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熱門】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四篇

【熱門】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熱門】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四篇

【熱門】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四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 篇1

當我靜下心來坐在電腦前面爲我的孩子寫一篇關於家庭教育的文字的時候,忽然想起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在80年前把《愛的教育》翻譯至中國時曾在序言中寫道: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地,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之所以爲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那是六年前爲人師爲人母的我見了這樣鍼砭教育時弊的觀點時的警醒,至今記憶猶新。

當我們剛剛弄清楚該什麼時候讓孩子吃、睡,該怎樣換尿布的時候,一切又都發生變化了。將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嬰兒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對孩子的關係是永遠不變的,要讓孩子真正地瞭解自己,接受自己,則要不斷反省自己的“父母”角色是否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一、給孩子一個和睦的家

孩子特別喜歡聽故事。一個星期總有幾個晚上,童話、少兒雜誌、報紙。讀者是我,聽衆是他。我們一起體驗故事中的喜怒哀樂,在體驗中幫助孩子分辨善惡美醜,不用說教,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在做出決定之前徵求大家的意見,有時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訴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家庭成員在交流中溝通,在溝通中織就親情之網。

“百善孝爲先”,孝道是我國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小的時候,一家老小圍着餐桌吃飯,他爸爸無意識地問他:“現在我剝蝦給你吃,以後你長大了,剝蝦給誰吃?”沒想到他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說:“給兒子吃”一句聽似無意識的玩笑話,引起我們的反思:孩子的心靈是一塊淨土,種下什麼收穫的便是什麼。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我們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地將孩子的爺爺接到家裏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尊敬長輩、孝順長輩、關心長輩。爺爺每次飯前要吃降血糖的藥,但經常忘記。開始是我們每次提醒,現在是孩子提醒,每當爺爺樂呵呵吃下藥片的時候,飯桌上邊洋溢着濃濃的快樂,孩子在天倫之樂的氛圍裏健康成長,長大自然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能夠堅持獨立將事情做完做好,其主要動機來自於對所做的事情的嚴重責任心。作爲一名身心健康的社會成員,人們必須承擔起各種各樣的義務和責任。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我們在心裏就要給孩子定下一個準確的位置:在這個家庭,他是個未成年人,應當受到保護,但他又是家庭的一員,家庭成員分工不同,都要爲這個家庭服務。作爲父母有父母必須要盡的責任,屬於孩子的工作他必須得完成和承擔責任。做作業是他的責任,是對學習的負責。做不出不問,寫不好都是不負責的表現,應當受到懲罰。父母的責任是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是不能代替他完成和受到懲罰的。當然僅僅侷限於讓他完成一些具體的事情,若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判斷是非,進行選擇,在內心建立行爲標準,而讓他“聽話”這種責任心有可能出現偏差。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還應該從道德的高度着眼,包括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人類幸福的關懷。作爲父母,孩子的啓蒙老師,自己的品德和行爲對孩子的責任心的培養,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記得一位成功學專家曾說:“所有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的人際關係非常好。”從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因爲家裏多醫生的緣故,從小我們就教給孩子學會關懷別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我們的關懷,只要我們還有能力。把關心和愛護周圍的人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去做。並且不要求回報。儘可能爲孩子打開生活的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以自己的誠心贏得友誼,以寬容解讀人生

