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專題討論心得體會

教師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專題討論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要當一個好老師,要有一顆奉獻心,一種樂在教壇獻青春的陽光精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專題討論心得體會

  【教師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專題討論心得體會1】

中國有句古話叫“甘爲人梯”。選擇了教師這個角色,就意味着奉獻。教師的奉獻意識對於一個教師的成長和學生的成材具有至關重要的意。,作爲一種職業德育的核心內容,在不同教師身上還存在明顯的偏差,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並在教學實踐中加以糾正。

一、 奉獻是一種價值取向和現實的選擇。

由於社會閱歷、知識涵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奉獻”的認識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在現實經濟浪潮的衝擊下,有些老師把庸俗的“功利主義”作爲價值觀唯一尺度,覺得奉獻是英雄的事情,是高層領導的事情,奉獻距離我們十分遙遠。這種錯誤的價值觀表現爲工作不主動,不積極,不負責任,導致工作被動,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因而,講奉獻,首先要明確我們的價值取向。

愛因斯坦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教師在物質上沒有商人那麼富有,地位也沒有行政領導那麼顯赫,但人們還是尊敬地把教師稱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很平凡,但卻受人尊敬,這是爲什麼?因爲教師給讓人類擁有精神上的食糧。因而奉獻就在你我的身邊,在每一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中。盧展工書記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閩”字真諦的集中體現: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這“三平”精神已經越來越爲大家所認同,成爲新時期的福建精神。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就應弘揚“三平”精神,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時時處處是學生的榜樣,時時處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很多優秀的人才,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甘爲人梯,誨人不倦,幾十年如一日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更有的老師,病魔纏身,身殘志堅,依然站立在講臺邊。大家並不陌生的阮文發、高養清,就是我們漳州優秀教師的傑出代表,他們生活並不富裕,地位並不顯赫,但他們得到人們的尊重,贏得了社會的掌聲和讚許。他們的奉獻精神,使邊遠山村、漁村知識得到傳遞,質樸的平凡中透現一種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效應,但卻綻放出時代的光彩,震撼着人們的心靈。因而,這就是奉獻,不需要轟轟烈烈的行動,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就能講奉獻。奉獻體現爲一種價值選擇,選擇了奉獻,就選擇給他人幸福,同時自己也得到幸福的體驗。教師的奉獻,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對事業的追求和對學生的關注上,就是在普通教學和科研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

二、奉獻是一種具體的行爲與能力的體現

有些人認爲,奉獻是大道理,大理論。其實,奉獻更是一種具體的行爲。教師講奉獻,就是要把自己的滿腔熱情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中,對工作負責,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熱愛教育這份職業,就會化作具體的行動,教書育人。就班主任而言,可以說是彈性很大的一份工作。熱愛班主任工作的人,少了一份牢騷和抱怨,多了一份關愛學生的言行。我們身邊就有很多老師,班主任工作非常仔細、認真,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精神面貌就是不同。

奉獻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教師講奉獻,主要體現在教學和德育工作上。小學教師每個人擔子都很重,都在學生身上花費很多時間。但效果不同,同樣是奉獻,有些班級總體成績非常優秀而有些較差;有些班級精神面貌非常好而有些比較差,所以教師的奉獻還是不同能力的體現。要有講奉獻的精神,還要有講奉獻的能力和藝術。課程理念每年都在更新,教材在發展,學生也一屆與一屆不同。教師面對的是差異很大的學習主體和不同的個體,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要提高奉獻的效果,就要從我們自身的業務素質、教育水平上下功夫。我們學校就有很多優秀的教師,他們之所以優秀,不僅僅因爲他們有一顆愛心,還有着很強的教學實踐能力,或是學科教學的把關人,教學水平非同一般;有些是很有工作藝術的班主任,能夠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因而,作爲一名教師,是非常需要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這也是講奉獻的體現。

