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1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以這樣一句話作爲本書的開頭,讓人不由想到這會是一部清喜劇,來講一個皆大歡喜的愛情故事。可是如若只爲了消遣而讀,那麼這部《傲慢與偏見》就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往往,偉大出自於平凡,奧斯丁就是將她的哲理通過愛情這一人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來表達的。乍一看,她講的是伊麗莎白。班納特與達西的愛情,但尋遍全書,確絲毫不見熱情澎湃的只言詞組。難怪《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說奧斯丁不知激情爲何物,的確,奧斯丁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詮釋愛情,雖然沒有《呼嘯山莊》的生離死別,沒有《巴黎聖母院》的生死相隨,沒有《紅與黑》的浪漫熱烈,但其所反應的社會現實確是如此一針見血,她講的是婚姻,卻與愛情無關。

內容簡介:小鄉紳班納特有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着爲女兒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新來的鄰居彬格萊是個有錢的單身漢,他立即成了班納特太太追獵的目標。在一次舞會上,彬格萊對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一見鍾情,班納特太太爲此欣喜若狂。男主角達西先生儀表堂堂,非常富有,許多姑娘紛紛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驕傲,認爲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女主角伊麗莎白。伊麗莎白自尊心很強,決定不去理睬這個傲慢的傢伙。可是不久,達西對她活潑可愛的舉止產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會上主動請她同舞,卻遭到伊麗莎白的拒絕,達西狼狽不堪。

第二年夏天,伊麗莎白隨舅父母來到達西的莊園,與他再次相遇。她發現達西變了,不僅對人彬彬有禮,在當地很受人們尊敬,而且對他妹妹非常愛護。她對他的偏見消除了。正當其時,伊麗莎白接到家信,說小妹麗底亞隨身負累累賭債的魏克翰私奔了。這種家醜使伊麗莎白非常難堪,以爲達西會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實出乎她的意料,達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後,不僅替魏克翰還清賭債,還給了他一筆鉅款,讓他與麗底亞完婚。自此以後,伊麗莎白往日對達西的種種偏見統統化爲真誠之愛。

彬格萊和簡經過一番周折,言歸於好,一對情人沉浸在歡樂之中。而一心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達西的凱瑟琳夫人匆匆趕來,蠻橫地要伊麗莎白保證不與達西結婚。伊麗莎白對這一無理要求斷然拒絕。此事傳到達西耳中。他知道伊麗莎白已經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誠懇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對曾因傲慢和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從這個發生在英國的愛情故事,男主角傲慢,女主角偏見,兩人經歷了很多的悲歡離合,終於排除了以前的誤解,走到一起,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什麼呢?------人性,尊嚴,愛情…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爲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爲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爲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爲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爲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爲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爲,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2

我很久以前就有機會看《傲慢與偏見》,但說句心裏話,當時我並不認爲這本書有多好,甚至只看了個開頭就放到了一邊,心想:語言如此貧乏,故事又無激動人心之處,怎麼會成爲世界名著呢?

這次我是在偶然間弄到這本書,由於書的主人極力推薦,我滿腹狐疑,才決定看完之後再對此書下一個自己的定論,中學生作文《《傲慢與偏見》讀後感》。這種想法推動下,我花了一些睡覺時間將它看完,於是對它的看法大爲改觀(當然,假如一點好感都沒有,那我也就沒那種耐心用睡覺時間來看它了)。

不過,我這裏所謂的改觀,並非指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改變了原先的看法。我所謂的改觀,是指現在才發現它並非毫無優點。

先說說我發現的優點吧。從風格上看,它有與衆不同之處,這是毫無疑問的,大多數書都是從男性的角度看世界,即使是《簡??愛》和《呼嘯山莊》,也基本上從男性的角度來寫,而《傲慢與偏見》則明顯地充滿了女性思想色彩,包括世界觀及生活方式。這一點在寫作內容上得到最好體現:假如是男作家,寫出的作品大多具有驚險色彩(只是強弱一些的問題),而本書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段也不過是威克姆與伊麗莎白之妹私奔(而且結局並不悲慘),作者能想到的最惡劣的行徑,也只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簡單欺騙;貫穿全文的一件事就是母親如何嫁女兒。這一系列的事實,都表現了這本書的女性化,而這類書在那個時代當然極少,所以我認爲這是本書極大的成功之處。

