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弟子規心得體會22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心得體會22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1

曾幾何時,一直不屑讀《弟子規》,以爲那是封建體制的產物,如今隨着年齡細細讀來卻不禁感慨萬千,古人的智慧着實讓人歎服,其中道理蘊含了多少道理精華啊,關於弟子規讀後感800字我們一起起來學習和閱讀把,希望大家學會更多的道理!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爲古代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係?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爲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爲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爲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心得體會2

“弟子規聖人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一共分爲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敘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爲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衆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部分都教給了我一個道理,入則孝告訴了我要孝順,出則弟告訴了我要奉事兄長,謹告訴要謹慎做事。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一定要嚴格遵守《弟子規》中的知識,《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與各種年齡的人誦讀他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弟子規》對我十分有益,在學習與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弟子規》。

弟子規心得體會3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比如總序就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還有泛愛衆、則學文!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爲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爲什麼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爲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爲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爲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爲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衆、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4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彷彿回到了童年那麼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鬆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爲:“童蒙養正聖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爲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着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說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後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麼,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聖賢經典智慧,因爲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纔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着一個人的行爲,行爲決定着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着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衝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爲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慾望所遷。“欲令智迷”,慾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慾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裏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後,才能則近道已。

弟子規心得體會5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爲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裏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閱讀。閱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後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蘊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說,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麼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後,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爲了一個懂禮貌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6

聽老師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就買了本《弟子規》讀。讀書可使人睿智,使人昇華。閱讀弟子規後,感悟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父母呼喚我們時,要及時回答,父母的命令,要立即去做。兒時,父母的命令,我們總是拖拖拉拉的做,沒有把父母的命令當作正事,覺得真愧對父母,而我們的命令與要求,父母總是把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做,讀完這兩句,我覺得我對父母的孝敬太少了,以後要好好孝順父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輩如果站着,晚輩不能先坐下來;長輩坐下的時候,招呼、允許我們坐下,我們纔可以坐下來。啊!我記得一次與媽媽出行,有座位的時候總是我先坐下,母親站着,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是呀,我們現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像個小祖宗,父母什麼好東西都給我們,自己卻受苦受累。讀完這兩句後,每當有座位時,我總會讓父母坐,我站着,從此我也養成了先長後幼的好習慣。

《弟子規》還交代了怎樣尊敬父母師長,怎麼爲人處事,真是本好書。賈存仁的這本《弟子規》,是一本優秀著作,我讀了它,學會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如何爲人處事等等。做人,要孝敬父母,要懂得先長後幼,還要懂禮儀,講誠信,這樣良師益友纔會越來越多;學習要學思結合,要去實踐,不能光看課本;學習的時間要寬裕,這樣一些問題才能搞明白;書房要整潔,書桌上的東西擺放整齊,纔像個讀書的樣子,正所謂“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就是這個道理。

孝敬父母吧!根據《弟子規》上所學的知識,去過每一天。

弟子規心得體會7

今天大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女,總是被父母慣着、寵着、溺愛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說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爲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着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說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着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8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爲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爲,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衆》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衆,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在這本書裏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不管是喝飲料吃東西,還是和長輩一起時,一定要先讓長輩先吃先坐先走,作爲小輩的要時刻尊重長輩。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認爲孩子小,都可以讓着他們,等孩子大了就會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讓孩子先享用,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爲他們生下來就是享福的,大人們就是他們的傭人,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撒嬌,讓大人很頭痛,其實都是大人溺愛所致的!

在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9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說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纔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爲“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爲“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心得體會10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爲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爲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爲規範。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座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爲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爲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麼調皮怎麼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

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慾望。而忽視了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爲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爲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嘆!爲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爲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啓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爲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總而言之我認爲《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爲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爲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爲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弟子規心得體會11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於我來說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於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後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複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後細細品味後才發現,他們說的話全部都是爲了我們好,爲了我們的成長也爲了我們以後的道路走的順暢。對於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說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爲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麼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後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爲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說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後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爲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纔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爲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藉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12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都飽含着愛的力量,我們要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愛。我們的生命因爲有了愛才更加精彩,世界因爲有了愛才更加美麗。

愛,可以是分享,可以是力量,可以是責任,可以是承擔,也可以是奉獻。愛,像茉莉花那樣平淡無奇卻又芳香迷人;愛,像玫瑰花一樣佈滿荊棘但又豔冠羣芳。

20__年5月12日,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日子。14時28分,四川汶川多少人在瞬間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多少人在瞬間被埋入了廢墟,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在瞬間支離破碎……5·12汶川大地震,撼及了整個中國的靈魂。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中國人民沒有畏懼,也沒有退縮,而是堅強地挺起了身軀,勇敢地、從容不迫地面對。

在災難發生的那一刻,溫和胡書記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親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臂纏綠絲帶的志願者從全國各地奔向汶川,外國友人來了、臺灣同胞來了、衆多的“白求恩”來了,來自世界各地、全國人民的捐款、捐物、捐血猶如雪片似的飛來了……大難有大愛!正是這種震不垮的愛支撐着我們,支撐着抗險救災的叔叔阿姨們,支撐着廢墟下的人們……

愛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愛是火,點燃熄滅的燈;愛是燈,照亮夜行的路;愛是路,指引我們走向黎明……今天,在新的學年,在新的起點,我們會在大愛之光下奮勇前進。

弟子規心得體會13

在學校沒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有刻意去了解《弟子規》。看了這本書,學習了《弟子規》覺得對自己孩子幫助很大,感悟很深。《弟子規》的“弟子”是學生,“規”指的是規範,學習好《弟子規》孩子是很優秀的。