三、 奉獻是精神的延續、豐富和發展

奉獻精神不是今天才講的,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精神幾千年的結晶,需要不斷延續、豐富和發展。教師是一個非常的職業,擔負着精神延續的重任。因而在教師在奉獻自我的時候,還要通過一些載體,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如召開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彙報會,舉行作奉獻知識競賽。利用主題班會,讓學生理解奉獻,瞭解奉獻的內容、形式和價值,養成爲他人、爲集體作奉獻的習慣。舉行報告會,努力營造奉獻氛圍,推舉身邊教師、學生的生動例子,從而認識到奉獻不僅僅是爲自己,體現人的一種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班主任利用班會課,引導學生圍繞如何樹立起奉獻意識,如何表現自己的奉獻精神,如何爲父母,爲同學、爲他人、爲集體作奉獻,將來如何奉獻於祖國和人民。還要挖掘教材中的生動例子,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要教學生學文化知識,也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學生進行如何爲他人、爲集體、爲祖國作奉獻,讓奉獻精神在同學們的心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組織學生觀看爲祖國爲人民作奉獻爲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電影、電視。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奉獻活動。要使學生們養成奉獻的習慣,還要教會學生是去觀察生活,觀察人們,觀察周圍的事物,真正用心靈去感受社會和大自然的一切,這樣才能成爲一個不能容忍冷漠的人,才能去鄙視麻木不仁,去痛恨無禮行爲,而且在爲他人奉獻中獲得快樂。奉獻—是培養人的崇高願望的惟一學校。

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就像巴爾德斯所說的,要把別人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荊棘留給自己。

  【教師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專題討論心得體會2】

狹路相逢勇者勝是軍人的亮劍精神。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教師的奉獻精神。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沽名釣譽、莫入校門,升官發財、莫當教師。”既然選擇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理應敬業、奉獻。正是教師的無私奉獻,才體現了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正是教師的無私奉獻,才體現了教師的人生價值。教師的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聲無息的影響着學生的行爲,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塑造了學生的高尚品質。

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高是教師必須具備精湛的知識和淵博的學識,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和教研教改的能力。身正卻是教師的思想道德,其人不正、言不順。教師就要有教師的個性、教師的風采、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其用你的知識影響人,還不如用你的思想、行爲、人格魅力來培養人,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教師又怎能教會學生奉獻,一個沒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師又怎能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呢?

教師是個講究良心的職業,很多內涵是不能用數字來界定的,現代社會要求教師既要教書,也要育人。要求教師不但學高,更要身正。教師面對的施教對象――學生,學生是需要教育的。教師沒有任何理由對施教的對象講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滿腔的熱情,體現出教師奉獻的精神面貌。讓學生在教師的奉獻精神的氛圍中成長,教師在奉獻中錘鍊、提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教師的奉獻不是不能有任何物質追求、甘於貧窮,而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奉獻,支撐着教師引領着學生向更遠、更大、更宏偉的目標前進。然而有着奉獻精神的教師,是那種更加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熱愛學生,對生活充滿希望,更會享受生活的人。教師的奉獻精神感染着學生,能讓學生的精神風貌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在經濟高速發展、物慾橫流的當今時代,教師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學、踏實工作獲得較高的收入是沒什麼爭議的。但責任重大,擔負着民族的希望和未來。社會對教育的高要求,家長對子女的盼望,教育評價體制等都沉甸甸地壓在教師的身上。如果教師沒有奉獻精神。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就會受到嚴重的挑戰和衝擊。並且今天的教師難當,難在學生難教、與家長溝通困難。對今天的教育部分家長是滿意的,而少部分家長對教師的辛苦付出不予理解,更有甚者還以一些小事與學校發生衝突,把教師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面對社會的監督,家長的指責,學生的挑剔,作爲教師沒有據理力爭,而是默默無聞的接受,這就是教師的精神――奉獻。教師把奉獻作爲自己的追求目標、生命的價值體現時,一切不滿都會煙消雲散,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快樂,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與摯愛。

春蠶、紅燭用來讚頌教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成了教師生活的真實寫照。教師作爲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承擔培養祖國建設人才的社會義務,做到個人服從集體,服從組織上的分配,把青春獻身於祖國的教育事業,盡職盡責,不圖回報。有人要問教師所追求的是什麼?是那種甘灑熱血育桃李的奉獻精神;是那種選擇了講臺就一往無前走下去的執着精神。教師在物質上成不了富翁,但是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在此,我相信教師能在教育這個職業道路越走越好,在追求奉獻的精神世界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更多熱門心得體會推薦:

1.黨員幹部踐行兩學一做四講四有心得體會

2.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心得體會

3.黨員個人兩學一做心得體會

4.教師兩學一做講奉獻有作爲專題討論心得體會

5.黨員幹部學習兩學一做心得體會

6.基層幹部兩學一做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