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彙編9篇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彙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心得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彙編9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最近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在閱讀中,我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幼兒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教學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幼兒的教育、家長的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我是爲誰而工作;爲同事的好評嗎;爲園長的表揚嗎;爲獎金嗎;爲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可見我也並未"脫俗"),但如果這些與幼兒的評價產生了衝突,我心靈的天平指針首先傾向於幼兒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幼兒的評價。教師因幼兒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幼兒而存在。培養幼兒從小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築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幼兒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幼兒的成長,現在我終於知道了作爲幼兒教師,在我的學生面前,我們要保持着一份童心,去用自己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裏面去,讓孩子們感受你的愛,並和你做朋友。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內心,忽略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李老師能夠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向學生學習”,他真誠的尊重學生,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應該充滿人情味……。

李老師的話說得多富有智慧和哲理啊,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瞭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爲“嚴”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爲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爲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爲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爲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爲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爲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班主任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爲,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爲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爲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因爲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爲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纔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爲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對還是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一幫小鬼時,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最好的老師,至少我要對得起這幫孩子!不知道我的將來會是怎樣的,但是至少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的心去做我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做的,應盡到的一切義務與責任。

李老師認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人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喜愛的老師,一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我立志要做一名最好的幼兒教師。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教學之餘,我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收穫很多,在此,我將把我的點滴感悟與同仁們分享。

朱教授是一個紮根於實踐的教育理論家,同時也是一個有積極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十幾年前,他就在思考什麼是理想的教育?然後他就做出了“新教育”,並且現在還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導廣大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學生脫離單一評價機制下學習痛苦、生活失敗的情況,讓教師擺脫嚴厲刻板的形象,讓一切迴歸“正常”,因爲成長本應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國各地已有200多萬參與者,以後還會有更多。

他們相信,理想的學生熱愛生活、積極進取、自信自強、善於和人相處、有豐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認爲,理想的教師充滿激情和詩意、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追求卓越、勤於學習、關注人類命運、堅韌剛強。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幫助人成爲他自己。

《致教師》這本書的內容有46封來往書信構成,每篇文章開頭呈現一個現實中一線教師的困惑,後面是朱教授細緻完整的回答。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師問”。但在本書中我們不會看到空中樓閣般的、來自所謂權威的、冰冷的方法論,而是一個認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們不但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那些老師們的具體問題,更在廣泛意義上提出了具有適用性的方法。這本書從修正“教師”的定義出發,先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教師,然後通過解決一線教師的困惑,從職業生涯、專業發展、教育生活等幾個方面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一個好教師。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興趣的問題略舉一二,與同仁們進行分享。

1、幸福感從何而來?

以前有一個關於教師的段子廣爲流傳:滿腔熱血把師學會,當了教師吃苦受罪。急難險重必需到位,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稅。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天天學習不懂社會。以上內容雖然有些誇張,但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教師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與理想相對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書中,就有一個教師因爲感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問:做教師的幸福感究竟從何而來?

朱教授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給我們分析了什麼是幸福。

對於“幸福”,許多名人都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說:“每一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說:“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通過研究使自己精神擺脫妄念並使自己擺脫虛榮心的人更加幸福。”別林斯基說得更徹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徵——創造、服務、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這些共同的特徵。因此,教育本身應該能是一個讓人幸福的事業。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己的關係。從時間看,工作佔據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陰。從結果看,工作最後呈現一個人一生創造出的價值。因此,從實現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斷調和上述三種關係,收穫內心的寧靜,這就是幸福。

作爲教師,我們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瑣碎的,不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這種高度的責任感不只是盡職盡責地完成每天的任務,而是要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單調而重複的工作中,怎樣收穫到幸福呢?我們必須具有科研的心態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態,我們才能帶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那麼,每一天都是有區別而有意義的。一邊工作,一邊研究,我們就能一邊收穫,一邊伴隨着學生的成長而成長,然後,我們的內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師?

一說到科研,許多老師總會認爲那是一件非常神聖、神祕、困難的事,認爲那是專家、教授們的“行當”;或者是感到沒有時間,不知從何下手。但其實,朱永新教授說教育科學研究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反而,一線教師因爲最貼近教育實際、最貼近學生活,所以擁有大量的一線實踐經驗,更應該成爲教育科學研究的主力軍。

在書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師教育科研的方法分爲兩種:一種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紮根於教育實踐,從自己的教育生活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種是“學院式或學者型”的科研訓練,學會精確地處理資料,超越實踐、超越時空的侷限,站在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

總的來說,找到要解決的問題,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響了這三部曲,也就吹響了教育科研的衝鋒號。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翻閱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爲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本,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裏遨遊。