一部好的小說應當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就這一點而言,此書也表現得相當成功。讀了這本書,頭腦中不難形成當時歐洲女性社會的狀況――所有女子都以嫁出去作爲一種榮譽,而不管嫁給誰,婚娶成了婦女唯一的人生目標,真正的感情既少見,又難以被理解,作者深刻揭露與批判的正是這些。

談到缺點,我想與其他書作比較:就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言,它不及《基督山伯爵》;就故事的曲折豐富性而言,它不及《亂世佳人》;就表現社會現實的高度而言,它不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人物心理描寫而言,它不及《呼嘯山莊》。雖然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它要描寫的社會現實決定的,但一本名著出現這麼多的漏洞,畢竟是太過分了。

讀完這本書,我極想將它與《亂世佳人》進行完全深入的對比。這兩本書在故事內容,情節發展上太相似了,就連人物選取也如出一轍:達西對應瑞德,伊麗莎白對應斯佳麗,賓利對應維希禮,簡對應媚蘭。前兩者間關係都由感情封凍到暖化,再到熱烈;後兩者的感情則始終如一。唯一不同之處是,前者以和平爲背景,後者以戰爭爲背景。所以我將《傲慢與偏見》稱爲和平版《亂世佳人》,試想,讓賓利處在亂世,他必然會與維希禮一樣落魄。相反,維希禮在開始時也是十分體面的紳士。

但在感情的激烈鬥爭與轉化上,《傲慢與偏見》完全無法與《亂世佳人》對比,《亂世佳人》以戰爭爲背景,那麼感情衝突自然容易表現,尤其是戰爭的宏大場面(例如亞特蘭大潰退,北軍圍城),這一幕幕都是如此激動人心,以至於讀者難以釋卷。這些對《傲慢與偏見》來說是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對整場戰爭及戰後的社會問題,《亂世佳人》也都表現得很成功,於是這本書的境界也就由兒女私情昇華爲對國家、對社會的'深刻思索,這些也是《傲慢與偏見》的匱乏的東西。

從整本書的藝術性來看,《傲慢與偏見》的確不及《亂世佳人》。但這在深刻思索後的確不難發現,也不難理解。奧斯丁作爲女作家,並無太多人贊同(當時社會意識就認爲女子無法寫小說),這當然造成了女作家在許多寫作才能上不及男作家(例如世界觀及知識的豐富性)。儘管我可以原諒這些不足,但相對於同樣的女作家夏洛蒂與艾米莉,奧斯丁也顯然有這些方面不足。所以至今我還堅信,《傲慢與偏見》的確有許多過人之處,但毛姆將它列爲世界十大著名小說之一就未免言過其實了。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3

傲慢與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輕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輕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

《傲慢與偏見》故事主要說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發生在女主角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爲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衝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

達西代表着“傲慢”,伊麗莎白代表着“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着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着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麼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僞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爲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定,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瞭解,纔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似乎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就是因爲了解纔有所改變。所以學會理解他人。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4

吉英是大女兒,她是五個姐妹中最美的那個,她脾氣溫柔,個性和善,是個知足常樂,心態極好的女生。別人從來不會從她口中聽到她說任何一個人的壞話,就算她聽到一個壞消息,她也會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絕不會妄加判斷。

當吉英碰到自己的意中人時,她會羞於表達自己的感情,寧願錯過,也不願主動。

吉英在我看來是一個不能再完美的女人,但是如果她遇人不淑,她這樣柔弱的性格肯定會吃虧,因爲她屬於那種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類型,她的忍讓會讓不知足的人得寸進尺。

長相漂亮的容易恃寵而驕;性格溫柔的可能就貌不出衆;性格好也不意味着心態好。綜上所述,現實生活中,吉英這樣的女生幾乎不存在。

伊麗莎白是二女兒,容貌雖然不及姐姐吉英,但她同樣是個美麗的女生。她落落大方,不矯揉造作,是個內心驕傲,主觀性較強的女生。平常的她說話犀利,言辭風趣,最受父親的喜愛。

