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臥冰求鯉》讀後感

《臥冰求鯉》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臥冰求鯉》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臥冰求鯉》讀後感

《臥冰求鯉》讀後感1

《臥冰求鯉》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的,主要講了王祥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故事。可是他的後母對她不好,但王祥從不埋怨。有一次王祥的後母生病了想吃魚,那時候天寒地凍,到處都是冰雪。王祥來到結冰的河裏想:“這大冷天的怎麼在結冰的河邊抓魚呢?”說完王祥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小石塊砸河面,這個辦法雖好但是如果冰碎了自己來不及逃脫的話就會被河水淹死的.!”王祥又想:“春天一到河面上的冰就會自動化開是應爲河面上的冰被較熱的溫度熔化了我可以把衣服脫掉趴在冰上。”想到這裏,王祥就脫去衣服趴在寒冷的冰塊上。“啊!好冷啊!”王祥有點想打退堂鼓,可是他一想到生病的母親,就感覺渾身有點熱。突然王祥身子下出現了一個有七種顏色的圓圈,把他送到陸地上,河面突然化開一小塊,裏面蹦出兩條大魚。一位神仙突然出現說:“王祥,我看你這麼孝順,今天我就送你兩條魚剛快回家孝敬自己的父母吧!”王祥連聲道謝。剛回到家王祥就興高采烈地說:“媽,我捉到魚了而且好大呢!”說完王祥就把抓魚的經過講給父母聽,說完,後母就淚如泉水大哭起來說:“王祥你太好了!我對你那麼刻薄,你沒有埋怨還在大冷天的去給我抓魚吃。”從此王祥一家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臥冰求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孝順就是對父母的教訓要接受,對父母的心意要體貼,對父母的付出要體貼。

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我早早地起牀看電視,平常媽媽都是七點半起牀煮早餐,可是今天……我看了看時間,八點了!我生氣地跑向媽媽房間敲門,久久沒人出來。我便大吼道:“你耳聾了嗎?”可裏面仍然一點動靜也沒有。我動了動門把,“咦,門沒反鎖?”我自言自語。走進去一看,媽媽躺在牀上,我心想:媽媽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我着急地喊:“媽媽,你怎麼了?”媽媽睜開了眼睛,有氣無力地說:“我頭暈!也許感冒了,平常我吃的藥已經沒有了,等一會我去買。”她低弱的聲音讓我很害怕,我趕摸了摸媽媽的額頭,“啊!好燙!”這下我陷入了了沉思:爸爸出差了,媽媽動不了,我去買藥吧!我馬上拿着自己的零花錢跑去藥店,買了平時媽媽感冒時吃的藥,又急忙跑回家,到家後,用杯子接了一杯水,讓媽媽按說明書把藥服下。這時的我才喘了一口氣,心裏的那塊大石頭慢慢落下。我讓媽媽好好休息,自己爲媽媽煮起了稀飯,在等待稀飯煮熟的過程中。我抓緊時間寫起了週末作業,一邊寫一邊想起往日對媽媽的大吼大叫,我感覺好慚愧,“幸好我還有彌補的機會。以後我要好好珍惜呀,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我默默地想着。我拿着草稿紙算起數學題,一滴淚水掉落在草稿紙上,這是覺悟的淚水!這是愛的淚水!這是孝的淚水!

媽媽生病那件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以後我在行動上有了變化。每天放學回家,一句“我回來了”溫暖爸爸媽媽的心;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一句“請喝茶”讓爸爸媽媽喜笑顏開;每天休息前,一句“晚安”讓爸爸媽媽激動不已。這些看起來很小,但我相信會溫暖父母的心很久很久……學會去感恩,就要學會去珍惜,珍惜那濃濃的父愛,那濃濃的母愛,那濃濃的師生情……

《臥冰求鯉》讀後感2

在我初讀《臥冰求鯉》時,不禁爲王祥的那種孝心所感動。繼母對他那樣苛刻,甚至在他的父親的面前說他的壞話,但他不計前嫌,在繼母病重時,仍然盡其孝心,滿足繼母的心願,這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是我們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百善孝爲先,自古以來“孝”便是爲人們所熱議的話題之一。古有王祥臥冰求鯉,而在當今社會有關“孝”的感人事蹟更是數不勝數。

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王祥那樣偉大的人物,他們在生活的點滴小事中用看似平凡無奇的舉動卻詮釋着他們不平凡的人生,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讓信仰迷茫、價值觀紊亂的現代人對傳統美德有了正確的認知,讓曾經荒蕪的精神家園再次迴歸昔日的繁茂。

當我們正享受着父母的疼愛,家庭的溫暖,有些人卻早已承受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猶記得老師帶領全班看“開學第一課”那一期節目時,我的內心深受觸動。孟佩傑,這樣一個用微笑回報世界的女孩,深深烙在了我的腦海中。七月的'山花開的正漫,一如她微笑的臉龐。很難想像在這個樂觀向上的女孩身上,命運到底跟她開了一個多大的玩笑。5歲那年,小佩傑的父親因車禍去世,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爲命。母親不堪重負,將她送給別人。在新的家庭中,她還未體會到家的溫暖,不幸卻已接踵而至。養母在三年後癱瘓在牀,養父不堪生活的重負,一走了之。養母在絕望中萌發出輕生的念頭,卻被小佩傑及時救了下來。她說:“媽,你別死,媽媽活着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小小年紀,她就承擔起一家之主該盡的責任:八歲的小佩傑獨自上街買菜,做飯給媽媽吃;爲了配合醫院的治療,她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臥起坐,240次伸腿,捏腿30分鐘,每天當養母已進入香甜的夢鄉時,小佩傑才能小憩一會兒。功夫不負有心人,小佩傑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2009年,她順利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她帶着養母去上學,並於在校期間勤工儉學,在拿到工資的第一個月,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爲養母做一頓她最愛的紅燒肉。當人們深深佩服她的所作所爲時,她笑着說:“我不過是做了每個女兒都該做的事。”

風箏之所以能在藍天下飛的更高更遠,是因爲有人緊緊的握住手中的那根線,兒女也許終究會有遠走他鄉的那一天,但千里之外的父母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始終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古有王祥臥冰求鯉,今有孟佩傑恪守孝道,“孝”是亙古不變的主題。親情是一棵盤古錯節的大樹,縱使枝葉枯萎,根仍緊緊地纏在一起。畢淑敏說過:“"孝"是稍縱即逝的眷念,‘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連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讓我們有所行動,用心去孝順我們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再用餘生去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