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莊子閱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1

人生在世,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紛雜繁多的誘惑也實在太多,如何擺脫貪念,如何抵制誘惑,如何實現理想往往成爲人們思索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理解《莊子》來回答這些問題。

《人間世》中有這樣一句話:“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意爲:人爲了求名,不擇手段,相互傾軋,而人類用於提升自我、改善生活的知識技巧在此時就成了鬥爭的工具,人自身最終爲名所困。古人說,普通的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常常爲慾望吵架,慾望滿足了,就不吵了;知識分子則不單單是爲慾望,慾望滿足了也要吵。但是在爭吵時,知識分子看似是在爭是非,爭對錯,實際上爭的目的是爲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是爲了自己的面子和名聲。在現實生活裏,人們難免犯“德蕩乎名,知出乎爭”的毛病,這便是“名心”在作祟。人若想要從名利場中抽身出來,就應該把“名心”抹平。

如何把“名心”抹平,這就要提到《大宗師》裏的一句話:“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懷瑾先生認爲這裏的“藏”可以理解爲執着,即抓得很牢。但是人生又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料的事情,也總有些難以被抓牢的事物,因此有時不必太執着。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細沙,握得越緊,越容易流失;也正如名利,名利是一根向上攀巖的繩索,握得越緊,越容易在原地停留,拽得越緊,越容易繩斷身落。誠如莊子所言,只有昧者纔會自以爲一切盡在掌握,一切藏得嚴嚴實實。其實,呱呱墜地時,我們渾身赤裸;撒手人寰時,我們兩手空空,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於某一點,某一事,某一物呢?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有時必須放下“執着”。當把“執着”放下,“名心”自然會離我們而去。

但是這裏的“執着”並非是指理想追求,而是指人們容易貪求的東西。舉個例子,錢固然不可缺少,但我們沒有必要去執着於追求花不完的財富。量需而行,量力而行,切不可貪多求全。《大宗師》中“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就恰好指出了這一點。古時的真人都是一切不貪求,一切不計謀,一切順其自然。雖然這樣的境界我們難以企及,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承擔起我們自身的責任,不要麻煩任何人爲我們代勞,也不要搶着爲任何人代勞,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第二,看淡成敗得失,看淡他人評價,注重於“養中”即可。過分顧忌別人,把自己弄得像個四處賣笑的戲子,實在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第三,正視自我,不自欺欺人;量力而行,不要制定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標。

放下不必要的“執着”,有利於我們在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堅定前行,不迷失方向。《逍遙遊》中提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有志氣的青年往往像鯤鵬一樣擁有遠大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實現需要由一個又一個小目標的成功累積而成,因此我們要有遠大的計劃。有這樣一種說法,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只會回憶過去,在回憶的過程中體驗感傷;第二種人只會空想未來,在空想的過程中不務正事;只有第三種人將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高瞻遠矚,腳踏實地。只有將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當,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但是生活中,常常有人被眼前利益的絢爛外貌矇住了雙眼,寧願一直低頭享受那片刻的短暫歡愉,也不肯擡起頭望望遠方,去尋找更大的空間。然而事實往往證明,只爲眼前利益的人,會受人性所限,只會陷入庸人自擾的無邊煩惱;唯有立足長遠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頸,活出精彩人生,享受智慧人生。

簡而言之,我們要正視自我,踏踏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要注重自身的內心情感,重視“養中”;放下不必要的“執着”,抹平“名心”,堅定前行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通過遠大的計劃將一個個小目標連接匯聚,使之最終化身爲理想的實現。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2

在那個紛亂的戰國時代,誕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遙自在,不懼生活的窘迫,不被名與利束縛,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內心永遠的寧靜,他就是莊子。

莊子的灑脫,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莊子的灑脫來自於他對名與利的超越。聽過這樣的故事:有次莊子去樑國,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當時身居宰相的高位,聽到衆人說莊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會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連忙派人全城搜捕莊子,可莊子卻不請自來,用鵷鵮和貓頭鷹的故事告訴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國人來請莊子出仕,也被莊子用自己寧願在爛泥裏快活的說辭給拒絕。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能夠像莊子一樣對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裏無法自拔,爲着家財萬貫,名垂千史,在人世間苦苦掙扎,卻在泥潭當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惡性循環永遠看不到盡頭。可莊子卻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處境下,仍是不肯向名與利低頭,正是因爲他超越了名與利的束縛才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莊子的灑脫也來自於他對生與死的超越。莊子認爲每個人都是氣息,居住在形體之中,而死亡不過是又使形體回到了氣息,是經歷過一生之後的解脫和長眠。面對親人的去世,他能放聲高歌,而不是在親人離世的悲傷中痛哭,這種灑脫便是來自於他對生死的看淡。生與死連接着兩個世界,莊子看透了生的喜悅也看透了死之後的長眠,他一生逍遙自由,既不樂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活之中也會少很多哀聲吧。

