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

近日,學校組織全校老師認真地在網絡上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學習後,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爲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

語文教材分析的學習心得體會伴着振奮與迷惘、求索與飛躍,我們淋漓盡致地體會着基礎教育新課改給我們帶來的激動。從“走近新課程”到“走進新課程”,師生們付出了自己的辛勞與汗水,當我們手挽着手走過五年級課改的第一個學期時,回首來路,我們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學期,我們又要對新教材進行學習和探索,在學習了新教材分析後,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應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說過“爲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這說明教師要“吃透教材”必須要日積月累的學習和提高。反之,教師在“吃透教材”的過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學理論、實踐經驗、個人素養得到不同程度提升,達到雙贏的效果。

我個人認爲,教師要“吃透教材”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瞭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2、鑽研教材,選準好切入點。

抓好切入點,選準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誘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切入點的選擇主要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的需要,以及學生學習、閱讀的規律而確定。

二、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有人說:

“語文是燦爛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箏,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

”如今新課程更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追求空間,課堂教學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課堂轉變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所,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自由度也隨之擴展。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呢?本人認爲: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要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爲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學習中的困惑是什麼,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爭議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體現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感。

進行教學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課,讓學生學到什麼知識,培養學生什麼能力,讓學生得到怎樣的思想教育,這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應當牢記奧斯貝爾的這句話:如果把全部教育學、心理學歸結爲一句話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兒童已經知道了什麼。課前瞭解學生,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找準最近發展區,十分重要。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學起于思,沒有學生的思維參與的課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動的課堂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體現在上課環節上,要關注學生的聽講狀態、互動情況。我們教師一定要摒棄那種“我講我的,學生做自己的,老師很累,學生沒有收穫”的現象,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爲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所以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氛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火花,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三維目標的合理達成。在課後反饋環節上,課後也要通過檢查作業、反饋練習、談話聊天、互動反思等多種手段關注學生的收穫程度,疑難問題的解決程度,從而做到追蹤記錄,及時總結。我們只有眼中有學生,整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在“發現問題——診斷問題的病因——反饋解決”這樣的良性循環中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閱讀教學要有基本式,如,葉聖陶先生提出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的模式;如,自學──指導──練習的“學、導、練”教學模式;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的“整、分、整”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更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採用以情境體驗爲核心,以朗讀指導爲重點的“ 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學生零距離,心貼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潛心感悟。

對於童話、寓言,可以採用“初讀,知順序──熟讀,記語言──再讀,演一演”的教學模式。

對於有值得探究的問題的課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問題爲導向,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對於寫法有特點,且學生學得來、用得上的課文(如,簡單的說明文),可以採用“瞭解內容,領悟寫法,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於適合習得某些學法的課文,可以採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於略讀課文、選讀課文,可以採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體現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

對於“綜合性學習”,應體現體驗、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設計方案,分組活動,輔導交流,展示成果,小結收穫”幾個環節……總之,通過這次的教材分析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課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文本的過程,既要平等互動,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對文本探究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產生碰撞,達成情感上的共鳴,收到預期的成效。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2

很有幸參加了4月27日市舉辦的語文新課標準解讀報告會,終於讓我明白了小學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爲主的教育。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裏,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着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爲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讓界。那麼,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爲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爲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爲此,我要在語文課體上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幾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爲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關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爲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爲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爲育人服務的,身爲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裏。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衆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爲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

20xx年版新課標發佈後,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情境式學習和實踐式學習。

在課程理念中也提及到了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什麼是情景式的學習方式。課標是這樣解釋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景式的學習方法是教師爲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主動地給孩子們營造一種以形象爲主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的具體的場景,並藉此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學習的學習方法。

我們通常認爲,科學合理的情景式學習方法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有利於孩子們的學習,最爲主要的是可以減輕孩子們的厭學壓力,持續性的吸引孩子們的學習注意力。

不論哪個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我們也常聽一些孩子們說道——某某老師喜歡講故事,不喜歡上課,但是我們的成績卻很好。這就是情景式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孩子們容易被故事吸引,從而注意力提升,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也會充滿興趣的去完成我們的作業任務。所以講故事,是我們語文老師常用的一種情景式教學方法,更應該成爲我們孩子們的學習方法。

