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學合一》讀書心得3篇

《教學合一》讀書心得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前不久學習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學佳作《教學合一》一文,我覺得作爲一名音樂教師,爲了能使低年級小朋友越學越有趣,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愛學,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去。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教學合一》讀書心得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教學合一》讀書心得3篇

  《教學合一》讀書心得一

陶行知先生學貫中西並開闢了一條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關注,先生被譽爲“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可謂當之無愧!

時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試驗的教育問題實在是還有其意義和價值的,爲我們的教學改革點亮一盞明燈。

陶行知在《教學合一》一文中說:“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

先生講“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要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也負責學的責任,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必須要負學的責任。小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大部分學生又對學習沒有興趣,如果再不根據學生的情況,一味的填鴨式的教,那麼後果可想而知,學生睡覺、談論也就不稀奇了。俗話說的好“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小學生雖然對理論學習缺乏興趣,但是動手能力普遍較強,可以把課本中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爲具體的教學情境,不追求完整而系統的理論知識,重在激發學生學的願望。

先生講“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這正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否則年年照樣畫葫蘆,學生不覺得枯燥,教師自己也就厭煩了,這一點在一些老教師身上更是反應明顯。因此教師要關注自己所學專業領域的新發展,更新自己的知識,時常研究學問,找到新理論,不僅對學生有利,對教師本人也是一件暢快的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爲一名教師,要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以學生爲主體,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爲學校教學改革做貢獻。

  《教學合一》讀書心得二

本週在家學習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學佳作《教學合一》一文,我覺得作爲一名音樂教師,爲了能使低年級小朋友越學越有趣,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愛學,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去。

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教師教學不應該是教給小朋友死記硬背現成的知識,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小朋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小朋友學會學習。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好小朋友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和把握小朋友的興趣,創造小朋友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小朋友在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創一創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並給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來決定,要把教法和學法緊密相連。

陶行知先生認爲人的智力有差異,因此,他積極提倡根據人的不同智力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他還認爲教師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據小朋友的實際情況,各方面的能力、興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學,學中做,纔能有興趣,才能學得好。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纔會積極主動地學習。陶先生的理論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異,小朋友音樂基礎也有差異,所以我們教師要根據小朋友的差異性,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對每位小朋友的音樂基礎有所瞭解,以便能在課中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音樂的差異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能隨機應變,讓不同層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機會。例如:在複習《保護小羊》這首歌曲用雙響筒和碰鈴來爲歌曲伴奏時,我先叫那些音樂節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節奏伴奏,待他們表演完後,我與學生一齊擊掌,表揚他們,然後我再叫那些節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勵他們用不同的節奏來伴奏,因爲他們節奏感非常豐富,用了不同的節奏來伴奏,獲得了大家一陣又一陣的掌聲。這樣,不僅讓層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參與的機會,而且增加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一旦興趣被調動起來,就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順利掌握了學習的基本要求,同時,基礎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較高要求的鍛鍊。

我感覺到音樂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義,不僅受到了小朋友們的歡迎,還能使我在教學中化時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合一》讀書心得三

開始拜讀陶老先生的教育理論著作,總覺得教育家就是教育家,他的理論真有一定高深,初讀的理解不是甚深。一點心理體會感悟也是很不夠精準。但是我還是想把一些讀書體會付諸於筆尖。

陶老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列舉了教學合一的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這不正是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正在追求的新目標嗎。陶先生的深邃的教育思想讓人歎服!現在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以學定教”的思想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現在的課堂就是“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課堂中老師提出問題後,讓同學們在小組內暢所欲言,不必顧忌說對說錯,在一種民主、平等、創新的氛圍中,學生學會發言、傾聽、歸納總結、進步。這樣讓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難道不會提高?回頭想想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前我總認爲講得越細,學生學得越容易,領着學生走,他們可以少走些彎路。但是恰恰是這樣做,養成了許多學生不動腦筋的壞習慣,什麼東西都等着我來講,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很低,往往一個問題問下去,學生毫無反應,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師,等着正確答案的揭曉。等到了實際運用的時候,學生不會思辨,考試時老師沒講過的、平時沒做過的題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實,書本上一些簡單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學是能夠解決的,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的識字量也大大增加。六、七百字的課文閱讀,一般孩子都能借助拼音、字典完成自主閱讀。老師講反而更耽誤時間。所以自學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課積極的多,這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突了出來。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輔導後進生。學生的相互討論,實際上是好學生教後進生的過程。後進生在自學過程中也有一種緊迫感,別人在有限的時間內學懂了課文,會做自學檢測,自己不會做也丟人,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師德操守令人欽佩,也廣爲流傳。這也正是教師無私奉獻、崇高師德的真實寫照。今天,我們小學教師要養成良好的師德,不僅在於要繼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師德優良傳統,更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着眼於教育人、引導人,着眼於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範影響和教育學生。

還要謹記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今天的教正是爲了明天的不教。”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