莊子的灑脫還來自於他對道的理解與超越。作爲道家學派的代表,他將道的含義盡情詮釋。《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順其自然。當然莊子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過生活,而是跟着生活,從不妄爲,只是獨處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樣樂得自在。至於他對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種逍遙不羈的人生態度,那種高深的境界,實在是衆人難以到達的地步。

我們雖不是莊子,也很難達到他的境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學習莊子,學習他的灑脫,學習他的超越。擺脫名利與生死的束縛,踏遍紅塵看透紅塵,永駐內心的靜謐。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3

說起閱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莊子》,對於《莊子》中的思想,有許多都是對我們生活有所啓發的。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樣提倡人們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因此莊子的思想裏對於“人爲”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態度,而對於“天然”的事物,則是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讚揚。與老子相類似,他也強調“天道自然無爲”,“道”是不能以人爲的力量去改變的自然規律。下面我想談一談我閱讀《莊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談一談有關於莊子有關於崇尚自然與自由的思想。在結合莊子對於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後,我想到莊子在《逍遙遊》中寫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裏是說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卻還是要有所依賴。因此說: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莊子否認人可以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極地順應自然,完全無所作爲的結論,也提出了“絕學”、“棄智”的主張。認爲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律,並且妨礙自己去認識“道”、掌握“道”,因此纔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其次,莊子認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強調以自然爲美的審美思想。在莊子《知北遊》中這樣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裏強調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語言、不發表談話、不附加解釋的。這個觀點表達了莊子認爲人所表達的文字也好,音樂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間的“大美”。莊子認爲真正的美是一種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的美。“大美”實爲主體以自然爲宗,在自由關照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所以莊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強調我們對於真正的美應該如何把握,認爲應該否棄人力,追求自然。

結合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莊子同樣的強調“虛靜”。莊子在老子的理論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齋”與“坐忘”。莊子強調主體應該由虛而明,達到無知無慾,不受外物干擾,空明寧靜的心靈狀態。而“心齋”和“坐忘”在我看來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或者是過程,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心靈洗滌,讀後感m提升自己的心靈脩養,從而達到“虛靜”。而莊子在“虛靜”的狀態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論。莊子曾在《齊物論》中說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我與蝴蝶之間必定有所區別,而這個區別正是“物化”所在。莊子在認爲“虛靜”正是爲了達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同時提出“物化”是一種審美特徵,是主體對對象生命情趣和本質的感知,是“體通”的境界一種創作過程中的主客關係。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過閱讀《莊子》所體會到的,對我的生活有許多的啓發。因爲愛上閱讀我纔會閱讀《莊子》,因此在日後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熱愛閱讀,將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真正做到愛上閱讀,手不及卷。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4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着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遊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於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着美景心嚮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那麼悽怨,只是爲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爲”“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裏也會開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爲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着,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迴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5

“無爲”,這是在讀《莊子》之前,對莊子的印象。讀後,也還是無爲。閱讀的過程中,對於莊子思想的理解幾乎沒有阻礙,彷彿自身本就是這樣子,這些思想與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過,只是在這裏找到了一個系統而肯定的闡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據書中序言中關於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蹟,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說。而在這些事蹟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爲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時,無論是關於“大瓠”、“大樹”,還是關於“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遊於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並慨嘆“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說“逍遙於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說之後,都認爲莊子對於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爲、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今國家沒有戰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麼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說,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麼,這也應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可是莊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爲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爲”之說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莊子》一書系統闡釋了莊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共33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據說雜篇多僞作,而辨別真僞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寫作風格。莊子的風格天馬行空,時而“乘雲氣”,“御飛龍”,“逍遙於塵世之外”;時而撥開世俗紛爭的面紗,申斥三皇五帝,痛罵仁義禮樂;時而論說至人之道,鞭笞詭辯之術。他的文章,浩莽宇宙與秋毫之末同在,卻沒有一絲違和,彷彿渾然天成。他的思想,變幻莫測,又逍遙自在,彷彿於天地間取得一絕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彙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悟,但這並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麼?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裏?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於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並未得道。

——真。“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爲。“無爲而無不爲”。

——齊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後,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鉅作都在強調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爲準則進行定義,但這並不是世界的本質。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人類欲留存於世,先要衡量衆生,於是,他們規則了衆生的意義,當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於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說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說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於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說,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的頂端,成爲超人的存在。

