養;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注重學生德育,善於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新時代的學生,更全面的爲學生未來着想。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要想建構真正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爲,要緊扣“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學生的“真”學上下功夫,還語文本真一一回歸語言構建,品味形象之美,發現語文思維,創建豐富多彩、真實活力的語文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洞察語文的工具和人文之美,教學中需緊扣語文核心素養,精準設定教學目標,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研究文本,以文本的矛盾點爲切入點,以學生真實的閱讀環境和語言運用爲着眼點,藝術整合文本,實現教師“活”教。以學生學習實踐爲導向,在教師智慧的導引下活動,鍛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學習的真實經驗,實現學生“活”學。

教育不是天上的雲,虛無縹緲,教育需要的是貼地而行。從《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這片神聖的海域,我要以教育情懷爲船、核心素養爲槳,駛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島嶼”,真正做到“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5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是朱永新推薦的一本書,在美國頗有名氣。 作者David Perkins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教育,讓孩子在未來學到對生活有價值的知識,灌輸式學習是無效的。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傳統學校教育內容中存在的三大問題:過分強調考試成績、過分強調“理解知識”、過分強調專業知識。 在接下來的兩章中,作者直接提出他心目中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具有相關性和有用性的知識,有助於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求知慾和求知慾。 繼續學習的能力。

作爲教育者,正如作者所言,在教育中既要關注已知的,也要關注未知的。 我們更需要一個“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 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努力培養人的求知慾,激發人的智慧,增強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廣泛、有效地進行有遠見的有意義的學習。

教育思維的視角從切入生活實際入手,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出武裝自己的整體認識,一口氣往下走,思考的範圍不斷擴大。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歸行動,改變。 可以想象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在接受基礎教育後,會對基本的政治活動、個人醫療保健、經濟行爲、生態責任、人際社會互動和許多其他概念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果所有走在大街上的衆生都能靈活快速地處理問題,我們的社會將會多麼不同!

通讀全書,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了基礎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必須與日常生活相契合,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們應該經常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教育,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多讀一些身心成長方面的書籍,修心養性,修心養性,端正思想。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6

閱讀了美國哈佛大學資深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戴維鉑金斯的《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後,我沉下心思考,作爲教師,拋開瑣碎繁雜的知識點和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的教育究竟是爲了什麼而教呢。

先來議一議書中的觀點。書中以“什麼纔是有價值的學習”爲中心論點展開四個方面的探索: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爲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書中認爲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它應該是能夠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的。

同時,任何一個學科領域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題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能夠培養學科素養的技術性知識也是值得學習的。當然,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習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就有可能成就一項學習者個人爲之奉獻終生的事業。那麼相應的,站在教師的角度,我們要教什麼,需要重新構想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讓學習有意義,讓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學習。

那我爲什麼而教呢,這個問題早早的就在我心中有跡可循了。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和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確實,我們學習的許多知識和由學習過程延伸出來的思考方法和學科素養是對我們的一生大有裨益的。在學習古詩詞的許多年後,我仍在某些瞬間清晰的截取到我生活中的浪漫主義與它們千絲萬縷的聯繫,那美麗的無與倫比的大自然,欣喜若狂和哀莫大於心死的情緒,都使我忍不住重新吟誦。那麼久遠年代的'寥寥數語,竟能與我現下的心境如此貼合。明月萬年無前身,照見古今獨醒人。感謝學習過的古詩詞,使我感受到被理解和釋然,在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時刻不至於詞窮。我想,我教授的學生,能在今後的漫長生活中,哪怕只有一瞬間,驚奇的感嘆原來生活中那樣多的事物規律真的有一些與當年聽到的數學定理如出一轍,那我便是功成身退了。

那除此以外,我想,更多時候,我們的教授也是爲了學生能擁有選擇的機會。應試教育再被詬病,那無論如何也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多是基礎知識,真正使每個人發光發熱的其實是選擇自己瞭解的,有濃厚興趣的,擅長的專業去深造,這樣每個孩子長大後的職業生涯才能夠利己利人,說大一些才能夠爲國家和社會做貢獻。而在此之前,優秀的成績,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無疑是應試教育背景下更好的學校和更可供選擇的專業的敲門磚。