在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引進我們的生活情景,孩子們會在學習中被充分調動積極性和原有的知識儲備,增強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因爲孩子們熟悉身邊的事物所以對可以遷移的知識會有親切感和渴求度。

情景式教學就是爲了幫助孩子們認識生活和理解知識,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和生活實踐中創立一種更加有效的溝通。

“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於實踐,勇於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實踐式的學習方式。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實踐。換一種說法,實踐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體系豐富爲一種可見的活動,便於學習者的理解和應用,增加學習者的學習情趣,最終形成“抽象知識——實踐深化——加深認識——優化知識”的良性循環。

學生也是有差異的,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到學生差異,然後在進行教學。怎樣彌補學生的差異和學生的不同呢?那就是閱讀。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當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後孩子們子讓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會如魚得水。

閱讀就是在給孩子們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4

20xx年語文新課程標準做了比較多的調整,增加和細化了許多項目。

一、育人目標更適應時代。

從“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的變化過程看,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更注重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在複雜問題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靈活、自信、專注、合作的良好品質。

二、體現了時代性。

比如網絡、“雙減”等,充分利用課後服務,開足開齊課程:書法、勞動、綜合實踐、特色地方課程等,發展學生特長,強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主陣地的地位。

三、重視對德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文化傳統的教育。

四、關注教師的成長。

教師是課程標準實施的主力軍,新課標的指導方案從“教什麼”、“學什麼”到“怎麼教”、“怎麼學”再到“學的怎樣”、“結果怎樣”,都更加具明確具體。

總之,在新課標面前,作爲課程標準的領跑者的一線教師,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充分理解課標,創造性的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自己的專業尊嚴和職業幸福感。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5

“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教學目標就在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加他們的閱讀量,讓其更好的參與日常學習與生活。以“單篇精讀”爲主的傳統閱讀教學模式雖然有利於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但已不能達到增加學生閱讀量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羣文閱讀”應運而生。

它要求教師自主選擇和組合一組學習材料,師生圍繞這組材料的議題,對所選內容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到求同存異的目標過程。通過羣文閱讀教學爲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閱讀信息量、更廣闊的閱讀平臺、更多的能力培養機會。

讓我們盡最大可能地爲學生營造生態、開放的閱讀環境,最大程度地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品味閱讀,享受閱讀。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6

通過學習“跨學科教學”以及新課標等內容,我深刻體會到跨學科教學可以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現在絕大多數學校在科學課程中採用的是分科教學。容易出現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脫節。分科教學在聯繫實際時,因受到學科的侷限,往往是蜻蜓點水或只侷限在某一關節,而不是真實情境的完整的問題。真實完整的實際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內容,如果僅侷限在學科教學,就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學科教學應與跨學科教學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會更好,跨學科教學可以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教師應加強跨學科教研,拓展自己的視野,研討學科間教學內容的交叉點,交流學生已有的學科基礎,提高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科間教師的合力。跨學科教學可以由學科教師獨立指導,也可以由不同學科教師協作完成。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7

語文新課標新增了6個語文學習任務羣,其中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增加了整本書閱讀任務。

學段要求中,將每學段的“閱讀”改爲“閱讀與鑑賞”。

我區課外閱讀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的制定就與語文新課標整本書閱讀主旨相切合,非常實用。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羣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定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藉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就整本書閱讀教學,淺談一下我班的做法:

首先,我校以校本課程的形式,每週三節校本課程充分保障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根據閱讀興趣自由選擇合適的圖書

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我班以讀寫繪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通過“讀書分享會”、“我是故事大王”、“繪製整本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我最棒”、“大手拉小手親子共閱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增加學生閱讀興趣。

