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精華】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六篇

【精華】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六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因爲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爲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三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體會到了作爲教師的崇高與快樂!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爲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啓,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個性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齊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雖然我年紀大了,但仍有拼命的工作熱情,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甜頭,生活中以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我想,我會讓這份快樂延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纔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我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爲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完美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個性是在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後,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爲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爲學生朗誦一首詩。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學習的氣氛也極爲濃厚。也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近幾年來,我因此收到學生許多賀年卡,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我的學生,首先務必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就應學會的,更就應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

我覺得,作爲一位教師,首先務必做到:

一、說到做到,從不失信;

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

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

五、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必須會實現理想的。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寒假期間學校佈置了一份作業讓每位教師看一本書,並寫下讀書體會。對於我來說現在難得會捧起一本書來看,也許是因爲在這個現實的生活環境讓人變的越來越浮躁,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往往變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假期正好久別的女兒回到了身邊,於是想到了看一本對兒童教學的書,能吸取一些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能完成了任務。於是在網上搜索,看到一本叫《卡爾威特的教育》推薦的人比較多,所以找來這本書,以下就是一些讀這本書的體會。

書中講述的是老卡爾.威特―位鄉村牧師,他把出生時別人認爲低能的孩子教育爲天才的教育過程。這位鄉村牧師與別人有着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小卡爾出生時是個被認爲有些癡呆的嬰兒,但他八九歲就能自由運用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6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任命爲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了《但丁》一書,併成爲研究但丁的權威。他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而是全賴於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他的父親把小卡爾長到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中記載了卡爾的成長過程,以及自己教學的心得和獨闢蹊徑的教育方法。卡爾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這本書在問世了三個世紀後,依然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學習和借鑑。

我自己也正嘗試按照老卡爾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女兒,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內容確實講得十分有理。

書中的第九章《什麼樣的教育才不會損害孩子》讓我感觸最深,一直以來怎樣教育孩子和教育學生,讓我很困惑。我們固然很愛我們的學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爲愛就放縱他們,也不能以嚴格爲藉口就過於苛刻的對待他們,這個度很難把握。書中的這個章節寫了老卡爾在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爾的嚴格完全取決於道理。他說:“縱容只會使一個很好的孩子變成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將兒子在花園舞劍時不小心將一束花砍倒後如何處理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導的過程在書中寫得詳詳細細。老卡爾的做法讓每一位讀者欽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師把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理解爲專制,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暴君,把孩子變成唯命是從的懦夫。他們以爲孩子不聽話就應該以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這種做法的後果不但不能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反而使孩子對父母、老師甚至對於所有人產生怨恨,使性格與人格產生扭曲。

邊讀這本書邊對照自己教育學生的過程和方法,感受頗深。夏曦尊說:教育不是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池塘裏沒有水一樣,不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我覺得教育學生,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應給像老卡爾教育孩子那樣,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給孩子最博大的愛,用智慧和知識以及正確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第九章中描述的老卡爾並不是一味的嚴厲,讓我感受更多的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教育方法,而嚴與愛不同尺度的把握。在假期帶女兒的這段時間裏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

剛把女兒從丈母孃家接回來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讓我感到責任很重大重,女兒跟自己已經快3年沒有生活在一起了,很多時候在想自己虧欠女兒的太多了。長輩的教育跟父母的教育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擔心女兒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了很多壞習慣。因此在開始的幾天自己都非常嚴格的`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女兒的行爲,幾天以後我感覺到女兒都不敢正眼面對自己,跟我講話的時候都不敢用眼睛看我。而接下來正遇上春節的幾天我就妥協了,什麼事情都放任着她,結果所有的問題又開始暴露起來了,變的嬌氣任性一不開心就嚎啕大哭,大人們都要圍着她轉由着她就開心了。在春節過後我開始嘗試自己獨立跟女兒相處,跟老婆商量要漸漸的培養她自己的獨立性,她自己能完成的事都要她自己獨立完成,該嚴厲的時候就嚴厲,該表揚的時候表揚,漸漸的感覺在很多時候她自己也願意接受這一切,也變得更加懂事了。

當我讀完《卡爾威特的教育》時,對怎樣從愛出發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孩子是不同的,只要身爲教師的我們用心去感受,並付出真心地關心和愛護,用自身去影響他們,這纔是教育和愛的本質所在!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假期裏我讀了陶繼新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演講錄,在反覆研讀,細細品味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爲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本,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裏遨遊,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自己的心情又豁然開朗了許多,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能如陶先生那樣,用一份淡定的心情去潛心研學,從容應世。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

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裏,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爲伴,以讀爲樂”“讓讀書成爲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爲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爲三個大問題,即爲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最主要談談怎樣讀書。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繫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本與教參文本,“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還是教壇新星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繫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爲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爲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爲,“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纔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但是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爲“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五彩世間中,需要做一名真正的幸福教師,就要如陶繼新老師那樣,在我們的生命中多一份從容和淡定,少一點名利和紛爭。這樣你的靈魂才能安靜,只有靈魂安靜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幸福,纔會做出驕人的成績。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爲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爲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爲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一、時刻警醒自我

