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白蕉談運筆反覆體會受用不盡

白蕉談運筆反覆體會受用不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對於一輩有心而沒有天才,或者有天才而學力未至的學者,因爲悟性與學詣程度的懸殊,有時卻苦於無從說起,倒不是做老師的矜持固閟。一方面,又正恐聰明學者的自誤,不肯專誠加功,於是託於神話,出於鄭重。而對於一輩附庸風雅,毫無希望,來已不誠的閒談客人,不高興嚕囌,只好冷淡對之,樂得省省閒話了。除此之外,也有附驥之徒,託師門以自重,說道曾得某師指教筆法,而某師得之某名家,以自高身價者,此又作別論。

白蕉談運筆反覆體會受用不盡

因此,如《法書要錄》所載,傳授筆法,從漢到唐,共二十三人。又別書所載,不盡相同的傳授系統說法,只可資爲談助,並不能像地球是圓的、父親是男的一樣可信。固然,那不同的系統中人物,都是歷代名家,又大都是屬於自族父子、親戚、外甥、故舊門生。因爲有一點諸位可以相信:“就有道而正焉”,古人的精神,正和我們一樣,“君子無常師”,他們每個人的老師,也何止一個人呢。

今世所傳古人書論,從漢到晉,這一時期中,多屬後人託古,並不可靠。但雖屬僞託,或者相傳下來,並非絕無淵源,其中精要之語,千古不刊。不能就因爲僞託而忽視,所以,現在丟開考證家的觀點來講。《法書要錄》由唐人張彥遠編撰,輯錄了自東漢至唐元和(806--820)年間的書法理論著作共三十九種,其中有趙壹的《非草書》、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王僧虔《論書》、張懷瓘的《書斷》等皆爲古代書論中的名篇,流傳甚廣的傳爲衛鑠的《筆陣圖》和王羲之的《題筆陣圖後》亦收入其中。爲傳世最早的書論專集。

現在,言歸正傳。孫過庭“執”、“使”、“轉”、“用”四字的創說,比昔人籠統言“筆法”、“用筆”、“運筆”分析的大爲進步,所以,我爲了講演明瞭起見,取來分屬三講:――第三講的執筆問題,(執謂淺深長短之類)――本講的運筆問題,(使謂縱橫牽掣之類,轉謂鉤繯盤紆之類)――第六講的'結構問題,(用謂點划向背之類)。本講以運筆問題包舉筆法、墨法。一則因爲筆墨關係,本屬相連。再者,古人書論,亦多屬二者並舉,——在三講中引前或不引後,亦正須同學們前後參看的地方。

“夫用筆之法,先急廻後疾下,如鷹望鵬逝。”講筆法最早的是秦丞相李斯。李斯說:“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元代趙孟頫所謂:“文章精到尚可改飾,字畫落筆,更不容加工,求以益之,適以壞之。”正是闡明此意。到後漢蔡邕的九勢說得更爲具體,他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有解釋藏頭說:“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劃中行。”這便後世“折紁股”、“如壁坼”、“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端若引繩”一類話之祖,也便是觀鬥蛇而悟筆法的故事的理由。後世各家賣弄新名詞、創新比喻、造新故事,其實都不出老蔡的這八個字。他又解釋護尾說:“劃點勢盡力收之。”這又是米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兩句名言所本。蔡邕所謂“藏頭護尾”,我覺得篆隸應當如此,楷正用筆也是如此。這樣看來,後世各家的議論,

儘管花樣翻新,正好比孫悟空,一筋斗十萬八千里路,卻終於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元代董元直的《書訣》,集古人成說,羅列甚全,一向公認爲書法的最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