還要及時評價表彰,通過每月一次的整本書閱讀小學士、閱讀小碩士,閱讀小博士評選活動以及“堅持之星”評選活動,激勵學生堅持閱讀,強化閱讀習慣。

以下是我班級活動的部分圖片縮影。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8

20xx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正式發佈了。今年秋季,這部課程標準正式實施,教材已經根據課程標準進行修訂,20xx年秋季就要使用20xx年版的新教材。看到新課程標準,先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邊讀邊畫,邊想着與以前課程標準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新課程標準是前所未有的重視整本書閱讀,這是大好事。統編教材每冊都編寫了“快樂讀書吧”,我們都還沒有真正落實時,這部新課程標準已經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整本書閱讀教學必須要重視。整本書怎麼閱讀,怎麼教學?該讀哪些書,讀到什麼程度,通過什麼方式評價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學段的整本書閱讀?解決這些問題,肯定要先看新課標怎麼寫的。一遍遍地閱讀課標中關於“整本書閱讀及教學”的4000多個字,讓我清楚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做很多事。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整本書閱讀,在教學中的落地,即具體實施,是最難的。整本書閱讀原本就有,也很重要,尤其影響到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提高,可是在傳統語文經驗裏,這個閱讀的組織很難,而且效果不好。如今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怎麼提高實際教學效果。

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首先,大篇幅閱讀比較耗時,時間從哪裏來?現實教學無疑要強調效率。其二,選擇哪本書閱讀,這本身就容易被質疑,要體現合理性。還有整本書閱讀顛覆了按照課時教學的模式,也要研究連貫的閱讀教學如何開展。目前整本書閱讀,主要表現爲與語文教學、語言實踐、語文探究活動的融合。也就是說,以一篇文的閱讀來帶動整本書閱讀,或者是以語文實踐活動來分享閱讀經驗,以語文探究來推進閱讀。這是比較節約精力的教學方法。而今,整本書的閱讀,如何處理課內外時間的聯通,以整本書長時間的閱讀,來整合學生的語文學習,這又是一個新課題,值得我們一線教師認真思考並努力實踐。

閱讀雖然很多時候都是以個人活動的方式存在,但外在的大環境對閱讀有着重要的影響。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和諧輕鬆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大環境影響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廣泛涉獵人文,歷史,藝術,各個領域的書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要爲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籍,幫助學生開出閱讀清單,開展師生共讀活動,帶着學生一起閱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此同時要建設班級圖書角,以班級爲單位,開展各種閱讀活動,帶動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藉助家長會、專家講座等讓家長了解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讓家長爲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同時,我們還可以重視閱讀評價,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評價是教學拓展和反饋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爲學生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還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明確整本書閱讀評價標準,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成果、目標達成情況等進行全方位評價。同時,在評價中要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統一起來,確保教學評價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是一種與淺閱讀、碎片化閱讀迥然不同的閱讀方式。整本書閱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落實新課標要求,將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上日程,並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和實施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健康發展。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9

“大語文”是“大語文教育”的簡稱。“大語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

“大語文”觀認爲: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爲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有論者將其稱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新課標的立德樹人、文化自信,體現的就是一種大語文觀,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通過六大學習任務羣,實現知識本位——素養本位、教材主體——生活融入、被動接受——實踐探究、精心預設——創新生成、聽記默寫——問題解決、碎片講解——鮮活情境、成績分數——生命成長,最終指向學生終身發展。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0

隨着“雙減”政策的到來,我們的“新課改”也是一輪接一輪的有序進行着。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正式出臺了,它如一縷微風迎面而至,給疫情下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空氣,讓我們的教學有了新的改觀,大家如獲珍寶似的開心不已,學校也開展了學習新課標活動,我們語文組的全體教師對新課標進行了集體學習、共同討論、個人自學,並對新課標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大家受益匪淺,收穫頗豐。

通過這次學習,我不僅領悟到了語文教學的方法,還知道了自己今後在教學中的奮鬥目標,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現將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和大家分享,不妥之處歡迎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一、認真鑽研新課標,領會課改精神。

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爲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觀察、參與社會的生活能力,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課堂形勢,讓孩子們在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樂中學,我們更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成爲孩子的樂園。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本次課改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自覺獲取知識。

二、根據各學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務。

每個人所帶的學段不同,所要掌握的內容也不同,作爲語文教師,我們更要了解各學段的學情,如: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新課標讓我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也給我指明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我的課堂教學更加遊刃有餘、有的放矢。