對於教師來說,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纔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有效教師們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着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說:教師只有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這給予我的啓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爲榜樣,努力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爲營造新課堂氛圍的重要目標。作爲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爲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爲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爲學生着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對教學過程負責。爲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時事政治、專業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爲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爲家長負責,爲學生負責,爲社會負責,爲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爲一個班級裏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勇於擯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瞭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從教二十幾年,如今越來越感覺做一名老師肩負的重任和壓力,這份壓力來自於家長和社會對老師的期望值,所以很多老師和我一樣,工作着、累着、沉重着,缺乏幸福感。做爲一名教師,幸福感在哪裏?帶着這樣的困惑,我拜讀了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值得一讀,它給了我很多啓示,向我闡釋了做個幸福的教師並不難。下面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做個幸福的教師,一定要學會真誠做人,善待親朋同事。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首先要學會編織一張灑滿陽光的人際網。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夢想,有多高的能力,如果沒有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他的績效與感受必然會受影響。因此,我們無論樸素地教書,還是勇敢地教改,都須贏得、同事的理解、家長的支持和學生的肯定。做教育、做研究先做人,在合羣中成就你自己,發展壯大你自己。做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教師,應該成爲我每天的努力與一生的追求。善待同事,與同事和睦相處,只有同事間,情感交融,關係和諧,才能保證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下去生活,去工作!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尋幾位導師。導師不只在教育經驗上多於自己,更重要的是人生閱歷長於自己,與導師保持聯繫,聆聽他們的教誨,讓教育的火炬在自己的手中傳遞,無疑是溫情而溫暖的。

做個幸福的教師,一定要培養自身良好的心態。

正如教育專家袁衛星老師所說:“對於幸福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幹成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

二、做個幸福的教師,一定要學會享受學生。

對於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爲只有教師幸福,學生纔會感到幸福。在教學中通常我們最頭痛這兩種學生:一種是調皮搗蛋,行爲有偏差的學生,一種是怎麼教也教不會的學生,面對這兩種學生一定要學會寬容和耐心,原本我一直對學生很嚴厲,對他們所犯錯誤有時會忍不住重罰,自從我兒子降生之後,我發現我的兒子和所有調皮搗蛋的孩子一樣,我對他說不的事他偏偏去做,我要求他去做的事,他偏不聽,兒子讓我學會耐心和慢教育,所以現在我面對學生時,就會始終想着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俗話說:教師的活兒是良心活兒,家長把天真爛漫、聰明伶俐的孩子交給我培養,這是對我的極大信任。我又怎麼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孩子的心是未經雕琢的璞玉,美麗而又稚嫩。當我們肯俯下身來,走進他們的世界,就會發現,原來許多成人眼中的錯誤緣於我們對孩子的誤解。教育是技術,更是藝術,只有師生心靈相通,才能共同奏響教育的和絃之音。

三、做個幸福的教師,一定要學會享受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最重要的舞臺,一個懂得享受上課的人,課堂便自然會成爲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臺,營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和學生一起痛苦、一起歡樂,你就會少了許多教學的焦慮和煩惱。

四、做個幸福的教師,一定要學會學會自我調節。

教師工作性質決定了每天的忙忙碌碌,很多時候在辦公室忙不完,還得回家接着繼續忙,比如很多老師回家還得寫教案、批改作業等,有時遇到班上出了點事連睡覺也不安寧,做夢都在想着怎樣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或者怎樣開展班上的活動。長期的超負荷運轉使得很多老師都心力交瘁、未老先衰,和同齡人比起來顯得那麼的憔悴和蒼老。老師也是人,也得吃飯、睡覺、享受生活,老師更應該好好地活着、幸福的活着,讓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活力十足,這樣的老師才能教出活蹦亂跳、天真可愛的學生。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因過度的操勞導致自己經常生病,上班時經常都面帶土色,說話也有氣無力的,這樣的老師怎能教出樂觀向上、健康美麗的學生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讓自己時刻都是健康的、快樂的、幸福的,因爲我們的幸福快樂,我們的學生也一定會幸福快樂的。

