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培訓心得體會(合集)

培訓心得體會(合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訓心得體會(合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訓心得體會(合集)

培訓心得體會(合集)1

聽了洛陽市書法培訓講座,我感到書法教學的艱難與重要。

漢字和以漢字爲載體的中國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們的國粹,作爲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與重任。

書法指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用(圓錐型)毛筆寫漢字的藝術。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書法藝術在我國源遠流長,自漢字出現以來就長盛不衰,歷朝歷代出現的書法大家不勝枚舉。

如秦代的李斯,漢代的蔡邕、張芝,晉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歐、虞、褚、薛”、“顏、柳”,宋代的“蘇、黃、米、蔡”,元代的趙孟,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何紹基、吳昌碩等。

他們留下的書法作品更是推陳出新,光耀汗青。

作爲炎黃子孫,當代學生有責任繼承;作爲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使書法得以傳承。

然而隨着計算機和網絡的興起,鍵盤的運用使手寫意識變得越來越淡。

對現代人來說,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已是不容易,更何況毛筆字呢?爲了使書法這一優秀的文化瑰寶傳承下去,我覺得上好書法課已是迫在眉睫。

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教好書法呢?這次培訓會給了我很好的啓示。

教好書法應遵循書寫規範,關注個性體驗。

這裏的書寫規範就是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

臨帖分對臨,背臨,意臨三個層面。

對臨即將範本置於眼前,須看一筆,寫一筆;背臨即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意臨即臨寫範本時追求原作的意境和神韻。

我想,小學書法教學可以先教會學生對臨,然後層層拔高,一步步接近意臨。

於是這兩週的書法指導課,我下載了《九成宮醴泉銘》原帖,準備先從遵循書寫規範開始。

上課時我先把要臨得內容放在多媒體上呈現出來,然後引導着學生欣賞,同時強調間架結構和筆劃特徵,最後讓學生照着多媒體臨寫。

在臨寫時,用《米芾學書》的這段話提醒學生:“學寫字不只是動筆,還要動心,不但觀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領神會,才能寫好。”

這兩次,儘管學生寫的差強人意,但是我感覺自己在書法指導教學上邁進了一大步,自己的教學正在沿着科學的方法前進,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現在想一想自己學練毛筆字的情形,的確漫長而艱辛,更知學生學習的不易及鼓舞的重要。

我想每天都練,多思多悟,堅持不懈的臨帖應該是學好書法的要訣。

我也要經常向學生講一些自己的切身體會,來鼓舞學生學習的信心,同時加強自身書法指導方面的理論學習,來科學高效地教好書法指導課。

培訓心得體會(合集)2

轉眼間,爲期一個月培訓已經過半,緊張的“期中考試”告一段落,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和檢驗瞭解了自己的不足。短短的時間裏,讓我感觸很深。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這次學習,不但在理論上使自己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開闊了視野,而且對我以後的工作實踐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它是我前進方向的指南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那麼在後半個月裏我將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一、珍惜機遇,認真學習。

首先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了這次培訓的機會。而我也非常珍惜這次培訓機會,固然爲期半個月的培訓學習是緊張的、辛勞的,但同時也是幸福的、快樂的!

二、加強溝通,團結一致。

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運用所學的知識指引、促進工作,用實踐深化、鞏固學習成果;還要不斷汲取專業知識,深進鑽研,用豐富的知識武裝頭腦,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與同志們一道爲信合事業的興旺發達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腳踏實地,志在擎雲

十五天的培訓學習讓我的知識體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充實,同時也意識到自身知識的貧乏,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運用所學的'知識指引、促進工作,用實踐深化、鞏固學習成果。

總之,在下半個月的學習中,對操作技能的學習要不斷加強對於我來說,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這次學習,不但在理論上使自己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開闊了視野,這次培訓讓我的到了許多收穫、許多體會,學習技能不僅要一絲不苟地對待,更要突出重點,扭住關鍵。從大處着眼,從細處着力。做好這些更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恪盡職守、嚴格要求,主動適應學習及以後生活、各種的需要。同學們雖然來自不同的班級,但是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大家培養了深厚的感情,這段經歷終將在我們的心裏留下最珍貴的回憶。時間雖然短暫,我們學到的也畢竟有限,但它至少在我們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只要時機成熟,這顆種子就一定會開花、結果。

培訓心得體會(合集)3

高考作爲基礎教育的指揮棒,指引着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對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聽過周教授的講座《課堂密碼:課堂教學的結構與效率》令我深受啓發。

學生不是機器,每天七八節課要想保證每節課都高效的學習是很困難的,不少學生上課打瞌睡,下課就清醒,離高效真是十萬八千里。教師怎麼辦?周教授認爲需要改變課堂結構,學生我們每天見是非常熟悉的,無需太多的導入,課前的十幾分鍾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興奮的時間段,此時講授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最有效的。中間的二十分鐘留給學生反思、鞏固、練習。最後的十分鐘,再次幫學生理解學習重點。在學生想學能有效學的時候,教師充分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相信結構的改變必然來效率的提高。

教學內容的推進並非取決於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自主學。預習是個不可缺少的步驟與內容。周教授結合教學中的實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強調預習的重要性。會預習的孩子總有一天會超越老師,他們不僅僅是預習,更是在幫教師備課,成績好的學生永遠走在老師的前面。學生不預習,課堂無法進行深入探究,合作式學習也難以展開。另外佈置作業一定要精煉,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預習,學習有了方向,有了目標,課堂效率自然就會大大提高。

把學習還給學生,把教學還給課堂。能夠自己學就自己學,必須教就好好教。課堂不是生命線,學生纔是生命線,研究學生纔會育人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