我們現在的教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爲孩子的未來選擇添磚增瓦。是的,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初期對每一個領域有所瞭解達到合格甚至優秀,才能在未來面對真正愛的領域時擁有最大程度自由選擇的權力。你愛繪畫可你不能只會繪畫,就算不談繪畫中深藏的數學和物理知識,至少好的基礎知識成績是進入中央美院的敲門磚,那是你繪畫深造的不錯起點。就算你對什麼都興趣缺缺,當你站在更高的起點,你至少擁有了更多嘗試接觸的機會,你最終會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所在。

教師只有擁有可以說服自己的教書育人的動機才能也使學生相信學習的力量,不要讓迷茫和盲目從衆推動孩子們,叫醒他們的應該是夢想和言簡意賅清晰明確的嚮往。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7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的作品。這次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受益匪淺,現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薄認識。這本書引領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更加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來看待教育。

書的前言即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纔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這問題值得每一位學習者和教育者思考。而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的反問“我們爲什麼要知道這個呢?”更是令人振聾發聵!

“什麼纔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珀金斯教授認爲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着什麼。第二個是過於關注“瞭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的掌握。第三個問題是過於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而作者認爲: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應該塑造的是“業餘的專家”,而非強求專業知識,卻能夠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這個觀點與當下“雙減”形勢下的教育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是不是過多的侷限於教科書上的信息?我們的教學重點是不是在於讓學生掌握書本上已知的知識,已經驗證過的事實和已經確立的法則?這種死板的簡單機械地知識傳遞,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無疑將很難適應今後和未來靈活多變的世界。這種局面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

我還注意到了書中下面的內容:“傳統學校無力教授的7個生存能力: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網絡合作的能力以及通過感召力來領導的能力、靈活性與適應性、主動性與企業家精神、高效的口語和書面溝通能力、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與想象力。“傳統教育中常被忽視的7個思維習慣:控制衝動、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態度傾聽他人、質疑、提出問題、藉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保持好奇心和讚歎之心、願意冒險並承擔後果、有幽默感。”

這兩方面內容,從另一個側面啓示我們該如何去爲未知而教:雖然我們當下的教育教學離不開考試,但教學不能太功利化。我們更應該多從學生的思維着想,多爲學生的未來考慮。應該像作者所說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複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啓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作爲一名教師,要爲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斷地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學生成長,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學習成爲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加強自身職業修養,不斷提高自我的成長意識和個人師德素養;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注重學生德育,善於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新時代的學生,更全面的爲學生未來着想,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8

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已經有十餘年了,幾乎每年都能碰到幾個學生問我:“老師,爲什麼要學英語?英語在未來生活中到底有用嗎?”我總是用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來鼓勵他們,勤學以致用。但在讀完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的作品《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後,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來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書名一樣“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將來、未來,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種更超前的教學假設,或者更具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來重新審視教育。

全書讀完,你會發現就是爲了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知識是值得學習的?”或者換成學生的問法,就是“我爲什麼要學這些東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來作爲與“生活脫節”的案例,在英語教學中也碰到過諸如“語法”、“聽力”題目過於複雜,平時生活中對話沒有這麼難,真的有必要去不斷練習嗎?這個可能就與作者說到的“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有關和有用的知識,有助於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去不斷的練習題目,當然不僅僅爲了“應付考試”,教學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能夠“聞一以知十”。

接下來,珀金斯教授進一步帶給我們兩個更有行動指導意義的標準:第一是,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對所學的知識能進行全面的,生動靈活的理解,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能觸類旁通,能很好的應用於實踐。其實很多學生跟我聊天時,談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學習的內容,感覺到很簡單,這個可能並不是內容本質變得簡單了,而是學習和產生疑問後,已經能夠很透徹的看懂這些問題,它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慾望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滿足的第二個標準:開放問題。在生活中,一般會提問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太差,帶着好奇心去發現,學習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去激發學習者主動尋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讓學習者負責提問”,這一點很重要。這實際上是將學習的責任交還給學習者,能提出不懂的問題,本身就是檢驗學習者能力和掌握知識水平的印證。

任何學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們生活中有用的知識,等待我們挖掘,我們應該如何將現在的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轉變爲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教學呢?作者在後面幾章裏給出了建議。最低一個層次,教師可以在現有的教學內容裏嘗試按照上面的兩大標準設計教學方式,這是“點”。中間層次,在我們熟悉的每個學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轉化沒有想象的那麼難,我們可以在整個學科範圍內做調整,這是“線”。更高一個層次,可以跨學科,進行主題單元式學習,這種方式其實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學習的天然要求,這是“面”。

