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22年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7篇)

2022年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年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7篇)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七~九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根據以上要求,考查學生掌握漢字的寫法、讀音,默寫要求背誦的優秀詩文仍是語文試卷的一個重要部分。爲體現新標準的要求,命題時將更加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新課程標準》閱讀訓練要求,概括地說,對閱讀材料要做到"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鑑賞評價等"。命題將重在三點:一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選擇閱讀材料時,堅持文質兼美的前提,注意體裁的多樣性,以適合學生的各種"胃口";每一組命題要由易到難,階梯式提升。二是根據新標準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命題的原則是力求開放性和彈性,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勇於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對閱讀材料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三是語文閱讀命題除了取材於教材以外,也要選取一定量的課外讀物。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每學年練筆不少於1萬字。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積極開展創造性的工作,讓學生充滿熱情地開展練筆活動,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題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要淡化文體,讓學生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關注生活,表現生活,提倡有創意地表達。

當前,初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有些教師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教了,有些學生也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了。針對這些困惑,我想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準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準不只是爲教師制訂的,也是爲學生的學習制訂的。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

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爲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爲:新課程標準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爲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爲新課改後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爲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爲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纔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爲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爲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以往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得學什麼,學生只能跟着教師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根本無從談起。轉變角色,實際就是要教師營造民主的教育環境,教師要成爲學生學習、探究、發展的夥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

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我們應大力提倡啓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啓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不能與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要與學生的學法掛鉤,與學習內容掛鉤,與學習效果掛鉤。“方法”、“手段”和“技術”的運用都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課改就是用多媒體上課,語文課就是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表演,演課本劇、演小品,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高高興興,老師只是坐在旁邊做免費觀衆。

首先教師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在喚醒主體意識上,應該認識到學法指導不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課堂設計要變"教"爲"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課堂教學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我認爲,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課文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設備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爲多媒體教學就是啓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爲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2

近日,我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學習中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觀點,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學設想寫出做爲下步語文教學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着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都會以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後鞏固、課外拓展。課前預習具體讓學生做到: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決。

2、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3、熟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想一想自己讀懂了什麼,思考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讀懂。

課內探究過程中做到具體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問題解決的前提下,再解決老師提出的學生尚未想到的問題。此環節的實施,關鍵要做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爲主,合作探究學習爲輔,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從而做到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後鞏固就是要求學生做到對當天學到的內容進行及時鞏固複習,在教學中我採用課堂隨堂檢測卡的形式。課外拓展就即咱們平常所說的以一篇帶多篇,通過學習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發學生去閱讀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過學習一篇文章推薦、激發學生閱讀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擴展學生的閱讀,以名言警句、優秀詩文、中外經典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階段目標中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要做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對於我們有59人的這個大班怎樣完成課程目標中的這些要求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名言警句背誦、古詩文誦讀、中外經典品讀三管齊下的辦法。具體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誦

名言警句用簡短的話語向我們昭示了許多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爲它比較短,容易背誦,而且蘊含的道理讓人一讀就懂,所以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鑑於此,我在班裏組織了進行名言警句積累的活動,上課鈴一響,同學們便依次站起來背名人名言,全部背過後,再進行新課的學習,此活動從我接這個班開始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2、古詩文誦讀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文教局對我們五年級古詩文誦讀篇目的要求,怎樣讓學生的古詩文誦讀做到紮實有效,爲此我想盡了辦法,因爲我班人數比較多,如果在課堂上依次檢查學生們的積累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我採取了運用古詩文積累過關卡的形式。即在課堂上隨機抽取人員背誦,發放過關卡,有他們再去檢查他們組其他成員的背誦,並且負責發放過關卡。過關卡積累到30張就可以評選爲古詩文積累小學士,積累到40張可以評選爲古詩文積累小院士,積累到50張就可以評選爲古詩文積累小博士,積累到70張則被評選爲古詩文積累博士後。爲了激發學生的誦讀積極性,我還採取了與學生共同背誦的形式,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目前,此種活動的方法還在積極探索之中。

3、中外經典品讀

對於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我則主要利用學校圖書室的資源,分期分主題向我校的圖書室借閱圖書,並且保證每本書抽出兩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內閱讀,其餘部分在課外進行閱讀,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加強綜合性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爲此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佈置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爲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平常的教學中,我經常和同學們一起開展課題研究作業,如:挖掘傳統節日課題研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單元整體推進課題研究、主題學習實驗、經典誦讀實驗等,在研究過程中,我通過調查、分析,明瞭了實行這些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組撰寫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且根據各個課題的特點,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動。例如,在挖掘傳統節日方面,我根據各個節日的特點,每次活動的開展,主要分以下幾步進行:

1)查閱有關節日的資料;

2)圍繞節日的特點開展一次活動,寫出活動日記;

3)看有關和活動節日的文章,根據年級特點摘抄或寫讀後感;

4)蒐集與該節日有關的名言或俗語等;