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 篇2

8歲女孩讓輔導員揹着走、18歲的高三女生不會洗衣服……荊州天馬假日旅行社輔導員吳曉明,談及暑期夏令營中孩子們的表現搖了搖頭。去年的7月上旬,吳曉明帶着30多位來自武漢市的孩子到北京參加爲期一週的夏令營。幾天後,在賓館洗漱間裏,他看見一名18歲女孩將一大盆髒衣服泡在水裏,放上洗衣粉,搓一搓擰乾後直接掛在陽臺上。上前詢問,他發現女孩竟不知衣服還需要漂洗。“18歲女孩不會洗衣服也許只是個例,七八歲的孩子不肯吃苦就很多了。”吳曉明說。7月下旬,他帶隊武漢學生參加青島夏令營開營,一天勞累之後,一個8歲的小女孩蹲到輔導員腳下,抱着他的腿說:“輔導員你揹我嘛,我走不動了。”面對這樣的“非分”要求,輔導員也會哭笑不得地答應。也許你不會相信,但這一切卻是真的,而且在我們國家帶有很大的普遍性。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都需要別人照顧,這樣的人會有多大的競爭力呢?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很難擔起家庭、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就是名副其實的垮掉的一代,所以,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我們的孩子缺乏生活的能力,其實問題大多出在我們父母身上,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經處於獨生子女的時代,一個家庭也就一個孩子,父母當然會將自己的孩子當做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對孩子嬌生慣養。拿孩子參加夏令營來說,不少家長們對夏令營的要求也讓人費解。有的家長要求孩子住宿必須是兩人間,有的要求孩子吃飯能“開小竈”,有的要求導遊每天幫孩子洗澡、洗衣服……就是這樣,家長還是放心不下。漢口的一小學生家長鬍豔女士說,去年暑假,她送孩子參加在黃石舉行的拓展訓練夏令營,發現短短5天內,有6位家長開專車入營看望孩子,還抱怨四人間宿舍條件太差,葷菜太少。“家長們過於溺愛,孩子們自理能力和團隊意識太差。”有6年夏令營輔導員經歷的導遊曾中陽說,他認爲如今的孩子應多接受夏令營的團隊訓練,培養獨立生存能力和合作意識。夏令營活動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我想,最主要的是我們父母的問題。夏令營活動本來就是培養孩子獨立和合作能力的活動,就是讓孩子離開父母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的活動,可是現在好了,我們的父母對參加夏令營的孩子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方向,孩子走到哪裏,他們的心就牽掛到哪裏,他們的照顧就跟到哪裏,我們的孩子平時受照顧慣了,一旦遇到一些需要自己獨立解決的問題,遇到一丁點兒苦難,就喊爹叫娘,叫苦不迭。8歲的.孩子還要輔導員背,連走點路也不習慣,18歲的高三女生不會洗衣服將一大盆髒衣服泡在水裏,放上洗衣粉,搓一搓擰乾後直接掛在陽臺上,這樣的孩子,真的讓我們擔心吶!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說白了是一種溺愛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這種教育很難讓孩子走向獨立,很難讓孩子形成全面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我們父母,是要好好反思培養孩子的方式了。

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都浸潤着父母濃濃的愛,都浸潤着方方面面的愛,在愛的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很難獨立經歷許多必要的挫折,很難獨立地挑戰一些困難,用一些教育專家的話來說,我們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了。愛的太深,其實也是傷的最深。我們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關愛,就變得手足無措,就會一籌莫展,總是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就是不會自己想辦法。有識之士指出,我們的孩子現在是隻長身體長知識就是很難長能力長素質,這是社會的通病,如果這個通病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其實藥方很簡單,就是用挫折教育來稀釋愛的教育,對孩子不能溺愛,不能老是牽着手,或者抱着,要讓他們承擔該承擔的責任,甚至風險。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好,要多創設一些接近真實的情境,讓孩子有一些耐挫折的體驗。我很欣賞西方國家父母教育子女的做法。西方國家父母教育子女,很多時候近乎殘酷。如小孩跌倒了,我們國家的父母會立刻走到孩子面前講孩子抱起,爲他擦鼻涕擦眼淚然後恨恨地罵地,如西方國家的父母則是讓孩子自己起來,讓孩子自己獨立面對。西方國家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哪怕父母是世界首富,他們也得一邊讀書一邊勤工儉學,他們長大了要自己獨立創業,不像我們國家的父母,就是經濟條件不行也要咬緊牙根送孩子讀書給孩子創造衣食無憂的環境,孩子只管讀書,什麼都不要管,就別說讓孩子勤工儉學了,至於要錢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則是面面俱到,絕對不會讓孩子邊讀書邊打工,愛的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獨立生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化了,這樣,我們的孩子的翅膀被蜜糖粘住了,怎麼飛得起飛得高飛得遠呢?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有風和日麗,也有飛霜雪月,很多時候,後者多於前者,逆境多於順境,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我們的父母,老是利用自己的力量爲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繞開逆境繞開挫折一路順風,顯然這是違背成長規律的,違背規律遲早會受到處罰,這不,不少被父母寵愛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就不能夠獨立生活獨立解決問題,就一塌糊塗了,我們總是哀嘆80後、90後這不行那不行,他們的問題其實主要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問題,我們該是正視的時候了!