伊麗莎白對待意中人的態度有點像姐姐,但是比姐姐更有手段。她同樣屬於不輕易主動向男生示好的女生,但是她會把握機會,只要覺察出自己愛慕的男生對自己有好感時,她會順藤摸瓜,這讓事情看起來更爲合理。

所以伊麗莎白如果結了婚,她不會甘心成爲男人的附屬品。兩人若是發生口角,她是絕對不會輕易認輸的,非得爭個勝負才行。

蔓麗是三女兒,她長相一般,但是她喜好讀書,頗具才藝。所以她有點讀書人身上那種自高自大的品性。她不像別的姐妹們那樣熱愛出去交際,她寧願把參加舞會的時間花在書本上。

所以書中對蔓麗的描述並不多。但是我可以想象,如果她要嫁人的話,定會嫁給同樣學識淵博,家教良好的讀書人,陪她一起滿腹經綸,詩詞歌賦。

凱瑟琳是四女兒,她普通到你完全忽略她的存在。她沒有姣好的容顏,沒有溫婉的個性,甚至沒有一技之長。她屬於那種在飯局或者舞會上,白天見過,到了晚上就會忘記她長相的類型。甚至會不記得她到底有沒有出現在那個場合中。像極了芸芸衆生裏的你我。

麗迪雅是五女兒,都說最小的孩子是最受寵的。也許是因爲她備受寵愛的緣故,所以才演變成了麗迪雅放縱、野蠻、虛榮、懶惰、無知的個性。

麗迪雅對自己喜歡的男生是莽撞草率甚至不顧一切的,她可以拋下一切,爲了所謂的愛情跟別人私奔,她也不在意別人是否會評論她“未婚同居”,更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爲會給家庭和未出嫁的姐姐們帶來困擾。

如果麗迪雅有識人的眼光,那她所做的一切也許還是值得的。可惜的是,她盲目愛戀的男生又是曾經向她姐姐有過求婚經歷的。可想而知,這樣的婚姻在日後也不會一帆風順。

五姐妹有各自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戀愛觀,觀念這個東西很難評價對錯,能遇到匹配的就是最好的。

願不完美的你我,遇到另一半之後,變得完美。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5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聽了很久了,午休仔細地看了一遍,還是很有感觸的,書讀的多了不是件好事,尤其是感情方面的,會讓自己對現實的感情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自己是個很羅曼蒂克的人,但生活總是很現實,包括感情,可能現在的婚姻有很多的附加條件,諸如雙方的家庭經濟條件、個人的素質。

真的是門當戶對的人才算是般配吧,《傲慢與偏見》是個團圓的結局,最後伊麗莎白和達西終成眷屬了,真好,兩個人有過那麼的矛盾和誤會最後能走到一起確實不容易。當然也許真的是愛情。才讓兩個年輕人相互吸引和靠近最後在一起吧。

讓自己聯想到《新結婚時代》,電視劇沒能看,但書卻也仔細的閱讀過了,同樣的大團圓結局,其實看到團圓也許大多數的人會舒服,但我心裏總是怪怪的,我喜歡悲劇,或許也是因爲現實中的感情有太多的不確定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6

一、作者:

簡奧斯汀出生於英國的斯蒂文頓小鎮,出生日期:1775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1817年7月18日,家裏兄妹8人。在她情竇初開的時候遇到了勒佛羅伊,作爲牧師家庭里長大的她,父母當然要嫁給有錢的貴族人家,而當時的勒佛羅伊偏偏是個窮小子,家裏有6個小孩的羅伊,在父母的要求下,返回愛爾蘭,並與富家小姐結婚,成爲了愛爾蘭最高法院的首席官。1800年父親的退休,全家遷居巴斯,在這裏她拒絕了一位繼承大筆財產的青年的求婚,據說,那段時間還被抑鬱症折磨過。

二、背景:

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男女平等是不存在的,女性是沒有屬於自己的財產,因此,男性主導的社會形式下,女性總是把婚姻與美貌,幸福與財產的相互掛鉤,是家庭的主導者。