5)寫出節日活動感悟。並且,每次活動之前,我都以他們居住的遠近劃分成各個組,選出組長,組長帶領組員寫出詳實的活動計劃,活動結束之後,寫出詳實的活動總結。

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進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們對這些節日的由來、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與瞭解,並且我們以挖掘傳統節日爲契機,對平常的節假日進行了拓展探究。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內功,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

2、佈置主題教育作業,讓學生在感悟中學會做人。

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確實是,有時一味的說教,講大道理,不如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感悟,不失爲一種好的學習方法。爲此在平常的作業中我經常佈置一些體驗性的綜合性作業,例如:今天我當家,我被冤枉了,考試時我的鋼筆沒色了,通過這些作業的完成,學生體驗到了父母的艱辛,體驗到了應該學會包容……。並且做到了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一舉兩得。

3、鼓勵學生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

在活動中,教會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審美,結合活動,學會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通過學習,我想到的還有很多,中華語文博大精深,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對於《語文課程標準》,我還需繼續學習,切實地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3

我省明年即將全面推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本學期教研組多次組織學習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引發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由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進行學習而導致課堂教學進度放慢,但是,我認爲表面上看上去進度慢了,教學任務似乎沒有很好地按時完成,但從學生的學習的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慢”還是有效果的。除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之外,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很好的愛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和增強。以前那種老師只顧講解,不管學生有沒有自己的體會和感悟,有沒有學習的興趣和進取心,教學進度雖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學的實際效果是可以想見的。

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確實不像由老師“滿堂灌”那麼好控制,因爲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動態多變的。但畢竟課堂教學是應該有一個時間觀念和安排的。過去那種完全由老師牽着學生走的教學方式在許多教師的頭腦裏還是比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當學生放開了思維,而又沒有很好地控制好時間,教學進度較爲緩慢的時候,這種“積習”就不免擡起頭來。老師並不是不能“講”,關鍵是要講得精彩,講得恰是時候。那種以犧牲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代價的“講”是不合乎新課改精神的。

現在有很多教師還是經常採取老師先設計好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小組去討論這種方法。雖然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直奔教材的重難點而去,既解決了主要問題,又節省了許多時間。我認爲老用這種方法用新課標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們常說: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如果長期都是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去展開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

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就得不到培養。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並有了心得體會之後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等學生自己先提出問題,如果有必要的話再進行討論以解決問題,然後老師再根據學生提問情況把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而教師認爲是比較重要的再向學生提出。如果學生已經提到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重複了。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決老師認爲比較重要的問題。

現在“語文新課標”十分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在凡是進行語文課改的課堂教學學生熱烈討論的場面比比皆是。課堂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和合作研究的習慣。在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之後,課堂上每每閃現出富有精彩見地的思想火花。我以爲,課堂上主要時間應該要留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當學生有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再讓學生討論解決,老師也應是參與討論與解決問題成員之一。只有在學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後再進行的討論纔是有效果的。而且,進行討論老師還要注意對時間和內容進行合理恰當的安排和調控。因爲“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程標準》)再者,毫無邊際的課堂討論是沒有休止,也是很難有結果的。當然,通過大家的討論,能得出一個相對較爲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麼問題都要有個結果,存疑也可以,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以前那種課堂教學只唯老師(《教參》)的理解爲上,不考慮學生自己的領會如何的做法的反動。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爲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因爲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學生,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見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確。更何況對於中國語言的理解見仁見智的情況是經常有的,就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所以,當學生的見解未必盡然甚至謬誤的時候,我們還是首先要保護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或老師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臨下)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說明他們見解不夠合理的理由。這樣做,是允許的也是必須的。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該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多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學生自己去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背多了語感就有了,書面語言的譴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規律也就逐漸熟悉和掌握了。寫出的文字就能像韓愈說的那樣“文從字順各識職”了。現在許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內,他們一談起自己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無不回想起當年孩提時代讀書背書的經歷來。總之,要使得學生像會說那樣會寫,就要讓他們多讀書,多背書,多寫作。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正道。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方式之一。”按照新課標精神,既要符合新課標課標精神,又要切實可行。下面我談談幾種具體的做法。

一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目的是爲了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在閱讀和方面的能力。閱讀和寫作採取開卷的做法,試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遷移。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朗讀、背誦和口語表達、交際能力。

二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讓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情況(包括課內外聽說讀寫等方面)作一個基本評價,等第分“A、B、C、D”四級。互評是讓學生做“考官”,通過公佈條件、自報申請、考查通過等程序確定“考官”人選和資格。然後授予他們以職權,對學生的背誦、朗讀及口語表達等進行“考試”。內容採取臨時抽籤辦法確定。

三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語文過程的評價。對於學生的平時的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情況,要記載下來,作爲同學的學習情況的記錄。這些記錄在期末評價當中要在學生的成績報告單上由具體描述。

