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3篇

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3篇

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願人長久》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託了祝願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二)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體會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含義,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無情”“偏偏”;掌握默讀課文並做標記的閱讀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繫上下文,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角色扮演,充分進行聯想,發揮想象力,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設情境,體會蘇軾的情感發展變化過程,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藉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作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蘇軾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1、蘇軾的這首詞,語言精練,豐富。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其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蘇軾把思念、埋怨、寬慰等複雜心理活動轉化爲對美好生活祝願的表達方式及情感;課後,讓學生蒐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堂之外,進一步理解詞作所蘊含的文化,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2、教學時,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抓住“思念”一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採用聯繫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的朗讀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爲未來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朗讀,理解蘇軾當時的心理活動。

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本,邊看、邊讀、邊想、邊問、邊說,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同時,理解蘇軾“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情感變化,領略詞作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觀察書中插圖人物和那首古詩,然後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誰嗎?隨着學生的回答,簡要介紹蘇軾和他的詞,並出示課文中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久,千里共嬋娟。”接着設下疑問:九百多年前,蘇軾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呢?文中引用的這兩句又是什麼意思呢?然後板書課題,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認熟生字初讀課文

先讓學生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接着出示生字並組詞,領讀,讓學生讀熟。然後,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三)直奔重點理解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文包詩課文,總結出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特點:通過文本內容解釋所引用的詩句。

先學習1—3自然段,說說蘇軾爲什麼會心緒不寧?

第4自然段是教學重點。讓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並討論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圓月缺是不是遂人所願?並找出相關的句子。在學生找出“無情、偏偏”等詞後,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從而理解“埋怨”一詞。

讓學生做“眼睜睜”這個動作,知道“睜”字跟眼睛有關,所以用“目”字旁,表義,右邊表音,進行生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是啊,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以此過渡,順利地引導學生讀第5自然段,引導他們理解“寬慰”的。

爲了讓學生理解蘇軾爲什麼最後又變得“寬慰”,我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佳節時刻,家中親人因工作等原因與家人無法團聚,那種思念是不是就是這樣?此事古難全呀!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親人朋友之間應該如何互相鼓勵、善待彼此呢?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最後一句話,並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利地理解了“嬋娟”的意思。

之後,師生合作把對名句的理解作一個梳理:老師讀一句名句,學生讀相關的課文句子,再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反覆吟誦所引用的兩個名句,以達到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目的,真正理解詞作所蘊含的。

最後,讓學生圍繞“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來整理自己的學習所得。

(四)總結課文

今年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那時還會有許多人因爲生活、工作等原因,不能與親人團聚,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徵,也是人們相思的寄託。明月觸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懷,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詞嗎?

課件出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五、說作業佈置

1、熟讀全文,完成配套練習。

2、背誦課文4~6自然段。

3、充分利用互聯網,至少蒐集三首其他關於月亮的詩詞。

六、板書設計

2、但願人長久

心緒不寧:思念弟弟

埋怨:月圓人不圓

寬慰:真情留人間

七、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用意就是讓學生更易理解並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小組合作,充分發揮思維和想象力,學習引用的詩詞,然後在與文本部分對比,在對比中借鑑、提高,真正培養學生的詩詞理解和鑑賞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

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說明

本課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屬於“文包詩”類文章。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深遠意境,字裏行間流露出蘇軾既思念親人,篤於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譴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願的情懷。反映了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2、教學目標

( 1 )知識目標

A、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學習“文包詩”寫法

C、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 )能力目標

A、引導學生理解品味本課有關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B、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C、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並領略皓月當空的美景,感受祖國古典詩詞所創設的意境,進行美的薰陶。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3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詞、文、圖的對照,討論交流和反覆誦讀,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瞭解蘇軾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4 、學情分析:

從課文內容來看,學生很難理解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因爲沒有豐富的個人經歷,教師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爲應對這一情況,課前利用早讀課和輔導課時間提供了大量關於蘇軾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他的生活,這樣就能使學生感悟課文有了一些基礎、教學中以品讀悟情爲主,教師適當以語言渲染,努力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

