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

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在生活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

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1

一個比一個誇張、一件比一件嚴重的校園霸凌案例被媒體揭露後,引起整個教育體系與社會關切,“反霸凌”聲音四起,“反霸凌”成爲校園重點工作,於是反霸凌宣言、宣示、倡導一場接一場上演。

惟投藥須對症,在深思如何運用教育力量防治彼等嚴重霸凌情事發生,須明瞭霸凌現況。相關調查指出,在小學“關係霸凌與語言霸凌”最常見,若此,反霸凌則應從教孩子如何與別人互動學起,從最根本的社會技能教起。

首先,要教孩子學習友善對待他人,學習在與別人互動時,能表現出讓彼此溫暖的行爲,增進彼此更親近的情誼。舉凡溫暖的微笑、善意的眼神、關懷的話語…都是友善的表徵。老師可以從鼓勵孩子口說好話做起,看見與讚賞別人很棒的地方,輔以適切的手勢、柔軟的表情更要以身作則隨時激勵孩子的好表現,要隨時看見孩子的進步,欣賞他,賞識他;成爲孩子學習的榜樣。

其次,要教孩子學會理性表達自己的主張。老師可以教孩子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訴求自己的權利,諸如:考慮對方的權利及心情、提出希望對方做什麼、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說話等。學會表達自己的主張,可以讓孩子維持自己的尊嚴,也能關心他人的權力和情緒,人際關係自然圓融。

最後,教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是重要課題。一個人若能學會情緒管理技巧,當負面情緒產生時,能察覺、接納,並且改變負面思想和態度,用比較好的行爲模式來解決問題,使自己與他人有更好的互動模式。而“覺察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認知他人情緒”及“自我激勵”則是學習重點,以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這一個情緒爲例:要教孩子對生氣有健康的認知,認識人可以生氣,但不能讓自己被生氣抓住;要教孩子如何笑看生氣並採取適當的行動:包括認識生氣時的生理反應、明白生氣會作出後悔的事情、學習讓生氣冷靜的方法、學習轉換不好念頭、學習用正向想法思考事情等。經由情緒的辨識,能掌握情緒的理解能力,包括接納自身正向與負向情緒,同時瞭解他人情緒,進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並能控制自我情緒能力。

試想當孩子循序學會友善對待他人,學會理性表達自己的主張,學會情緒管理,在團體生活中面對問題時,他是不是更能與他人合作,更能同理他人,更能尊重他人,進而展現自律,活出自信,成爲人見人愛的孩子。當這些技能深植成爲孩子的習慣,可以預見,校園中“關係霸凌”與“語言霸凌”之機率將降到最低,甚至趨近於無。教育本是教人成人之希望工程,反校園暴力應從孩子每天的學校生活學起,應落實在每天的學習課堂之中。

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2

道德在時間空間上早於法律強制。衆所周知,大家從小到大父母對我們進行的是道德上的教育,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才接觸到法律層面的教育,所以說道德,對我們的影響是重大的,是潛移默化的,而法律僅是對我們青少年進行強制性行爲約束的手段。再者說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多半是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給予青少年道德教育進行引導,難道不比法律強制更貼近青少年未成熟的心理狀態嗎?

所以,遏制校園暴力道德教育早且更有效於法律制裁。

法律是最基本的行爲準則,道德也是行爲準則。

但道德規則人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相比之下法律及其強制性規劃一些窮兇極惡的人們行爲準則,這些人是無藥可救的,而一些校園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只是一些未成年人,他們的人格尚未定型,還有一定的補救空間,並非無藥可救,只要通過道德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他們終有一日能成爲社會的棟樑之才,如果僅用鐵窗禁錮他們的人生,那就使他們的未來渺無希望。

青少年處於衝動叛逆時期,心智還不成熟,所以才參與校園暴力。有理性的成年人,經過法律強制尚且存在一犯再犯的案例,更何況是處於衝動背叛時期的青少年,面對被打上犯罪標籤的前途,誰都不能保證法律強制不會觸動青少年逆反心理而帶來報復社會的行爲,簡單粗暴的`法律強制只會將年輕人推向更深的墮落深淵。

青少年處於衝動叛逆時期,心智還不成熟,所以才參與校園暴力。有理性的成年人,經過法律強制尚且存在一犯再犯的案例,更何況是處於衝動背叛時期的青少年,面對被打上犯罪標籤的前途,誰都不能保證法律強制不會觸動青少年逆反心理而帶來報復社會的行爲,簡單粗暴的法律強制只會將年輕人推向更深的墮落深淵。

校園暴力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這意味着單一法律不可能適用於所有案例,難免出現誤判漏判的狀況。加以施暴者與被害者本就是未成年人,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就極有可能造成對未成年人權利的嚴重侵害,同時諸如家庭原因,社會氛圍,學校教育之類的問題都有可能對在校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部分施暴者狹隘而自私的個性正是放任的家庭環境,缺失適當教育造成的。這正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人之初性本善,但即使一個好人,但沒有適當的引導也會墮入深淵,難道僅有冰冷的法律約束就可以根治校園暴力嗎,這些施暴者大多數都是在以暴制暴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若此時還不對其性格進行疏導,而是一味的壓制懲罰,反而容易激化了他內心的復仇傾向,使他們以後在社會上更加危險。

綜上所述,比起針對範圍狹窄的法律強制,我方更推崇遏制校園暴力依靠道德教育的量。

最新法制報告會校園暴力心得體會3

在這個倡導文明的社會,每一次的校園暴力事件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更是引起更多人呼籲從法律體系中尋求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和對此類事件的懲罰!其實,人們不需要每一次都站在社會整體利益的高度去反思,與其相比我們更需要站在個體利益角度去思考這類問題,因爲這不僅關乎的是整個社會的未成年人,更關乎到自己或身邊的孩子!

這次“北京中關二小欺凌事件”似乎與以往事件不同,從刷爆朋友圈到引起社會的關注,其關鍵點有兩處:名校和小學!首先是名校,“光環效應”讓很多家人認爲名校中都是優秀的孩子,但是,家長們沒有意識到,所謂的優秀並非“德”與“智”的全面優秀,現在的所謂名校除了擁有相對較高的教學質量或資源外,在學生社會適應性培養方面並未做到與教學同等的對待!可以說,這是當欺凌事件出現後,學校並未做出恰當處理的主要原因!其次,與以往事件不同的是,欺凌事件發生在小學,小學生之間的打鬧原本很正常,但對於這件事的定性並非簡單的“玩笑”或者“打鬧”,而是行爲已經對孩子身心造成了傷害!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事件背後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爲家長我們應當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對待所面臨的欺凌,對他們的正確引導不僅影響當下的校園生活,更對其未來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以暴制暴並非正確的引導方式,這是一種野蠻;但也不能讓孩子過於乖巧或者文明,這是一種懦弱!正如《大家》專欄作者黃愛東西在其評論文章中所說:“文明的精粹之一,也許是在於讓我們儘可能認知客觀,搞清人性特點,而不是完全自廢武功,比如說放棄自保和競爭的本能。”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文明,這是教養問題,但遇到教養缺失的孩子文明或許不是最好的辦法!

其次是學校工作的缺失。對於那些欺凌者,是否應深入瞭解其成長環境,這是值得反思的!每個孩子並非天生具有欺凌特質,家庭環境之於孩子性格及其日常行爲表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到了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強制性的懲罰或規則會是孩子更加叛逆甚至做出更極端的行爲!

因此,對於孩子人格完善的關鍵時期,需要讓其樹立正確的態度。欺凌事件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做出努力,才能讓校園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