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學習教育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關於學習教育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3K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習教育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學習教育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篇1

有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在課餘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爲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爲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爲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裏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着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裏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爲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1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爲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於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爲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裏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於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爲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爲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

這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是“我們的學生普遍的考試成績都不低,他們對相當精深的專門知識都能掌握。遺憾的是,在生活中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低,而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他們是完全擁有的。”與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爾摩斯的例子。福爾摩斯的各種專業知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爲零,卻能夠無所不通、料事如神,這靠的是在需要的時候他能調動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識,當他覺得知識不夠用時,能及時補充。從這裏我也聯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平時看有關語文教學的文章,讀文學作品,聽語文課我是樂在其中,而聽其他學科的教研課我就不得已而爲之了。因爲我一直認爲既然自己是語文專任教師,教好我的語文課足已。事實上葉聖陶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後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使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塊兒,構成個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學生能夠“沉浸其中”,教師首先要進入這一“境界”。我們不求勝任二三門課程的教學,但有必要熟悉學生所學習的全部內容,能夠在學科間相互溝通。

袁振國教授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筆通俗而優美,文中所闡述的觀點,我覺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朧朧彷彿感受到的地方,經他或以事例說明或引經據典般地娓娓道來,不覺大受啓發。對於文中倡導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篇2

你要教育好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不能輸在家長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上,別無選擇!創建一個學習型家庭,是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下,與孩子共同成長,是件兩代人共同收益的大事,要堅持下去必有超值回報。

家庭需要以身作則:孩子一言一行反映着做父母的基本素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長久的場所,是孩子天然的學校,家長傳遞給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語言方式來表達的。在孩子成長期,他們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爲,並以父母作爲楷模!

家庭教育需要幽默些:幽默感,您與您的孩子一起歡笑,能讓孩子看到實物輕鬆和愉快的一面。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中國教育方式大都是嚴肅多與寬容,從一些俗語上不難看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子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是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弄得非常緊張、對立,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帶一些幽默感的。

家庭教育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家庭教育本質在“教育”二字上,無論哪一種教育,都離不開生活理念的灌輸,但是不同的灌輸方式大不相同,風趣幽默的教育觸動的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更能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們時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家長與孩子溝通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教需要與學校配合:孩子成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同培育花朵一樣,需要精心把我育苗、培土、除草、滅蟲各個環節。需要方方面面協調一致,共同努力,若是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使花兒夭折、培育失敗、前功盡棄。因此父母們切不可自作主張、我行我素,而應與學校與班主任老師多加溝通、相互協調、相互理解、相互整合,已關注孩子的成長。記得在一次家長會上,趙瑛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讓孩子品嚐飢餓,他們就不知道實物的價值;不讓孩子品嚐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讓孩子品嚐失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有的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委屈,有時在學校裏不聞不問、放任自流,這樣容易造成家庭與學校之間產生裂痕,會爲自己的孩子埋下失敗的種子。

爲人父母,師也!孩子的啓蒙老師是父母而非學校老師也。從某個角度來講,育比養更難、更重要,更需要藝術,更需要父母的無私和各方面的素質。熱門思想彙報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它包含了後天影響的意思,試想龍帶着龍子從小就騰雲駕霧,龍長大後何不能耀武揚威呢?所以要養育好兒女,必從提高父母自身素質開始,重視家庭教育。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篇3

通過這兩個月的安全與質量的教育培訓,我體會到安全的重要意義。我也從中學會了如何保護自身的安全、他人的安全、企業的安全,提高了我們的安全意識。我們對“安全”有了新的感悟與體會。

  一、安全的重要意義

“安全“對於個人來說,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如果一個人沒有安全意識,不珍惜健康、生命,是對個人的不負責,對家庭的不負責。“安全”對於企業來說,是生存發展的基礎,安全管理是項目中最重要的任務。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安全意識,做不到防微杜漸,那麼這個企業必定存在危險隱患,將來必將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安全”對於國家來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是國家發展,繁榮昌盛的保障。

  二、安全與質量的關係

在工程中,“質量”不僅僅是物質本身的優劣,還與施工過程中管理、技術操作、組織設計等工作存在緊密的聯繫。因此質量的好壞決定安全與否,安全管理是保證質量的前提。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缺陷將會導致質量問題的的發生,同樣如果企業、單位出現質量問題也必然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我們必須做到安全、質量同時抓。

  三、如何避免危險

我們如何避免危險的發生,保證工程上的安全呢?我們不僅要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爲主、以人爲本、綜合治理”的原則,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對於企業始終嚴格按要求、按規程、按法律貫徹安全管理,做到層層把關,不要爲了得一時之利,而跨程序,跨工序施工,導致風險隱患的發生。

如果發生質量安全事故、現場管理人員在現場事故處理中堅持“四不放過”原則:事故原因不清;事故責任者和羣衆沒有受到教育;沒有整改預防措施;事故責任者和責任領導不處理。