5 、教具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因此,堅持以讀爲本,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適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好辦法。《但願人長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爲此,我們運用自主探究與朗讀感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聯繫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首先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篩選學生的疑問,突出情感變化,接着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有關情感變化的詞語。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並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採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並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板書及作業

(1)板書就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2)作業爲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歌頭》全文,瞭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和時代背景。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來到了,中秋節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爲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說幾句嗎?(因爲本文以月爲主線,借月抒發情感,)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着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爲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這是很難得的。

語文《但願人長久》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一)《但願人長久》是蘇教版語文課本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託了祝願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蘇軾的《但願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複雜心理活動——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內心世界,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二)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通過四年的集中識字,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但是,在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我也在課文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有難度的詞,如嬋娟,人長久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要想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意思,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課文,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爲教學目標之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所以要求會背。

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當然也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

中秋節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藉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一)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着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着他的獨特魅力,課後,讓大家課蒐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延伸至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教學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藉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後,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爲學生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引導學生採用聯繫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並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繫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反覆地朗讀了文本,並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採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說的方法學習。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詞人的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1、讓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這是一首表現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從而過度到節日裏思念親人。再大家回憶每年的中秋節是怎麼過的,激起學生興趣,引出課文——《但願人長久》。

2.學生齊讀課題。

3.出示讀書要求

(二)學習生字詞(課件)

做官、品嚐、觀賞、心緒不寧、眼睜睜、悲歡離合、隱現、圓缺、雖然、寬慰

形影不離、屈指、但願、十全十美

蘇轍、埋怨

1.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誰能把這些字詞準確讀出來?(指名讀)

2.這些放大的字,你記住了嗎?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舉手答)

3.有哪些詞是你不理解的,誰能幫幫他?(生生互動,師指點)

4.再齊讀一遍。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說說對蘇軾的瞭解。

2.我展示一些關於他的資料,讓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課件)

3.過渡:文學家蘇軾有一年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望着一輪皎潔的明月,他大筆一揮,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詞。(課件)

(師範讀) (四)深讀課文,讀中感悟品讀2—3小節1.指名讀課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時,蘇軾的心情怎樣呢?(心緒不寧)師板書。

2.他爲什麼心緒不寧呢?(思念弟弟)3.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課文中哪兩個詞語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出示課件)

4.蘇軾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還有什麼原因?(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分別的時間太長了,有七個年頭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別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團圓之夜,也不能與弟弟相見,讀讀這句話,讓老師感受到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讀,齊讀)

品讀第4小節

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1.瞧,月亮漸漸西沉,擡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牀前,這是多麼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這麼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牀上,怎麼也睡不着,他在想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展開想象,師點評)

2.(出示課件)指導朗讀。

3.是啊,對着皎潔的月亮,蘇軾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裏是多麼不好受呀,所以他纔有所埋怨。(突出埋怨,並解釋)

4.過渡:那蘇軾是否就這麼一直埋怨了呢?請同學們默讀第5、6小節,找找答案。

品讀5、6小節

1.(出示課件)寬慰是什麼意思?(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板書:寬慰)蘇軾爲什麼會寬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麼?(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讀)

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裏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麼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麼呢?指名讀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樂,豈能盡如人願,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圓的,這正如他之後所寫的一首詞:——(課件出示)(指名讀)

⑴這裏蘇軾僅用“悲歡離合”四個字概括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請同學們再來讀讀感受感受。(指名讀)

⑵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用波浪線劃出來。

(出示課件)

⑶你能聯繫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4.是啊,事實既是如此,與其一味埋怨,讓自己心裏不舒服,還不如將思念放在心裏,真心的祈福,這也就是所謂:——(引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讓我們再次欣賞這首詞,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齊讀)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師範讀,學生誦讀,配樂朗讀。

2.說一說:(出示課件)

①.你覺得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熱愛生活 、積極樂觀、豁達大度、熱愛人生)

②.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爲它在( 別人分離 )的時候變得這麼( 圓、這麼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 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兒( 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 )一樣,他祝願( 美好的感情 )長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 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 這一輪明月 )!

(六)課後作業(出示課件)

1、背誦課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徵,也是人們相思的寄託。蒐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準備舉行一次朗誦會。

(七)總結全文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爲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