三、樹立新的教師觀。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轉變,教師角色也隨着發生變化。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制定再完美的計劃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從教導者轉變爲傾聽者、服務者、組織者、引導者、陪伴者和參與者,想學生所想,解學生所難,這樣才能將學生與教師融爲一體,逐步把學生塑造成爲自主學習者。

四、創建屬於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

在“雙減”的政策下,老師要轉變以前的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上課之前,必須做到“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也就是說,要想上好一節有特色的語文課,不論是在教材的編寫意圖、重點難點上都要細心研讀課標,吃透教材;接着就是學生方面,要想上好一節有特色的語文課,學生纔是問題的關鍵,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審視教材,去探索學生將會怎麼學,從而制定出屬於自己的教學計劃。最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纔是最好的。所以,要想上好一節有特色的語文課,不論是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問題教學、啓發式教學、多媒體直觀教學,還是獎勵機制、自主學習法,只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課後多總結、多反思,久而久之,慢慢就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

五、與時俱進,成爲終身的學習者。

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作爲教師的我們,也要順應時代要求,走進新課程,學習新理念,實現課程目標,學習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以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去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學科是一門育人的學科,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還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作爲一線語文老師,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將堅持終身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領悟其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和學生共同成長,讓自己的語文教學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再上一個新臺階。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1

20xx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終於頒佈了。與20xx年版的課程標準比較,修訂的力度變化之大,是教育界全體有目共睹的。我在認真聽取了核心專家對該課程標準的權威解讀之後,我的心得與思考如下。

一、新課標修訂變化

本次新課標修訂中最亮眼也是最鮮明的改變就是強化了課程教育中的育人導向,首次點明瞭語文教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相較於傳統的“三維目標”,該新課標修正則主要圍繞着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結構上進行了修正,將語文教學能力作爲核心,把其它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實踐活動推到了輔助或者附加的地位,並且設置了與此相配的六個不同的任務羣,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羣(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最後,新課標之中加入了對學業質量的評價,具體闡述了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

二、新課標解讀心得和思考

作爲小學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此次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等方面,相較於以往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還要能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閱讀的作用。

我們首先要依託新課標中的課程結構和育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羣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羣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圍繞學習主題,以學習任務爲導向,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設計基於大任務、大單元、真實情境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內容學習和思維發展的整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統籌安排教學活動;注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培養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爲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首先,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就必須重視誘發因素的選擇和運用。我們知道,不誘不發,誘導得好,就會思緒綿綿,言辭滔滔。誘因範圍廣泛,一書一畫等等,都可以用之誘發引導,打開思路。情景教學是集成“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情景教學,在情景中展開聯想的彩翼。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語言、實物、音樂、圖畫、表演、生活,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啓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其次,要引導啓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爲困難。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正好這個學期聽了幾堂公開課,我得到一點感觸,老師要上好一堂課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課堂問題的設計也是能體現出這堂課上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新課程標準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課標的方向前行,我們纔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2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20xx版新課標中凝練了語文的核心氣,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彰顯了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

意識決定行動。我們心中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滲透到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點滴中。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語文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讓學生感受美的薰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進一步促進全面的素質教育。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3

近期,我研讀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對20xx版《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新、更全的認識,也爲今後在課堂上更加準確的解讀教材,把握教學方向,制定教學目標與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下面,我就圍繞感觸最深的“寫話、習作教學的目標達成”的研讀與理解,結合書本內容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穫。

20xx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寫作教學的義務教育九年總目標,只有一句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對上述內容做了如下闡釋。

1、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說話。

現實中,孩子們往往怕寫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沒什麼可寫;其二,偶爾發現有東西可寫,卻不知怎樣寫纔好。加之語文教師作繭自縛,以過高的要求指導寫作,只恨一個學期培養不出一個“茅盾”,也就是說,將培養作家當成自己的任務。殊不知小學作文教學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培養作家的任務。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作文考試時的歌“二類卷”已經很不錯了。

2、從實踐中學習寫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認爲“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成功,得益於他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作文,而不是脫離語文實踐,泛泛而談寫作知識和方法。