要問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能夠飛起飛高飛遠,先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放手讓孩子嘗試飛,孩子畢竟不是紙鳶,我們父母如果老是拽着線,拽得緊緊的,我們的孩子恐怕就會變成紙鳶,看似高飛,實則不然,一遇風暴雷雨就會跌落。所以,放手讓孩子飛,這很關鍵!

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 篇3

首先感謝老師們,一年來給予管延博的教育,關心與關愛,您們用辛勤汗水幫助他走向一個人生的新里程,用你們的熱情、嚴謹帶着他一起進步。說到孩子的教育還是您們比家長有辦法,有經驗,師者——解惑也。我的體會是:

一、對孩子在學校裏:

(1)課堂上,必須尊重老師,認真聽課;

(2)遇到疑難的問題,該向老師或同學請教,並自己開動腦筋至弄明白爲止。

二、對待孩子在家裏:

(1)必須獨立完成當天的作業,而且必須書寫工整。

(2)完成作業後,可進行預習或複習,由孩子自行決定,限時15—30分鐘。

三、每次考試或測試:

成績好時,給予表揚;成績不理想時,給予鼓勵,並時常提醒孩子該做到勝不驕,敗不妥;強調成績僅代表過去,現在和將來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繼續努力纔是學習的根本。

四、每學期結束後,利用假期,複習已學過的課文內容,達到補缺補漏,並加深記憶,以良好的心態迎接新學期更重的學習任務。

五、積極鍛鍊身體,良好的身體素質纔能有利於日後繼續學習和工作。

綜上幾點,是作爲一名家長淺顯見解,還望老師們多多指教。

教育孩子的的心得體會 篇4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在用眼睛看着、耳朵聽着、心靈體會着、頭腦思索着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父母是孩子的“偶像”,他們渴望長大後像爸爸一樣高大、媽媽一樣可親。我談幾點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一是切勿恐嚇孩子,培養孩子自信心。當今社會,孩子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就造成了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有的家長對孩子們從小看到大甚至凡事都要包辦起來才放心。久而久之,孩子們除了學習,自我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就少了,自信心也漸漸沒有了。有的家長總採取“恐嚇手段”。比如,不讓孩子出家門,偏說什麼“外面有大灰狼”、“有壞人要把你帶走”的謊言。這樣孩子確實是變得聽話了,但是呢,他們的自信心也都被嚇沒了。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學習成績下滑等就會加以責怪,逐漸磨滅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是多鼓勵孩子,培養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在孩子做事之前,家長可以多鼓勵:“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後,說:“你果然做到了,真聰明。”而在孩子進行一些破壞性活動時,進行積極引導。如:孩子將書撕碎了,疊動物玩偶,不再說:“看你又在這瞎鬧。”而是說:“這個小玩偶真的疊得很好,不過我們用的材料不對,將書撕碎了,以後我們就不能學習了,這樣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可以得到發展。

三是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舉動。我們不要總在孩子犯錯後,去責怪和糾正,告訴孩子不要怎麼樣。而是要經常鼓勵孩子,比如,對孩子說:“請你整理好自己的東西。”“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當然,不要期待一句話就會出現奇蹟,但長期的鼓勵和正向引導後,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行爲在慢慢發生變化。

四是掌握讚揚孩子的技巧。當受到父母的鼓勵和讚揚後,孩子的行爲往往更積極,也更容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獲得做事情的快樂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當孩子受到批評和指責後,就容易產生厭煩和畏難情緒。

小事也表揚:父母看似簡單的事,對孩子尤其幼兒來說已經是天大的難事,就像他們手舞足蹈地幫着父母收拾屋子一樣,雖然可能添亂,但只要做了,就不要吝惜你的表揚。

表揚要及時:孩子做了好事,例如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要馬上表揚,滯後的話,孩子會弄不清爲什麼受到表揚,對這個表揚沒什麼印象,更別提強化好的行爲了。

表揚要具體:表揚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爲,越容易找準今後努力方向。例如孩子主動跟長輩打招呼,你就要具體地跟孩子講敬老愛幼的好處,讓孩子明白將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重結果也要重過程: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好心辦壞事,只要孩子動機是對的,就要表揚,再幫他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做好教育孩子養成好的行爲習慣、好的思維方式、良好的道德品質等工作。筆者認爲,將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促進孩子慢慢學會與同學相處,尊敬老師,關愛集體;逐漸形成做有利自己、有利於他人、有利於集體之事的思維體系;從小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在成長過程中達到良性循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