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國學禮儀心得體會

國學禮儀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禮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禮儀心得體會

5月20日,融入國學禮儀的《導師制禮儀培訓師研修班》在鄭州的xx賓館會議室開班了,截止24日結束,作爲學員之一的我,一分鐘不少的聽完了全部課程。五天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從思想上、理念上、知識上,言行舉止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下面是我在學習國學禮儀中的點滴體會。

20日下午的《國學禮儀十八說》課,自己是在懵懵懂懂中聽完的,因爲以前在國學禮儀方面知之甚少,且對古文也不感興趣。但是第二天下午的《國學禮儀十八說》課中,當聽到x老師講,古人說當時同學忙於學習知識,而放棄禮儀的學習時,我驚呆了,聯繫到現在同學的狀況,感到古人幾百年前的話,怎麼就和現在的狀況類似呢?情不自禁的舉手提問,向老師請教。由此,激起了我學習國學禮儀的興趣和渴望,在後面幾天的國學禮儀課中,竟自覺的融進了課程之中,禮儀培訓師研修班學習結束回來後,到x老師的博客中和網上一些國學禮儀知識網站進行學習。

我國曆史悠久,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其文化傳統源遠流長,作爲文明標誌之一的禮儀,在傳統文化中佔據着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因爲我國的禮儀自成體系,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還因爲我國的禮儀一向被視爲法治的補充,在社會整體中發揮着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職能。長期以來,通過禮教或政教作用於人們的思想領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以“禮”爲核心的道德觀念、行爲準則和社會規範,使我國在世界上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

通過國學禮儀的學習,知道了中國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還知道了古人的名言:孔子說“人無禮,無以立”;荀子說“人無禮而不立,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這就說明古代人們就認識到了禮儀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禮儀與人、與家、與國的關係。

通過學習瞭解到:禮是天地之道,天地互禮,日月相顧。禮是人之道,人類互禮,萬類相濟。互禮爲敬,故曰:禮道主敬。而且在《禮記》開篇中說道:毋不敬。也就是說人類要敬天、敬地、敬祖、敬親、敬人、敬己、敬事、敬萬類。因爲敬是人類效仿天地之德的根本:天地互禮,陰陽共存。敬是爲了節制人們的情慾和惰性:制人情,節民性。在學習中還認識到禮儀教育是養正之本。

其一,禮儀養正是第一教育。古人入小學,以“灑掃應對進退”爲開始,先教同學行爲規範,先教同學做人做事。

禮儀,是數千年來行之有效的教化良方。而在現代教育中,上學直接教讀書,教寫字,教知識,教技能,卻隔過了“行爲規範”這個基礎。而且,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隻用言教講道理,很少用身教行禮儀,以致於禮儀成爲現代教育的盲區。童蒙養之以禮,中有大正。樹正長高,路正行遠。至正之子,可以爲家之棟樑。可以爲國之重器。也就是說,禮儀養正是第一教育,人人必修。少時未修,長成必修。不修不正,不修不以傳後。非常遺憾的是,禮儀養正,承天之道,易簡易行,是中華民族智慧之本,可如今人知之者,鮮矣!人行之者,缺矣!

其二,禮儀養正是化成教育。

禮儀養正訓練,是人生態度和做人做事基本方法的訓練。重在讓人直接去做。行禮久而成習,動作間,人不言而教,不知而化,是行之有效、簡單容易的教化方法。古時民衆大多不識文字,不能讀書,然而民風淳樸,人德厚,多孝子,多忠信之民,靠的是以禮化之,以禮傳家。可是現在,同學的德育課更多的是老師在課堂上的說教,禮儀教育雖然有所增加,但是,更多的學校卻沒有禮儀養正訓練,使得禮儀斷代,行之無正,多虛妄弄巧者,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如此無化之教何益?令人擔心。禮儀養正,重在習育化成,使孩子發誠生敬、生神聖,養成尊貴行爲,莊重做人,認真做事。禮儀養正,化成之教,其智大矣!享譽世界的禮儀之邦,中正和平的華夏民風,靠禮儀化成。

在學習國學禮儀中印象最深的是《國學禮儀十八說》中的“人生十禮說”,通過學習懂得了人生十禮:推手禮、萬福禮、揖禮、拱手禮、叩首禮、執手禮、交手禮,附手禮等,還有一拜禮、二拜禮、三拜禮(再拜額首禮),並且瞭解了每種禮的用法和行禮的方法。並且與跟隨丁老師學習了再拜額首禮,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雙手相握空拳,齊眉,第三拜時前貼額頭,鞠躬60至90度。通過學習行禮,理解了以往在電影、電視中看到古人行禮的含義和禮節,增長了知識。通過對國學禮儀的學習,加深了傳統文化的薰陶,進一步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禮儀的博大精深,它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和結晶,雖歷經幾千年的滄桑變遷和發展演化,在今天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自己以後的工作中,將去深入的學習國學禮儀,深刻的理解國學禮儀。

同時希望更多的人知曉禮儀教育是養正之本,更希望所有的老師知曉並行之,使我們的後代可以爲家之棟樑,可以爲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