3、儘量把話說的好些所謂“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就是說,要學會以記敘爲主的表達方式。更爲重要的是學會修改作文。

既然語文課程標準缺乏微觀的階段目標的詳細闡述,既然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學語文教材沒有科學的令人滿意的作文訓練體系,既然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無所適從,那麼,構建一個儘量科學而實用的訓練體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務。以下爲簡摘內容:

一、一、二年級造句訓練

寫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說,應該從“造句”開始學習“寫話”,學了某幾個詞語後,就讓學生將這些詞語連綴起來,造一個簡單的句子。隨着所學詞語的增加,在維護孩子積極性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們的寫話興趣,讓他們寫出自己想說的話。

二、三年級觀察訓練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習作”,最大的困難就是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積累作文的材料。

三、四年級積累語言材料,仿寫訓練

鼓勵學生多讀古人的詩詞歌賦,今人的優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說,報紙雜誌上的時文。教學學生閱讀方法,如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讀和思想結合等。在讀的同時,要記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另一方面,衆所周知,“讀寫結合”是在語文界極有影響的教學原則和策略,是利用“讀”與“寫”互相遷移,同步發展,以“讀”來促進“寫”,以寫再來促進“讀”。寫作作爲一種技巧,在最初階段也離不開模仿。“仿”的是範文的觀察、選材、構思、謀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四、五年級訓練作文構思的能力

進入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對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作文訓練中應突出篇的訓練,重點指導學生文章構思的能力。構思能力包括審題、立意、選材剪裁、佈局謀篇等內容,這也是習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五、六年級培養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離不開改的功夫。

讀了筆者對寫話、寫作的闡釋,讓我茅塞頓開,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說話。我們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學的角度要求孩子寫作文,解析寫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視了小學階段最根本上需要解決的是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及解決生活問題的應用文;寫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寫想象中的景、物、事的問題。這種寫作較爲隨意,只要思想集中,敘事清楚,內容具體即可,沒有過多技法和藝術造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養興趣,樂於表達。

其次,“作文源於生活”。習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而獲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先作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孩子學會不同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醜”;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另外,實踐解決孩子有話可說的重要途徑,因爲親身經歷,所以感觸較深;應爲親身經歷,所以更清楚事情的過程;因爲親身經歷,所以作文才會富有真情實感。

最後,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要考察學生對作文的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段文字特別強調“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訓練指向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日常訓練中引導學生關注習作(寫話)中的語序、標點、遣詞造句、選材、謀篇等問題,運用具體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改作文,並養成良好的修改習慣。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練習實踐、討論推敲中提高語言文字的修改、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4

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4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的新鮮出爐引發了全國教師的的關注。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新課標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無可取代的強有力的指引。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必然都要面對和學習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打開新視野,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遵循課標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創新前行,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爲一名青年語文教師,尤爲如此。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認真地反覆研讀語文新課標的文件,學習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解讀語文新課標的文章和講座。我深知:意識和理念的改版,纔有可能催發教育教學行動的改變。那麼接下來,我便想抓住“變化”一詞,把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標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較的維度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梳理我對20xx年語文新課標學習的思考。

第一,新課標把“價值引領、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開新課標的不同版塊,我們發現育人導向一直貫穿其中,並且進一步被強化。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是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20xx版課標的表述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在20xx班新課標的表述爲:“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加上了“國家通用”4個字,看似微小的改變在我看來其實是在進一步強調語文課程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對於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價值。第二,在“課程理念”上,明確地提出了“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見其育人功能是語文課程要放在首位的關鍵任務。語文課程擔負着文化積澱、文化傳承的育人任務,課程的站位高了,視野也便會更加開闊。這便讓我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繼而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語文教師的教學絕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層面。“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會設計豐富的聽、說、讀、寫的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時間教授《大雁歸來》一課,課堂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靈動的擬人修辭以及層次豐富的對比手法。這一個版塊花費了不少時間,符合這篇文章最核心的語文教學價值,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爲賞擬人、對比而賞析,那麼這堂語文課對於學生的影響又是極有限的。從“技”上升到“道”是新課標“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賞析擬人和對比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寫作手法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懷,即利奧波德對於大雁的喜愛、佩服和尊重,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是一種對“自然之子”身份的堅守。這促使着學生去思考在現實社會背景下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第二,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語文的方式實現。我們需要明白: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不是以喊空號爲途徑實現,絕不能架空語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說,語文課首先要是語文課,要堅守語言文字運用的底線。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然地實現的。同樣以《大雁歸來》的教授爲例,爲了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利奧波德的赤子之心,繼而引發學生自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我引導學生圈劃文章出多次出現的“我們”,聯繫語境理解“我們”的內涵,進而又適時補充了利奧波德《沙鄉年鑑》的資料。這樣,學生抓住文章中的“我們”,通過深入的品讀與思考才得出:在利奧波德筆下,“我們”不僅是指自己和大雁,還指土地,指植物、動物、人構成的自然共同體。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的關係,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文性不能脫離工具性而單獨存在。

