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室裏愉快投球》讀書心得大綱

《教室裏愉快投球》讀書心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在看到這本書之前,顧名思義,這應該是一本論述教學改革的書籍。果不其然,副標題便是創造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但之所以取名爲“靜悄悄”,是因爲教育學領域的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漸變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這本書還未看完,但對裏面的某些教學理念確實有贊同之處。

《教室裏愉快投球》讀書心得

第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本書中的這一情節:“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言語——傾聽學生的發言。說的是在某次研究會上,討論某小學五年級語文課錄像的事情。學生的發言一個接一個地單方面連續發出,怎麼也聯繫不起來。而常見的情況是,教師針對此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一一地進行補充:“是說的××的事情啊。”“你在說××吧。”正因爲如此,儘管每個學生說話的意思變得明瞭了,但其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繫卻沒有產生出來。這一問題就使得其他老師興致勃勃地談論開來了。

之所以對這一情節印象深刻,是因爲在我的教學中也曾出現過這一現象。作爲一名新老師,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足,爲了能夠保證自己的教學成果不出錯,因此不管是講課或講題,總偏向於正確答案,很難有自己獨樹一幟的見解。這確實是因爲一方面自己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對學生負責。

有一位與會者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也同樣多次的失敗過,爲什麼會那樣呢?”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困惑。爲什麼教師要對學生的'一個個發言一一附和、幫腔,一一評價,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一位教師回答說大概是爲了避免教室裏出現冷場。確實,在日常上課時常有這種感覺,覺得教室裏如果沉默的話,蠻可怕的。”還有一位老師的發言也是如出一轍,他又補充道:結果,一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樣說出來,我就感到不能接受。這說的不正是我嗎?或者是現實中存在的一大批教師的真實寫照。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爲老師不相信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那位任課教師也對此進行了反思,他說自己在板書時,一直在考慮:‘下面怎麼辦呢?’不管是在面對黑板時,還是在回頭看學生時,都在邊考慮怎樣推進教學,邊傾聽下一個學生的發言。由於經常在考慮:‘下一步怎麼辦?’‘下一步怎麼辦?’因此,我只想聽到沉重的意見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傾聽的教師與其說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還不如說在學生說話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於是,“是這個意思吧”,就把學生的發言確認並寫在了黑板上。之後,因爲又得面對下一個學生的發言了,所以教師自身也好,教室裏的觀摩者也好,都難以通過每個學生的發言與他們溝通起來並相互呼應迴響。

這是我想起了之前講過的一篇課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學生概括文章主旨,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得也可以,就是語言比較樸素,但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又引導着孩子們重新總結出了:望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這四個詞,並加以板書。雖然自己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但總感覺這些表達是稍遠離於孩子們的理解的,對於作爲教學新手的我來說,拿捏起來也是有些吃力的,雖然答案是完美的,但過程顯得有些不盡人意。

作者把傾聽的意義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個人認爲非常地生動貼切:傾聽學生的發言,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種投球般的快感,應該是傾聽的基本意義。

讀到這裏,自己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我在教學中有時讓學生回答問題確實是: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但考試的時候依然要告訴他們標準答案,這也是我自己一直都比較困惑的事情。作爲一名老師,我只能豐厚自己的教學功底,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讓自己能夠有餘力地接到每個同學投過來的“球”。合理地控制教學的進程是我要做的,而在此之前,讓教室裏的“投球”成爲愉快的事情,確實是更加重要的,爲此,我會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