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1

今天,學完了《鴻門宴》這篇課文之後,有一些感觸。我用紙和筆把這些感觸寫下來。

《鴻門宴》的開關是曹無傷告密,項羽立即整理軍隊,爲擊破劉邦,而劉邦因爲項伯前來,過一日向項羽賠罪,項羽留劉邦下來,與他喝酒,這就是歷的《鴻門宴》。

我認爲劉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項羽成爲天子,與劉邦及項羽的性格特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剛愎自用,自大輕亂,在直率了,而劉邦這之所以可以從“鴻門宴”中死裏逃生還得謝謝項羽有這樣的性格,而正是因爲項羽的性格讓他失了天下,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是真的心繫百姓,此外,項羽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就算他日後可一統天下,老百姓也一定會抵抗他。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於應變,而項羽太過於剛烈,所以說項羽是失敗是註定的,而且從性格方面來說,劉邦的確比項羽更適合統一天下!

項羽又不善於用人,腦子太過於簡單,而且即使項羽在“鴻門宴”那一日殺了劉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會敗在他人之手,項羽的失敗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而他在烏江自刎也是因爲他的性格太過於剛烈所造成的。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2

讀完《鴻門宴》,有人惡劉邦的狡猾奸詐,有人恨項羽的高傲自大。大多數人都爲項羽的失敗而惋惜,認爲他若殺了劉邦,便能得到天下,但劉邦的順利逃脫也離不開其自身的優勢。

劉邦的“眼”,爲他尋取了謀士。劉邦有一雙慧眼,慧眼識英雄,因此他身旁的人,在這場陷阱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良,爲其出謀劃策,拉攏他人,處理遺患;樊噲,請入宴場,怒叱項羽,甘願“與之同命”。

劉邦的“嘴”,爲他搶佔了先機。劉邦的巧言,不僅使項羽輕易道出了奸細的名字,讓他擱置除掉自己的想法,而且使敵營的人,“以身翼蔽沛公”,使自己每在危機瞬間,都能驚險地避開傷害,重拾生機。

劉邦的“耳”,爲他指明瞭方向。劉邦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向項王先示弱,便出自於張良之口,這也正掌握了項王高傲的個性。若項羽也有此“耳”,恐怕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劉邦的“腦”,爲他抓住了轉機。劉邦能順利脫身,最終還是離不開他靈活的大腦。若沒有此,他就不可能用“眼”識別出有用之人,不可能用言語安撫項王,不可能聽取張良的意見,不可能趁機從宴場逃出,安排好所有的事宜,從小道回到軍營。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逆襲,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劉氏天下。

因此在我看來,項羽不僅只是錯失了一場鴻門宴,即使他取得勝利,此後也會有更多的同劉邦一樣的人,會來挑戰他的權威。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3

今天,我讀了《二十五史故事》這本書。其中,《鴻門宴》使我感觸最深。

話說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下咸陽。項羽打敗章邯後,也向咸陽進發,但在函谷關被攔了下來。他立刻將其攻破,將軍隊駐紮於此。劉邦的左司曹無傷害怕了,派人告訴項羽,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大怒,下令明天犒賞士兵,打敗劉邦!謀臣范增提醒道:切不可錯過殺劉邦的機會。

劉邦聞知,連夜找到項伯,叫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但項伯提出要劉邦一早去向項羽請罪。

第二天,劉邦來到鴻門,項羽出來迎接,劉邦向他謝罪,項羽把他邀進大賬內喝酒。

范增多次向他使眼色,可項羽卻置若罔聞。范增便悄悄對項莊說,你去舞劍助興,趁機殺死劉邦,項莊邊舞劍邊等待時機殺劉邦。

一旁的項伯十分着急,張良連忙找樊噲幫忙,樊噲二話不說,怒氣衝衝地衝入營帳把項羽都驚到了,自認爲可以收買人才,還給樊噲酒肉。後來,劉邦趁機找藉口逃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做人不可剛愎自用,有時要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項羽因爲太過狂妄自大,自以爲是,沒有聽取范增的意見,放虎歸山。其實可以這麼說,項羽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如果他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歷史的局面將有可能被改寫!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4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楚霸王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爲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爲他的鐵血,後世纔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爲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鴻門宴讀書心得體會5

在所學的《鴻門宴》一課中,作者筆下着重描寫了項羽和劉邦的博弈,然而,在這場決定生死命運的鬥爭中,樊噲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樊噲是一個臨危不懼,沉着冷靜的人。鴻門宴上,劉邦處於危險境地,險些被項莊所殺。樊噲得知情況後,他並不是等待時機,並不是在猶豫,也不是在尋求他人幫助,而是立即帶劍擁盾入軍門,將衛士撞倒在地,披帷而入。他迅速地作出判斷並用一連串連貫的動作爲救劉邦贏得了時間。

樊噲是一個忠君的勇士。他臨危赴命,爲了保護劉邦,他不顧個人安危直接衝上軍門。在敵人的軍營做這樣的事是需要勇氣的。他在項羽面前毫無懼色,爲劉邦說情,從中他對劉邦的忠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正因爲他是個忠君的勇士,纔有了鴻門宴上這一幕,劉邦才能活下來,在日後打敗項羽。

樊噲是一個粗中有細,能說會道而又講理的人。他在項王賜酒中,拜謝項王,吃掉賜的生豬肉等行爲都表明了他是個講理的人。他更是個粗中有細,口才極佳的人。他勸誡項王,不亢不卑,一氣呵成,層次井然,邏輯嚴密。而是用秦滅亡的原因類比於項王現在的做法,既使項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又不傷項王的自尊。這樣的說法更能使他人接受,不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樊噲是一個有勇而又有謀,明白事理的人。劉邦借“如廁”這一藉口趁機逃出來,卻又要回去告辭,怕丟了禮節。樊噲卻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他拉着劉邦便輕裝回營。如果他不這麼說,劉邦回去告辭,指不定就沒有“漢”這個王朝了。正因爲劉邦身邊有樊噲這樣通曉事理,有勇有謀的人,他才能成就霸業。

樊噲這個在鴻門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着實令我們佩服。他不僅是位勇士,更是位難得的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