關於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6

人們大多數執迷於大道理。我們經常對自己說: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別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依然不放過自己。每日的辛勤我們都覺得是必須的。原來我也是這麼想的。在學校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在學校我依然每天跑圖書館學習看書。上班之後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給老闆看。結果是我們很累。

我們的心就像風箏一樣被束縛着。竟然渾然不覺。如果不看莊子的文章。我會一直以爲這束縛理所當然。但莊子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價值觀。在我看來就是豁達(記得小學的一個同學說是順其自然,現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達。不應當執迷於物質。莊子一生貧窮。但他卻有豐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來。精神的貧困纔是真正的貧困。一個人的'心飛不高。那他就永遠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個被束縛內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會是多麼可悲。沒有追求,沒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遠是灰色的。

做人還要有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們需要挖掘自己的獨特再哪裏。明白自己的優勢再哪裏。這種自省是達到自己境界的基礎。只有瞭解自己才能夠深入剖析自己。發現問題的所在。通過一些內在外在的方法解決掉問題。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那麼今後遇到問題我們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後自己殺掉自己。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心飛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夠飛到多遠嗎?如果你還侷限再那裏,那麼就一把剪掉風箏線。掙脫束縛。讓心無限飛翔。

還會有更多的感觸,慢慢來。

春遊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沒有煩惱的事情纏繞我們想必是很多人的夢想。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心靈是一片淨土。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被世俗所打擾。六根清淨。心如止水。一寵一辱不驚呢?在莊子看來,這需要兩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7

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莊子在閒靜的午後靜臥,他微閉的雙眸和上翹的嘴角,正展示着他歡悅的夢境。恍惚間他身後長出一對翅膀,莊周化作栩栩蝴蝶飛舞在天地之間。然而豁然夢醒,莊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發現自己是睡在牀上的莊周,但那隻在夢魘裏飛翔的蝴蝶卻再也揮之不去。於是這位質樸到純真的哲學家開始懷疑,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我是莊周?還是蝴蝶?

他住在窮鄉陋巷,斜陽草樹之中,享樂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筆勾勒莊子,應當用近乎白描的悠閒飄渺的線條畫他的衣紋,用靈動疏放的墨色寫他的鬢髮,他厭惡亂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鍾情於自然的高山流水風吟蟲唧。他嘯傲山林,憐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絕遊,知道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不如魚之相忘於江湖。知道繁華落盡必爲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無慾無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飛翔在污濁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輝煌的.垂天之翅,他驅散着人類貪慾,殘暴和自大的陰霾。莊子的思想是那樣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民族,那些閃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帶來林林總總自然的生命與言說,歡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廣博的宇宙蒼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美是什麼?美在哪裏?難道是世俗彩繪的國棟雕樑?是精緻的陶瓷或墓葬的裝飾?是五絃妙手彈奏的音樂?去吧,去吧,這都不是。這些矯僞的藝術,在莊子看來都是惡俗的,不堪的,不可容忍的,真正的美存在於天地之間,是沒有經過人工雕鑿,天然淳樸的存在。顯然,莊子追求的是一種沒有經過人破壞的天地醇和之美,一種純真不加矯飾的自然之美。而一切人爲之美的藝術,不過是一些摧殘事物本性矯僞之作,這些東西與人爲天性相執拗,必除之而後快。“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莊子的美,是徹底的真和樸,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朋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你看那雲中白鶴,山間明月,水上清風,那浩浩江流,巍巍高山,層層林海。那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寒光積雪,蒼茫的宇宙之間,何處不是無言的大美?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純樸,毫無雕飾,靈動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麗,但已失之於生動。人也應該如此。《莊子》中關於東施效顰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觀點。西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女,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妝,衣飾樸素,也無法遮掩她的天生麗質。有個長得很醜的人叫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嬌柔無限,十分惹人憐愛。當她從鄉間走過,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東施看見西施姑娘這個樣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樣子,也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從鄉間走過,可是村裏人看到她這樣子,都嚇得緊緊地關上門不出來,或是遠遠的走開了。這醜女人只知道人家皺得好看,卻不知道人家皺眉爲什麼好看,西施麗質天成,哪怕陷於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風韻,動人心絃。那醜女人本已很醜,再以愁苦的樣子,可謂醜上加醜了。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以爲莊子藉此嘲笑東施的醜陋和不自量力。其實,莊子講這個故事,不是嘲笑東施的面貌形體,事實上他也並不在意人的外在形體,在他的著作中,對於醜得奇形怪狀但心靈淡泊飄逸的人,莊子都是大加讚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個自然的真人,一個誠實本色、率性、純潔的人,一個卸掉衆多虛僞面具的人。