第二,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的設置。我們比較20xx年課標和以前版本的課標,會發現這是“課程內容”第一次以獨立的形式出現在課標中,並且,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是學習任務羣。我想這個改變,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需要關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學習任務羣”這樣一個新概念,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是陌生的。這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羣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文文字積累和梳理;第二層次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羣,主要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三個層設爲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分別爲“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這樣的組織呈現形式讓我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這是初高中進行銜接的一個重要標誌。20xx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羣,和初中課程的6個語文學習任務羣放在一起,恰恰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的階段性和延續性,體現了新課標對於學段銜接的重視。同時兩個學段的學習任務羣又是有區別的,初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羣更加寬泛和靈活,而高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羣更加專業而細緻,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建構。第二,學習任務羣的出現,是一種對原有線性推進、單篇教學形式的改革,是對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學的一種嘗試。在“課程內容”這一板塊有這樣一句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中也提到“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羣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在我看來,這是要求教師從“一篇篇教”到“一組組教”教學方式發生轉變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關鍵。具體是指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體現不同學習任務羣的聯繫,這確實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

第三,新課標中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於之前版本的課標,“學習情境”一詞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如在“課程性質”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再如在“課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在“課程實施”中提到“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學習情境的設置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徵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創設情境有怎樣的要求呢?新課標中這樣一段話引發着我的深思:“語文學習情境源於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於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同時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着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學習情境的設置充分考驗着一個語文教師的智慧,也提醒着我們引導學生“用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最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習情境成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課時,我從課堂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化身新聞編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方面編寫一本“新聞特寫”寫作指南。而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共同創作了一套“新聞特寫”的寫作指南,具體內容是:“單刀直入寫場景;緊扣特點顯價值;拆分動作慢鏡頭;調動感官多角度;生動刻畫寫法豐。”並且這堂課的語文作業佈置依舊在學習情境內,讓學生觀看“全紅嬋10米跳水決賽”的視頻,寫作一篇新聞特寫,作爲這本自編“寫作指南”加上一篇範文。整堂課是學習情境下推進,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創設學習情境,教師不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廣闊的生活中。正如新課標中提到:“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時間機會,增加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情境可以開發,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辦了第24屆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我抓住了這樣一個社會熱點,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北京冬奧會學習“中國式浪漫”》這樣一節和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課,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內學習中國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就在前幾天,五四青年節前夕,我看到了網上衆人轉發的莫言在青年節前夕的《不被大風吹倒》的演講視頻,我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莫言學語文》一課,帶領學生向文學大師莫言學寫作、學演講,學生活。通過這樣鮮活的、有意思的、有熱度的、根植於生活中的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激發着他們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離不開學習情境的設置;打通語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絕對離不開真實的學習情境的設置。

其實,語文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上、在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上、在覈心素養的提煉上、在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上等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這樣一些改變都值得我們一線教師關注和思考。在寫作過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對語文新課標的學習和認識非常淺薄。我知道,這樣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我需要在反覆閱讀中,在思考中,在實踐中,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5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對今後的教學活動實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導作用。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我們要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0xx版語文新課標裏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基於核心素養髮展水平,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繫,優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我們要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

在新課標學習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化自信”這個詞,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我們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就應該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語文學科是一門育人的學科,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讀,爲高質量教學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