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風的形成》說課稿

《風的形成》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6K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的形成》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風的形成》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風的形成》。我的資源包有五項內容,下面我以說教學設計爲主線,把其他資源整合在其中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風的形成》是青島版三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教材設計重點探究風的成因,瞭解人們對風的利用,認識風的兩面性,進而突出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前對學生的瞭解,我發現:通過前段研究風級、製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學習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學生對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對於風與熱空氣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繫,還沒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知識目標確定爲:

1、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2、能解釋季風的成因。

探究目標爲:

1、能從實驗現象出發,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用模擬、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出風的成因。

情感態度目標爲:

願意利用所學的風的成因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四、教學重點:

能通過模擬實驗探究風的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利用風的成因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

五、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討論法、分組實驗法。通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聯繫生活實際。

學法上,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實驗法。

下面我來表述教學流程。

六、說教學過程

(一)觀察現象導入新課

1、教師首先給同學們演示一個新奇的現象:把教室窗打開一條縫,將兩根絲帶分別放在窗縫的上邊和下邊,學生會觀察到兩根絲帶分別向相反的方向飄動。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

2、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提煉問題:你覺得風是怎麼形成的?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對風的研究興趣,讓學生大膽猜測風是怎麼形成的,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便能夠從實際出發,進行後面的環節。

(二)實驗探究風的形成原因。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材料來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並在討論交流中完善實驗設計:先不點燃風箱中的蠟燭,用火柴點燃衛生香,將衛生香置於風箱側面小孔處,觀察煙的流動方向;再將風箱中的蠟燭點燃,固定於風箱上部小孔正下方,將風箱正面密封,然後用火柴點燃衛生香,將衛生香置於風箱側面小孔處,觀察煙的流動方向。比較兩次實驗的現象,分析原因。

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強調幾點:

①前後對比實驗中,除了蠟燭燃燒和不燃燒之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

②實驗過程中紙風箱要不透風;

③紙風箱易燃燒,實驗中要小心。同時要求學生小組之內可以用圖畫、文字進行實驗現象的記錄。學生按照“我們是怎樣做的”、“觀察到什麼現象、說明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彙報實驗結果。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完成實驗探究。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各組,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

3、組織交流現象,並分析成因,歸納結論:未點燃蠟燭時,煙向上飄;點燃蠟燭後,煙全部經風箱側面小孔流進箱內,然後從頂部小口上升。這是因爲蠟燭燃燒將箱內空氣燒熱,熱空氣從頂部小孔上升後,箱外冷空氣就從側面小孔流進箱內補充,從而形成風。可見,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

在此環節中,學生的交流表述很可能是不規範和不完整的,教師要及時引導和幫助梳理,以求快速理清思路,理解原理。

(三)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1、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回到上課初提出的問題上:爲什麼窗縫上部和下部的絲帶飄動的方向相反?能不能用我們剛剛獲得的知識解釋一下?此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理解的原理做進一步鞏固,加深理解。

2、向學生介紹一種我們沿海地區獨特的自然現象:就是在海邊,白天,風總是從海面刮向陸地,到了夜晚,風向就會倒過來,從陸地刮向海面,這種現象被稱作“海陸風”,鼓勵學生課後自主探究,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釋一下這種現象的成因。目的一是引領學生學會查閱資料,二則激發學生繼續探究大自然的興趣,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下面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