四結合:描述和成績相結合。以前學生學習的結果只是單一的考試成績,現在,我們要把學生平時的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和過程等情況作出描述,同考試成績一道,記入學生的學習情況檔案。

五結合:學校與家長相結合。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學習和表現應該是有所瞭解的。讓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是一個促進。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4

從前我幾乎沒有讀過,現在卻覺得像尚方寶劍一樣的,就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沒有讀《課標》,怎麼能知道給學生教什麼呢?帶着這樣的認識,我認真讀了《課標》。這段時間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也爲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什麼纔對學生終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網站?除了聽說讀寫、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學生的靈魂,建構世界觀,重塑心靈。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有這樣的理念,應當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都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與其他學科有着本質區別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讀把“工具性”無限制的放大,那勢必上成了自然科學,抹煞了語文文字的深刻內涵,摒棄了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再也談不上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同樣的道理,如果單單着眼於“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裏的思想情感,而不顧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內容對學生的影響,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和道德講堂,丟棄了“語文課程也是實踐性課程”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上出語文味來。它要培養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這方面的價值,當然它也要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最近在準備賽教,特別害怕文言文的教學,當時唐老師告訴我,無論哪一種文體,都必須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讓學生思想情感受到薰陶感染,又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種對教師的引領、導向,是完全順應新課標的精神的。於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熱門思想彙報我將文言文的“文言並重”和“誦讀爲主”作爲主線來設計教學,完成對文言文的教學任務,落實雙性目標。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讀只在淺層,還有很多的內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們領悟了新課標的內涵、精髓、實質,然後在課堂中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那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上出語文味!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5

暑期,我榮幸地參加了初中語文新課標培訓,感受頗深。作爲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我認爲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

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

現代教學論認爲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着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裏面的核心層,包含着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第三,還應注意,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而且,課堂設計要變“教”爲“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第四,我認爲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七~九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但同時又要求,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第五,我認爲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

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爲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爲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爲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第六,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覈的方法,這種以“分”爲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爲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第七,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

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纔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初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好!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6

新課程的改革,爲今後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規範的要求,在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同時,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注重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正確評價學生,做到與學生共成長,是今後初中語文教學的工作重點。要在教學中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慮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應用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初中語文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爲未來發展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通過學習,我的評價觀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分數和聽話作爲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要進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評價,使學生能從老師公正的評價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從而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感到雖苦尤樂,最終成爲學習創新的主人。

爲了儘快提高學生的初中語文水平,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在今後教學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樹立標準理念,深刻領會初中語文課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標要求,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初中語文教學的規律,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有創造性地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加強對中外文化的瞭解,拓寬知識面,加強自身修養,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在自己的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之中加以運用。

二、採用目標思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設計並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按照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情趣愛好爲出發點,儘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有內容和有方式的教學實踐,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語文與他人交流,發展用初中語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查閱、交流和互動等方式,學習並使用初中語文,積極鼓勵學生把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最終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關注學生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把初中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重視學生學習初中語文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要提倡“樂”的觀念,情緒越好,越樂觀,對所學內容便會發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效果也將越好。要注重過程,區別對待,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多地爲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初中語文及其文化、對初中語文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語文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四、加強策略指導,爲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設計提問的活動,讓學生們先討論,再解決,共性問題全班解決,個別問題個別解決,以求做到共性統一,個性張揚。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五、體現課改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我們應在新課程基礎上科學地整合並使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當今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老師們應不斷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幫助我們的初中語文思維教學,用淺易的初中語文來表達,提高培養學生的初中語文思維,發展學生用初中語文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有錯誤,鼓勵學生開口。創造真實、有趣的環境讓學生樂於學習初中語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師與教材的和諧統一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工具,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信息媒介。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地、有創造性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對教材建議的教學方法做適當的調整。幾節優秀課例給了我極大的啓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做到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內涵。現行的教材極富德育意義,它圖文並茂,每課時無不滲透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助人爲樂、熱愛勞動、勤奮學習、養成良好習慣等教育。初中語文教師要本着教書育人的原則,寓德於教,引導學生在逐步掌握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是受到潛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學生在語言交際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應該對學生抱有期望,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潛能,都能通過努力學習獲得成功。所以應該設法創設民主自由、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勵的微笑、溫和的目光、親切的話語,將自己殷切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他們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從而能自由表達思想,消除害怕出錯的膽怯心理,樹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學習熱情。

總之,通過學習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新課程的實施,爲我們樹立了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們遵循的應該是掌握工具與人文教育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爲學生終身學習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另一方面重視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養,使每一課的教學都能讓學生完成一次心靈的裝備,讓多彩而悠久的祖國文化、正義和愛心這些永恆的東西根植於心靈深處,讓語文教學成爲受益終生的教育。

中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7

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爲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爲學生的樂園。

在已往的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爲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爲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點燃這把火,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一、深鑽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豐富,它以能力爲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改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學生感覺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爲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爲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信息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養。

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