我們都經過孩提時代,那時候餓了就哭,吃飽了就不鬧,沒有貪求的慾望。愛父母,親同伴,惡壞人,全出自內心的情感而非虛飾和矯情,面對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祿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樂與悲傷、喜愛與厭惡毫無半點虛假。可是,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學會了各種各樣的虛僞。痛苦的時候不敢放聲大哭,拼命地擠着笑臉面對世人,開心的時候不敢開懷大笑,偏偏板起臉像是沒有發生任何事。我們一面真實的感受生活給予的苦難和幸福,一面虛僞地掩蓋面容上的喜怒哀樂,慢慢地,我們學會硬起心腸,不動聲色。我們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時也失去了無所掛礙的自然的快樂。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摯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纔是精神的偉人,也纔是永遠快樂的人。相對於宇宙來說,人生何其短暫,爲什麼要逼自己揹負各種各樣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雙慧眼俯視紅塵之間的財貌名利之爭。看見人們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慾,絞盡腦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與純樸,那它該如何悲憫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絕非人力可以全然改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人力之外的聲音,強人強己都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是一個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個“美”的人。

看見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葉了嗎?見到鼓盆而歌的莊子嗎?見到發現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蘇格拉底嗎?背離了自然的本性,纔是讓人越來越不快樂的根源啊!

莊子閱讀心得體會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很難想象,有一天,我會靜靜的徜徉在《莊子》的世界裏不忍釋卷。去選擇跟這樣一位先哲對話,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畢竟我們之間可是橫跨着兩千多年的歷史鴻溝啊。本來,我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硬着頭皮讀下去的。可誰知,這一讀,便是天光乍破,至黎明方清醒。

《秋水》篇,物我之間的深刻認知。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一泓秋水瀉,千載道心明。當讀到《秋水》篇時,我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井底之蛙,夏蟲語冰,一葉之秋……這些兒時便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抑或是成語典故,竟會在此時重逢。於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瞬間生動了起來。井底的蛙,只能看見狹小的天空,便以爲世界只此方寸之地。是什麼,限制了它對外物的認知?這便是莊子的《秋水》想要告知我們的東西。

“有些人沒見過汪洋,以爲江河最爲壯美;而有人通過一片落葉,卻能感知整個秋天。”人對外物的感知固然會受客觀環境的.侷限,而人主觀意識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蘇軾的《赤壁賊》中,主客之間亦有此物我何分的深刻討論。人類渺小,而宇宙無垠。然而,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卻永不停息。以至於人的認知,便如這秋水潺潺,是流動的,是發展的。而莊子的思想亦如秋水,一瀉千里,無止息,亦無涯。

《說劍》篇,既是隱者心淡泊,亦非冷觀亂世風雲。

春秋戰國時期,因亂世紛爭不斷,無數王侯將相粉墨登場,掌風雲變幻,而莊子依舊在濮水靜靜垂釣。我原也以爲莊子是避世的,畢竟他說寧願在泥巴地裏打滾兒,也不願替楚王賣命。可直到讀到這篇《說劍》,我想我錯了,我對莊子的瞭解太片面。

趙文王喜劍,他便以劍爲喻,說有三劍,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無論我如何形容,亦是蒼白太過,於是莊子原話如下:

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爲鋒,齊岱爲鍔;晉衛爲脊,周宋爲鐔,韓魏爲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爲鋒,以清廉士爲鍔,以賢良士爲脊,以忠聖士爲鐔,以豪桀士爲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以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

很多人讀此篇時,只是歎服於莊子的辯論口才,而我下意識感受到的,卻是莊子對天下紛爭的清醒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上至王侯,下至庶民無喜它。比如越王八劍,那是千古傳奇。所以趙文王亦不能倖免,迷上了劍士鬥劍,荒廢了政務,莊子來勸,便有了上述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番言論。也讓後世之人得以窺見莊子淡泊名利以外的另一面。原來他也可以這樣,心繫天下,規勸君王。

也許道家自老子起都與水有緣,莊子的思想亦像水,或汪洋恣肆,於是有了《逍遙遊》;或靜水流深,於是有了《秋水》、《齊物論》;或澤被萬物,心繫天下,因而有了《說劍》、《漁父》。說到這裏,我也希望《莊子》的思想能涌流至無數人的心間,傳遞着爲人處世的通達智慧。

我讀完《莊子》,還來不及感嘆,便沉沉睡去。夢裏有鯤鵬展翅,駛向無涯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