三、內容理解:

“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傲慢與偏見》

在學校圖書館轉來轉去,漫無目的的尋找一本書的時候,我選擇了《傲慢與偏見》這本書,這本書我以前聽說過,電影只看了一半兒,所以這一次決定好好的享受一番。作者藉助文字的力量,把1718世紀的英國閉塞社會下的,婚姻愛情觀點剖析給世人,引起讀者對所處社會現象的考慮。簡通過細膩的手法,將人物的性格描寫的生動形象。班特納家持有五個女兒,簡班特納作爲班特納家的大女兒,是爲性情溫柔、知書達理、容貌美麗、沉靜善良的小姐;而作爲主人公的伊麗莎白班特納是二女兒,活潑開朗、聰明大方、美貌與才華並存;三女兒瑪麗外貌長相不如其他姐妹,因此讀書琴畫,非常的用功,但也造成了她的自高自大的態度;四女兒凱蒂是個個性浮華,跳舞與討論軍官是她的唯一樂趣;排行第五的莉迪亞愛慕虛榮、好男子的美色與財富,與姐姐凱蒂鬥軍官與跳舞是她唯一的快樂。她們均未嫁出去,班特納夫人貪慕虛榮、神經兮兮、做事從來都不計後果,她的唯一目的就是把五個女孩嫁給有錢的公子;而作爲一家之主的班特納先生算是個理智的人,但他寧願一個人埋頭在書房看書,也不願意管教一下自己的妻子,任由妻子折騰。

1、傲慢

傲慢這詞語本意是貶義詞,但在男主達西身上非常的生動。男主出現在一次朋友賓利舉辦的舞會上,他是個有財富、有地位、有長相的青年,當然他也非常的傲慢、無禮。在舞會上,年輕帥氣的賓利先生也邀請了班特納家的小姐們,因爲達西的傲慢,對在場的所有小姐們,非常的吐槽,沒有一個看上的,甚至怠慢了伊麗莎白。在後來的接觸中,達西先生慢慢的發現了伊麗莎白的聰慧、談吐不凡、活潑豪放的性格,但班特納家的財產及地位下等,他一次次的抑制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允許對伊麗莎白產生好感。第一次想伊麗莎白求婚,非常的傲慢無禮,他認爲像自己那種有錢、有地位的人,沒有小姐敢拒絕,但她忽視了伊麗莎白與別人的不同,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的求婚。最後他克服了自己內心的傲慢,因爲伊麗莎白,他改變了自己,最終向伊麗莎白求婚,幸福的在一起。

傲慢-——也許是個等待,等待着靈魂伴侶。

2、偏見

在舞會上達西先生怠慢了伊麗莎白,作爲班特納家的才貌雙全的二女兒,伊麗莎白傷到了自尊,當然對達西存在偏見,對他的.偏見導致對他的印象深刻,達西對伊麗莎白的求婚,伊麗莎白當然的拒絕,她無法把自己的幸福交在一個非常傲慢的人身上。

偏見-——也許是在尋找,尋找着靈魂伴侶。

3、傲慢與偏見

是達西的傲慢,導致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在一次的求婚的失敗,並不說明了兩個人不能在一起,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使伊麗莎白痛斥了一頓達西,達西通過這一次的談話中,發現了自己的傲慢,他最終爲了自己的心上人,改變了自己,同時,向他看不起的班特納家,伸出援助之手,最後,兩人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

傲慢與偏見——或許是相互的推力的作用。

通過這本書,我們應該勇於直視自己,才能擁有美好的愛情,爲了自己的喜歡的人做出一點改變,不一定是在犧牲,也許是在建立愛情城堡。審視自己的靈魂,保持它的純潔與真摯,才能讓兩個靈魂相互契合,攜手走在美好愛情的道路上。

傲慢與偏見個人讀書心得7

這個世界,用理智來領悟是個喜劇,用感情來領悟是個悲劇。——H·沃爾·波爾

認真讀完《傲慢與偏見》是在這個炎熱的夏季。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高中,只是,那時候並沒有那樣打的耐心讀完。面對故事裏的一羣待嫁女人的閨中繁瑣,總是覺得沒有讀下去的慾望