企業應對員工進行質量安全專業技術培訓教育學習培訓,要做到持證上崗。現場施工人員應該按規範要求操作,進入施工現場應正確佩戴安全帽、加強勞動保護用品的使用,施工現場應設置警示牌。杜絕“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規範”三違現象的發生。我們堅持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不讓他人受到傷害”四不傷害。編制應急預案,定期進行緊急搶救培訓,做好緊急預案工作。

總之,通過這兩個月的培訓,我們要始終堅持以“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爲原則,要深刻認識到安全質量的重要性。對於企業、單位、工程,沒有安全,就談不上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時刻存在安全意識,工作中提高警惕,才能營造安定和諧的氛圍。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篇4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學習了陶行知教育理論有如下的體會:

一、關注社會生活,實施生活教育。教育是爲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纔算是教學效果好。

三、實施愛的教育,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小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猶如心理髮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不僅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爲差,更要抓”“因爲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老師對特殊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四、煥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爲此,今後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爲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篇5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與治理、課程評價、課程治理、教師的培養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九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對新課改加強熟悉,熱情投進,不斷進步自身素質,進步教師素質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條件條件。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際應用中的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誇大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誇大學課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學習愛好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誇大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題目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於誇大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進步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改變課程治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治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次課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變化。隨着課程功能、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構架、課程實施與課程評語的變化,新課程必須對教學活動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爲本”作爲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指全體學生的發展、終身持續發展、活波主動地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爲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一、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

新課程構建了一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課程體系,這爲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進步全國民族素質爲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質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結合起來,把着眼全體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

二、着眼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全面進步。

學生的素養是他內在心理的寫照,取決於它的心理結構及其質量水平;進步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爲聰明,積文化爲品性。新課程的功能定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僅要重視雙基的練習,發展學生的聰明和能力,而且要促進他們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引導學生生動活波地活動地學習。

爲了培養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把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面對現今的教育狀況,以我對於新的課程理念的熟悉,我以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首先,加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這是一個熟悉題目,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熟悉假如落後於新課程改革思想理念,那麼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談。什麼是新課程改革?對於這個題目,很多人都是滿頭霧水,到底什麼是新課改誰也說不出一個頭道來,綜合各種對新課改的釋義也只能回納出一個模糊的概念即:通過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使教育教學真正進進素質教育的軌道。它講究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爲什麼要進行課程改革?衆所周知某種教育方式的確立是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制約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許適合當時的經濟發展,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進,經濟體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短,面對這些新情況,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其不適應的地方。過往的教學是有很多弊病的。如誇大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我們現在誇大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地進行反思與總結,而不是被動的應試,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進步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的,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其次,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腳之所以能忘記,恰恰說明鞋之合腳;假如鞋分歧腳,腳就會被時時記住。同樣,當學生在一種適合自己的教育環境中生長時,我們就會欣喜地發現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就會意想不到地被激活。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中並不鮮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當提供適合學生教育環境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專心記住:我們要創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我們要轉變角色,走進新角色。我們教師就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治理者變爲學生自我發展的促進者和領路人,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變爲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者和拓荒人。在教學方式上,要體現出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被知識牽着鼻子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反思自我,營造維持他們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第三,努力進步教師的素質是關鍵。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甚至制約課改的進行,今天的學生不再是幾年前的學生了,他們思維活躍,愛好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往往超越了我們成年人。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勤於學習,不斷進步自身的基本素養,以滿足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求,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往想、往做,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往感悟知識。因此,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髮展的潛能,維繫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以保證雙方的協調發展。

同時,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這充分說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否則,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勢必助長學生的依靠心理。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體的聰明,但應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爲條件,纔能有針對性地討論,有目的性的討論,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再出現題目後,不要急於組織或要求學生討論應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參與討論。這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達到或做學習的最佳效果。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表達獨立的觀點。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合作以獨立爲基礎,假如小組成員盲目服從“優生”,假如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千人一面,合作就沒有意義。學生有自己的觀點,這個本身就是價值,不管論證結果是實是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是受益者。

傳統的教學觀師生隨師轉,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衆,可是,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不留神,合作學習就會變成“優生”挑大樑,“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有的學生思維靈敏語言表達能力強,常樂於表達不倦;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又羞於開口,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習小組車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氛圍。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就能從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爲人民服務意識,也就是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促進知識、技能的迅速把握。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新角色,不僅使學生的引導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學一起交流,同學一起討論,爲學生的合作學習起一個榜樣效應。

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不能只是積極的旁觀,更應積極地參與,在參與中放下“師道尊”、“嚴權威心理”,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爲學生的合作學習起着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參與合作學習時,要留意保護兒文化,庇護學生的理想精神,讓學生爭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保存自己的意見,要牢記自己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只是學習小組中的一員,不能以“傳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使學生以爲教師是在與我們一起學習,以爲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產生超越的自豪感。

信息時代的發展迅速,學生獲取知識的多渠道,經常會讓我們自嘆不如,學生知道我們未必知道,學生的疑問我們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她們的不學無術。”在合作學習時,碰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師不能礙於面子,怕難爲情,應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或失誤,留給學生課外思維的空間,也留給自己重新思維的機會。因而讓課堂煥發活力,必將是學生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