總之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在於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終極價值。只有幸福的教師,纔能有幸福的教育;只有幸福的教育,纔能有幸福的學生。那就讓我們所有從事教育的老師們,用智慧的雙眼去發現身邊的幸福,用美好的心靈去感悟身邊的幸福,用無私的愛與奉獻創造教育的幸福,堅守教育的崇高理想,享受教育的職業幸福,使學校成爲學生幸福學習的樂園,成爲老師幸福工作的精神樂園!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這個暑假我們對《“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熟悉。一種牽掛、欲罷不能的情緒隨着新學期的來臨,日益明顯。在 隨後的校本培訓中,有幸聆聽了李家成對本書的精彩導讀,目睹了他充滿激情與智慧的學者風範。精神振奮之餘,信手翻讀,有感於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時期基礎教育觀中強調重視“生命性”,認爲身處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儘管他們擁有生命最寶貴的時候,卻並不知道這一時期對於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儘管擁有各種發展的可能,卻不知道如何選擇,如何學習,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長煩惱時。即使讓現在的我們回首看這段時光,我們依舊看不清,說不明是怎樣度過的。等待着下課,等待着放學,等待着遊戲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遠了。煩惱着作業,煩惱着考試,煩惱着大人的叱罵,這些煩惱也早已飄搖得無影無蹤。我的少年時代,遠遠不像那時老師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你們像早晨 8-9 點鐘的太陽,世界是屬於你們的”。雖然這激動人心的話語,曾多少次激發年少的豪情。可僅此而已,我相信那時的世界從來就沒屬於過我們,相反世界老是悖離我們的意願,不是嗎?曾經眩目的也僅僅是那年齡,那青春的年齡。只有那年齡說明着我們曾經擁有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候啊!重視“生命性”這樣的話,確實令我深有感觸,如果我們致力於教育與學生的生命血脈溝通,如果可以表達出那天真快樂的真實生命形態,這是幸事!

書中還有這樣的一句話:差異的兩端可能是白癡,也可能是天才!白癡往往很快被識別,引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而天才則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規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評或限制。強求一致,可能扼殺天才。誰能知道從事教育一輩子的老師,又有幾人能有幸教到個把天才,卻常常要揹負扼殺天才的罪名!這是我原來的認識,原來我不懂,現在卻明白了,只要我面對學生一天,就必須面對學生的差異。我們很可能由於對人的認識的“偏差”,會固執地讓學生變成我們眼中的模樣。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學生,才能激發學生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從他們今天的行爲中看到明日的輝煌!

《“新基礎教育”論》裏不乏這樣的話,這樣的思想:尊重學生,生命的自覺成長。像是一個丟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尋理想,“新基礎教育論”試圖讓教育者回歸理想。就是像她所說:“教師從每一節課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滿足。”語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讓我不止一次歎服:新基礎真的是春天的事業!

培根在他的《讀書論》裏說過讀書有三個作用:怡情、搏採、長才。即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即使難讀如專業、理論書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心靈,糾正了我的偏見。書籍沉默不言 , 他等待着人們的開啓。

儘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隱晦地說,讀自己愛讀的書,哪怕只是一瞬間也能讓你感到生活的意義。因爲好奇,想要了解某個人,而去看有關他的書,或他寫的書。這是我讀書的愛好。“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徐志摩懷着無限深情和熱愛稱頌的這一女子 --- 林徽因,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當有一天我把《林徽因傳》納入我的收藏,我的喜悅難以言喻。她外貌的美麗,活潑的言語,清新的見識,穿過時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她身上交織着清新與深刻,熱情與憂鬱,只有風華絕代這個詞能寫盡其風情與才華。由於她,建築學亦變得生動,建築也有了生命,建築學家儼然就是藝術家的代言。書已看過一年,然而對於這個人,我喜歡。我也喜歡過一些寫作家,如中國新銳作家 --- 王小波。可惜在他成名之際,即悄然消逝。喜歡他書的人,近年來成幾十、幾百倍增加。我衷心希望他的書能地久天長。

有很多時候我真感慨,語言文字的力量!跨越時空魅力依舊,彷彿有增無減! 20xx 年前孔子以簡約的語言點出君子之道,而後世的子孫自覺或不自覺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靈魂。這便是《論語》。草草翻閱《論語》,雖隻字片語,卻頗可玩味。觸及字眼滿目“君子”?孔聖人時時以君子自居。文中像“君子不器。”“君子懷德 …..” “君子貞而不諒。”“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求諸己 …… ”“君子衲於言而敏於行。” “ 君子坦蕩蕩 …… ”這樣的語詞屢見不鮮,遍佈全書。人心向善、向美,古人對美德的追求近乎苛刻,把博學、仁德、堅定、善良、

誠信、嚴厲、樸實、坦誠 …… 諸多品質融於一體,才曰:“君子乎!”這樣的“君子”何處尋覓呢?所以我認爲孔聖人言之鑿鑿的“君子”,那是個理想狀態。就像一種夢想,一個目標,它是高遠的。但它是存在的,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的話,是要我們能領悟讀書的各種妙處。或許各種書籍的內在有許多相通處,兼容幷蓄,纔可顯示書的魅力,讀書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氣息。曾經有個人說最會寫作的,應該是數學學得最好的人。我前面提到的王小波就是其人,我記得他是留美的理工科大學生,文革期間在農村插隊時,讀完一本厚厚的高等代數,在那樣黑暗的年代。他在鏡子上用藍色鋼筆演算習題,把鏡子都寫藍了。他說那是那麼美好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