《弟子規》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受衆,而親仁,有餘力, 則學文……”我的孩子倪子如性格比較乖巧,也很孝順。有時候自己很喜歡吃的都願意和我分享,經常用自己做的愛心賀卡,寫上溫暖的話,表達心中對我的愛,每次都讓我感動。“首孝悌”她做得很好。

在自己沒接觸《弟子規》前,自己比較隨性,很多時候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踐行《弟子規》後我會盡量剋制自己的情緒,特別在孩子面前想讓孩子學習好的品行,對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我會盡量幫忙!其實做好事是讓人非常開心的事,就像徐老師常說的“因爲有愛,所以生命有陽光!”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是我從小接受父母的理念,父母常說“你待別人好,別人也會待你好!” 我也常跟孩子說“學會感恩,感恩給你生命的父母。感恩給你知識的老師,感恩批評你的人,感恩給我們幫助的人”孩子似懂非懂。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身子女,自私,比較自我都是孩子的通病。每次我爲她做的事情都刻意地對她說“你忘了什麼了麼”她馬上接口說“噢,謝謝媽媽!”不管她是不是感動,但我覺得養成一個習慣是很難得的。

就在上星期少年宮,買水喝自己的長刷不出來,剛好有個不認識的阿姨也在買水,她順手就遞給我一瓶,她執意不肯收我,我很不好意思,女兒走到她身邊深一深地鞠躬“謝謝阿姨”阿姨很開心,我也很感動,我覺得女兒長大了,學習《弟子規》知道感恩了!

今後孩子的路很長,學好《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我想孩子的路會更寬!更廣!怎能不會不優秀呢!

弟子規心得體會14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爲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閱,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着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纔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閱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臺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說,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通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並能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範理解到位。讓每位讀者都能引以爲戒。

弟子規心得體會15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爲: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麼啦?我們的孩子怎麼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麼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迴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1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啓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爲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爲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心得體會17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着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爲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爲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並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爲背誦而背誦,爲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後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規心得體會18

弟子規是聖人的教導,這本書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團結同學,認真學等等。

學《弟子規》之前,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但學《弟子規》之後,我認真反省了自己。

在各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例如“孝”“餘力學文”“出則弟”等我都有很深的感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你時,應快速回答,父母交代的事情也不要偷懶。一讀到這兒,我就深感愧疚,平日裏,父母喊我,我也要拖個老半天。父母交代我做事,有時也會偷點小懶,甚至不做,讀弟子規後,我一定尊敬長輩,認真完成長輩交代的事情。

“團結就是力量”既然我們有緣分分到同一個班,就更應該團結一心。《弟子規》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和同學團結,把同學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可是我們有誰做到了這一點呢?我想很少吧!不過現在改正並不遲,如果我們想在一個優秀,團結的班集體中,就請你做到了這樣一點吧!

時間流逝飛快,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很容易從年輕到老了,珍惜此時吧,“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啊!也許你覺得時間過得並不快,但他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從你手中溜走了,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用寶貴的時間來學知識。

《弟子規》值得我們學的還有許許多多,其中的人生道理更值得我們去領悟,去學,感悟它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弟子規心得體會19

我通過了國學經典弟子規知道了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以後要尊敬老人,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哥哥的話。(許哿嘉的話)

10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哿嘉班主任李老師的電話,說哿嘉放學時打奶奶,啊!怎麼會這樣!原來奶奶去接哿嘉放學,他正和同學玩得高興,不想跟奶奶走,奶奶去拉他時,哿嘉一反手打到奶奶臉上。李老師特意打電話告訴我這件事,奶奶是老人,又是長輩,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家長要怎樣來教育他呢?特別是學校正在進行21天培養好習慣的訓練,而且也在學習國學經典。"百善孝爲先"怎樣讓哿嘉明白懂得這個道理呢?

回到家裏,我和哿嘉爸爸商量吧奶奶接到我們家來住一段時間,我們做給他看,讓他懂得什麼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天晚上,我們一起去把奶奶接到家裏來,首先我們向奶奶道歉,是我們沒有教育好孩子,對不起奶奶,讓哿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是多麼的不應該。

在奶奶住在我們家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天早上起牀首先向奶奶問好,下班回家,進門先去奶奶房間問好,吃飯時,哿嘉先給奶奶添飯夾菜,等奶奶吃了第一口後我們大家纔開始吃飯。晚上我們一起讀"弟子規",學習裏面的內容。因爲心裏想着要給孩子言傳身教做榜樣,我們家長特別認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深深體會到這古人傳下的《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着做人的真諦,不僅對於教育孩子,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知曉呢?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家裏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對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這樣子在我們晚輩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現在因爲沒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反而忽視了這些,通過這件事也讓我們家長警覺,老祖宗的東西一定不能丟,不能忘。

哿嘉在我們的帶領下早就知道了打奶奶是非常不對,非常不應該的事。現在不管走到哪裏,他首先會想到奶奶,出門牽着奶奶的手,有好吃的先送給奶奶,笑容又重新回到奶奶臉上。學習"弟子規"讓我們家受益匪淺!

弟子規心得體會20

我認爲,《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衆所認爲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爲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爲這是可笑的,因爲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爲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爲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爲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心得體會21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後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聖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說是因爲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纔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爲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爲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爲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爲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爲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爲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爲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爲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22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裏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着我們的行爲、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這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於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並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說:“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衝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溫計測體溫,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着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說。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着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裏喃喃地說:“太苦了,太苦了!”我嚐了一口,果真很苦,爲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說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着我的手說:“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說服我!”說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着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誇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