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教會學生思維》心得體會大綱

讀《教會學生思維》心得體會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讀《教會學生思維》心得體會

人的思維能力從哪裏來?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青少年時期對人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爲重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適合初中學生思維能力開發培養的有效途徑,卻又時常感到茫然無措。今細讀郅庭瑾撰寫的《教會學生思維》一書,如獲高人點撥,受益非淺。

讀《教會學生思維》心得體會

這本書是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之一。書中內容具有可讀性,書中觀點和建議具有可操作性,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具有極大的幫助。可以說,它是一本適合廣大教師專業發展的好書,是教師自我培訓的好教材。全書共有七章,內容極爲豐富,其中對我啓發最大的是第四章《爲思維而教》 。現就這一章節談談學習的初淺體會。

一、從中獲得的認識

1.對“爲思維而教”教學觀念的認識

作者用形象的語言如實地揭示教學中的一種現象,如文中所說:某些傳統的教學活動過分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和獲得知識資料,實際上成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屠宰場”,“在大批地屠殺天才”。偶爾“也許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維天才”,這僅僅是躲過了這種侵襲的“倖存者”而已。這種教學結果使學生的思維幾乎成爲“教學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們對傳統教學應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也引發人們去思考,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對此,作者的觀點非常明確:爲思維而教,即教師爲發展學生的思維而教。

在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重點的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確立爲思維而教的教學觀念正是適應這種形勢的要求,因爲創新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教會學生思維是我們每位教師肩負的最終使命。

2.對“爲思維而教”的教學方式的認識

作者用通俗的語句對一些教學方式作出專業性的闡述。他把傳統的教學方式稱爲“獨白式教學”,提出爲思維而教就必須在教學方式上打破教師獨白而走向教師和學生的對話,由“獨白式教學”走向“對話式教學”,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供一定的機會。他還提出,若要學生真正進入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還要進一步走向“發現式教學”。

我發現,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獨白式教學”方式、“對話式教學”方式分別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啓發式教學”方式都有相似之處,他提出的“發現式教學”方式和現在強調的突出學生主體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也有雷同之處。 用“灌輸式教學” 主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傳統教學方式已被教育界質疑。因爲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培養,所以改變教學方式以實現“爲思維而教”已是教育形勢所趨。

二、從中得到的指導

在文中,作者從實踐的層面上,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性的建議。研讀這些內容,聯繫自身的教學實際,我深感對某些教學行爲實施改進非常必要。

1.讓自己做個“善問”的老師

作者指出,在對話式教學中,自然少不了老師的課堂提問,學生的課堂回答。一個最爲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就是課堂提問不僅在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不至於跑神,更重要的是調動和拓展開學生思維。

從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老師每次提問題,學生總是習慣性地拿起課本,埋頭翻書找答案。找不到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師經常提問一些不需要經過深入思考的直接從書本上就能找答案的問題,也就是問題過於簡單。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一種不願動腦,不愛深入思考,不會從聯繫中考慮問題的不良思維習慣。二是老師提出的問題超越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即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想也想不出什麼。老師的這兩種做法都不能達到提問的良好效果。因此,爲了啓動學生的思維,教師需要掌握提問的技巧,成爲一名“善問”的老師。

記得八年級有一節政治課,該節的內容是瞭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義務。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引用《教育法》中的一些具體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本身比較抽象,通過讓學生閱讀法律條文來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我認爲這種學習方式不適合中學生的特點。如果讓學生聯繫學校生活實際來理解掌握這些法律條文,學習效果會更好。我想採取設疑引思的方法過渡比較合適,於是我就提出一個問題:你能結合實際談談你們作爲受教育者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情況嗎?可問題提出後,沒人作出反應,被點到名字的同學要麼亂說一氣,要麼就沉默不語。當初我還認爲這是他們的主觀懶惰情緒所致。後來我嘗試換個問法:你們對學校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哪些做法不滿意,哪些做法比較滿意呢?這樣一問,學生可來勁了,爭先恐後地搶着發言。順着學生的回答,我接着又問:把這些令你滿意或不滿意的做法和書本中的法律條文聯繫起來(或用法律條文來解釋判斷這些做法),看看它們的合法性如何?學生參看教材,聯繫實際略加分析思考,最終作出令人滿意的答覆。

可見,要成爲善問的老師就必須對學生本身的特徵進行研究,考慮所提的問題能否被學生理解,是否超越學生的思維能力範圍。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介於學生已知和未知,已學和未學之間。既讓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的信心, 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應,問題太易太難都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開展。

2.引導學生做個“善學”的學生

作者在文中提出爲思維而教的教學方式還要進一步走向“發現教學”。站在學生角度就是“發現學習”。也可以把它理解爲“研究型學習”或“課題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和發展思維有何關係?發現式學習可以解釋爲學生經常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一個課題尋找資料、獲取資料和處理資料,去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而任何一種形式的思維,都是對新事物的發現和探索,發生疑問並求解的過程。因而這種學習方式對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大有裨益。

其實,我們很多師生對研究型學習方式並不陌生。以前我總認爲,將中小學生的學習做成“課題式學習”有些誇大其辭,那起碼是高中以上的人從事的學習。鑑於這樣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只是爲了應付上級的要求。對於學生而言,長期接受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因而大部分學生還不適應這種學習方式,那麼教師的培養作用就很重要。培養學生善於學習、學會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我們可以從教材中的某些小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去探究學習,把課堂學習和課外探究結合起來。這比選擇一個專題讓學生進行專門的探究學習更適合初中生的學習能力水平。教會學生怎樣思考,面對一個不懂的問題怎樣去尋找答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重視、尊重、愛護、引導、鼓勵和肯定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會學生思維,或許大家覺得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令人乏味,因爲諸如此類的論題在報刊、雜誌上不難找到,可是爲什麼人們對此的研究樂此不疲,那是因爲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如果考學生曾經做過的題目,學生總能正確解答,而如果把問題或條件稍作變換,學生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這正是教育失敗的表現,學生只是學到各種題目的具體解法,並沒有掌握知識的遷移方法,也就是說,他還沒有真正學會思維。因此,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且是學校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更是教育賦予我們每個老師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