陶老師認爲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因爲我們教師肩負着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爲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裏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羣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簡單地說,怎樣讀書就是讀書的方法和原則。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繫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本與教參文本,“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爲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最後,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爲,“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纔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深深地啓發和激勵着我,堅定了我與書終生爲伴的信念。我將在“流淌着智慧的光華,搖曳着思想的要義”的經典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寬生命的維度,尋找生活的幸福。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我們有着朝氣,有着向前衝的力量,唯一不足的就是教學經驗,而經驗獲得的最快以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吸取其他優秀教師的長處,讓自己有更大更快的進步,而《最牛的教師》這本書,就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好的見解與思路。

這裏有身爲校長而繼續不停研究學問的陳垣老師,他的學習精神與不斷的反思值得我們學習;也有講臺上的幽默大師林語堂老師,他的課,形象生動,詼諧有趣,給世人留下了許多雅緻雋永的佳話;有能讓一個被衆多老師拒絕、家長放棄、自己墮落沉淪、成績全部倒數第一的學生考上北京大學的“高考戰神”王金戰老師……有太多的教師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細細推敲最後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

讀這本書,看看教育大師們的故事,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同時也讓我明白,教師,是一種極具魅力和境界的.職業。一個教師若有魅力學生纔會願意多親近你,纔會聆聽你的教誨。

這種魅力是自己所獨特的品格、修養,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與在教學中的不斷髮現所積累起來的。

教師的魅力源於境界,而教師的境界當是秉承光大文化之精神,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不斷學習充實自我,樂讀書、善讀書,以“書”之精華夯實自然之道,以“德”之品行涵養浩然之氣,以廣博的知識從教,以寬厚的胸襟育人。不管是魅力與境界都離不開學習、發現、反思以及反思後的實際行動,只要把這幾點中都不辭辛苦的做好,那麼你就已經成爲了一位極具魅力的教師。

身爲教師,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我們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書海之間。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教育智慧;讀書,能使獨創的方法閃耀睿智的光芒、充滿創造的快樂;讀書,能實現教師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昇華。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爲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

啓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爲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啓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熱門思想彙報,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工作總結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纔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懷着感恩吃蔬菜比懷着怨恨吃肉香得多。于丹也說過“抱怨是一種語言而不是行動,當一個人過多的被語言困擾的時候,他會失去行動力。”我們很榮幸的擁有了學校贈送給我們的《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讀罷此書,掩卷冥思,收穫頗多:

長久以來,我們教師這一職業被譽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正是這一光環罩得我們教師無所適從,又加之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社會和家庭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使教師這份職業的不穩定性增加,增加了教師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由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引發的焦慮、抑鬱、擔心等負性情緒正在悄悄侵襲我們的身心,教師也就唉聲嘆氣地過上了日子,陽光心境正慢慢退出教師的心靈,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影響而大打折扣。鑑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認爲做個不抱怨的老師應從以下幾點着手:

一、不抱怨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

抱怨自己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它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擾人不安。抱怨自己讓我們將關注點放在自己的不想得到的東西上,因此,當我們抱怨自己時,我們將遠離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抱怨越多,距離越多。于丹說過:有些事情我們越做不到越抱怨,但是越是抱怨事情就越沒有順利完成的可能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事情最終得不到解決。愛抱怨說明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不夠自信。作爲教師尤其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爲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一般人還要多,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的抱怨,而沒有與之對抗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那就只會束手無策。

我們要敢於挑戰自己,發掘自己身上的潛能,樹立自信、堅定信念,不要輕易的貶低自己,抱怨自己。虛心向別人學習,努力自己創造,這樣會使我們越來越強大!“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門”,堂堂正正的做人,堂堂正正的做事。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

二、不抱怨工作,獲得工作的樂趣

新城中學的校訓是:樂知樂行,至誠至善。這其中的“樂”字卻大有學問, 快樂工作是一天,昏昏沉沉也是一天,“愁也一天,樂也一天”何去何從,我們大家心知肚明,我覺得教師在教育中不應該迷失了方向,丟失了信仰,“當教師真沒意思”成爲他們的口頭禪。不是靜下心來搞研究,而是天天攀比誰的工資多,誰又買車了,誰又買房了……。“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你選擇就是最好的。當然教師這個職業是平凡的、普通的。但是,我們只要熱愛自己的工作,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終有一日,也會成爲被別人仰望、受人尊敬的模範。敬業,不僅是對學生及家長、對學校和社會有個交代,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教師而言,要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只有敬業的意識根植於我們的腦海時,纔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完成工作,體會到工作給我們帶來的樂趣。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有所作爲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無所作爲,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墮落。”你如果有時間抱怨工作,那麼你就有時間將工作做好。喋喋不休地抱怨,註定於事無補。若想擁有美好的前程,學會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三、不抱怨他人,贏得他人的尊重

