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禁酒的心得體會

關於禁酒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酒能亂性,大家對於喝酒一定要有所控制,下面一起去閱讀小編整理的關於禁酒的心得體會吧,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禁酒的心得體會

  關於禁酒的心得體會1

全國大事,與我直接有關聯的,無非是我國實施了更嚴格的嚴禁酒後駕車行動。而孫偉銘張明寶醉駕案,杭州飆車案,則是“戒酒令”中一個又一個頂風違紀的插曲。在網絡、電視、報章等媒體長篇累牘的報道下,悽慘的車禍時刻敲打着公衆的神經,醉酒駕駛,超速行駛的危害,把人們對尊重生命的意識漸漸地喚醒,激昂憤怒的情緒徹底點燃,要求對肇事者加於嚴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以至於一些法律專業人士理智的聲音,也在大衆盲目過激的喊殺聲中淹沒。

我非常贊成國家對駕車者實施的“禁酒令”,倒不是我對酒不喜不貪,實是駕車二十多年,慘不忍睹的車禍見多了,對酒這東西沒有好感。偶有飯局,推杯換盞之際,心中這根弦時刻繃緊着,不得有絲毫懈擔可是,我怎麼也不明白,“禁酒令”後,爲什麼還有一些車輛無視“令旗”橫衝直撞,行人戰戰兢兢躲躲閃閃?是不是跟執法鬆馳有關呢?

且不說,一些傲慢的國家××人員,仗着國家賦予的一點權力無視交通法規,就算是一般人,也鮮有嚴格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喝點小酒或違個章,反正找找文祕雜燴網人就行了;也有人財大氣粗:不就兩個小錢嘛,撞死了人,照樣可以用錢擺平,違章算個啥?沒錢沒權的,只能乖乖受罰。挑戰法律權威成了某些人身份的象徵,遵紀守法者成了沒本事的代言。於是乎,隨意停車,任意變道,亂闖紅燈,爭道搶先,超速狂飆,醉酒駕車的鬧劇在本不通暢的公路上輪番上演,人人削尖腦袋投機取巧,規規矩矩惹人恥笑。終於到了這一天,鮮活的生命以慘烈的方式消失於人世,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僅僅是肇事者一人的責任嗎?

重大的交通惡性事故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肇事者事前都有較多的違紀違章行爲,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獲得嚴厲的處罰。試想一下,一個司機,從駕車的第一天開始,一有違章,立刻被懲處,不管什麼地位什麼權力,拘留,罰款,通報,曝光,讓違規不再是特權的象徵,而是無知無能的表現,也許,很多的惡性事故不會再發生,這個世界上就少了許多不明不白的冤魂。

爲什麼一種事情,當以慘烈的方式展現於世人面前時,才能獲得關注?爲什麼那麼多人都緊盯着事後的嚴懲,而沒有想過事前的防範?爲什麼電視上報紙上鋪天蓋地地對肇事者的謾罵,而鮮有人對現狀冷靜的反思?

當然,對肇事者的制裁是必要的。應當堅持罪行法定原則,而不是建立在公衆的“民憤”之上,刑罰針對的是事實之罪,罪的大小不隨着“民憤”的大小而改變。“民憤”只能說明人們對交通事故的危害由麻木變得重視。

斯人已逝,生者猶存,我們活着的人,還在參與交通的人,要做點什麼,纔可以告慰這些逝去的亡魂?也許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不要超速飆車,不要酒後駕駛,文明禮讓,遵守交通法規,至少,是爲了我們自己的生命,使自己不要淪爲下一個孫偉民或張明寶。

  關於禁酒的心得體會2

中華酒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夏朝,傳說中酒的兩個始作傭者杜康和儀狄,大概都是這個時代的人物,距今約4000多年曆史。在那個物質生活不是十分豐富的時代,酒的發明究竟是緣於一種怎樣的靈感和機緣,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種看似簡單的發明卻影響和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至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下至山野村夫販夫走卒對此都有所鍾愛,某種程度上,它的影響力要超過令國人驕傲的四大發明!如果你問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印刷術是怎麼回事,他不一定清楚,但如果你問他酒是什麼東西,他或許會反譏你:“你白癡啊!”

酒對人影響力之大之深,我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也沒有能力穿越時光隧道,因此也無法真切地感受古人對酒的態度,不過查閱一下史志典籍,我們還是能夠窺視一二。

早在25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釋伽牟尼就在《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中,將“不飲酒”做爲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時至今日,廣大信衆仍信守奉行。

《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儀狄製作美酒去拍馬屁,沒想到大禹不僅不領情,還下了個“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的批語,這大概可以視爲最早的“禁酒令”。

儘管聖人大禹超前意識到了酒的危害性,但還是沒能有效阻止酒的發展與繁榮,它就像細菌一樣,依靠人類後天貪婪的土壤不斷的繁殖生長,利用它獨特的味道刺激着人類****的味蕾,讓人慾罷不能。千百年來,酒好像從來就沒有真正從國人的餐桌上消失過,並且逐漸形成一種文化,尤其爲文人墨客所鍾愛。如曹孟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位金戈鐵馬,於羣雄並起之時,揮鞭統一中國北方的魏武帝,常常豪飲,也常有憂情萬種。但是曹操也曾經爲了整飭官場作風,下過禁酒令,結果引來了“整日裏喝得醉醺醺,倒也****”的“建安七賢”之一的孔融的不滿。孔融去找曹操理論,問曹操:“也有以女人**的,爲什麼不禁婚姻?”曹操無以回答。亦如蘇東坡:“酒酣胸膽尚開張。”這位鐵板銅琶,開一代詞壇新風的大才子,雖然不諳世事,常常在官場上敗給那些齷齪小兒,一生並不得志,但是,仍然矢志不悔,於酒酣之時,依然鞭撻時弊,情繫人民。卻也常常於酒酣耳熱之時,給自己招災惹禍。亦如李清照:“沉醉不知歸路,金樽倒,拼了盡燭,不管黃昏。”這位生於亂世、空有一身豪情才氣的女詩人,也常常唱響“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不但飲酒,而且醉酒,甚至醉得昏天黑地……

古人倡導禁酒,對於文人卻好像不起什麼作用,該喝還喝,該醉還醉。但是,幾位嗜酒的文人是不能夠代言所有古人的,“李白斗酒詩百篇”,對於文人的醉酒國人在感情上一直持寬容的態度。然而醉酒畢竟不是一件什麼光彩的事,尤其是醉酒後亂說亂罵不知東南西北尿牀吐穢者,更是丟人顯眼。至於酒後亂性或借醉酒之名行違法之事,則更是害人害己、誤國誤民。這大概正是古聖先賢們對酒持以抵制態度的原因了。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教人不做“三爵不識”。所謂“溫克”,即是說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所謂“三爵不識”,指不懂以三爵爲限的禮儀。《禮記玉藻》提及三爵之禮雲:“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就是說,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謂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爲止,這也就是《論語鄉黨》所說的“惟酒無量不及亂”的意思。

大概從宋代開始,人們比較強調節飲和禮飲。至清代時,文人們著書將禮飲的規矩一條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也勸誡世人,如:《酒箴》、《酒政》、《觴政》、《酒評》等。清人張晉壽《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並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禮飲規範的具體內容。

由此看來,古人飲酒是以不違反禮制和不影響健康爲原則的,這一點從古代的酒具“爵”的型制上可見一斑。古代的“爵”即是我們現在的酒杯,不同的是,“爵”口處有兩根直立的小柱名曰“止酒”,喝酒時恰好擋在嘴的兩邊,防止一次性喝得過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古人爲了防止飲酒過量和倡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