簡奧斯汀擅長書寫女人,在那個封建思想禁錮的年代,她想要用文字來反抗,她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對於女人來說,愛情與婚姻總是關乎一輩子的幸福,這就成爲簡奧斯汀用以反抗的工具。金錢和門第至上,是那個年代普遍流行的婚姻觀。待字閨中的簡奧斯汀卻不以爲然,《傲慢與偏見》中隱含的婚姻觀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

作者劃定了婚姻的好壞標準。不幸的婚姻大致有兩種:一種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生存之道;一種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純粹是建立在美貌與情慾的基礎上。

夏洛特本是伊麗莎白的密友,卻在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之後答應了柯林斯的求婚。她是一個老處女,她的財產很少,嫁人是她的一貫目標。她認爲“嫁人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是,總歸是女人適意的保險箱,能確保他們不挨餓受凍,她不大看重男人和婚姻生活”。可以說,夏洛特代表了剩女的思想。評論者們總是說,夏洛特的婚姻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似乎他們對夏洛特的想法表示出一種批判的態度。但是,我總以爲夏洛特是處於那個時代下的犧牲者,也由於自身條件(沒有美貌、才華、財產)的有限而做出的選擇。應該說,夏洛特的選擇是另一種形式的反抗:她不願意繼續住在父兄家,依靠父兄的救濟而孤獨終老,所以她要找一張終身可靠的飯票。

而莉迪亞的行爲,則讓我感覺到一個問題少女的產生。莉迪亞的輕佻、放蕩、風流、自私自利、愛慕虛榮……簡直是爲所有人所不齒的缺點集於一身。莉迪亞這一形象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縮影吧!一個想要嫁一個相貌漂亮體面丈夫的女人,她熱愛軍人,最後與威克姆私奔。依靠達西的救助之後才得以結婚,但是,卻沒有一絲懊悔與羞恥之心。

請珍惜那個甘願爲你改變的人。相比較而言,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這兩對的結合,則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他們彼此相愛,彼此寬容。“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伊麗莎白因爲達西的怠慢而對達西產生偏見,後又聽信小人讒言,更是信誓旦旦絕對不會嫁給達西。而達西也從對伊麗莎白的平凡相貌中漸漸地發現那隱藏在她身上的魅力。

說真的,兩個人化解誤會和偏見之後,性格都改變了。他們爲彼此而改變,那性格里的缺陷在感情的昇華中逐漸消除。這樣的感情發展起來更加牢靠。從伊麗莎白的身上當然能夠看到簡奧斯汀的影子,那是簡奧斯汀對理想生活的幻想。她把自己的理想幻化爲伊麗莎白,獲得了幸福;但是,卻在現實的殘酷下,終身不嫁。

對於簡奧斯汀的終身不嫁,我總覺得是一個一定程度上的悲劇。她希望用理智來處理情感,所以,她認爲“沒有愛情,千萬不能結婚”;但是,她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寧願期盼一份真摯的愛情而終身不嫁。這個倔強的女人,面對現實的殘酷時,不屈從的同時也浪漫了一把。

毫無疑問,簡奧斯汀小說中所提出的婚姻問題:經濟與愛情的平衡。其實更是當今這個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人們總是希望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上談感情,有了麪包之後,纔會有力氣去談愛情。我們不得不關注到一個問題,簡奧斯汀的小說中,人物都是中產階級,而非底層人物,他們都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有一定的身份與學識。如若不然,怎麼能夠有僕人和那麼多的“強加的休閒”?如果忽略了這樣的背景去談金錢與愛情,都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罷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生活無望的人呢?金錢與愛情,他們又會怎樣選擇?

當然,愛情和麪包能夠兼得是最理想的狀態,就像伊麗莎白與達西。但是,當今社會,不是每一個伊麗莎白都能有幸遇上一個達西。

我無法做出判定,金錢與愛情該怎樣取捨。選擇應該是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之上的吧!就像考試時候的選擇題,你只能從給定的選項中選擇,而這就是選擇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