世界上不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麼也應當讓自己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經常聽到老師抱怨(我也曾抱怨過):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教?怎麼這麼不愛學習?怎麼家長都不管?那些坐不住的孩子,連帶家長,似乎就成了我們最大的麻煩。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有沒有放棄學習。只要他還在努力,只要他還能接受你的話,我們就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相待。當我們真正對某個學生特別關注,我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我們以爲我們在特別關心的同時,其實已經把他推到你最不想的那一邊去了。說到底,是我們逼着孩子選擇了這無奈的選擇。

換位思考,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的孩子是掌心裏的寶,無論自己所教多少孩子,都會分到多少個家庭,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擁有龐大的親情集團,教育孩子是大工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意。我也知道“地荒是一季,人荒是一輩”,這樣想法,報怨的情緒就少了。不抱怨他人,贏得他人的尊重

四、不抱怨家人,獲得家庭幸福

有家,就有幸福。在屬於自己的屋檐下,我們可以盡享親情的溫暖,愛情的溫馨。當然,家人之間的感情也需要精心呵護。作爲至親,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應當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關愛、理解與寬容。今生是一家人,是前世修來的福,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幾萬次的回望才換來今天的一家親,相親相愛一家人。想着他人的好,忘記他人的過,好好珍惜眼前屬於自己的幸福,一位偉人曾說過,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累加在一起,你還選擇屬於你自己的那一份。那深夜等你回家的一盞燈,你離家時凝望着你的眼光,那份父母久久等你回家的企盼和你所有對未來的希望都濃縮家這個小小的單位上。我們沒得理由抱怨,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享受陽光,享受溫暖。

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的努力,做個不抱怨人,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犯錯,不抱怨家長,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最近讀了《賞識你的學生》一書,讀後感受頗多。全書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讓人人都享受一份關愛

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溫馨的環境,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因爲教師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學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權。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發展,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有困難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帶任何功利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因此,當教師能夠以“賞識”的言行對待學生,就會激勵起學生無窮的勇氣,喚醒他深埋的潛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進。而要讓教師擁有“賞識”這一法寶,根本就是要激發起教師的愛,讓教師出於愛來工作,而不僅僅把教育當成一個職業或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賞孩子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理解、接受、運用“賞識”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園中耕耘

二、讓人人都享有一次機會

“以人爲本”,“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的課程理念。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而發展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自信心。學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過程中,尤其是後進生特別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大於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讚揚中,他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變得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首先認識到學生的才能,然後再予以重視和讚揚,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說並非“拉到籃裏就是菜”,胡亂指着學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讚揚、誇獎之能事,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鑽研、深入的學習,掌握賞識這一有效手段,並在適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三、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可以接近萬能。

《賞識你的學生》中無數的成功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外因並不是決定因素,內因才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學生的成長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身積極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對他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恰恰相反:糟糕透了。從母親的“賞識”聲中,他得到了愛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後靈感和創作的源泉;從父親的批評聲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於是不時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在這兩種力量的鼓勵下,他終於成爲一個著名的作家。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認識到,賞識是很多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中的極爲有效的一種,它能夠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爲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埋怨學生不夠聰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報,靜下心來,想想平日裏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盡惹我生氣的寶貝,原來也都有可愛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匆忙的步履,泥濘的心情遮掩了我們的雙眼;繁瑣的工作,忙亂的頭緒,鈍化了我們的敏銳;成績的鐐銬,升學的壓力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缺點,而忽略了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那一顆顆純潔的心靈。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認可,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即使因爲無心犯了錯誤,也需要我們的老師溫和地指出,他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是真誠而不是僞善。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盡情地沐浴陽光,吸吮雨露,需要風雪的磨練,鮮花的簇擁。他們是最爲敏感的一個羣體,能準確地識別老師對他們的幫助是出於關愛還是僅僅是功利的表現。所以教育應該是牽手,是澄明,是溫情,是質樸,是師生間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學會賞識你的學生,先學會從心底去愛他們。

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這樣的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不同,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揚,來自別人的讚揚或獎勵,都會令被表揚者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朝着你引導的方向前進的。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科課堂的主人。學生是班級的主人,他也應該是班級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級時,他在班級管理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就像學科教學一樣,班主任不應該成爲管理的主力,而應該是班級管理的引導者,監督者。從班級管理的實踐來看,一個幾十人的小學班級,僅靠一個或幾個教師管理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使每個學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對象,又是實施管理的主體,達到“管是爲了不管”的目的。

