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機電專業實習心得範文

機電專業實習心得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7月18日-8月5日暑假期間,我校機電工程系在該系陽大志、孔凡國等領導的多方聯繫奔走下,終於促成61位同學到江門市粉末冶金廠實習。該舉措的實施,跨出了林校長引入的合作教育(co-op)的第一步,也是該系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嘗試。

機電專業實習心得範文

近年來,我國高校全力推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的素質教育,各高校各出奇招,尋求突破。我校林建校長也在2000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深化教學改革,探討co-op的合作教育途徑,在部分系(專業)進行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企業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實踐。機電工程系經領導多方努力 ,率先找到了合作的企業,跨出了改革的重要一步。

機電工程系陽大志總支書記、副業主任孔凡國博士介紹:學生畢業分配進入市場,一要看學校品牌,二要看學生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倘若我們辦出地方大學的特色,發揮優勢,將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林校長co-op合作教育模式的提出,讓我們想到強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做一些適應進入社會的前期工作,將體現我係學生與其他高校學生的不同特色,可以更好地把學生推向市場。暑假組織學生到企業上班,只是改革的一部分。

據到冶金廠上班的同學介紹,他們的工作分工較細,主要從事生產電機零件、協助維修機器、清除馬達外殼雜物、產品加工 、送料燒結、質檢等工作。"雖然每天早出晚歸比較辛苦,但讓我們學習到很多學校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果還有機會,我會再去的。"ap98081班蘇亞鋒同學如是說。

懷着增長見識、瞭解社會、把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我們電子系三年級學生一行六人於今年7月16日至8月26日,到番禺南沙利民電器有限公司進行了爲期六週的co-op活動 。收穫甚大,感想良多。

此次實習爲我們全方位瞭解企業的運作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第一週到qc(品質管理)部,學到來料、生產過程及出貨前等的品質管理和控制。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公司有嚴格的質量 管理系統,先由管理層制定好檢驗計劃,檢驗工人則嚴格按檢驗計劃進行檢驗。有什麼問題再向上反饋,而上層則根據反饋的問題不斷修改和完善檢驗計劃。公司目標是達到無次品的境界。第二週到資訊部的erp(企業資源計劃)組學習erp系統。通過此係統,從客戶下訂單到原材料的購買到生產的計劃到產品的銷售都可交由計算機進行計劃和安排。第三週至第五週下工場,從各種單一零件的生產到產品的組裝,從中瞭解到多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最後一週則到計劃部學習產品的設計和改進。

公司嚴格的管理制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司所有人員發放一張身份ic卡作爲廠證用於上下班、進出廠、身份辨別等的廠證。除宿舍區外,所有人員在廠內必須佩戴出入證,上下班必須穿統一的制服。公司將所有僱員分爲員工和職員兩 類,享受不同的待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們各自的生活圈子。公司營造了一種獨具一格的企業文化氛圍,上至公司決策,下至員工的衣着穿 戴,這種氛圍,無處不在。其中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該公司實施的五常法,即"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常自律"。制定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專人負責,層層落實,使五常法發揮最大效能。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此期間我們由衷地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涵義,公司所收到的和所發出的資料、文件等幾乎都是用英文,且口中所說的也含有大量的英文,公司的管理基本實現電腦化、網絡化,這使我們體會到英語和計算機的重要性。此外在公司工作中我感受到了注重專業基礎同時兼顧多學科知識的交叉的重要性,我們認爲:要在學好主修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儘量多學一點其它方面的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質 。

我們大學生在象牙塔中生活着,等到步入社會纔會發現過去很多不符合社會實際。公司就如一個小小的社會,處處充滿着競爭。公司的各個部門都能使你體會到"能者居上"的機制。公司的管理人員把他們的工作經驗、體會,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們,使我們明白怎樣把握自己,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懂得出來工作需要有敬業愛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難、虛心學習的精神。

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的補充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當你走進工場,你會發覺每一個地方都體現了知識和學問,哪怕一個最小最簡單的工序,都包含了很多科學 道理。在生產工程部實習的時候,使我們對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這個部門負責產品模具的設計和維護。如果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根本不可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前在學校學專業課的時候,不知道學了這些知識將來有什麼用處。這次實習之後 ,我們完全解開了這個疑團,明確了學習目標,激發了學習的激情。這次的實習更爲我們敲響了警鐘:大學生並非"天子嬌子"。我們若不到社會磨鍊一番,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依然免不了被社會淘汰。因此,我們要有危機感,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全面發展自己,才能適應21世紀信息社會的需要,成爲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