在如今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我們已經無法在單獨的某個學科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學科的對話,才能獲得解答。比如數學學得好的同學,不見得英語就能學得好,但數學能幫助他在做閱讀時的一些邏輯理解。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認真思考,我們所教授的內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學生學習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否具有生活價值?那些是可以爲學生們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哪些能力是他們闖蕩未來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來越需要綜合能力。只是循規蹈矩已經不足以支持人們保住飯碗。那麼,學校教育是否足以幫助學生髮展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學之法,本於人性。多提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將學習提問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多與生活相結合,將知識打通融會貫通,就能更透徹的去理解知識,最後將知識轉換爲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幫助反哺生活。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9

問所有人學習的初衷是什麼,細想來回答的都是爲了以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等提供支持。那回顧來看也就是爲了運用使用並幫助我們提升技能。

將初衷和我們從小的學習來看,似乎都太關注了學業的成績,太關注知識,太關注專業知識了,而忽略了這一切能提供給我們生活和職業的生活價值。爲什麼會造成如此的現象呢?首先是按照教科書那樣教書更方便快捷,其次是因爲理念,太過關注學業成就、知識和專業知識,忽略了知識對於生活的幫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要會篩選和選擇什麼知識是具有生活價值的,也就是按照布魯姆的目標設定來選擇知識教授的層級,是瞭解即可呢,還是要能運用在生活中。其次是搭建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以及課程的設計理念。最後便是採用此種方式,帶着讓學生在生活中成爲更好的運用所學的人而教授課程,力爭使學生成爲一個擁有解決突發問題能力的人,面向未來的`人。

真正的學習是應具有全局性理解的,學生具有宏觀的思維,不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角落或者一道題目,思維是由點到線,到面的。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10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真是一本好書。

因爲朱永新老師的推薦,我纔像看小說一樣地拜讀了此書。可能是水平和視角的問題,我覺得讀懂作者的意圖不是那麼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覆看,才明白。朱老師特別表明作者戴維·珀金斯在美國相當有名,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本書主要是倡導讓孩子學習對未來有生活價值的知識,這纔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纔是有價值的學習,太過注重灌輸知識其實是不可取的,也是無效的學習。

本書圍繞“什麼纔是有價值的學習”展開四個方面的探索: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爲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

什麼纔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呢?或者換成學生的問法,就是“我爲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最簡單的回答是“因爲考試要考”,這個回答太無聊也太不負責任了。也許有人會回答是“因爲對你以後有好處”,但這個回答也很難有說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問題,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學過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後,除了專業的教師,很少有人用過二次方程。類似的例子多着呢,還有人調侃過高數,說你買菜需要高數嗎?試問有幾個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學時花了很多功夫學習的知識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沒讀過什麼書,如今混得比我們好得多。是沒讀過書的人能力不如我們嗎?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內心的豐盈不是用成功和實用性可以表現而已。戴維·珀金斯認爲,知識必須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運用,才值得學習。也就是說,既不是關於閱讀、算術這樣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討論一個人在工作以後因爲職業需要必須學習的專業技能。因爲這兩塊知識,不存在異議,每個人都值得或者說必須學習。而從小學到高中這12年裏,到底什麼知識值得學習就不是那麼確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書的第一章裏,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認爲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的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着什麼。第二個是過於關注“瞭解性知識”。這個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級教師魏勇的話來解釋,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第三個問題是過於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可能是個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卻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裏轉發一些“80%的人一用就靈,是中國人就轉”的文章。作者在這裏提出了一個觀點:教育應該塑造的是“業餘的專家”,他們能夠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業餘專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專業技術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數、標準差這些基礎概念,也能將這些概念應用在對一些統計數據的評判上。這些觀點,我比較認同,作爲一個資深的初中數學老師,我也不喜歡通過數據來簡單地量化學生的優劣好壞。許多品質應該在做的過程中得以瞭解,教育應該重過程,輕結果。有人經過努力學有所成,如果他學會了“二次方程”也許就很有自信地學習其他知識。我覺得其中的思維品質還是有益於人的成長的,現在的數學新課改已經變成重思維方法,輕技巧死讀就是很好的爲未來學的很好說明。

珀金斯教授在書中講到他看到過一個老師組織學生用跳舞的方式來學習細胞的“有絲分裂”。學生從教材裏寫的有絲分裂的各個步驟中提取線索,自己來編舞,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枯燥的、教條式的生物知識。這看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實踐創新。但是作者指出,這種方式的確有助於學生記憶和理解有絲分裂這個知識點,但卻沒有迴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學習有絲分裂和學生的生活和未來到底有什麼聯繫?這種情況說的很現實。反觀我們聽過的、見過的、甚至參與過的類似的課堂教學實踐,很多時候,我們爲之叫好,僅僅是因爲它的形式更新穎,而忽略了它在教學目標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數學課堂的思維導向,更應該值得關注。而不是平庸熱鬧的花樣。