這學期,我就是把班級的工作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是從培養學生管自己能力開始的。《班主任大全》一書中就指出: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對成人的依賴性很強。

由於家長的溺愛,這些“小太陽”們在家庭中失去了培養獨立性的機會,他們更多的依賴成人的幫助和照料。對於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三個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會、班會、隊會等,向學生正面宣傳“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學生從認識上加深對獨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級中安排“人人崗位責任制”,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崗位,對自己的崗位負責。第三方面,聯繫學生的家長,取得家長的配合,培養學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養一支班幹部隊伍。利用管理班級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級小幹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認真選拔小幹部,同時要精心培養小幹部。

第一,幫助小幹部樹立威信。對於學生自己選出來的班幹部,要尊重他們的權利。每天的值日先由衛生委員負責評比,然後,由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供他們參考。

第二,鼓勵小幹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

第三,嚴格要求小幹部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

第四,培養幹部團結協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幹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級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以即“以面帶面”。同時也要注意及時召開班幹部會議,針對他們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給他們工作方法,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指出他們的優缺點和今後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時,還要求他們注意班幹部成員之間的合作,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盡力在同學之間樹立他們的威信,創造機會,鍛鍊和培養他們的能力。這樣培養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於人人都能管人,而在於人人都能管自己,培養學生對自己、班級、家庭的責任意識。

確實,《班主任大全》一書,在班級管理這個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對班級管理有了新的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想想自己畢業快三年了,作爲一名師範類的中文系畢業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很慶幸自己還生活在校園中,這樣感覺自己還能經常和書本打交道。因爲,讀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愛書,也愛讀書!

書,都瀰漫着香氣。讀書不僅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性情的愉悅。它如同春日扁舟裏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戲,秋日田野裏的散步,隆冬爐火旁的傾談,它是心緒的慰藉,是靈魂的依傍。讀書,能夠慰藉心靈,讓寂寞封存在書香中;讀書,能夠洗滌心靈,讓高尚的人格在書中昇華;讀書,能夠播撒期望的種子。讓生命結出豐碩的果實;讀書,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生命自由飛翔!

讀小說,在經典裏感受豪氣與浪漫;讀散文,在優美里感受平實與真情;讀雜文,在議論中感悟哲理與生活;讀雜誌,在故事裏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喜歡在清晨讀詩歌,在膾炙人口中感受音樂美與結構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讓我感受到親情的真摯;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讓我感動於感情的堅強與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我想到以前離開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與理想的碰撞、在詩歌中沉醉。

風清雲淡的日子,獨自倚在窗前,看花開花落,賞雲捲雲舒。低頭一回眸,桌上的書,窗前的樹,樹葉上躍動的陽光,一齊憩息在心靈中。驀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形的書,伴我們成長。母愛是一部書,是世間最美麗的一部書,我們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潤澤呵護中,父親是一部書,一本厚重的書,我們要用一生去讀懂它,讀懂那如山的父愛。朋友是一部書,一部精緻的書,共同記錄下了友誼點滴。家鄉是一本純樸的書,卻又是根入心底的書,“落葉歸根”是對家鄉的眷戀,“家鄉魂”又是對家鄉的熱愛,讀懂這部書時,我們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鄉明”的真諦。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讓夢境也豐富多彩,真是“夜半有夢書當枕”啊。有書香的地方就有美麗,心靈也會在書中憩息。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怎樣來詮釋生活,但在書裏卻能夠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認爲,作爲教書育人的教師,讀書,還有更深層的好處。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學習氛圍必定是十分濃厚的,教師必須是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老師的薰染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能夠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潛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繫實際生髮,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貯備,更要有很好的悟性,這天的讀書體驗就是明天的課堂實踐。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潛力強了,在課堂上纔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簡單施教。

讀書能讓人持續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心浮氣躁、雞腸狗肚、名利薰心的人是幹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讀書不斷,不良的思想氣質是能夠改變的。

讀書的好處當然很多,我個人認爲,對教師而言,還是就應有所選取的。除了就應讀一些文學方面的名著外,更就應多讀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文學書籍要讀名家名著,經典名著經歷了歲月的淘洗而流傳至今,凝聚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讀來能夠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更深的啓迪。專業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師,讀陶行知、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著作;其次要熟悉當下一些實力派教育專家,如李希貴、張文質、魏書生、於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學習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如李鎮西、竇桂梅等人的教學隨想。當然,讀書是教師的個人行爲,應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個性有選取地閱讀。相信,讀名家的書,肯定會受益匪淺。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有許多人愛書如寶,手不釋卷,因爲一本好書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真的期望我們的老師都能喜歡讀書,讓讀書來提升我們的品質,促進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