我跟作者一樣認爲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有關和有用的知識,有助於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珀金斯教授還進一步將這個定性的標準分解成了兩個更有行動指導意義的標準。第一個是: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們該如何判斷對某種知識的理解是否具備“全局性”呢?作者給出了四個標準。四個標準是:

1)全局性理解應當有助於呈現物理、社會、藝術等不同世界的運轉機制。也就是說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越多樣,越透徹,就越能豐富我們對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溝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應當能夠指導我們採取有效的專業行動、社會行動、政治行動。也就是說,知識是有用的,不論是個體生活,還是參與社會生活。

3)全局性理解應該敦促我們變得更有道德觀,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願意規範自己的行爲。學習就是學書本知識,對自然的敬畏、對他人的尊重、對美好的嚮往。事實上,對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可以和培養人的心性有關,就看老師怎麼教了。

4)對某項知識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實生活的很多方面會找到應用的機會,並且可以遷移到其他知識領域。

總之,“教育不是爲了將來的生活在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認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學習的知識的標準,而我同時也在想這樣的標準在實踐層面上可能會遇到的挑戰。比如說如何平衡學習者當下的需求和未來的需求?如何平衡學習者自己認爲的需求和教育者認爲他們有的需求?如何適應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作爲一線老師如何在現有基礎上轉變爲孩子進行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教學呢?作者在後面幾章裏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最低一個層次,教師可以在現有的教學內容裏嘗試按照上面的兩大標準設計教學方式,這是“點”。

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11

敘事者五月份共讀的書目是《爲未知而教,爲未來而學》。由於太忙,沒有跟上閱讀進度。幸運的是我聽了樊登老師講這本書,爲了吃透這本書,我反覆聽了四五遍,又結合電子書,重點讀了部分章節。

No.1 學習應與生活息息相關

我覺得老師和家長太注重孩子知識性的學習、正襟危坐的學習、課堂上的學習,總是認爲學習與生活是分割開來的,反而是忽略了生活中的學習。如我們天天看見的月亮,這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學生們擡擡頭再搖搖頭。如我問大家我們能在什麼季節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啊,有些同學疑惑地看着我,對布穀鳥毫不知曉。

所以,我覺得在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最好的學習應該就是從生活中去學習,帶着孩子觀察天氣的變化,帶着孩子瞭解突降冰雹的原因,帶着孩子每天觀察月相,帶着孩子認識各種交通標誌與各種廣告牌上的字等等。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與生活聯繫在一起的,或許也爲孩子後來學習儲備強大的動力。

當然,假如在孩子小的時候,這樣的引導缺失了,也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可以讓孩子利用現在的所學知識,去儘可能地指導生活或是應用到生活中。假如孩子所學有限,還做不到這樣,那最起碼也讓他看到知識是有用的。如去年新聞中報道,有一化學老師在孩子們期中考試取得好成績之後,老師爲了獎勵孩子們,用自己所學知識爲班裏的每一同學都做了一支脣膏。那孩子們在收到老師的脣膏之後,可想而知,會是多麼的高興、開心,也會對學習化學有更強的動力吧。

NO.2 全局性理解是學習的最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重在持續不斷的努力,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不經意間頓悟了,樹立的目標可能也能夠實現了。

而全局性理解與之有些相似,是指在你達到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後,能夠融會貫通地去看待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身邊中的朋友中就有用管理學的`知識來解釋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我的學生中就有用物理學中的熵的概念去闡釋作文中的概念等等。這都是全局性的理解。

既然全局性理解是學習的最高境界。那怎樣才能讓一個人擁有全局性理解的思維?首先,一個擁有全局性理解思維模式的人一定是愛思考的人。當然,他思考的引發點可以別人的一個問題,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某種場景。其次,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欲。當一個人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的時候,往往會是全局性理解一個很好的開始。最後,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儘量用開放性的、具有鼓舞性的問題去引發學生的思考。

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存在一些對學習的錯誤認知和誤區,也存在一些懶於動腦思考的現象。所以,不管是作爲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習者本身,我都應該嘗試着多去運用全局性理解這種思維工作,從而能夠指導自己的生活、指導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